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川理工學院人文學院

鎖定
四川理工學院人文學院在有着較長辦學歷史的原四川理工學院中文系、教育系、政法系歷史學專業的基礎上,根據四川理工學院總體戰略發展佈局,於2008年6月組建。
學院現有在校學生1200餘人,教職工70餘人。在專任教師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20人,博士5人,在讀博士4人,碩士35人。
學院擁有實驗中心1個,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心1個,漢字書寫能力測試中心1個,有語言文學應用研究所和應用心理研究所這兩個校級科研機構,中國語言文學和心理學是學校重點培育學科。從2012年起,學院開始招收院校研究與教育管理方向碩士研究生。
中文名
四川理工學院人文學院
創辦時間
2008年6月
辦學性質
公立
知名校友
馮志純
所屬地區
中國四川
主要院系
中國語言文學系,新聞傳播學系,歷史學系

四川理工學院人文學院學院介紹

人文學院秉承“傳道授業,厚積薄發”的傳統,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本科教學為中心,以科學研究為支撐,以教學質量為生命,培養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高遠的生命境界、批判與創新的獨立思維、寬廣而靈活的社會適應能力的高素質、複合型應用型人才。
學院現有教職工59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博士18人。有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1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1人。學院聘請名譽院長、特聘教授、兼職教授、客座教授共計12人,其中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1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1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2人。
學院現有3個系,有漢語言文學廣播電視學、歷史學3個本科專業,涵蓋文學、歷史學2個學科門類,在校學生近900人。2012年取得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正高級職務任職資格評議權。
學院擁有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和禪宗詩書畫樂研究所、口述史研究所三個特色鮮明的校級科研機構。擁有實驗中心、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心等多個教輔機構,有廣播電視基礎技術實驗室、媒體制作室、播音與主持實驗室、綜合技能與創意等多個實驗室。學院建設的“四川理工學院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與就業創業教育綜合實踐基地”於2013年被教育部批准為國家級校外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綜合類)。
近年來,我院教師出版學術專著、教材20餘部,發表教學科研論文400餘篇,主持和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8項、教育部項目8項、省部級教學科研項目近20項,獲得省市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0餘項。“現代漢語”為省級精品課程和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我院教師還在省、市、校各類青年教師授課大賽中多次獲得榮譽獎項。
學院緊緊圍繞學校高素質複合型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目標,以高水平的課程建設和濃郁的育人環境營造為抓手,通過落實“專業核心課程制度”、“課程實施大綱”和學生“十個一”的養成教育活動,努力提升學生的“三心”、“四能”,促進“五個結合”,持續夯實學生實現人生理想的基礎。
近年來,人文學院學生在“快樂亞洲-亞洲青少年文化藝術展評”中獲西南賽區一等獎,在“中華誦-2011全國學生規範漢字書寫大賽”中獲四川軟筆類一等獎, “2015年全國大學生原創作品朗讀大賽”三等獎、“四川·首屆四川省大學生文學創作大賽”三等獎、第六屆“挑戰杯”四川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三等獎、四川省第十一屆運動會開幕式最佳表演獎、全國首屆大學生數碼影像短片大賽優秀作品獎等多項獎項。自2014年起,由優秀校友和企業愛心人士捐資20餘萬元,設立了“天華獎學金”。畢業生以“勤奮求實、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校興我榮”的黃嶺精神為底藴,牢記“厚德達理、勵志勤工”的川理工校訓,服務社會,報效祖國,基礎紮實、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總體就業率超過95%,得到了社會高度認可。
學院將牢記“通過學術的傳播、創新與應用,為學生成功奠定基礎,為地方發展提供支撐”的大學使命,堅守“育人為本、社會擔當、學術自由”的基本觀念,以有特色高水平人文學院建設為目標,以大學文化建設為引領,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依章治院為保障,以績效改革和強化管理為抓手,在團隊建設與內涵提升上做文章,在特色與質量上下功夫,全力創建特色鮮明的人文學院,全面提升學院核心競爭力,凝聚共識 ,主動作為,為建設有特色高水平的人文學院而努力奮鬥。 [1] 

四川理工學院人文學院組織機構

四川理工學院人文學院行政單位

人文學院行政辦公室
人文學院教學辦公室
人文學院學生工作(團總支)辦公室
人文學院實驗中心

四川理工學院人文學院教學單位

中國語言文學系
新聞傳播學系
歷史學系

四川理工學院人文學院系所介紹

四川理工學院人文學院下設中國語言文學系、新聞傳播學系、歷史學系等三個基本教學單位,設公共教研室和國學教研室兩個基礎教學單位,辦有漢語言文學、廣播電視新聞學、歷史學三個本科專業,學科專業涵蓋文學、歷史學兩個學科門類和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中國史三個一級學科。
文學與新聞系
(現 中文系 新聞傳播系)
文學與新聞系(原中文系,後又分別改為中文系和新聞傳播系)是我院辦學歷史較長、綜合實力較強的一個系,擁有一支年齡、職稱、學歷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佔教師總人數的 41%,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佔教師總人數的62%。本系有“漢語言文學”、“廣播電視學”兩個本科專業。
文學與新聞系的教學和科研並重,本系的“漢語言文字學”是院級重點建設學科,“現代漢語”課是全省高校中唯一一門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的“現代漢語”課;已故著名教授馮志純主編的《現代漢語》被教育部列入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堅持教材建設,打造精品課程”的教改課題獲2006年學院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省教育教學成果三等獎;“古代文學”、“文學理論”、“古代漢語”、“新聞採訪與寫作” 等課程被評為四川理工學院重點建設課程。
文學與新聞系多年來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形成了民主平等、積極向上、愛崗敬業、嚴謹務實、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良好系風。
文學與新聞系長期來通過課堂教學和各種課外活動,力求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藴,開拓學生的心胸視野,強化學生的人文素質,既注重讓學生擁有紮實的專業基礎,又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繼續學習的能力,努力將學生打造成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符合現代化要求的複合型人才。
通過全系師生的共同努力,我們的畢業生已遍佈全國各地,涉及教育、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廣播電視、新聞等許多領域,不少學生已成為所在單位的骨幹,為國家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教育與心理系
(現 教育學系 心理學系)
教育與心理系是一個充滿朝氣與活力的團隊,既承擔着全院公共心理學、教育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工作,又面向全院學生開展心理諮詢服務。現開設有應用心理學和學前教育兩個本科專業。本系擁有一支朝氣蓬勃、團結協作、勤奮務實、鋭意進取的教職工隊伍,其中教師26人,教授2人,副教授 5人,講師14人,碩士研究生 17人,在讀博士2人。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論文 150 餘篇,出版專著2部,主編、副主編、參編教材 8 部。
本系以現代的教育理念,為學生系統的專業基礎理論體系的構建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心理實驗室中設有心理準備實驗室、多媒體開放心理實驗室、普通心理學實驗室、認知能力測評實驗室、心理儀器實驗室、心理諮詢室,多功能行為觀察室,為學生驗證理論知識,培養操作能力提供了充足的條件;建有資料豐富的系級資料室;建立了7個校外實習基地,涵蓋了監獄、消防、學校等領域,為學生理論聯繫實際提供了豐富廣闊的空間。我們的辦學理念是:教為不教,學為創造,培養應用型人才。
歷史學系
歷史學系的前身是原自貢師專政史系,辦學歷史較長、綜合實力較強;歷史系8名專任教師全部具有博士學歷,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2名,在站博士後2名。師資隊伍的年齡、職稱、學歷結構較為合理。
教研室長期以來堅持嚴謹、敬業、和諧、效率;重視教書育人,利用課堂教學和各種實踐活動,力求使學生具有較為深厚的專業素質和人文素養,以及較高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成為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符合現代社會需要求的複合型人才。2012級歷史學專業學生考研錄取率突破20% [2]  ,2013級歷史學專業學生考研錄取率達到25% [3]  ,2014級歷史學專業畢業生研究生考取率超過35% [4] 
堅持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中國近代史” 被評為四川理工學院重點建設課程,主編或參編了《中國歷史文化概論》、《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等教材。
歷史學系注重教學與科研的結合,堅持以教學帶動科研,科研為教學服務;以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為依託,教師積極參與學術研究,發表了大量的論著。
近年來,歷史系老師申報課題先後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胡門祥博士的《中國近代條約執行問題研究》,曾凡英教授的《曾仰豐與抗戰時期川鹽增產趕運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黃宗凱副教授的《宋育仁經學著作整理研究》,楊勇博士的《巴基斯坦與阿富汗關係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影響及對策研究》)和中國博士後基金面上項目(楊勇博士的《巴基斯坦民族問題對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5]  )資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