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嗜痂之癖

鎖定
嗜痂之癖,漢語成語,拼音是shì jiā zhī pǐ,意思是原指愛吃瘡痂的癖性。後形容怪癖的嗜好。出自《南史·劉穆之傳》。
中文名
嗜痂之癖
外文名
Depraved taste
拼    音
shì jiā zhī pǐ
出    處
《南史·劉穆之傳》
注    音
ㄕㄧˋ ㄐㄧㄚ ㄓㄧ ㄆㄧˇ
近義詞
嗜痂成癖

嗜痂之癖成語出處

南史·劉穆之傳》:“邕性嗜食瘡痂,以為味似鰒魚。” [1] 

嗜痂之癖成語典故

典出《唐·李大師、李延壽·南史·卷十五·列傳第五·劉穆之傳》:“ 邕性嗜食瘡痂,以為味似鰒魚。嘗詣孟靈休,靈休先患灸瘡,痂落在牀,邕取食之。靈休大驚,痂未落者,悉褫取飴邕。邕去,靈休與何勖書曰:“劉邕向顧見噉,遂舉體流血。”南康國吏二百許人,不問有罪無罪,遞與鞭,瘡痂常以給膳。”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卷四·羅剎海市》:“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舉世一轍。”
南朝劉邕性喜食痂,感其味似食鰒魚。一日,邕拜望正患瘡疾之友孟靈休,見牀上頗多落痂,輒取而食之。休感心驚,便將其身上未剝落之瘡痂,盡數剝下貽之,致使瘡口複流血矣。後邕命所屬南康郡之二百多名官吏,不論有無罪愆,每人須輪番挨鞭,致傷以成痂,供其食用也。
附註:鰒魚,即鮑魚。

嗜痂之癖示例

但他卻可以有幾條希望,就是望吃菜的沒有“嗜痂之癖”。(魯迅《熱風·對於批評家的希望》)

嗜痂之癖成語用法

作賓語;形容怪癖的嗜好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