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知堂

(楊姓堂號,楊世綏修建府第)

鎖定
四知堂出自東漢名士楊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其後人多以此為堂號。
四知堂建於清同治年(1862年),佔地約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院內有房屋40間。
中文名
四知堂
性    質
楊姓堂號
出    自
東漢名士楊震,公元 108 年
詩    句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四知堂歷史背景

四知堂為楊姓堂號,出自東漢名士楊震,公元108年(東漢永初二年)春,他調任東萊太守的時候,路過昌邑,身為命官的楊震,昌邑縣令王密是他在荊州刺史任內薦舉的官員,聽得楊震到來,晚上悄悄去拜訪,並帶金十斤作為禮物。雖然東漢時的一斤只相當於250克左右,但金十斤也相當於五斤金,等於好幾根金條了。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過去的舉薦表示感謝,二是想請這位老上司以後再多加關照。楊震當場拒絕了這份禮物,説:“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道:“幕夜無知者。”楊震立即生氣了,説:“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帶着禮物,狼狽而回。“四知”乃成為千古美談,其後人以此為堂號。

四知堂後世傳承

據《楊氏族譜》記載,重慶雙江楊氏入川始祖為楊光基,他是楊震的第38代孫。他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中,舉家從湖南徒蜀,來到當時的蓬溪縣涪江左岸的姬家壩:“(楊光基)徏遷於此,斬艾荊榛,櫛風沐雨,得廢宅址,相之吉,構定為世業。”從此,姬家壩便成了雙江楊氏家族的發祥地。 [1] 

四知堂建築文化

楊尚昆出生地“四知堂”,建於清同治年(1862年),佔地約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院內有房屋40間。楊世綏發跡後擲重金在這裏修建府第,並命名為“四知堂”,還在供奉祖先、教化子孫的堂屋正上方,端端正正掛上一方精心製作的“清白傳家”匾額,其用意除表明自己繼承先輩操守、弘揚族系文化的心志外,就是寄望後輩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將來如有人步入仕途,更要像先祖楊震那樣為官清正廉明。
“四知堂”裏的楹聯字畫,如楹聯“耕讀傳家遠,詩書繼世長”“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心田留半畝子種孫耕”“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雄著經,慎著史,赫赫文章傳世驥;漢時相,宋時將,堂堂姓氏炳人間”“清山開畫卷擁八面春光承千年祖訓,綠野泛清波賞兩江美景壯萬里情懷”等,也都處處反映出深厚的楊氏文化底藴。
在“四知堂”的堂屋牆壁上,還鐫刻着《楊氏家規》16條:宗約當遵,祠墓當展,譜牒當重,族類當辨,名分當正,宗族當睦,閨門當肅,蒙養當豫,姻裏當厚,職業當勤,賦役當供,爭訟當息,節儉當崇,邪惑當禁,守望當嚴,禮教當循。這16條家訓,向後代傳播了雙江楊氏修身齊家的基本道德規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