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榮廷昭

鎖定
榮廷昭,1936年1月出生於重慶市璧山縣,玉米遺傳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榮譽所長。
1957年,榮廷昭畢業於四川農學院農學系農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投身玉米遺傳育種研究;1983年5月至1992年4月,擔任四川農業大學農學系教研室主任;1992年4月至1993年4月,擔任四川農業大學農學系主任 ;1993年4月至1996年3月,擔任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教授;1996年3月,擔任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所長;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 
榮廷昭致力於作物遺傳育種研究,作為四川農業大學學科主要帶頭人,在學校國家重點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學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玉米數量性狀遺傳及育種方法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 [1] 
中文名
榮廷昭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重慶壁山
出生日期
1936年1月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
四川大學農學院(今四川農業大學)
主要成就
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職    稱
教授

榮廷昭人物經歷

榮廷昭在田間
榮廷昭在田間(3張)
1936年1月5日,榮廷昭出生於四川省璧山縣(今屬重慶市)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的家庭條件窘迫,一歲多的時候,父親去世。為了供他上學,姐姐當了童工。後來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他才依靠公費得以繼續學習。
1953年,榮廷昭被選送參加高考,順利考取了四川大學農學院農學專業。 [2] 
1957年,榮廷昭畢業後留校任教,投身玉米遺傳育種研究。 [3] 
1959年10月,榮廷昭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2年,玉米遺傳育種及數量遺傳學家楊允奎先生調任四川農學院院長之後,組建了數量遺傳實驗室(今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的前身)。跟着楊院長,榮廷昭與數量遺傳和玉米育種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
“文化大革命”結束初期,榮廷昭的研究受到很大沖擊,一度被迫停止了教學科研工作,他的育種材料完全丟失殆盡,沒有試驗田,也沒有科研經費。他與幾位同事又從零開始,一步一步地開始科研積累與奮鬥。 [4] 
20世紀80年代初期,榮廷昭剛恢復教師工作就和另兩位同事主動向當時農學系主管科研的在中國國內水稻研究領域的副系主任李實責請纓。李教授聽後當即讓榮廷昭在他所承擔的農業部下達的數量遺傳項目下開展玉米遺傳育種研究。 [5] 
1983年5月至1992年4月,擔任四川農業大學農學系教研室主任 。
1988年12月至1993年12月,擔任四川省第二屆科技顧問團科技顧問。
1992年4月至1993年4月,擔任四川農業大學農學系主任 。
1993年4月至1996年3月,擔任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教授。
1994年起,榮廷昭幾次通過返回式衞星搭載育種材料,從中選育出新的單基因控制細胞核雄性不育新材料、早熟矮杆新材料和優良自交系A318。 [6] 
1996年3月,擔任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所長、教授。
2002年,參加《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發展——挑戰與機遇、責任和對策》會議,發表論文《新世紀初發展我國玉米遺傳育種科學技術的思考》。 [7] 
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 

榮廷昭主要成就

榮廷昭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榮廷昭參加學術會議 榮廷昭參加學術會議
據2020年2月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顯示,榮廷昭對玉米數量性狀遺傳及育種方法進行了較系統深入的研究。設計併成功實施了自交系、雜交種選育與羣體遺傳組成研究、羣體改良同步進行的育種新方法,提出了中國西南地區玉米育種利用熱帶種質的新途徑,結合西南實際對傳統育種方法進行了改良,多途徑培育出雄性不育等育種新材料,篩選到了中國西南玉米轉基因工程育種急需的優良受體自交系併成功利用。選育了集高配合力、高產、高抗多種病害於一體的玉米自交系30餘個和經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的雜交種40餘個,累計推廣近億畝,新增玉米40多億公斤。此外,為解決在中國南方發展草食性畜牧業所面臨的飼料短缺矛盾,還培育創制出能提高與近緣屬種遠緣雜交結實率的新材料068,進而組配出生長繁茂,抗逆能力強,有的還具有多年生性能並具保持水土功能的新型飼草玉米品種,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8] 
  • 科研項目
據2020年2月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顯示,榮廷昭先後承擔了科技部、農業部、教育部、四川省和國際合作等重大科研項目30餘項。 [8] 
  • 科技成果&獲獎
據2020年2月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顯示,榮廷昭作為第一獲獎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作為第二獲獎人獲省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各1項。 [8] 
獲獎年份獲獎項目獲獎等級個人排名
1994年《山區育種用優良玉米自交系S37》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第一完成人
1996年《玉米高配合力、高產、高抗多種病害新自交系48-2和S37》國家科委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第一完成人
1996年《豐抗兼優玉米雜交種川農單交9號》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第一完成人
1999年《優良玉米雜交種雅玉2號》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第二完成人
2001年《四川地方種質和美國玉米帶種質三高自交系21-ES及18-599、156選育》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第一完成人
2002年《玉米新型雄性不育材料的創造、研究與應用》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第一完成人
2005年《突破性玉米雜交種川單21的選育與應用》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第一完成人
2007年《高配合力、大穗、多抗、廣適玉米自交系08-641選育與應用》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第一完成人
2008年《西南地區玉米雜交育種第四輪骨幹自交系18-599和08-641》國務院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第一完成人
參考資料: [8] 
  • 學術論文
據2020年2月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顯示,榮廷昭在《中國農業科學》《作物學報》《CropScience》《TAG》《PNAS》等中國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 [8] 
  • 學術專著
據2020年2月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顯示,榮廷昭出版專著3部。 [8] 
榮廷昭.2001年. 田間試驗與統計分析[M]. 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榮廷昭.2003年. 西南生態區玉米育種[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榮廷昭.2003年.數量遺傳學[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8] 

榮廷昭人才培養

  • 培養理念
榮廷昭為川農學生頒發博士學位證書 榮廷昭為川農學生頒發博士學位證書
榮廷昭認為,未來是年輕人的。他十分注重對年輕人的培養和對團隊發展的考慮。在平等、自由、寬容、競爭的團隊文化下,玉米研究所湧現出許許多多的優秀人才,這與榮廷昭倡導的“大力支撐、培養年輕人”的團隊文化息息相關。 [4] 
榮廷昭格外重視團隊建設和後備人才培養,對年輕研究者充滿期望,“做研究是辛苦的事情,需要年輕一代堅持再堅持。” [3] 
  • 培養成果
據2020年2月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顯示,榮廷昭作為學科主要帶頭人,在學校國家重點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學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出版教材3部,已培養碩、博士50餘名。 [8] 

榮廷昭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授予單位
1997年王丹萍科學獎王丹萍科學技術獎理事會
1997年全國科技成果推廣先進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
1998年全國模範教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人事部
2001年首屆“四川創新人才獎”中共四川省委辦公廳、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02年四川省第二屆“科技傑出貢獻獎”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
2003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
2005年全國先進工作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11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何梁何利基金
參考資料: [6]  [8] 

榮廷昭社會任職

榮廷昭於1995年1月擔任四川省作物學會副理事長,1997年1月至2002年9月擔任中國農學會理事;曾擔任成都科學研究院院長,四川省科技顧問團院士組副組長、四川省作物育種攻關專家諮詢組組長、四川省作物學會榮譽會長。 [8-9] 

榮廷昭社會評價

一刻立志,數十載奔波,他(榮廷昭)用默默奉獻的精神,在玉米遺傳育種學研究上,用一個個成果回報着祖國。 [2]  (新華網評)
作為資深農業研究者,榮廷昭身上有一股執着勁兒。 [3]  (《四川日報》評)
除了在科研上取得巨大成果,榮廷昭一生情繫三農,一切為了農民和農業着想。為了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致富,他堅持不懈地努力着。 [10]  (《中國教育報》評)
榮廷昭是玉米行業奠基者,更是引領者。他高屋建瓴,搶佔科學研究的制高點進行戰略佈局,以極具發展性的視野以及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推動着行業發展。 [11]  (《南方農村報》評)
榮廷昭用自己的汗水為農民播種了希望,用自己的心血去澆灌農民的莊稼。這就是榮廷昭,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一個心繫農民的科學家,一個用心血和汗水為農民播種希望的科學家。 [12]  (《科技文萃》週刊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