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嘉興灶頭畫

鎖定
嘉興灶頭畫,浙江省嘉興市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灶畫又稱“灶頭畫”、“灶壁畫”,指民間藝人用煙灰、水彩、色粉顏料繪製在鄉間農家柴灶上的各種吉祥圖案和文字紋樣,是江南典型的鄉土藝術。嘉興灶畫是以灶頭為載體來完成的,民間藝人在約3平方米的灶壁上,依灶繪圖,適形造型,通常會將多幅畫面組合於一座灶頭,使之表現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繪製須在灶頭牆壁半乾半濕時進行。一般多用白酒調製顏料,造型以黑線勾勒為主,敷以紅、藍、白、黑等色。其題材和內容大都是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喜慶有餘、桃李滿天等,再配上福、祿、壽、喜的吉祥字樣,反映着當地民眾的審美觀念和生活趣味。 [1] 
2011年5月23日,嘉興灶頭畫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99。 [2] 
中文名
嘉興灶頭畫
批准時間
2011年5月23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
浙江省嘉興市
遺產編號
Ⅶ-99

嘉興灶頭畫歷史淵源

嘉興灶頭畫是嘉興一帶民間藝人用水彩、水粉顏料繪製在鄉間農家柴灶上的各種吉祥圖案和文字紋樣,又稱“灶畫”、“灶壁畫”,是江南魚米之鄉典型的獨特的鄉土藝術。
嘉興灶頭畫作品 嘉興灶頭畫作品
嘉興,自古就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早在7000多年前,馬家浜的先民們就在江南這塊土地上種植下一片片稻田。
灶頭是民居建築的一部分,是農村百姓食文化的根基,由灶頭衍生的灶頭畫也是嘉興匠人的百工技藝之一。在嘉興地區,鄉村農户新建一所住房,必在廚房中新建一座用來做飯、燒菜的灶頭。而且,灶頭不論是花籃形、圓桶形,還是方桌形;也不論是單眼、兩眼灶,還是三眼、四眼灶,從灶山、煙箱到灶身都畫滿了各種不同的圖案和紋樣,配有不同內容的文字。
灶對於人類生存來説,是使用最早、最普遍、最親密的炊具。灶頭畫以灶為載體,是人類自有了灶後才逐漸產生的。灶頭畫起源於何時,未發現確切的歷史記載,但據嘉興民間灶頭畫藝人趙祥松第八代灶頭畫傳承人的考查,嘉興灶頭畫至少出現在清朝中期,己有200多年的歷史。
明清時期,嘉興民間泥匠在灶頭牆面上繪畫,均以黑色顏料為主,這與當時作畫顏料稀有、短缺有關。能工巧匠往往就地取材,燒過飯菜的鐵鍋外面常常會產生一層薄薄的深黑色灰粉,農家稱鑊鏽,把它用刀刮下來後,用適量清水調勻成黑色的液體顏料,作為繪畫顏料。
20世紀80年代後,大都採用的顏料大都為明珠、三花粉或水粉、水彩,現多采用水粉廣告色。與眾不同的是,嘉興民間藝人在繪製灶頭畫時摸索出一種特殊的調製顏料方法,即為使顏色鮮豔且能滲入灶壁不流滴,在各色顏料中摻入白酒調製顏色,作畫時各類顏色由於酒精的揮發,不僅能及時滲入石灰灶壁,而且能使顏料廣泛吸入。在水粉或水彩中調入白酒的方法,被廣泛使用於民間灶頭畫之中。 [3] 

嘉興灶頭畫文化特徵

嘉興灶頭畫文化表徵

在民間,人們將用木板刻印、貼於灶君堂上用來祭灶的花紙稱“灶神畫”。嘉興灶頭畫是指民間藝人以鄉間農家做飯燒菜用的灶頭為載體,用各種顏料手工繪製在灶壁上的圖畫,它是用來裝飾、美化灶頭,表達農家美好願望的鄉土藝術。 [3] 

嘉興灶頭畫技術工藝

除了灶頭畫有其特殊的文化表徵外,嘉興灶頭畫藝人在繪製灶頭時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技術工藝,主要表現在繪畫載體、調色和空間的特殊性,形成了嘉興灶頭畫有別於其他繪畫的獨特性,從而凸現了鮮明的藝術個性。 [3] 

嘉興灶頭畫灶畫工藝

嘉興灶頭畫作品 嘉興灶頭畫作品
嘉興灶頭畫的工藝主要有依灶繪畫、酒調顏料、濕壁作畫三大內容。灶頭繪畫的部位,主要是灶身、煙箱、灶山、灶帽。藝人們常將灶頭看成一個獨立的舞台和表現的對象,畫面組合分上下兩大部分。上半部分畫面講究大小對比、橫豎對比、方圓對比,下半部分或橫幅等額排列,或通幅彩繪,追求多幅巧妙組合,達到集中、完美、和諧、統一的藝術效果和。因此,一座灶頭繪圖的數量多則15至20幅,少則10至15幅,大小不等,形狀不等,錯落有致。嘉興灶頭畫因灶頭體積大且結構複雜,當地民間講究留彩不留白,故而通體着色,濃妝彩繪,一座灶繪畫的面積少則4平方米,多則6平方米。 [3] 

嘉興灶頭畫製作工序

嘉興灶頭畫作品 嘉興灶頭畫作品
灶頭畫用顏料畫成。灶畫的製作工具有草刷,用於刷灰,另有竹絲鬥筆、毛筆、直尺、盛色器皿、顏料等。 [4] 
製作灶頭畫的程序是:先將灶台用石灰水統刷一遍加白,接着,根據灶頭的結構,分割出畫幅的形狀和大小,再用墨色勾邊框,也可用線條或簡單的連續紋樣畫框。採用的顏料為三花粉或水粉顏料。為使顏色鮮豔且能滲入灶壁不流滴,老藝人常將白酒調入顏料。灶頭畫的框一般都為方形或長方形,寓意方方正正、堂堂正正。在灶山和煙箱上一般以畫動物、財神、故事為主,在灶腳和灶身上一般以畫花卉、圖案為主。灶頭畫的作者多為農村中的泥水匠,使用的基本色為紅、黃、藍色 [4] 

嘉興灶頭畫題材作品

灶頭畫內容一般有花卉、動物、財神、風景、圖案等,也畫有故事。常見的有荷花、石榴、仙桃、牡丹、萬年青、烏龍取水、鯉魚跳龍門、喜鵲鬧春、聚寶盆等。歷史故事有“八仙過海”、“趙雲救阿斗”、“古城會”等。此外,還有花邊和文字,大多為福、喜、年年有餘、豐衣足食、吉祥如意、人壽年豐、人財兩旺等吉祥語。農家灶頭的造型分普通灶和花籃灶兩種。灶頭畫的代表作品是“松鶴同春”,用松樹和仙鶴組成一幅畫,寓意延年益壽 [4] 

嘉興灶頭畫傳承保護

嘉興灶頭畫傳承價值

嘉興灶頭畫作品 嘉興灶頭畫作品
民間灶畫的存在和發展,為當地人民羣眾帶來了物質與精神上的滿足,同時也促進了當地民間美術的發展。嘉興的農民畫創作從民間灶畫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現代民間繪畫。海鹽縣博物館“泥香室”專門陳列了灶畫圖片,成為當地青少年進行民間美術教育的現成課本。 [5] 

嘉興灶頭畫傳承狀況

嘉興灶畫擁有廣泛的羣眾基礎,在20世紀80年代前,嘉興共有1112個村,每個村都有2—3名灶畫藝人(泥瓦匠),他們在鄉間土生土長,其技藝均為父子相傳、師徒相授。 [1] 
隨着農村生活方式的演變,農村的灶頭與灶台多采用水泥瓷磚,不再繪製灶頭畫,同時老一輩灶頭畫藝人相繼去世,從事灶畫的民間藝人日趨減少,嘉興灶頭畫的發展面臨着嚴重危機,需要採取有力措施進行保護。 [1] 

嘉興灶頭畫傳承人物

嘉興灶頭畫作品 嘉興灶頭畫作品
灶頭畫傳承人主要有秀洲區王江涇鎮的施順觀、洪合鎮的張金壽,海鹽縣通元鎮的趙祥松,海寧市斜橋鎮的袁四男、姚永林,桐鄉市高橋鎮的沈華良等。
施順觀,出生於王江涇農村,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施順觀十八歲時師從當地有名的打灶頭師傅倪傳金學習打灶頭技藝,後長期從事灶頭畫創作。
趙祥松,海鹽縣通元鎮趙家第九代灶畫傳人,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4] 

嘉興灶頭畫保護措施

2010年6月,嘉城集團、嘉興市文化局在市區月河歷史街區建立中國嘉興灶頭畫藝術中心,旨在傳承、保護嘉興灶頭畫。 [4]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嘉興市文化館獲得“嘉興灶頭畫”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6] 
2022年9月,保護單位更名為嘉興市文化館(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9]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嘉興灶頭畫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嘉興市文化館(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0] 

嘉興灶頭畫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7年1月14日,首屆“享年味,品元味”元通鄉村民宿遊園活動暨“灶頭畫”大賽在嘉興市海鹽縣舉辦。 [7] 
2020年6月28日至29日,海鹽舉辦“舊時光裏的灶畫”主題系列活動。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