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川路

(青島市四川路)

鎖定
四川路,始建於1916年。從莘縣路團島,叫“鳴海町”。中國政府收回主權以後,改名四川路。當時十分荒涼,路下面是一片海灘,灌木叢叢,雜草叢生,野狼出入。老百姓俗稱:馬虎窩。1934年,著名作家王統照在《青島素描》裏寫道:“日落時馬車在青市的最西偏處。那是著名的馬虎窩。海岸上的木板屋與草棚,中間有不少的家庭在這荒涼的地方度日。” [1] 
中文名
四川路
外文名
Sichuan Road
地    點
山東青島市市南區
走    向
西南-東北走向

四川路行政區劃

青島不老,老街不少。著名文史專家魯海先生,1932年生於青島,熟諳青島風土人情,且聽他講一講這些老街故事。
四川號稱天府之國,而青島的四川路卻曾經是貧民聚居的地方。經過百年的建設,這裏依舊是最有青島生活氣息的老街區之一。
膠州灣主航道旁有一處礁石羣,樣子像馬蹄,所以就叫它馬蹄礁。在馬蹄礁的岸邊,早期是一片荒灘,1916年沿海岸修了一條馬路叫作鳴海町。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以後,因為這裏是市區西部邊緣,遂以中國西部省份四川命名叫四川路,以西南的雲南、西藏、貴州幾省區命名的路均在這一帶。四川號稱天府之國,而青島的四川路卻是貧民聚居的地方。
青島話中把狼叫“馬虎”,這一帶古代叫“馬虎窩”,即“狼窩”,是野狼出沒的地方,自古荒涼,建市以後也是貧民窟。
大批平民聚居的地方,也得有為之服務的商業區,就在四川路東北一段填海建了一處市場叫西廣場,並非今天意義上的廣場,而是攤販的市場,有三排簡易平房為各色小店,又在其旁邊建了新廣場。西廣場與新廣場實際上是青島最大的一處舊貨市場,領有營業執照、有固定房屋的店家,
西廣場有500多家,新廣場有300多家,共有800多家,實際上還有一些無照攤販,總數在千家之上。1941年發生了一次火災,整個西廣場化為灰燼,但從1942年起再次恢復。這裏的商店經營十分全面,但全是低檔大眾化用品,許多是從工廠批來的殘次產品,一半是“舊貨”。收廢品的人把廢品分門別類之後,賣到這裏的各種商品商店。貧苦市民主要來這裏購物,所以兩個市場每天人流不少,也有了小酒館、小飯店、流動藝人。解放後,為消除貧民窟,首先將西廣場棚户拆除建了樓房,當時稱為“幸福樓”。
“棧橋”一詞本來是裝卸貨物的水上橋樑,青島有多處棧橋,太平路上的一座稱前海棧橋,是著名的景點。四川路上也有一座,叫後海棧橋,主要供海軍軍人上下船和裝卸貨物,沒有遊人。以後拆除建了青島輪渡碼頭,目前是交通要衝。
四川路南端曾是青島一處污水管道出口,叫“大糞場”,許多年裏農民到此收集肥料,這一帶臭氣沖天。現在已建為污水處理廠。
四川路上的“貧民院”已全部消逝,在“不把棚户區帶到21世紀”的方針下,全部建為寬敞明亮的住宅樓,一步跨越了幾十年。在四川路上尋一座老房子已很困難了,在發展海西的同時,四川路輪渡碼頭日益繁忙,四川路也從城市一隅變成了交通要道。膠州灣海底隧道由四川路上到地面再上到高架橋,在這裏“由地登天”。 [2] 

四川路周邊地名

位於四川路北端西側,“西大森”在青島方言裏被讀為“西大深”,是一個早年形成的老地名,大致範圍在莘縣路、廣州路與鐵路的合圍區域。因昔日熱鬧的天成戲院和“西大森”平民市場而為當時的老百姓所熟知。該地區早期建設有從事進出口業務的大森洋行(Ritthausen, Otto & Co.)的部分工廠,或因此而得名。
西廣場
沿着四川路向北,從菏澤四路一直到造船廠就是老青島俗稱的西廣場,它正式命名於上世紀20年代國民政府收回青島時。西廣場是解放前遺留下來的棚户區
青島輪渡
青島輪渡碼頭 青島輪渡碼頭
1986年,青島與黃島輪渡航線正式開通。輪渡開通後,青島與黃島之間只有半小時航程。而在此之前,從青島到黃島得沿着膠州灣繞一圈,開車至少三個小時。
台西(西鎮)
西鎮老建築 西鎮老建築
位於四川路南端東側。清朝該地區原有一村莊,中文名不詳,德文音譯為(Hsianmiwu),現有小梅塢、小泥窪等多種寫法。1901年,膠澳總督府高價收購了原村莊,開始建設台西鎮,後逐漸形成了青島華人住宅區“市鎮”。1910年,膠澳總督府設置台西鎮為租界內界的四區之一。1929年9月,青島市政府撤銷台西鎮,成立第一區。1935年5月,青島市政府重劃市鄉區域並改定名稱,撤銷第一區,成立台西區。
位於青島市市南區台西片區西南盡端,膠州灣口東側,最高點海拔8米,雖稱作“島”,實為一近似三角形的“岬角”。團島原為若干近岸島礁,中部最大的古稱“坦島”。19世紀末青島建制後,為減少航行船隻事故,將其連同周邊的島礁填平並與大陸相連,改稱“團島”。
金茂灣(中島藍海新港城)項目位於膠州灣灣口,項目規劃範圍東至四川路、西至海岸線、南至青島造船廠南界、北至青島冷藏廠北界(藍石海景公寓、輪渡碼頭用地除外),佔地面積約23公頃,建築面積為80萬平方米。

四川路著名建築

幸福樓 幸福樓
位於青島市市南區西部老城區,1965年9月,一棟7層高的樓房在青島市南區西廣場落成。這是當年青島的一件大事。9月27日舉行樓房落成剪彩儀式,時任中共青島市委書記兼市長張敬燾親臨現場。喬遷新居的羣眾喜悦之情溢於言表,敲鑼打鼓搬入新居。順應民願,有關部門將這片新家園取名“幸福樓”。此後,“幸福樓”另外6個樓座陸續建成,形成青島首個居民高樓羣小區。2008年被拆除。
菜市樓 菜市樓
二十個世紀三十年代,在莘縣路與廣州路交匯口附近建設了一棟菜市樓,其建築面積8900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三層,一、二樓為室內商場,三樓辦公,出售乾鮮海貨、百貨(太陽商城),頂層系露天市場。2008年被拆除。
後海棧橋
20世紀30年代中期,前海棧橋的靠泊壓力逐漸加大。為減緩前海棧橋的壓力,港務局決定在西鎮四川路附近海岸修建後海棧橋,其主要用途是供中外海軍泊船之用。六十年代因填海造地而被拆除。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