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

鎖定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是四川農業大學下設的二級學院,是以作物學科為優勢、生物科學為特色,農學為主體,涵蓋理學與管理學的多學科、多層次辦學的二級學院。 [1]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歷史可追溯到1906年的四川通省農業學堂農科專業;1935年,併入國立四川大學後,為四川大學農學院下設的農學系;1956年,四川大學農學院遷至雅安獨立建校;1993年在原農學系與土化系基礎上成立農業科技學院,後更名為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 [1] 
學院擁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學位授權點。開設有農學、植物保護、種子科學與工程中草藥栽培與鑑定智慧農業5個本科專業。 [11] 
中文名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
外文名
College of Agronomy,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創辦時間
1906年
辦學性質
公立大學
學校類別
農學
學校特色
二級學院
主管部門
四川農業大學
現任領導
院長:王際睿
黨委書記:黎明豔 [12] 
本科專業
5個 [11]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0個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9個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1個
國家重點學科
二級學科1個
院系設置
作物遺傳育種學系、作物栽培與耕作學系、特用植物生產學系等
地    址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區惠民路211號
主要獎項
國家技術發明獎4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截至2020年7月) [1]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截至2020年7月) [1]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截至2020年7月) [1]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歷史沿革

1906年,四川通省農業學堂設立農科專業。
1935年,四川通省農業學堂併入國立四川大學後,成為四川大學農學院下設的農學系。
1956年,四川大學農學院遷至雅安獨立建校,下設農學系,後根據發展需要學校陸續將部分學科或專業拆分單獨建系(所)。
1993年,在原農學系與土化系基礎上成立農業科技學院,後更名為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隨後又分出玉米研究所。
2003年3月,土化系、微生物系與氣象教研室分出成立資源與環境學院。
2010年10月,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整體從雅安搬遷至成都校區,與先期搬入的小麥研究所、水稻研究所和玉米研究所匯合,形成了“一院三所”融合辦學格局。 [1]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辦學條件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院系專業

據2022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下設6個系室、開設5個本科專業。 [1] 
系室:作物遺傳育種學系、作物栽培與耕作學系、特用植物生產學系、植物生理與生物技術系、植物保護學系、生態農業與區域發展學系。
專業:農學、植物保護、種子科學與工程、中草藥栽培與鑑定、智慧農業。 [11]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學科建設

據2020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擁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9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四川省重點學科。 [1] 
博士後流動站:作物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作物學、植物保護 [1]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遺傳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藥用植物學、煙草學、植物保護、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農藥學 [2] 
碩士學位授權點: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藥用植物學、植物病理學、遺傳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煙草學、植物保護、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農藥學
專業學位授權點(類別):農藝、種業
國家重點學科:作物遺傳育種
四川省重點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 [1]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師資力量

據2022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現有教職工118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30人,長江學者1人,國家973計劃首席青年科學家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12人,四川省突出貢獻專家5人,四川省教學名師1人。 [11]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榮廷昭
國家傑出高級專家:顏濟、榮廷昭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李仕貴、陳學偉
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黃玉碧、任正隆等
萬人計劃領軍人才:陳學偉
何梁何利基金獲得者:顏濟、榮廷昭、李仕貴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李仕貴、鄭有良等 [3]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據2020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擁有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3個省級精品課程、編寫教材11部。 [1]  [4] 
國家級精品課程:作物育種學
省級精品課程:農業推廣學、農學概論、作物栽培學、植物育種學、植物生理學、普通昆蟲學、農業昆蟲學、園藝植物病蟲害防治學、普通植物病理學、農業病蟲害測報、普通遺傳學、生物統計附試驗設計、農業植物病理學 [4] 
  • 教學成果
據2020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1項、四川省教學成果5項。
<b>國家級教育成果獎</b><br>
獲獎時間
成果名稱
成果等級
2001年
農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二等獎
資料來源: [5] 
<b>四川省教學成果獎</b><br>
獲獎時間
成果名稱
成果等級
2010年
發揮作物學科優勢,創建以農學為龍頭的專業羣協調發展新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一等獎
2001年
我國高等農林本科教育實踐教學現狀研究與四川農業大學改革實踐
一等獎
2010年
植物保護專業“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二等獎
2010年
植物生產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三等獎
2001年
構建“珠鏈式”教學模式,培養植物生產類高素質創新人才
三等獎
資料來源: [5]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學術研究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科研平台

據2020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有3個研究所、建有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3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2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1個生態農業研究所、1個院級教學科研試驗站。 [1] 
科研平台
名稱
批准時間
批准部門
國家重點實驗室
西南作物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2021
科技部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作物基因資源與遺傳改良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2016
教育部
西南作物基因資源與遺傳改良實驗室
2005
作物學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
2018
國家外國專家局 教育部
西南作物生理生態與耕作重點實驗室
2011
農業農村部
西南玉米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
2011
作物生理生態及栽培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2018
四川省
西南作物基因資源與遺傳改良實驗室
2006
廳局級重點實驗室
“作物重大病害”四川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
2015
四川省教育廳
作物生物工程實驗室
1995
植物遺傳和育種實驗室
1995
無公害農藥研究實驗室
2006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西南作物育種工程研究中心
2006
教育部
四川省中藥材育繁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2021
四川省發改委
四川省新型飼用作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5
四川省科技廳
四川省作物帶狀複合種植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5
協同創新中心
川糧豐產高效協同創新中心
2014
教育部
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水稻遺傳育種四川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2013
四川省科技廳
玉米遺傳育種四川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2012
科學觀測實驗站
作物基因資源與種質創制四川科學觀測實驗站
2011
農業農村部 [9]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科研成果

據2020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累計已有113項科研成果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其中國家發明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省部級獎勵上百項,年均發表論文100多篇。學院近五年累計主持科研項目近千項;發表論文近500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70餘篇,CSSCI和EI收錄論文20餘篇,CSCD論文近300篇;品種審定40餘個,授權專利60項,其中國家發明專利20餘項,制度地方技術標準10項,完成科研成果轉化11項,其中國家級成果轉化3項。 [6] 
據2020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獲得4項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項重大研究計劃、40項面上項目和青年基金項目。 [1] 
獲省部級一等獎以上科技成果(1978年-2021年)
國家技術發明特等獎
序號
成果名稱
完成人/單位
時間
1
秈型雜交水稻
四川農學院(主研單位)
1981
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序號
成果名稱
完成人/單位
時間
1
小麥高產、抗鏽的優良種質資源繁六及姊妹系
顏 濟、張顯志、王世光、楊俊良、孫福珍、鄒應龍
1990
2
秈亞種內品種間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岡·D型雜交稻
周開達、李實賁、黎漢雲、李仁端、孫曉輝
1988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序號
成果名稱
完成人/單位
時間
1
西南地區玉米雜交育種第四輪骨幹自交系18-599和08-641
榮廷昭、潘光堂、黃玉碧、曹墨菊、高世斌、蘭 海
2008
2
玉米高配合力、高產、高抗多種病害新自交系48-2和S37
榮廷昭、劉禮超、倪昔玉、雷本鳴、黃玉碧、潘光堂
1996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序號
成果名稱
完成人/單位
時間
1
小麥族種質資源研究
顏 濟、楊俊良、鄭有良、周永紅、劉登才
2000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序號
成果名稱
完成人/單位
時間
1
豫綜5號和黃金羣玉米種質創制與應用
黃玉碧等(主研)
2014
2
小麥種質資源重要育種性狀的評價與創新利用
鄭有良等(主研)
2014
3
骨幹親本蜀恢527及重穗型雜交稻的選育與應用
李仕貴、馬 均、李 平、黎漢雲、周開達、高克銘、王玉平、陶詩順、吳先軍、周明鏡
2009
4
高配合力優良雜交水稻恢復系蜀恢162選育與應用
汪旭東、吳先軍、李 平、楊文鈺、高克銘、何 禮、馬玉清、馬 均、龍 斌
2003
5
大穗型高配合力水稻優良不育系岡46A的選育與應用推廣
黎漢雲、劉代銀、周開達、龍 斌、李仁端、黃世超、李仕貴、楊 林、朱建清、馬 均
2000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序號
成果名稱
完成人/單位
時間
1
雜交中稻培育再生稻的研究和應用
孫曉輝、李實賁、張景國、梁禹九、田彥華
1991
2
四川省玉米雜交種區域化選育佈局及配套應用研究
賴仲銘、榮廷昭等(主研)
1987
全國科學大會獎
序號
成果名稱
完成人/單位
時間
1
小麥良種“繁六”“繁七”的選育
顏 濟等
1978
2
岡型雜交水稻及其不育系
周開達等
1978
3
《四川中藥志》
四川農學院等
1978
農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
序號
成果名稱
完成人/單位
時間
1
四川小麥小窩疏株密植技術
四川農學院等
1984
2
岡型雜交水稻及其不育系
周開達等
1978
農業部豐收一等獎
序號
成果名稱
完成人/單位
時間
1
農田有機質提升關鍵技術集成與推廣應用
歐陽平、凌 靜、何 權、周偉等
2019
2
川單11號、13號優化配套高產栽培模式及示範推廣
潘光堂、張 健等
2003
3
四川雜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技術推廣
田彥華、李實賁等
1988
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序號
成果名稱
完成人/單位
時間
1
小麥種質資源中重要育種目標性狀的評價與創新利用
鄭有良等(主研)
2013
2
甘藍型油菜JA系列不育系的創制與應用
四川農業大學等(主研)
2013
3
高配合力優質新質源水稻不育系803A的創制及應用
李仕貴等(主研)
2011
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
序號
成果名稱
完成人/單位
時間
1
小麥良種“繁6”“繁7”的選育
顏 濟等
1978
四川省科技進步特等獎
序號
成果名稱
完成人/單位
時間
1
豐抗兼優玉米雜交種川農單交9號
劉禮超、榮廷昭、倪昔玉、雷本鳴、黃玉碧、潘光堂、羅輯光、姚書全、吳廷鑫、蔣顯超、李海龍
1996
2
雜交稻D優63
黎漢雲、劉文炳、周開達、李仁端、王福至、黃作君、朱永昌
1988
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序號
成果名稱
完成人/單位
時間
1
水稻廣譜抗病的分子遺傳基礎研究
陳學偉、李偉滔、王 靜、朱孝波、尹俊傑、賀 閩
2020
2
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
楊文鈺、雍太文、王小春、劉衞國、楊 峯、張黎驊、王積軍、劉 江、盧學蘭、常小麗
2019
3
高抗優質超級稻恢復系雅恢2115的創制與應用
黃 富、彭友良、李德強、欽 鵬、江青山、楊 莉、曾 波、毛雙林、任萬軍、王文明
2018
4
西南玉米新“三高”自交系K169、K236和K305的選育與應用
柯永培、潘光堂、石海春、袁繼超、張 彪、孫 羣、柯永其、餘學傑、周志軍、孔凡磊
2017
5
小麥近緣資源發掘及種質創新與利用
劉登才、魏育明、伍碧華、蘭秀錦、張連全、代壽芬、王際睿、陳國躍、江千濤、劉亞西
2016
6
西南玉米育種重要目標性狀的分子鑑定與利用
潘光堂、盧豔麗、付鳳玲、曹墨菊、高世斌、張志明
2014
7
馬鈴薯脱毒種薯生產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
王西瑤等(主研)
2013
8
西南小麥產業提升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樊高瓊等(主研)
2012
9
水稻高品質高配合力骨幹不育系宜香1A的創制與應用
王玉平等(主研)
2012
10
小麥重要育種目標性狀基因的鑑定與利用
鄭有良、劉登才、魏育明、張連全、王際睿、顏澤洪、陳國躍、代壽芬、江千濤
2011
11
馬鈴薯多熟高效種植模式及關鍵技術研究與推廣
袁繼超等(主研)
2011
12
主要作物種用化控抗逆壯苗栽培技術體系的研究與應用
楊文鈺、周偉軍、陶龍興、段留生、任萬軍、樊高瓊、程映國、周耀德、曾曉春
2010
13
四川雜交中稻豐產高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推廣
楊文鈺、馬 均等(主研)
2009
14
重穗型雜交稻骨幹恢復系蜀恢527的選育與應用研究
李仕貴、黎漢雲、高克銘、王玉平、李 平、周開達馬 暉、馬炳田、張武軍
2008
15
高配合力、大穗、多抗、廣適玉米自交系08-641選育與應用
榮廷昭、劉禮超、潘光堂、黃玉碧、譚登峯、楊克誠、唐祈林、李晚忱、胡爾良
2007
16
麥類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研究
鄭有良、周永紅、劉登才、魏育明、蘭秀錦、顏澤洪、楊瑞武、伍碧華、侯永翠
2006
17
重穗型雜交稻的高產機理及其稀植優化生產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馬 均、陶詩順、劉代銀、楊文鈺、楊世民、劉基敏、龔一鴻、王賀正、李 平
2006
18
水稻分子遺傳圖譜的構建、重要基因的分子標記定位及應用研究
李仕貴、李 平、鄧曉建、吳先軍、朱立煌、錢 前、譚震波、陳學偉、何 平
2004
19
優質、多抗、超高產玉米雜交種川單15號的選育及應用
柯永培、楊克誠、黃玉碧、賴仲銘、肖小余、袁繼超、李其義、餘學傑、石海春
2004
20
高配合力優良雜交水稻恢復系蜀恢162選育與應用
汪旭東、吳先軍、李 平、楊文鈺、高克銘、何 禮、馬玉清、馬 均、龍 斌
2002
21
四川地方種質和美國玉米種質“三高”自交系21—ES和18—599、156選育研究
榮廷昭、劉禮超、楊克誠、柯永培、潘光堂、黃玉碧、賴仲銘、李晚忱、譚家興
2001
22
小麥異種屬基因庫的建立及物種生物系統學研究
楊俊良、顏 濟、周永紅、盧寶榮、孫根樓、張新全、伍碧華、劉登才、鄭有良
1999
23
我國西南山區高產優質玉米雜交種雅玉2號選育研究
榮廷昭等(主研)
1999
24
中秈雜交水稻高產穩產新組合岡優22號
李仕貴、黎漢雲、汪旭東等(主研)
1996
25
四川無融合生殖水稻(SAR-1)
周開達、李 平、汪旭東、陳 放、羅明嚴、志 彬、周紹莉、高克銘、
1993
26
小麥遠緣雜交及人工合成的11個新種
蔣華仁、戴大慶、肖進和、孫東發
1992
27
雜交中稻培育再生稻的研究和應用
孫曉輝、李實賁、張景國、梁禹九、田彥華、田廷樞、楊明均、張鬥成、崔明新、任天舉、陳 亮、賴映星、張義團、周捷將、甘開源、黃友欽
1990 [10]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合作交流

據2020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與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國際水稻研究中心、美國馬里蘭大學、美國普渡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加拿大農業部東部糧食與油料作物研究所等29家國外科研單位建立了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合作關係。邀請了澳大利亞悉尼大學Bob Mcintosh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學院Bernard Baum院士、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Pamela Ronald教授、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Thomas Lübberstedt博士等16個國家200餘名學者來校進行講學或學術交流。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所、浙江大學四川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合作關係。 [1]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文化傳統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精神文化

學院早期水稻專家楊開渠教授、玉米專家楊允奎教授等所形成的“二楊精神”,經水稻遺傳育種學家周開達院士、玉米遺傳育種學家榮廷昭院士和小麥遺傳育種學家顏濟教授等傳承發展,成為“愛國敬業、艱苦奮鬥、團結拼搏、求實創新”的“川農大精神”的源泉與組成部分。 [1]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社團文化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團委在校院黨委的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和“中國夢”的偉大夢想為指導思想,以服務學生為中心,本着求實創新、積極進取的工作作風,以具有實效性和羣眾性的活動為載體,培育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學院專業特色,開展面向學生的學術活動,提高學生科創精神和動手能力。
學院團委下設辦公室、組織部、大學生社會實踐部、青年信息中心、青年志願者工作部和創新創業服務部。各部門在團總支的指導下開展各項工作,並定期舉行五項技能大賽(種子質量檢測大賽、標本製作大賽、捲煙製作大賽、參與式與發展和三農課件製作大賽)、攝影大賽、微電影大賽、志願者風采大賽等活動。 [7]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院長
黃玉碧
黨委書記、副院長
胡 迅
副書記、副院長
王西瑤
副院長
任萬軍
資料來源: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