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單葉黃耆

鎖定
單葉黃耆(學名:Astragalus efoliolatus Hand.-Mazz.)是豆科、黃耆屬多年生矮小草本植物,高可達10釐米。莖短縮,主根細長,直伸。有小葉;托葉卵形或披針狀卵形,膜質,外面被稀疏伏貼毛;小葉片線形,下部邊緣常內卷,中脈明顯。總狀花序生花,較葉短,腋生;苞片披針形,膜質,花萼鍾狀管形,萼齒線狀鑽形,較萼筒稍短;花冠淡紫色或粉紅色,旗瓣長圓形,先端微凹,中部縊縮,瓣柄不明顯,瓣片狹長圓形,子房有毛。莢果卵狀長圓形,扁平,6-9月開花,9-10月結果。
分佈於中國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蒙古也有分佈。喜生於砂質沖積土上。
單葉黃耆為中、上等飼用植物,青鮮狀態綿羊和山羊喜食,因植株較矮小,大家畜採食困難。冷季多不能保留而無放牧意義。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單葉黃耆
拉丁學名
Astragalus efoliolatus Hand.-Mazz.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薔薇目
亞    目
薔薇亞目
豆科
亞    科
蝶形花亞科
山羊豆族
亞    族
黃耆亞族
黃耆屬
亞    屬
裂萼亞屬
糙葉組
單葉黃耆
命名者及年代
Hand.-Mazz.,1936

單葉黃耆形態特徵

單葉黃耆
單葉黃耆(5張)
多年生矮小草本,高5-10釐米。莖短縮,密叢狀。主根細長,直伸,黃褐色或暗褐色。葉有1片小葉;托葉卵形或披針狀卵形,長5-6毫米,膜質,先端漸尖或撕裂,外面被稀疏伏貼毛;小葉線形,長2-12釐米,寬1-2毫米,先端漸尖,兩面疏被白色伏貼毛,全緣,下部邊緣常內卷,中脈明顯。
總狀花序生2-5花,較葉短,腋生;苞片披針形,膜質,被白色長毛,先端尖,與花梗近等長;花萼鍾狀管形,長5-7毫米,密被白色伏貼毛,萼齒線狀鑽形,較萼筒稍短;花冠淡紫色或粉紅色,旗瓣長圓形,長8-11毫米,先端微凹,中部縊縮,瓣柄不明顯,翼瓣長7-10毫米,瓣片狹長圓形,較瓣柄長,龍骨瓣較翼瓣短,瓣片稍寬,近半圓形,與瓣柄近等長;子房有毛。莢果卵狀長圓形,長約1釐米,扁平,先端有短喙,無柄,被白色伏貼毛。花期6-9月,果期9-10月。 [2] 

單葉黃耆生長環境

單葉黃耆喜生於砂質沖積土上。 [2]  是喜暖的強旱生植物。耐旱,能忍耐輕鹽漬化,但不生長在重鹽漬化的土壤上。是沙質的棕鈣土、灰鈣土荒漠草原和相接壤的侵蝕黑壚土乾草原羣落的常見伴生植物。在草地上的分佈具有多度低而頻度高的特點,習見與乾燥的丘陵、高平原梁地、山坡、幹河牀,也多見於路旁、田邊和撂荒地中。在寧夏東部,它與短翼巖黃耆、披針葉黃華、砂珍棘豆、細葉車前、阿爾泰狗哇花二裂委陵菜等生長在一起,成為地帶性的長芒草、牛枝子、冷蒿、漠蒿乾草原的習見伴生種,有時候又可與刺葉柄棘豆、刺旋花、糙葉黃耆、細弱隱子草、叉枝鴉葱、駱駝蒿、鹼韭等組成短花針茅、大苞鳶尾、老瓜頭等沙化荒漠草原的主要伴生種。在內蒙古西部的狼山西北麓石質化的山坡地,單葉黃耆也作為伴生種與沙蘆草、無芒隱子草、白花黃耆、刺葉柄棘豆、沙蘭刺頭、戈壁天冬、細枝補血草等一起出現在小針茅荒漠草原中。 [3] 

單葉黃耆分佈範圍

分佈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部、烏蘭察布盟西部,東阿拉善,鄂爾多斯高原的中西部和我國黃土高原西部,西北部地區。 [3]  蒙古也有分佈。 [2] 
單葉黃耆 單葉黃耆

單葉黃耆生長習性

在中國寧夏鹽池縣,單葉黃耆於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返青,6月下旬現蕾,6月上,中旬至8月中旬為花果期,10月上旬枯黃。單葉黃耆地上部植株矮小,但地下具細長而直伸的主根,直徑0.3-0.4釐米,黃褐色或暗褐色,伸入土層中達l米左右,有時在淺層土壤即分枝併發生多數側根細短,主要分佈在10-15釐米以下,其中10-15釐米土層中側根總長36釐米,20釐米以下側根總長71釐米。從主、側根長度來看,從土壤淺層向深層,其比例為0-6釐米,3.5%,5-10釐米,4.9%,10-15釐米,28.9%,15-20釐米,8.6%,20釐米以下(至61釐米)54.2%,野外其地上部株高3釐米,冠幅9釐米,單株鮮重平均3.7克,乾重平均0.9克,乾鮮比1:4.1。 [3] 

單葉黃耆主要價值

單葉黃耆為中、上等飼用植物,青鮮狀態綿羊和山羊喜食,因植株較矮小,大家畜採食困難。冷季多不能保留而無放牧意義。 [3] 
參考資料
  • 1.    單葉黃耆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21-01-28]
  • 2.    單葉黃耆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引用日期2013-01-10]
  • 3.    中國飼用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飼用植物誌 第六卷[M].中國農業出版社.1989: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