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顏濟

鎖定
顏濟(1924年5月-2021年2月6日),出生於四川成都, [1]  中國作物遺傳育種學家、植物學家、小麥族生物系統學奠基人、 [2]  四川農業大學終生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首任所長。 [3] 
顏濟於1943年秋考入成都華西協合大學牙醫學院;1945年重返華西大學改學農學;1948年畢業後留校在生物系任助教;1952年調整到四川大學農學系任講師;1965年任副教授;1982年任教授;1994年7月卸任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所長,任終身教授。 [1] 
顏濟從事小麥育種、細胞遺傳學、小麥族生物系統學研究70多年。 [2] 
2021年2月6日,顏濟教授不幸因病逝世,享年97歲 [13-14] 
中文名
顏濟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四川成都
出生日期
1924年5月
逝世日期
2021年2月6日
畢業院校
華西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990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0年)

顏濟人物經歷

1924年5月,顏濟出生於四川成都市的一個書香世家。
1943年秋,考入成都華西協合大學牙醫學院。
1944年秋,日本侵華陸軍攻陷貴州獨山,他選擇投筆從戎,考入空軍軍官學校24期飛行班學習飛行。
1945年,日本投降,離開空軍後重返華西大學學習,改學農學。
1948年,他畢業後留校在華西大學生物系任助教。
1952年,華西大學院系調整,他到四川大學農學系任講師。
1956年,四川大學農學系獨立建院為四川農學院,他隨院遷至雅安。
1965年,任副教授。
1982年,任教授。
1984年,籌建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並任所長。
1991年4月19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同志在視察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時,肯定了顏濟及其課題組從事小麥族種質資源的研究。 [4] 
1994年7月,辭去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所長,任終身教授。 [1] 
顏濟教授 顏濟教授
2021年2月6日,著名小麥育種專家、植物學家、小麥族生物系統學奠基人、四川農業大學顏濟教授不幸因病逝世,享年97歲 [13] 

顏濟主要成就

顏濟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小麥生產
顏濟參加工作後對四川作物生產狀況進行調研,他提出半矮稈形態結構與抗根腐病來克服高產與倒伏的矛盾,從而在四川與墨西哥不約而同地同時進行了矮化育種;他把病孢子人工接種嚴格鑑定抗性視為關係育種成敗的重要手段,進行流行鏽病與白粉病病菌孢子的人工接種以加強育種田間的發病幾率提高抗性選擇的可靠性;早熟高產的綜合性狀設計為育種目標來進行嚴格選擇;用田間多次觀測評價取代了只看最後的產量統計,把產量估算在綜合性狀設計之中;從發育形態學的分析出發,估計了試驗田與生產大田之間的生態差異。通過上述育種設計,他在1962年選育並推廣了“大頭黃”“雅安早”“竹葉青”三個被農民稱為“62型品種”的第一批早熟、抗病、抗倒的高產良種,使四川的小麥產量由“南大2419”“矮粒多”的300—400斤提高到500—600斤,高產田塊達到700—800斤的新水平。這批新品種不僅是四川本省自己育成的第一批大面積推廣的品種,而且與當時從中國國外引進的意大利良種“阿波”在四川“平分秋色”,播種面積各佔1500萬畝左右,打破了中國之外引進品種在四川一統天下的局面。 [5] 
顏濟根據小麥發育遺傳學與發育形態學資料的研究,設計改良聚斂雜交方案育種,雜交程序類似於近年遺傳學家採用的"multiparent advanced generation inter-cross (MAGIC)",通過顯性性狀選擇解決雜交世代存在的選擇難題,有效聚合了不同親本的優良性狀,特別是集多親本多個不同的抗條鏽基因於一體。他在1969年選育出涉及7個親本、8次雜交,具有高產、抗病、早熟、矮稈等優良特性的“繁六”及其姊妹系,滿足了多熟制要求,改變了四川麥區的耕作制,尤其重要的是具有抗條中17到條中29的13個條鏽菌生理小種、20個生理型的抗性基因,保證了新品種20年保持抗性不衰,創造了世界紀錄。由於這些優良性狀都是顯性性狀,適應能力特別強,“繁六”及其姊妹系幾乎覆蓋了整個四川小麥生態區(包括四川及其鄰近省區),年種植面積超過3500萬畝。在四川由它衍生了綿陽、川麥、川育等多個系列一大批品種成為此後20多年四川小麥生產的當家品種,佔全省小麥栽種面積的90%以上,把四川小麥產量由500—600斤提高到700—800斤,個別田塊上1000斤,使四川小麥生產再上一個新台階。據不完全統計,繁6及其衍生品種僅在1978—1988十年間,四川省就累計種植2.1億畝,增產小麥65.5億公斤。這些品種還廣泛種植於陝、甘、黔、滇、湘等省。 [2]  [5] 
顏濟教授參加座談會
細胞遺傳學
顏濟通過“62型品種”和“繁六”及衍生系的推廣應用,四川小麥生產自解放以來已連續躍上了兩個台階:第一個台階,產量由原來的畝產300—400斤提高到500—600斤;第二個台階,小麥畝產提高到700—800斤。顏濟認為四川小麥要上第三個台階,選育超1000斤的新品種,從現有推廣品種遺傳潛力看,已是不可能。於是,他又拓展思路,將育種研究的重心轉移在育種資源的研究上。
顏濟為了探尋優良基因,小麥族異種屬雜交試驗也在四川農業大學小麥所展開。1993年,Intermeocyte connections and cytomixis in intergeneric hybrid of Roegneria ciliaris (Trin.) Nevski with Psathyr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 Cytologia 58:187–193.論文的發表。該成果使核物質胞間轉移得到清晰的認證,使染色體組如何形成高倍多倍體得到理解,使不同染色體組如何雜交形成屬,不同亞組如何雜交形成種被清楚認知,使由染色體組組建成屬、染色體組亞型組建成種的論證被確立,使細胞遺傳學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來澄清生物真實的系統親緣關係,從而使生物系統學可以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在細胞遺傳學上,顏濟的貢獻被國際學者公認為,並且是繼孟德爾闡明遺傳性分離規侓,創立遺傳因子説、摩爾根創立染色體基因説、木原均發現染色體組以後,是繼Áskell Löve後,對世界遺傳學的又一大貢獻。 [2] 
江澤民同志視察川農小麥研究所並與顏濟(左二)教授親切交談 江澤民同志視察川農小麥研究所並與顏濟(左二)教授親切交談 [17]
小麥族生物系統學及形態發育研究
20世紀80年代,在聯合國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IBPGR)資助下,由顏濟負責中國大區的小麥種質資源調查項目,同時參加研究的還有瑞典、丹麥、加拿大、日本的科學家。 [2] 
截至2019年9月,通過顏濟主持並設計的“小麥族種質資源研究”項目,收集和保存小麥族21屬193種35變種6000餘份材料,建立了中國國內外完善的小麥族種質資源基因庫和標本室;建立了Kengyilia和Douglasdeweya2個小麥族新屬;發表新種10個,新組合17個,新分佈6個,新細胞型10個;首次報道小麥族40個物種的染色體數目,25個物種的核型,14個物種的染色體組組成;發現並定位出控制重要育種目標的新基因21個,命名新基因4個;創制了一批特異小麥新材料。 [6] 
顏濟應用細胞學、細胞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方法對資源進行整理、鑑定和分類,確立小麥族屬間、種間系統親緣關係,澄清了小麥族系統學上的一些疑點,訂正了分類學上的一些錯誤,建立了新的分類系統。這一成果全面總結了世界對小麥族生物系統學的研究精華,囊括了從經典分類、細胞遺傳到分子系統發育各個領域的研究成果。 [6] 
  • 學術著作
《小麥族生物系統學》
《小麥族生物系統學》(2張)
顏濟主編的《小麥族生物系統學》是總結1753年以來全世界有關小麥族系統學研究的專著系列,也是世界唯一的全面總結小麥族生物系統學研究成果的專著,訂正了Áskell Löve創立的以染色體組為基礎的小麥族系統。小麥族生物系統學專著1—5卷,共計1425頁,370多萬字,記載了小麥族的30個屬,2個亞屬,464個種,9個亞種,186個變種,全面總結了小麥族生物系統學的研究精華。囊括了從經典分類、細胞遺傳到分子系統發育各個領域的研究成果。親緣關係極為相近的屬以及很小的屬編在一起,研究還不完善的屬種也編進了該專著系列,並把一些資料列為若干附錄以便查閲。 [3] 
顏濟, 楊俊良. 小麥族生物系統學. 第1卷[M].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3.
顏濟, 楊俊良. 小麥族生物系統學. 第2卷[M].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3.
顏濟, 楊俊良. 小麥族生物系統學. 第3卷[M].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3.
顏濟, 楊俊良. 小麥族生物系統學. 第4卷[M].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1. [3] 
顏濟, 楊俊良. 小麥族生物系統學. 第5卷[M].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3. [7] 
顏濟. 高等植物器官結構的建成[M].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7. [15] 
  • 科研&獲獎
成果名稱
獲獎級別
獲得年份
小麥高產、抗鏽的優良種質資源“繁六”及姊妹系
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1990年
小麥族種質資源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0年
麥類近緣屬抗毒黴病基因資源
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2000年
小麥異種屬基因庫的建立及物種生物學研究
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9年
-
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
-
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獎
1980年
小麥高親和材料J—11的研製、遺傳及應用研究
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1999年
小麥親本評價與創新研究
農業部科技進步獎
1998年
參考資料: [3-4]  [8]  [16] 

顏濟人才培養

  • 培養理念
顏濟 顏濟
顏濟教書育人正如他做學問一樣:有明確的目標和嚴格的標準。他強調學生的獨立科研能力的培養,特別是思維邏輯培養。他經常告誡學生“不能人云亦云”“人急馬不快”。在他看來博士讀五、六年很正常。從1988年招收博士開始,他就要求自己的博士必須在國際學術刊物上至少發表兩篇論文才能畢業。他認為,只有國際刊物的匿名評審才最有説服力,不能靠人情味。他對弟子之嚴格遠近聞名,在他手中,甚至開了因某博士生不親自做試驗、取樣而被退學的先例。 [2]  他常囑咐年輕人,“把自己研究領域的書讀完,形成紮實的知識結構”,但“不能只讀書,不比較。當有了新的認識,發現了新知識、新的真理,就是科學研究的成果”。 [9] 
  • 培養成果
據2021年1月四川農業大學官網顯示,顏濟在四川工作的六位博士弟子全都成為了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多位出自他門下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工作的博士弟子。 [2]  在眾多弟子中,鄭有良曾擔任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彭正松西昌學院黨委書記;羅明誠是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遺傳學家;孫根樓是加拿大聖瑪莉大學終身教授;盧寶榮擔任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9] 

顏濟榮譽表彰

獲得榮譽
獲得年份
國家傑出高級專家
-
中國先進工作者
-
中國勞動模範
-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1991年
1997年
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1998年
參考資料: [3-4]  [10-11] 

顏濟社會任職

據2021年1月何梁何利基金官網顯示,顏濟曾擔任國際小麥族協作組(International Triticeae Cooperative)成員,第八屆國際小麥遺傳學會議地方組織委員會委員,第二屆國際小麥族會議第三次大會主席(Session 3 chair),四川省植物學會常務理事及秘書長,四川省作物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遺傳學會副主席。1986年至1990年任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植物遺傳種質資源委員會小麥族資源普查中國大區普查1隊隊長。 [1] 

顏濟個人生活

  • 時代抉擇
“不想當小麥專家的空軍飛行員不是好牙醫。”這句看似玩笑的話,卻涵蓋了顏濟青年時代的選擇。那時,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上中國的土地,中國青年掀起投筆從戎、保家衞國的高潮,顏濟暫時放下了當醫生的念頭,他考進空軍軍校,成了一名飛行員。抗戰勝利後,年輕的飛行員重返校園。這一次,他選擇了華西協和大學農學系。 [9] 
  • 野外調查
從1983年到1998年的15年間,顏濟及夫人楊俊良帶領學生和助手們,系統地對中國新疆、西藏、陝西、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四川、黑龍江、遼寧、吉林、山東、湖北、山西、江蘇、浙江等16個省區和美國、加拿大、瑞典、丹麥、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進行野外實地調查,哪裏有小麥族植物資源,哪裏就有他的足跡。其間,他深入新疆荒漠10次,登上青藏高原18次。在野外,擠火車、住帳篷、嚼乾糧是家常便飯。顏濟70多歲時還帶團隊上高原。 [9] 

顏濟人物評價

顏濟學術上的成就為世界公認,他對四川的農業生產、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貢獻。雖然年 齡大了,思想卻一直非常活躍,不墨守成規,不斷創新。 [10]  (中國工程院院士榮廷昭評)
顏濟先生作為“川農大精神”的奠基者之一,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一生潛心研究、醉心學術、崇尚科學、勇於創新、敢為人先,形成了獨特而富有個性的精神氣質,是科學研究領域的典型和楷模,攀登上一座又一座學術高峯。顏濟先生一生獎掖後學,是深受尊重和敬佩的智慧長者,他治學嚴謹、甘為人梯、平等待人,為人誠懇而見解深邃,學養豐厚而信念執着,追求真理而實事求是,成為小麥作物學科領域的帶頭人。顏濟先生一腔家國情懷,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教育事業,他投筆從戎、為國為農,服務社會,以令人敬仰的一生實現了獻身科學和報效祖國的崇高理想,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和標杆。 [17]  (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評)
顏濟學術上的創新、成果,卻是始終建立在嚴謹學風之上的,而在嚴謹中又不時閃現出一些創新的靈光。 [10]  (《雅安日報》評)
顏濟教授是中國作物遺傳育種學家,植物學家,小麥族生物系統學奠基人。曾推動小麥生產兩躍台階,並在世界細胞遺傳學上立下了不朽貢獻,是小麥族生物系統學及形態發育研究的第一人。 [6]  (四川農業大學評)

顏濟人物影響

  • 捐贈學術檔案資料
2020年4月,顏濟向四川農業大學檔案館(校史辦)捐贈學術檔案材料,包括由日本劃時代生物科學家木原均所著並親筆簽名贈送給顏濟教授的《WHEAT STUDIES》,由顏濟所著的、國家“十三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高等植物器官結構的建成——多級次生節軸學説》。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