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頭制

鎖定
四頭制,3世紀後期羅馬皇帝戴克裏先引入了四頭制的制度來更有效地管理龐大的羅馬帝國
中文名
四頭制
別    名
四帝共治制
起源時期
3世紀後期
引入人
戴克裏先
類    型
制度
適用地區
古羅馬
目    的
管理羅馬帝國

目錄

四頭制創建

戴克裏先將整個帝國分為兩部分,在意大利和希臘各設立一個皇帝(稱奧古斯都),輔佐他們的各設一個副皇帝(稱凱撒)。“四帝共治制”並不是把帝國分裂成四塊,而只是四個人去承擔整個帝國的防衞任務,而且,四位皇帝之間的地位不平等,等級劃分得很清楚。 [1] 

四頭制持續與崩潰

君士坦丁大帝於324年重新將自己立為整個帝國的唯一皇帝。君士坦丁決定建立一個新的首都,他選擇了拜占庭(今天的伊斯坦布爾)。330年這個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稱之為新羅馬(Nova Roma),但一般人稱之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為君士坦丁之城)。這個新的首都成為他的管理機構的中心。君士坦丁也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雖然在君士坦丁的統治時期這個帝國還不是拜占庭帝國,但基督教是拜占庭帝國的一個特性,是它與相信多神教的羅馬帝國的分界線。
另一個分界線是378年的亞德里亞堡之戰。這場敗仗,以及皇帝瓦倫斯之死可以被看成是古代帝國和中世紀帝國分家的時間。瓦倫斯的繼承人狄奧多西烏斯一世(又譯為狄奧多西一世,有時也被稱為大帝)將整個帝國再次分開。395年1月17日他將這兩部分分別交給他的兩個兒子阿卡迪烏斯和霍諾里烏斯(弗拉維烏斯·奧古斯都·霍諾留)。阿卡迪烏斯成為東部的統治者,他的首都是君士坦丁堡,霍諾里烏斯成為西部的統治者,他的首都是米蘭。從這個時候開始東部的這個帝國一般被稱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
東羅馬帝國的主宰文化是希臘文化。希臘語不但是日常用語,而且是教會、文學和商業的共同語言。對於當時的羅馬人來説,今天對“西部的拉丁帝國”和“東部的希臘帝國”的區分,以及今天所強調的東部的帝國並不是“真正”的羅馬帝國,並不重要。羅馬帝國是一個多語言的帝國,東羅馬並不例外。在這個國家裏有希臘人、弗拉赫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埃及人、敍利亞人、依利里亞人和斯拉夫人,他們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希臘文化從帝國的都市如君士坦丁堡、安條克、以弗所、塞薩洛尼基和亞歷山大傳向全國。雖然當時還不很明顯,但東羅馬帝國在其學者如約翰·桂索斯通的影響下發展了他們自己風格的基督教。
東羅馬帝國基本上避免了西羅馬帝國3世紀和4世紀所遭遇的困難。首先這裏的城市文化已經相當成熟了,其次民族大遷徙時的入侵主要吸引是羅馬的財富。5世紀中西羅馬帝國多次被征服,東羅馬帝國頂多交納貢獻就可以免除遭難了。狄奧多西斯二世(狄奧多西二世)加強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使得這座城市成為被“野蠻人”攻不破的城市。476年當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東羅馬帝國的利奧一世與哥特人談判,他結束了哥特人對東部帝國的威脅,但他也不再打算重新徵服西羅馬帝國疆土了。
參考資料
  • 1.    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13:最後一搏》:中信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