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農村生活方式

鎖定
農村居民的系統化、模式化生活活動典型形式與總體特徵。農村生活方式是一個內容廣泛的概念,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農村生活方式指農村居民的全部生活活動方式,包括勞動生活方式、消費生活方式、閒暇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等。狹義的生活方式專指消費、閒暇生活方式。
中文名
農村生活方式
外文名
 style of rural life
描    述
是一個內容廣泛的概念
注    意
有廣義、狹義之分

農村生活方式主要內容

農村生活方式綜述

農村居民長期從事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活動,形成了獨特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地農村社區依生產力水平的不同,生活方式大致可概括為兩種類型:

農村生活方式發達國家農村

①以家庭或合作組織、農工聯合體等為基本生產單位,農業勞動以機械化、電氣化、社會化為主。勞動智力化程度高,勞動生產率高。
生活質量較高,生活富裕,消費水平和結構與同地區城市居民相近。
③閒暇時間多,能滿足農村居民娛樂享受、個性發展的需要,生活內容豐富多彩。
人際關係鬆散、開放,以業緣關係為主,傳統習俗淡化。
⑤現代民主意識、參政意識較強。

農村生活方式發展中國家農村

①以家庭或聯合組織為基本生產單位,農業勞動以人力、畜力為主,生產力水平較低。勞動活動較分散,勞動強度大,智力化程度低。
消費水平低,部分地區的農村居民甚至處在營養不良和飢餓狀態。一般説來,次發達國家恩格爾係數(見家庭消費)處於中等水平,發展中國家恩格爾係數高。
③閒暇時間少且受季節支配。物質和精神生活資料匱乏,社會娛樂設施落後,農民閒暇生活貧乏而單調。
④人際交往直接而密切,範圍狹小,以血緣、地緣關係為主。生活環境穩定,社會流動緩慢,傳統習俗濃厚,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禮尚往來等深受傳統習俗的制約和影響。
⑤政治生活態度淡漠,參政意識不強。

農村生活方式發展趨勢

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加速了農村社會、經濟、精神生活方面的變革,促進了傳統生活方式的變遷。
①勞動方式從以體力為主的手工勞動向以機械化、電氣化為主的高技術勞動轉變;生產組織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現代技術裝備的普及、農民勞動的智力化、社會化程度也相應提高。
②消費方式從自給型向商品型轉變,從單一化向多樣化轉變;消費結構由生存型向享受、發展型轉變。隨着自然經濟的解體,農業生產越來越呈現出工業化、商品化趨勢,農民的商品性消費所佔比重越來越大,消費服務趨於社會化,消費活動已從家庭走向更廣闊的社會領域。
③閒暇時間逐漸增多,閒暇生活由單調貧乏向豐富多彩、高層次、個性化轉變。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及經營管理效率的提高,為勞動時間的縮短和閒暇時間的增多提供了條件。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家用電器的使用,大眾信息傳播工具的普及,使農民生活情趣日益廣泛,生活內容日益豐富。
④參政意識增強。農村居民越來越多地參與管理基層經濟活動和社會事物,也參與基層事務的決策活動。農村居民對國家政治、國際時事的關注程度逐漸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