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務院關於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鎖定
《國務院關於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是為了獎勵為中國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人員和組織而公佈的法規,2020年1月10日由國務院發佈。 [1] 
中文名
國務院關於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發文機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成文日期
2020年1月7日
發佈日期
2020年1月10日
主題分類
科技、教育、科技
發文字號
國發〔2020〕2號

國務院關於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文件全文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國務院決定,對為我國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人員和組織給予獎勵。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規定,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和科技部審核,國務院批准並報請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授予黃旭華院士、曾慶存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務院批准,授予“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電化學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學研究”等45項成果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授予“複雜機場高精度飛行校驗技術及裝備”等3項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授予“農產品中典型化學污染物精準識別與檢測關鍵技術”等62項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授予“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等3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授予“高品質特殊鋼綠色高效電渣重熔關鍵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等22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授予“優質早熟抗寒抗赤黴病小麥新品種西農979的選育與應用”等160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授予馬丁·波利亞科夫教授等10名外國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全國科學技術工作者要向黃旭華院士、曾慶存院士及全體獲獎者學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發揚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光榮傳統和追求真理、勇攀高峯的科學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着力實現原始創新重大突破,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強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為建成創新型國家、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勝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國務院
2020年1月7日 [1] 

國務院關於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頒獎大會

2020年1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宣讀了《國務院關於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2]  ,並對為我國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人員和組織給予獎勵。 [2]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首先向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黃旭華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頒發獎章、證書;隨後,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同兩位最高獎獲得者一道,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的代表頒發證書。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講話中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全體獲獎人員表示熱烈祝賀,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向參與和支持中國科技事業的外國專家表示衷心感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主持大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會上宣讀了《國務院關於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軍隊有關單位負責同志,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成員,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委員,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代表及親屬代表,首都科技界代表和學生代表等約3300人蔘加大會。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其中: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
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45項;
國家技術發明獎65項,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62項;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85項,其中特等獎3項、一等獎22項、二等獎160項;
授予10名外籍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2] 

國務院關於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獎項解讀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有哪些特點? [3] 
站上更高起點
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領域的激烈競爭中,我國基礎科學研究正厚積薄發,源頭供給能力明顯增強,為我國科技事業站上更高起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周其林的團隊完成,成為目前世界上最高效的手性催化劑;
我國銅資源保有量卻極為短缺,急需依靠成礦理論創新,實現找礦勘查突破。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侯增謙院士研究團隊利用我國地域優勢,在青藏高原的大陸碰撞造山帶研究十餘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改變了我國銅礦產業的格局;
本屆國家自然科學獎的獲獎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齡44.6歲,青年科技工作者已經成為基礎研究隊伍的生力軍;
國際科技合作也在更高起點上推進了我國的自主創新。本屆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參評人數、獲獎人數和國別分佈均創歷史新高,獲獎者中,既有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也有來自歐美髮達國家的,合作領域也十分廣泛。
引領綠色發展
2019年度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中,有不少都跟綠色發展高度相關,體現了科技進步對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服務美好生活
在工業、農業、醫學等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我國的創新成果也十分豐碩,各項突破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創新驅動製造業提質增效升級。機械裝備、新一代半導體照明、航空安全和飛機制造等重要領域,多年的科研積累和沉澱厚積薄發,湧現出了多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優秀成果。
本次獲獎項目中,還有很多直接服務民生。紅斑狼瘡的治療、頜骨缺損的重建、水產的集約化養殖、小麥新種的選育、傳統肉製品的現代化加工,一項項獲獎成果深入改善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醫,讓人民生活更美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