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塊玉·洞庭湖

鎖定
《四塊玉·洞庭湖》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散曲。這支小令正面寫了西施范蠡,傾面引出了吳王夫差越王勾踐文種,通過這幾個人物不同的行藏不同的命遠,發出了感嘆。全曲揭露了統治者的殘酷無情,讚揚了范蠡功成身退、歸隱五湖的高潔行為。
作品名稱
四塊玉·洞庭湖
作品別名
【南呂】四塊玉·洞庭湖
出    處
全元散曲
作    者
馬致遠
創作年代
元代
作品體裁
散曲
曲牌名
四塊玉
宮    調
南呂宮
字    數
39

四塊玉·洞庭湖作品原文

【南呂】四塊玉·洞庭湖
畫不成,西施女,他本傾城卻傾吳。高哉范蠡乘舟去,哪裏是泛五湖?若綸竿不釣魚,便索他學楚大夫 [1] 

四塊玉·洞庭湖註釋譯文

四塊玉·洞庭湖詞句註釋

①洞庭湖,即太湖,因湖內有洞庭東山,洞庭西山,所以又叫太湖。亦即五湖,在今江蘇省境內。相傳越國被吳國打敗後,范蠡尋得在溪邊浣沙的美女西施,獻給吳王夫差,做為講和的條件,吳王迷戀西施,不理政事,吳國最終被越國所滅。
②“畫不成”二句:讚歎西施的美麗絕世無雙,連畫工都無法畫出她的絕色姿容。
③“他本”句:西施絕色姿容傾城傾國,然而卻使吳國滅亡。第一個“傾”是讓人為之傾倒的意思,第二個“傾”是傾覆的意思。
④范蠡:字少伯,春秋時越國大夫,越國被吳國打敗後,他同勾踐一起在吳國為奴三年,兩人回國後,又輔佐勾踐滅吳復國。復國後他認為勾踐的為人只能同患難,不可共太平。便泛舟太湖,終不返。一説同西施泛海隱居而去。
⑤綸竿:就是釣魚竿的意思。
⑥索:應當、不得不。楚大夫:指楚國人文種,他在越國任大夫。他和范蠡共同輔佐勾踐完成滅吳復國的大業。復國後范蠡告訴他“勾踐為人,可以共患,難與處安。”要文種及早抽身,文種不聽,後被勾踐賜劍自刎而死;一説是指楚國大夫屈原,不被任用後投汨羅江而死。 [1]  [2] 

四塊玉·洞庭湖白話譯文

西施本有傾城之貌,是畫工施盡才華也難以再現其姿容的絕色美女,然而她卻使吳國傾覆滅亡。高明的是范蠡功成以後就乘舟歸去了,難道真的是想泛舟在五湖上?如果他不是拿起釣竿去釣魚,就會像那楚大夫一樣落個被殺害的下場。

四塊玉·洞庭湖創作背景

洞庭湖,太湖的別名,亦即五湖,在今江蘇省境內。相傳春秋之時,吳敗越人於會稽,越王勾踐命范蠡求得美女西施,進於吳王夫差,吳王許和。越王生聚教訓,奮發圖強;吳王迷戀西施,聽信讒言。越終滅吳。西施亦歸范蠡,從遊泛五湖而去。事見《吳越春秋》《越絕書》等。這支曲子即以此為題材而作。 [2] 

四塊玉·洞庭湖作品鑑賞

“畫不成,西施女,他本傾城卻傾吳。”宋代王安石曾稱王昭君“意態由來畫不成”,西施也是如此,擁有絕色美貌,畫工傾盡才華也難表現其姿容。正因其傾國傾城之貌,使得吳國傾覆滅亡。《漢書·孝武李夫人傳》“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此句連用兩個“傾”字,頗見機巧,歷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亡吳的根由歸之於西施,客觀上為封建統治者開或減輕了罪責。這首散曲仍把導致吳國滅亡的責任歸咎於西施,而不譴責昏君夫差這個罪魁禍首,表現出作者的歷史侷限性。其實,唐人羅隱早就説過:“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西施》)
“高哉范蠡乘舟去”緊承上文,由西施轉寫范蠡,讚揚他幫助勾踐滅吳之後,不戀功名,不幕利祿,功成身退,實在是高明之舉。“高哉”二字,是作者對范蠡的推崇稱讚,也是作者的自我期許。他也想像范蠡一樣,在功成名就之後泛舟而去,正如李商隱所説的“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樓》)。
“若綸竿不釣魚,便索他學楚大夫。”楚大夫是楚人大夫文仲,越王勾踐的謀臣。他和范蠡一起為勾踐最終打敗吳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勞。滅吳後,自覺功高,不聽從范蠡的勸告繼續留下為臣,卻被勾踐不容,最終自刎而死。可見范蠡如果不是急流勇退,及時歸隱,也很可能像文仲一樣連性命都保不住。作者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揭露統治者的殘酷無情,讚揚范蠡功成身退、歸隱五湖高潔行為。 [2] 

四塊玉·洞庭湖作者簡介

馬致遠像 馬致遠像 [3]
馬致遠(生卒年有爭議),元代雜劇家、散曲家。號東籬,一説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一作江浙省務提舉)。晚年隱退。所作雜劇今知有十五種,現存七種。作品多寫神仙道化,有“馬神仙”之稱。曲詞豪放灑脱。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同稱“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為世所稱,有輯本《東籬樂府》,存小令百餘首,套數二十三套。 [3] 
參考資料
  • 1.    蔣星煜 等.元曲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231
  • 2.    陳鵬 閆麗紅.元曲三百首鑑賞辭典.武漢:崇文書局,2020:59-60
  • 3.    蔣星煜 等.元曲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