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喬萊

鎖定
喬萊(公元一六四二年至一六九四年),字子靜,號石林,江蘇寶應人。生於明思宗崇禎十五年,卒於清聖祖康熙三十三年,年五十三歲。
本    名
喬萊
子靜
石林
出生地
江蘇寶應
主要作品
《太祖高皇帝實錄》
主要成就
修明史

喬萊生平

喬萊肖像 喬萊肖像 [1]
喬萊(1641~1694),字子靜,號石林。寶應人。約生於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康熙六年(1667年)中進士。曾參與纂修《明史》,並充任《清實錄》纂修,負責將滿文譯成漢文。時淮揚屢罹水患,一些王公大臣提議疏浚入海口,以根治水患,玄燁委派安徽按察使于成龍前去督工,使心想借機大撈一把的河道總督大為失望,便轉而奏請“築堤束水使高,自高郵歷興化、白駒場入海”,企圖取代原議。玄燁將此奏下發羣臣討論,喬萊聞之大驚,即與河務大臣在宮廷前辯論,指出築堤束水必給裏下河地區帶來後患。玄燁命徵詢在京淮揚官員,喬萊又不為河道總督的“厚利”所動,乃彙集淮揚京官到其寓所,備言束水注海之害,並説:“今日之事,當以死爭之。”遂上疏《束水注海四不可議》,得到同僚的支持和讚揚。河道總督的動議雖被否決,但喬萊卻因此觸犯中樞權貴,終被中傷罷免。他返回寶應,修築縱棹園,纂修《寶應縣誌》,讀《》。同時,對“桑梓利病,如築子嬰堤、啓閉涵洞、募派伕役等事,尤侃侃言之,鄉里多蒙其利”。然而一些權奸卻誣陷他“居鄉不法”。康熙三十三年春,突然奉召進京,邑人擔憂,喬萊卻坦然處之,未逾半載即染病去世。 [3] 

喬萊喬萊與下河之爭

二十四年(公元一六八五年)大考,列一等四名。聖祖襃其學問優長,文章古雅,充日講起居注官。尋擢中允,纂修三朝典訓。遷侍講,轉侍讀。 [4] 
河工之議起,安徽按察使于成龍主張浚海口以瀉積水,河督靳輔主張束水注海,康熙命廷臣公議,廷臣多右河臣議。
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九:“台臣有請浚海口出積水者,上遣官行視,還奏,當如御史言,河臣冀董其役,而上以命安徽按察使于成龍,非河臣意,乃別創一議為疏上之。……臬臣痛排前議,廷臣多右河臣者。”
按,淮揚河工之爭,實則是康熙間政治鬥爭的一個縮影。蔣良騏《東華錄》卷十四:“靳輔與明珠餘國柱交相固結,每年糜費河銀,大半分肥,所題用河官多出指授,是以極力庇護。……當下河初議開浚時,彼以為必委任靳輔,欣然欲行,九卿亦無異辭。及見皇上欲另委人,則以于成龍方沭聖眷,舉出必當上旨,而成龍官止臬司,何以純攝?於是議題奏仍屬靳輔,此時未有阻撓意也。及靳輔張大其事,與成龍議不合,於是一力阻撓,皆由倚托大臣,故敢如此。”
O康熙以河工事傳問淮揚七州縣籍現任京官,靳輔遣客厚利啖先生,先生不應。
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九《翰林侍讀喬君墓誌銘》:“上意不決,命訊淮揚人官京師者,河臣使其客以厚利啖君,君笑不應。淮揚士夫羣集君邸,君慷慨言日:以朝廷言之,請帑至三百萬,國用絀矣!題官至三百員,銓政亂矣!弧夫至數十萬,民力殫矣!以七州縣言之,工未成,害不忍言;工既成,害又不忍言。未成之害日築堤,日弧夫;既成之害日賣田,日決河。……今日之事,當以死爭之,功名不足顧,身家不足惜矣。”
O十一月二十一日,先生人值日講起居注,康熙問先生淮揚河工事,先生直言陳奏河工之弊。
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十九《翰林侍讀喬君墓誌銘》:“明日,君人直起居注。……君敷奏百餘言,剴切詳明,上大悦曰:‘此爾一人意耶?有同者否?’君對:‘淮揚人皆與臣同,尚有公議進呈。”’
蔣良騏<東華錄》卷十三:“康熙二十四年……十一月,尋召問起居注官侍講喬萊河工事宜,喬萊奏日:‘從於成龍議,工易成,百姓有利無害。從勒輔議,工難成,田廬、墳墓傷損多。且堤高一丈五尺,束水一丈,比民間屋檐更高,後或一旦決潰,為害不淺。’上日:‘朕欲拯救生民耳!若有害於民,如何可行?于成龍所請錢糧不多,又不害民,姑從其議,着往興工。’
尋命工部尚書薩穆哈、學士穆稱額速往詳問地方父老,穆稱額等人以“三木”之刑逼迫百姓,回奏稱疏浚無益。”
《束水注海四不可議》略日:河臣議開大河,築長堤,堤高河寬,勢必壞壟畝,毀村落,掘墳墓,慘有不忍言者,不可行一。河臣議先築圍埂,用車踏去埂內之水,取土築堤,不知淮揚地卑,原無干土,況積潦已久,一旦取土積水中,投諸深淵,工安得成?成亦易壞,不可行二。河臣欲以丈六之堤束水一丈,是堤高於民間廬舍多矣,伏秋風雨驟至,勢必潰。即當未潰之時,瀦水屋廬之上,豈能安枕?不可行三。至於七州縣之田,向沒於水,今束河使高,田中之水豈能倒流入河?不能人河即不能歸海,淹沒之田何由復出?不可行四。
“彼時淮揚兩屬官於京師者,侍讀喬萊、編修李鎧、檢討丘象隨、給事劉國黻、御史鄭為旭、郎中劉始恢、員外劉謙吉、行人劉師峻、正字張睿、學正劉中柱、張新杼等十一人同列名。”先生在眾同鄉中官職最高,故而領銜呈議。
O復至會議所,再陳河工之弊,河臣議遂寢。
潘耒<遂初堂文集》:“君復至會議所,具論其得失,聲情激烈,聞者感動,雖力主河臣者不能難一語。吏部尚書李公之芳揖君日:‘知、仁、勇,先生兼之矣!’户部尚書梁公清標嘆日:‘江淮之間可謂有人!’某學士亦謝君日:‘吾甚愧公。’於是河臣議遂寢。”
後來,京城謠言四起,喬萊因此事得罪靳輔及其背後實力,歸鄉後數年,又被召入京城居住,不久死於府邸。

喬萊個人作品

著有《應制集》、《使粵集》、《歸田集》等,與《易俟》二十卷,(均清史列傳)並行於世。

喬萊相關評價

喬氏門風崇尚氣節,正直不阿,這對於喬萊日後的個人秉性與為官處世之道不無重要影響。喬萊自幼“英敏絕倫”,康熙二十年被命充《太祖高皇帝實錄》纂修官,此次纂修實錄成為喬萊以文才見知於康熙帝的開始。在隨後康熙二十四年的翰詹大考中,喬萊名列一等第四,間日複試列第五,康熙帝褒以“學問優長,文章古雅”。

喬萊家庭

喬萊兄弟五人,依長幼次序為邁、英、萊、薇、藎,長兄喬邁早逝於其父之前。娶妻丘氏,封宜人。有子四人:長崇烈,康熙丁卯舉人;次崇讓,貢生,卒;崇修,字介夫,貢生,以學行聞,雍正元年受世宗召見,授銅陵縣教諭;幼崇禧。女五人,分別嫁户科給事中劉國黻、温江知縣邱璋、任宸、朱經、黃之鈞。
喬萊像 喬萊像
喬萊畫像 喬萊畫像 [2]
喬萊濯足 喬萊濯足
參考資料
  • 1.    喬萊肖像取自《清代學者像傳》第一集,清葉衍蘭輯摹,黃小泉繪。
  • 2.    喬萊畫像、喬萊像和喬萊濯足圖均為清禹之鼎繪,南京博物院藏。
  • 3.    喬萊年譜初稿  .萬方數據.2021-09-08[引用日期2021-09-19]
  • 4.    胡春麗.《傳統中國研究集刊》《喬萊年譜初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全文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