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喻湘漣

鎖定
喻湘漣,女,漢族,1940年1月出生,江蘇無錫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泥塑(惠山泥人)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 [1] 
中文名
喻湘漣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江蘇無錫
出生日期
1940年1月
性    別

喻湘漣人物經歷

喻湘漣六歲喪父,打小跟隨母親東奔西走,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王南仙則天資聰慧,家境殷實,自幼便是家裏的掌上明珠,相同的是:兩人都從小就跟隨母親學習製作惠山泥人的手藝,不同的是一個是圖開心,一個是為生計。
學藝中喻湘漣屢遭坎坷一連死了3位師傅,而王南仙卻人見人愛順風順水,畢業後命運迥異的喻湘漣和王南仙進了同一個車間,一個專攻捏塑,一個司職彩繪,幸運兒和苦孩子就此泥來泥去,沒想到這場合作一經展開居然延續了半個世紀。
五十年,滄海桑田,從前的苦孩子喻湘漣早已問鼎江湖,成了捏塑惠山泥人的一代宗師,曾經的幸運兒王南仙也妙筆生花終成大器。
1971年,以喻湘漣和母親為主創的響水縣泥人廠成立了,主要生產卷筆刀,喻湘漣擔任副廠長,負責造型設計。“我們用石膏的模子套,批量生產,很賺錢。5月中給我5000塊錢做投資,年底我還給他們50萬。”
1979年落實政策後,喻湘漣回到了無錫泥人研究所。“本來領導不給我回來的,可我覺得還得回去。響水比較落後,不是搞藝術的地方,泥人完全靠外貿包銷,如果外貿封死了就沒有出路了。”
無錫的第一個10年中,喻湘漣做了大量傳統手捏戲文的複製、整理和修復工作,其中《霸王別姬》、《醉罵》等24套精品被中國民間美術館收藏,《海瑞罷官》、《十五貫》等13套被南京博物院收藏,《大阿福》和《團阿福》則藏於中國工藝美術館
1981年,江蘇省民間藝術第一次走出國門,去日本的東京、大阪等幾座城市進行展覽和現場表演,派出的代表就是喻湘漣。當時泥人研究所的創作設計組分手捏、雕塑、彩繪三個行當,經過時間的考驗,曾經就讀訓練班的40多名成員不是被淘汰了就是轉行了,落實政策後又有人被精簡,到頭來,只剩下10名,從事傳統手捏的更是屈指可數。在表演現場,喻湘漣出手很快,天女散花、楊貴妃、孫悟空,幾分鐘內就能捏出造型,現場的情緒立刻被調動起來。
1993年,在評定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時,喻湘漣的作品照片偶然間被台灣《漢聲》雜誌看到,立刻引起了對方的極大興趣。《漢聲》雜誌一直致力於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的收集和整理,他們找到喻湘漣和她的搭檔———彩繪大師王南仙,希望能將惠山泥人的製作過程系統化、理論化,並出版專著、舉辦大型展覽。

喻湘漣成就榮譽

主要作品
歷經八年時間,喻湘漣和王南仙共製作了300多套件泥塑作品,總結整理出3000道工序及詳細的捏泥、彩繪技法。前三年,她們完成了《漢聲》佈置的命題作文,後五年便開始自由創作,同時恢復了不少傳統作品。
2003年12月,斥資300多萬元的惠山泥人展在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開幕,立刻引起轟動,用喻湘漣的話説:“年紀大的看了懷舊,年紀輕的沒見過有新鮮感。”之後,惠山泥人展在中華世紀壇又舉辦了一個月,堪稱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民間泥人藝術大展。喻湘漣和王南仙又受邀赴台灣高雄再次開展。
除了一件件生動可人的泥人,喻湘漣和王南仙這對近半個世紀的搭檔也格外引人注目。她們一塑一彩,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在今天的惠山可能再找不到第二對。
比喻湘漣年紀略小的王南仙也出身泥人世家,同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她早年家住惠山寺的山門內,家裏的泥人店專靠上海來的香客做生意,泥人的價錢也賣得高。因為和喻湘漣住得近,彼此都知道對方,卻從來沒有説過話,等後來一起考上了泥塑彩繪訓練班,才算真正相識。
她與王南仙(彩繪)長期合作,48件套手捏戲文分別被中國美術館、中國工藝美術館、南京博物院收藏。1991年創作的《無錫惠山手捏戲文集錦》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曾多次參加國內外文化交流,被喻為“妙手”。代表作品有《丑角藝術》、《五虎將》、《團阿福》、《鍾馗嫁妹》等。
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已有400餘年的歷史,大致分粗貨、細貨和神佛像三類
惠山泥人是本鄉本土的人民抒發胸臆的創作,擁有大膽誇張的手法、樸拙憨厚的形象和鮮豔富麗的色彩
為了生存,惠山藝人向天津幫學習,到解放前,只有龍頭河邊少數藝人還保持着原來的風貌
在學他人之長的同時,惠山藝人不知不覺地丟失了自己的傳統風格,變得與天津泥人張越來越相像
2022年5月31日,被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擬評選為2021年度江蘇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2] 

喻湘漣軼事典故

喻湘漣學做泥人不是平白無故的,外祖父蔣金奎曾經是惠山鎮遠近聞名的泥塑藝人,尤其擅長粗貨,塑繪的蠶貓質樸又靈氣,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為他贏得了“貓王”的美譽。外祖父的父親蔣三元同樣是當地出名的老藝人,開了自產自銷的“蔣萬順泥人耍貨店”,製作的手捏戲文還打入了上海市場。
因為父親去世得早,喻湘漣和媽媽一直生活在外祖父家,從八歲起就幫外祖父做些印坯、揩坯、打底色的粗活。
“這些題材都是來自老百姓的生活。江蘇的蠶絲業發達,過去家家户户養蠶,為了防止老鼠吃蠶寶寶,到了養蠶的季節,農户們就會買幾隻泥貓放在蠶室的四角驅鼠保平安。”
“江南又多水田,俗語説:摸摸春牛頭,一年到頭不用愁,摸摸春牛腳,生活過得着。春耕前農民們來惠山趕集,買些泥春牛,祈求五穀豐登。”
外祖父的粗貨質樸渾厚,充滿鄉土氣息,而且時有創新,一些不會設計新品種的藝人看到銷路好,還會悄悄買來進行翻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