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于成龍

(清代直隸巡撫、兵部尚書、河道總督(于振甲))

鎖定
于成龍(1638年~1700年),漢軍鑲紅旗人,字振甲,號如山。歷任樂亭知縣、通州知州、江寧知府、安徽按察使、直隸巡撫、都察院左都御史、漢軍都統兵部尚書、加總督銜直隸巡撫、河道總督等職。
康熙三十九年,病卒於淮安河道總督署,享年六十三歲,諡號襄勤。
青少年時代的于成龍是在不斷的移居中生活的,顛沛流離的艱辛生活是底層旗人的一個典型寫照。童年的艱難困苦造就了于成龍體恤民生、關愛大眾的品格。即便依然成為名聲顯赫、權傾一時的封疆大吏,依舊剛直不阿、嫉惡如仇,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深得康熙帝的讚賞和百姓的愛戴。直隸曾經流傳很多有關於成龍的民間故事,還有一些地方曲藝作品也取于成龍事略為素材,多為俠義公案類內容,如《於公案》等。
別    名
於襄勤公,于振甲 [5] 
三韓于成龍
振甲
如山
所處時代
清初
出生地
蓋州
主要成就
治理永定河灤河、黃、運河、平定噶爾丹督糧、直隸掃痞滅霸等
主要作品
《江寧府志》《撫直奏稿》《於公案》
本    名
于成龍 [4] 
籍    貫
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南房上村
曾任職務
樂亭知縣、通州知州、江寧知府、督理高郵寶應按察使、直隸巡撫、加太子少保、左都御史、漢軍都統、總督銜管直隸巡撫、兵部尚書、河道總督等
旗    籍
漢軍鑲紅旗
祖    籍
遼東

于成龍兩位於成龍

清代康熙一朝出了兩個叫于成龍的著名人物。他們曾一起共事,均官至一品總督,都清正廉潔、勤政愛民。出生早的于成龍(1617-1684)字北溟,號于山,諡號清端,即清端公于成龍,籍貫山西;出生晚的于成龍(1638-1700)為漢軍鑲紅旗人,字振甲,號如山,諡號襄勤,直隸固安人。《清史稿》記載:“同時兩于成龍,先後汲引,並以清操特邀帝眷,時論稱之。”有人稱兩位於成龍為老於成龍和小於成龍,直隸坊間有民謠稱頌道:“前於後於,百姓安居”。歌謠中的稱呼表現了直隸百姓對振甲于成龍的高度尊重。以下敍述的都是振甲于成龍,也就是百姓口中的後於成龍。 [4] 

于成龍人物生平

于成龍1638年(清崇德三年或明崇禎十一年農曆七月初五日)生於遼東蓋州。1700年4月16日(康熙三十九年農曆二月二十七)卒於淮安河道總督署中,享年六十三歲。於氏家族為遼東望族。于成龍生父於國安(漢軍鑲黃旗),生母為康氏。他出生後不久全家即徙居廣寧閭陽(今遼寧北鎮)。他9歲入小學,11歲舉家遷北京通州,後移居通州張家灣,13歲時又移居延慶州,並開始科舉學習,15歲時與李氏成婚。他16歲時移居固安縣南房村(今南房上村),並在此定居。因八旗子弟不必參加科舉考試,他在16歲時即開始學習滿文,20歲時進入國子監學習,23歲畢業,經考試有了人生第一個官職——吏部筆帖式(主管翻譯等文秘工作的文官)。伯父於得水(漢軍鑲紅旗)屢有戰功但無子嗣,按照當時的習慣,于成龍被伯父挑中成為繼子。康熙七年(1668)四月,蒙蔭成為直隸永平府樂亭縣知縣。
六月,全縣水災,百姓田廬損毀嚴重。于成龍向上級申請免除賦税放賑救民,永平府知府卻不同意這樣做。回縣城後,他對周圍的人慷慨流淚的説:做為地方官,有如此奇澇卻不讓皇帝知道,這做的什麼父母官?倘若因為請示得罪,做不了這個官又有何妨?當即寫了報告將災情遍告省中大吏。巡撫甘文焜勘察後認為屬實,奏報朝廷,康熙帝命户部主事帶銀八千餘兩賑災,當年田賦免除十分之三,災情嚴重的百姓應繳錢糧全部免除。
十一月,任灤州知州。
康熙八年,于成龍因罪囚脱逃被降級調用。樂亭人民擁戴于成龍,希望他回樂亭任職。樂亭縣百姓顧明亮等人去北京景山上書,請求于成龍復任樂亭。吏部討論後不準,並將顧明亮等人發配到尚陽堡。樂亭人王爾正等人竟奮不顧身,趁康熙巡幸北京琉璃河之機,再次向康熙皇帝乞求于成龍復任。吏部討論後仍然不準,王爾正等人也被髮配到尚陽堡。康熙皇帝覺得事有蹊蹺:為何百姓甘冒流放之險而乞求知縣復官?便命直隸巡撫金世德核實。金世德調查後開列了于成龍的十七條善政。康熙皇帝認為民心難違,善政可嘉,下旨令于成龍重新出任樂亭知縣。于成龍復任後慨嘆:“天下有貪官,無刁民,民之刁皆官致之。官言民刁,即非良吏。”
十二年,康熙帝因原任直隸總督白秉真欺瞞、侵佔賑災銀款,令户部侍郎、郎中等官員至保定查審。各州縣官員都被召集過去共同接受質訊。于成龍生性耿直,竭力為白秉真辯誣。雲:“人心難昧,不敢以無為有。”辦案郎中回京入告,于成龍被罰俸一年。
十三年六月,吏部認為于成龍緝盜逾限,且未全部拿獲,應予降職調用。巡撫金世德認為樂亭本來就是很疲憊勞苦的地方,經于成龍安撫調劑後,和百姓關係很融洽,於是奏請留任於成龍。吏部不準。不久,皇帝批准于成龍留任。
十四年,生父於國安去世,丁憂
十八年,巡撫金世德讚譽于成龍“強項不阿”,舉薦于成龍為通州知州。
于成龍離開樂亭那天,樂亭士紳在縣衙為其餞行,百姓也紛紛前來送行:“老幼擁馬首,涕泗長流不絕”。于成龍也流淚讓大家回去,但百姓“遣之不去”,有些人依依不捨,一直將其送到通州才返回樂亭。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通州、三河等地發生強烈地震,通州城鄉房倒屋塌一片瓦礫,災民嗷嗷。于成龍下車伊始就立即着手為災民籌劃生計,使百姓迅速得到安置。他在搭建的簡單蓆棚居住辦公,沒有理會倒塌的衙署,而是以身作則,捐獻出自己俸祿,倡議先修復文廟(學宮),供奉孔子聖像,以便通州學子能讀書學習。之後,利國益民的建築一一依次復建修整,最後才重建州署廳房。通州士民感戴萬分。近幾年,通州文廟的大成殿經維修後重展雄姿,至今文廟中還保存着當年記載於成龍捐款建廟經過的石碑。
于成龍通州為官三年,建立和發展了義學,為城鄉的貧窮子弟選擇良師,使其能夠免費入學受到應有教育。他還善於審理刑罰案件,嚴格遵照朝廷所定律條,公正斷決、公開審判,外縣盜賊聞名而不敢入通州偷竊。他寬嚴有度,即使一些頑固強硬的罪犯也得到轉化,於是一方安定,黎民樂業。在任通州知州期間,無論是運河堤壩的加固還是道路橋樑的修築,凡事身先士卒,與民眾一同抬土運石。
他愛民如子,不懼豪強,深得百姓愛戴。為了百姓,他甚至敢於冒犯曾經多次寬容保護過自己的康熙皇帝。史載,康熙帝有一次乘龍舟準備從通州的一座橋下經過,由於橋面較低龍舟無法通過,康熙皇帝命令拆橋過船。侍衞傳旨時,于成龍卻説橋不可毀。侍衞驚愕地質問:“難道你要違抗聖旨嗎?”他説毀橋容易建橋難,應奏明皇上,體察民生艱難,可抬船過橋。康熙皇帝最後採納了他的意見。
康熙二十一年,直隸巡撫於北溟(山西于成龍)遷兩江總督,他惺惺相惜,推薦提拔清操久著的知州于成龍(于振甲),康熙帝即親自提拔他為江寧知府。刑部尚書魏象樞巡察通州時,于成龍向其辭行,魏象樞以優禮待之,于成龍謝不敢當。象樞曰:“此非待知府禮,君廉能,故以待督撫禮待君耳!”並贈詩一首,詩中説:“冰清玉潔兩於公,名姓相同志亦同”。九月抵南京,宣佈裁漕規,禁饋贈,一切陋規俱罷。
於北溟去世時,身邊沒有子女親人,于成龍(于振甲)主持料理了老上級的喪事。陳廷敬的《於清端公》記載:“時署中無親指,衣食、飯舍皆不備,江寧守於公經理其喪。”
二十三年十月,康熙帝第一次南巡至南京,諸文武守臣於通濟門外迎駕。康熙帝首問:漢軍于成龍安在?于成龍趨跪馬前承旨。皇帝對於成龍説:朕在京師聞爾居官廉潔,今臨幸此地,確加諮訪,與所聞無異。因此賜給你親書手卷,以嘉爾清操。
十一月,康熙帝迴鑾經過宿遷,破格提拔于成龍為安徽按察使。回京師後,又召於得水入朝,賜貂裘二襲,嘉獎其教子有方,令八旗都統、侍郎凡有兒子的,宜學於得水教子之方。
十二月,于成龍抵合肥,沒兩天,即奉旨督理下河。六天後即啓行,有個同僚對他説:“汝太愚,到任年節,屬吏有兩次饋送,胡不收為下河資斧,何六日即行耶?”于成龍笑答:“吾若不愚,皇上肯將兩年知府授為臬司乎?”聞者歎服。
于成龍到江蘇泰州先後考察了屢遭澇災的高郵寶應等七州縣。通過實地勘研,于成龍得出結論:應先疏浚入海口,泄積水,使河渠溝汊露出埂岸,然後次第修治。
于成龍、靳輔採用的方法是截然相反的,在涉及“下河”的問題上,兩位朝廷重臣發生了嚴重分歧。于成龍的主張是疏浚海口泄積,逐步減輕上中游的壓力。靳輔則以為,下河地勢低而水位高,疏浚有害無益,建議在高郵另築一道高一丈五尺的長堤,約束深一丈深的流水,來抵禦海潮,用“束水”的方式強逼河水改道入海,原堤內的乾透土地,可以屯田,再租給百姓耕種,可收取佃價充實河工費用。于成龍則認為“束水”絕不可行,並且讓出的土地本就是百姓民田,借國家工程圈佔百姓民田,再收佃價實為掠奪百姓,朝廷舊有賦税,另立名目是害民、累民之舉。 [7] 
為了讓于成龍改變初衷,靳輔“費盡心機”。他多次向于成龍示好求全,甚至放下身段,許諾于成龍可以繼任河督一職,“餘老矣,三年工竣,乞骸骨歸,此席(指河道總督一職)薦汝為之”,還為于成龍購置一件裘皮大衣,“至涿州出貂裘衣公”,但是都被于成龍拒絕。雙方辯手于成龍、靳輔到位後,各抒己見僵持不下,主持人內閣大學士明珠的意見偏向河督靳輔,參會的九卿,多數意見也傾向靳輔,結論以為,于成龍雖然政聲卓越,但是擅長不在河工,靳輔久任河務,頗有成效,應採納他的意見。而有少數官員則堅持于成龍的觀點更有道理。 [7] 
因靳輔等人的反對,他挖渠引泄積水的方案經過討論後最終被否決,但他勤政愛民、廉潔奉公的品格得到皇帝認可。康熙皇帝曾對他説“凡做官不好,縱本身漏網,子孫斷不能昌盛。”“朕深信者,總督於清端、巡撫湯斌及爾三人耳。”
于成龍和靳輔的治河之爭,表面看來茫然不得要領,顯得有些撲朔迷離,卻藴含着朝堂上下尖鋭的派別之爭,揭示了封建王朝的腐朽之風和不作為的本質。 [6] 
二十五年二月,于成龍升任直隸巡撫
當時,盜賊猖獗,曾搶劫至皇城之下。陛見皇帝時,于成龍奏曰:“直隸地方旗民雜處,最為難治,竭臣之才,恐不能仰副聖懷,恭請皇上教誨。”康熙帝問:“今直隸地方一切利弊應興應除者甚多,爾如何治之?”于成龍答道:直隸民生不安,第一以平息盜賊為主,平息盜賊即是安民。康熙帝肯定了他的説法。
到任後,他便雷厲風行,廢除累民弊政,彈劾失職人員,懲辦貪官污吏。他經常微服私訪,體查民情,甚至不顧生命危險,深入匪巢。面對仗勢欺人的官宦子弟、土匪豪強、宮廷太監等為非作歹之徒,他不畏強暴,勇敢果斷。先後將積年巨盜、市井惡棍、潛匿土匪、土豪惡霸抓獲歸案,直隸肅然,盜匪掃平,百姓沉冤得雪,民眾悦然欣慰,他的威望也達到了又一個高峯。
康熙二十六年四月,五十歲的于成龍被皇帝加太子少保銜。皇帝説:“國家設官分職,原以綏靖地方,惠養黎庶。督撫為封疆大吏,表率屬員,尤須才守兼優,諳練政務,方於吏治民生實有裨益。巡撫于成龍自為縣令以至郡守,素秉清操,愛民盡職。遂從臬司超擢巡撫。簡任以來,孤介自持,清廉益著,釐奸剔弊,扶弱鋤強。境內謐寧,旗民允服,殊為可嘉。從優特加太子少保,以為廉能稱職者勸。”
十月,康熙帝巡幸霸州,于成龍迎駕行在,召見於宮內,皇帝特賜其良馬一匹,帑金千兩。
同月,御史陳紫芝參劾湖廣巡撫張汧“汧蒞任未久,黷貨多端,凡地方鹽引、錢局、船埠,靡不蒐括,甚至漢口市肆招牌,亦按數派錢。當日保舉之人,必有賄囑情弊,請一併敕部論罪。”上命于成龍、,馬齊往查,並將證據密奏康熙。張汧貪腐大案被稱為康熙朝第一貪腐大案,,張汧、祖澤深被處以絞刑,一大批貪腐官員得到嚴懲,最早審問張汧卻對張汧進行包庇的侍郎色楞額被斬首。權相明珠、河臣靳輔等相繼被彈劾免職,康熙朝一時人人自危,波及面甚廣。這也導致滿漢矛盾徹底激化,于成龍的官場生涯也從此發生了轉折。 [7] 
次年五月,內閣學士凱音布、侍衞馬武奉命巡閲中河,彈劾漕運總督慕天顏有意阻撓中河漕運,皇帝下令逮捕慕天顏審問。查審結果中出現于成龍寄書讓慕不要順從靳輔治河主張的情節。吏部建議削于成龍太子少保銜,降二級調用。皇帝下旨:于成龍削去宮保官銜,從寬免於降職調離。
二十九年六月,康熙帝第一次親征噶爾丹,于成龍奉命率領本標官兵參與征剿,將抵京師時,又奉旨留下,負責整理京師周邊驛遞事務。
十一月,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兼鑲紅旗漢軍都統。地位更加崇隆。
三十年,康熙帝洞鑑其清貧,賜其宅居194間,使得一家人能夠享受同居之樂。
三十一年十二月,靳輔病逝,于成龍接任河道總督。
次年正月履任後,遍歷兩河,查看險情,每天謀劃補偏救敝方法。先是加築高家堰堤岸,新舊堤頂合寬五丈。大堤堅固後,周家橋安然無恙,裴家場水出如駛。繼之,又在清江口出水處加幫大墩,逼使洪澤湖水大量流入黃河,只有少量湖水入運河抬高水位,使清江運河清水深至丈餘,利於漕運。
三十三年正月,于成龍奉召至京。他向皇帝彙報説:“運河自通州、天津至山東嶧縣大堤卑薄,各堤宜加築高厚。武清八百户等處宜增建月堤。黃河自滎澤縣至江南碭山縣卑薄,各堤宜加築高厚;高堰六壩、周橋大壩、永安西堤均宜改建石工。徐州城石岸急應大修,清江浦以下至黃浦東西兩堤、揚州江都東堤、高郵西堤俱需加築,並修葺閘壩涵洞。”于成龍看到百姓因工程疾苦,上書豁免河夫,稱修築黃河、運河兩條河,應增設河道官員,免於使用民夫。九卿談論不應該准許施行。于成龍明知道這是難行之事,故意寫了這個奏章,這不是做大臣實心實意幹事的本分,應將他革職。康熙帝對大學士們説:于成龍曾經上奏認為治河工程該百姓帶來負擔,要求免除使用民夫。只是河道工程浩繁,不用民夫怎能把事情辦好?!現在所設的這些官員,多年以來料理工程並沒有違抗命令或者是耽誤事情的地方。總之,辦理治河事務在於用對人而不是曾設官員。九卿對皇帝説:河道總督于成龍對於治河工程事宜妄行上奏,前後內容不同,應革職枷責。他負責的河南黃河險工,應令接任的河道總督察明後詳細上奏。康熙帝下旨:于成龍修河事未完,將他革職後留任,准予他戴罪立功。
翌年八月,復原職。養父於得水在北京去世。丁父憂。
三十五年二月,康熙帝復統大軍第二次親征噶爾丹,特命丁憂中的于成龍督運中路大兵糧餉,凡內外一應文武大小官員俱聽其調遣,時有“六部不得掣肘”之旨。于成龍深感此舉責任重大,激勵部屬稱:“人臣竭智攄忠,正在今日!”於是,親自督造運糧用大車六千輛,而每車還需牲口四頭,這二萬四千多頭牲口難以一時得到,發帑購買又會延誤時間。于成龍不得已,只好請皇帝下旨:“大小臣工及士民有急公捐助者,給予敍錄”。結果才不到一個月,收到捐助牲口的數量就超過了所需。康熙帝命于成龍帶領官兵、車輛赴海子操演,悉聽其調度,其可便宜從事。
二月三十日,康熙帝率軍先行。三月二十日,于成龍督領糧車次第前進。
四月初八日,駕至克魯倫河,大將軍費揚古率軍在昭莫多(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東南)大勝噶爾丹。康熙帝揮師追至拖諾山,軍糧將盡,而於成龍所運糧餉尚未趕到,下旨斥責,後見於成龍衣衫襤褸,疲憊不堪,大為感動。
八月,清軍班師回朝。
三十六年正月,康熙帝出寧夏第三次親征噶爾丹,于成龍主動請戰獲准,命同侍郎李鈵等先往寧夏督運軍糧。于成龍奏請以旗員及情願效力者分管押運,派鄂爾多斯兵牽馱負載。奉旨允行。
閏三月,于成龍率部沿河用船裝運糧餉,至青海白塔城(今大通縣西北)上岸卸下,再用馬馱運到前線,保障了大軍糧餉供應。大將軍費揚古從前線偵報噶爾丹逃竄並死亡。此後,罪魁授首,俘獲甚眾,大軍凱旋。
回京後,康熙帝慰勞于成龍曰:“卿輩辛苦,得成大功!”于成龍回奏:“臣等並無功勞,拿獲噶爾丹皆蒙皇上指授方略,與臣等無與。”康熙帝興奮之餘,特命侍衞吳達禪引于成龍去見被俘的噶爾丹大將吉喇,告之曰:“此公即運米滅爾國之都察院左都御史于成龍也!”吉喇俯首欠身,手足無措,一臉恐懼。
于成龍蒙恩加軍功四級,授拜他喇布勒哈番(騎都尉)一職,可世襲。
三十七年二月,康熙帝命于成龍以總督、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職務管直隸巡撫事。
四月,發帑三十萬兩,開渠改渾河河道,使河水自固安縣北直達湖澱,至天津入海。時正炎熱,于成龍為河工朝夕奔馳,選才量地,刻期分挑,不月告成。竣工之日,康熙帝坐船順渠而下,天顏大喜,賜改名永定河
十一月,河道總督董安國被罷免,康熙帝再命于成龍擔當此職。
康熙三十八正月,于成龍抵達清江浦,見河堤敝壞已極,河牀日高,土石各堤無一全工,仰天長嘆:“凡治河之道,原無一勞永逸之法,惟有補偏救敝之方。兩河之險倘一年不補救,則崩潰肆出,費千萬之工,竭數年之力而不克如舊,正今日之謂也。”故此,于成龍對其危急之處先行補救。
二月,康熙帝第三次南巡,察閲高家堰、歸仁堤等處。御舟駕至中河,于成龍叩迎於舟中,康熙帝慰勞有加。御舟抵清江口,于成龍奏請拆毀攔黃壩,堵閉馬家港,使黃河水復歸故道泄出。獲准。
九月,于成龍因勞累過度,卧疾不起。康熙帝聞知後,立召于成龍子於永裕至乾清門,問明病情,令其馳赴清江省視父親,並派御醫前往診治。于成龍服藥後稍愈,奏請在任休假兩月,獲准。
三十九年二月二十七日,于成龍病逝,終年六十三歲。康熙帝深為軫悼,下部優恤,賜其諡號曰:襄勤。
雍正八年(1730),詔入祀賢良祠

于成龍主要成就

于成龍樂亭縣令 治理有方

于成龍曾先後兩任樂亭知縣,為官期間,治理灤河,廉潔自持,多有善政,宦績斐然。于成龍因罪囚脱逃被降級調用,樂亭百姓兩次叩閽請留,康熙皇帝覺得事有蹊蹺:為何百姓甘冒流放之險而乞求知縣復官?便命直隸巡撫金世德核實,金世德調查後開列了于成龍的十七條善政,康熙皇帝認為民心難違,善政可嘉,下旨令于成龍重新出任樂亭知縣,樂亭百姓聞訊,無不“歡舞如狂”。于成龍復任後慨嘆:“天下有貪官,無刁民,民之刁皆官致之。官言民刁,即非良吏。”
2018年9月,唐山評劇團推出新編歷史劇《樂亭縣令》,講述的是于成龍出任直隸樂亭縣令期間,整治水患、改善民生的故事。

于成龍通州知州 抗震救災

康熙十八年,巡撫金世德讚譽于成龍“強項不阿”,舉薦于成龍為通州知州。二月,通州、三河等地發生強烈地震,通州城鄉房倒屋塌一片瓦礫,災民嗷嗷。于成龍下車伊始就立即着手為災民籌劃生計,使百姓迅速得到安置。他在搭建的簡單蓆棚居住辦公,沒有理會倒塌的衙署,而是以身作則,捐獻出自己俸祿,倡議先修復文廟(學宮),供奉孔子聖像,以便通州學子能讀書學習。之後,利國益民的建築一一依次復建修整,最後才重建州署廳房,當年記載於成龍捐款建廟經過的石碑保存。
他還善於審理刑罰案件,嚴格遵照朝廷所定律條,公正斷決、公開審判,外縣盜賊聞名而不敢入通州偷竊。他寬嚴有度,即使一些頑固強硬的罪犯也得到轉化,於是一方安定,黎民樂業。在任通州知州期間,無論是運河堤壩的加固還是道路橋樑的修築,凡事身先士卒,與民眾一同抬土運石。 他愛民如子,不懼豪強,深得百姓愛戴。

于成龍江寧知府 清正廉潔

康熙二十一年,兩江總督清端于成龍推薦提拔清操久著的知州于成龍(振甲)為江寧知府。九月抵南京,宣佈裁漕規,禁饋贈,一切陋規俱罷。二十三年十月,康熙帝第一次南巡至南京,諸文武守臣於通濟門外迎駕。康熙帝首問:漢軍于成龍安在?于成龍趨跪馬前承旨。皇帝對於成龍説:朕在京師聞爾居官廉潔,今臨幸此地,確加諮訪,與所聞無異。因此賜給你親書手卷,以嘉爾清操。十一月,康熙帝迴鑾經過宿遷,破格提拔于成龍為安徽按察使。回京師後,又召於得水入朝,賜貂裘二襲,嘉獎其教子有方,令八旗都統、侍郎凡有兒子的,宜學於得水教子之方。

于成龍兩任直隸巡撫 掃黑除惡

于成龍先後兩任直隸巡撫,雷厲風行,廢除累民弊政,灰車案、狐皮案、火耗銀、通州淺夫案等免除百姓負擔;彈劾失職人員,懲辦貪官污吏。他經常微服私訪,體查民情,清除累民五事:一派解芝麻花絨,一刊刻易知由單,一派辦梨木板片,一計丁派買食鹽,一內黃鹵地包糧,甚至不顧生命危險,深入匪巢,單騎招撫贊皇縣紙糊套山流寇。面對仗勢欺人的官宦子弟、土匪豪強、宮廷太監等為非作歹之徒,他不畏強暴,勇敢果斷。先後將積年巨盜、市井惡棍、潛匿土匪、土豪惡霸抓獲歸案,斬旗棍沈顛、惡霸司九、劉平成、賈二等於市,直隸肅然,盜匪掃平,百姓沉冤得雪,民眾悦然欣慰,百姓稱其“於青天”。皇帝説:“國家設官分職,原以綏靖地方,惠養黎庶。督撫為封疆大吏,表率屬員,尤須才守兼優,諳練政務,方於吏治民生實有裨益。巡撫于成龍自為縣令以至郡守,素秉清操,愛民盡職。遂從臬司超擢巡撫。簡任以來,孤介自持,清廉益著,釐奸剔弊,扶弱鋤強。境內謐寧,旗民允服,殊為可嘉。從優特加太子少保,以為廉能稱職者勸。” 清代中晚期興起的民間文學《於公案》就是以直隸巡撫于成龍為人物原型,反映了京津冀地區百姓對他的愛戴。康熙三十七年二月,康熙任命于成龍以總督銜管直隸巡撫,成為清代名義上的首任直隸總督。“畿內士民聞公至,歌舞如雀躍,其豪強則相戒勿以身試法。”

于成龍平定噶爾丹督運糧草 疏通蒙古郵路

康熙三十五年、三十六年,兩次參與征討噶爾丹,特命督運大兵糧餉,凡內外一應文武大小官員俱聽其調遣,時有“六部不得掣肘”之旨。曾諫言以小車、駝、馬機動運輸,以適應沿途地形,康熙未準。三十五年三月,中路糧草督運六千輛大車從南苑起行,經密雲縣,過石匣村,過波羅鬧、元上都、胡爾博、過託嶺、至三十二台、克倫河等地,沿路身先士卒伐柳鋪路。康熙帝揮師追至拖諾山,軍糧將盡,而於成龍所運糧餉尚未趕到,下旨斥責,後見於成龍衣衫襤褸,疲憊不堪,大為感動。三十六年命同侍郎李鈵等先往寧夏督運軍糧。于成龍奏請以旗員及情願效力者分管押運,派鄂爾多斯兵牽馱負載。奉旨允行。閏三月,于成龍率部沿河用船裝運糧餉,至青海白塔城(今大通縣西北)上岸卸下,再用馬馱運到前線,保障了大軍糧餉供應。大將軍費揚古從前線偵報噶爾丹逃竄並死亡,米糧不必前行,于成龍留屯米糧於此,令軍士挖壕築城,城高六尺,壕深九尺,南北二門,列柵啓閉防護,始創因糧而設城,後來者遂稱之為於城。回京後,康熙帝慰勞于成龍曰:“卿輩辛苦,得成大功!”于成龍回奏:“臣等並無功勞,拿獲噶爾丹皆蒙皇上指授方略,與臣等無與。”康熙帝興奮之餘,特命侍衞吳達禪引于成龍去見被俘的噶爾丹大將吉喇,告之曰:“此公即運米滅爾國之都察院左都御史于成龍也!”吉喇俯首欠身,手足無措,一臉恐懼。于成龍蒙恩加軍功四級,授拜他喇布勒哈番(騎都尉)一職,可世襲。

于成龍治理渾河 名垂青史

清朝以前,永定河自石景山至盧溝橋南,金、元、明相繼建有高大的土石堤工程。至於下游,則向無修防,任其散漫,故宛平、良鄉、涿州、新城、雄縣、霸州、固安永清、東安等州縣,數被其患。康熙三十七年二月,渾河泛漲,淹沒旗下及民人莊田。康熙皇帝當機立斷,於二月二十五日派于成龍、王新命、欽天監安多分別察治。“于成龍親自查勘渾河河道,決定加固石盧段舊堤的同時,對盧溝橋以下河段進行大規模治理,採用尊重自然,勘測故道,疏築兼施,事半功倍的策略。摒棄了明代以來單一築堤束水的方法。既築河堤,又浚河牀,治水的同時注意治沙,並注重上、中、下游全程治理,改變以往歷朝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面。他親臨河邊指揮,監督河工挑新河,首次採用分段修築管理、同時開工並進的方法。新河自宛平之盧溝橋至永清之朱家莊,匯狼城河,注西沽入海,五月大功告成。七月二十一日,于成龍疏請將霸州等處開挖的新河命名為永定河。史載:“康熙三十七年,由良鄉之張家莊至東安之郎神河重開一道,束以南北場地,由固安、永清之北,引流直出柳岔口三角澱(即東澱),以達西沽,賜名永定河。此康熙中年以後總河于成龍所改之道也。”康熙斟酌再三,將渾河、無定河乃至整個渾河干流賜名為永定河,題額建碑,首次敕封永定河神。顯然,于成龍提議、康熙帝定名的“永定河”,是針對舊名“無定河”而反其意命名的,企盼渾河從此安平,不再氾濫,寄託着永遠安流、造福京華的美好願望。于成龍還進言”治河無一勞永逸之法“建議設立河司,加強後期的堤壩維護與疏浚。康熙朝始設永定河南岸分司、北岸分司,司署衙門設在固安城內。
清史稿》卷128《河渠志三·永定河》亦云:“巡撫于成龍疏築兼施,自良鄉老君堂舊河口起,逕固安北十里鋪、永清東南朱家莊,會東安狼城河,出霸州柳岔口、三角澱,達西沽入海。浚河百四十五里,築南、北堤百八十里,賜名永定。自是渾河改注東北,無遷徙者垂四十年”。可見於成龍治理永定河初見成效,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拉開了清朝大規模治理永定河的序幕,在永定河水利史上留下了鮮明而濃重的一筆。加之永定河也由他提名、康熙賜名,這個美名一直沿用了下來,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所以永定河水利史上會始終記載着這位功臣的大名。

于成龍豁免河夫 設立河兵

明初,為對付河水氾濫、疏浚修築等重大河工,沿河設伕役,人數多時達數十萬,都是近河貧民,奔走窮年,不得休息,勞民傷財,用一費十,加上管工漁利,民多抱怨,盡至逃亡,僉派民夫的弊端在明代就已初現端倪,急需革除。清因明制,初期的一些重大河工工程中也採用了僉派民夫的辦法,但康熙年間在治理黃淮的重大河工工程中,總河靳輔首創改僉派民夫為僱募河兵的辦法,最終在於成龍的多次呼籲和堅持下革除了僉派民夫這一弊端。正如《石渠餘紀》載:“初,河臣于成龍(襄勤,於康熙三十一年任)嘗請豁免民夫,以工程浩穰議格。河臣董安國(康熙三十四年任)因言黃、運兩河險汛甚多,若免民夫,專責合併,恐致貽誤。止請酌減民夫一二千名。及成龍再為總河(康熙三十七年復代安國任),又以歲夫苦累,亟請變通。言派夫一名,約費銀二十兩。老弱充數,到工多逃,計歲夫七千,請每名量徵銀五兩,編入正供,徵解河工,添設河兵三千餘,酌量緩急,分班搶護。考國初河標兵僅三千名,康熙初又裁減十之二,而歲夫愈困。其改編夫銀,廣增兵額,則始於輔,而繼以成龍,遂使民脱僉派之苦,而工獲修防之益。”河夫改河兵,一舉兩得,“可謂變而不失其正”,也是清朝兵制超出前代的創舉。可見,于成龍為解民夫苦累屢屢執著上言,興利除弊,惠及萬民,開一代兵制之新,流芳千古,不愧其名。

于成龍抱病治河 鞠躬盡瘁

康熙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河督再次出缺,皇上仍以于成龍為河道總督,治理黃淮。當時,淮揚一帶,黃、淮兩河河水泛漲,民田多處已被水淹。年逾六十的于成龍臨危受命,奔走兩河,勘察災情,欲把治理永定河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經驗運用到治理黃淮上,先後開浚月河、新中河等。終因日夜操勞,河務浩繁,積勞成疾。但他不以為意,仍然披星戴月奔走於黃淮之間,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南巡視察河務,看到于成龍身體羸弱,接連賞賜御藥、御製詩,嘉獎其勤勉。于成龍更加廢寢忘食地投身河務,病情不斷加重,但他仍舊抱病治河。十月,他實在堅持不住了,疏請休假兩個月,康熙帝命御醫送以良藥。翌年二月,于成龍扶病親臨淮上視察河道,病情陡然加重。二月二十三日,他叮囑兒子永裕:“我現在病入膏肓,藥餌已經不能治癒。治理兩河關係國計民生,卧病治理是斷然不行的。趕緊上書,請皇上另派賢能大臣,不要耽誤了國家大事,加重我的罪過。”直到臨終,他念念不忘的還是治理黃淮,抱憾終身。四日後,于成龍病逝於淮署。康熙聞訊深為痛悼,兩次遣人諭祭,諡曰襄勤。

于成龍墓葬遺蹟

于成龍墓地

固安南房上村于成龍家族墓地遺蹟
固安南房上村于成龍家族墓地遺蹟(2張)
于成龍死後,隨父於得水葬於石景山區楊莊村西,現石景山區農委大院所在地。墓葬面向東南,是在其父於得水墓地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
據1966年的老照片反映,墓區地面實物保存較完整,碑碣林立,蔚為壯觀。有華表1 對,寶頂2 座,碑刻7 通。華表,方座,柱身八角,每面均浮雕如意雲紋飾,漢白玉製。華表北有于成龍神道碑。神道碑螭首龜趺,通高約3 米,碑身正面楷書:“皇清誥封光祿大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河道提督軍務拜他喇布勒哈番加拾級諡襄勤於公振甲之神道,康熙三十九年孟冬月吉旦立”。此外墓區碑刻有:于成龍之父於得水諭祭碑1 通,于成龍諭祭碑2 通,于成龍墓碑1 通,于成龍元配李氏、繼室周氏誥封碑各1 通。另一通碑實物與拓片均無存,推測是於得水墓碑。7 座碑皆龜趺螭首,碑文均滿漢合璧。西寶頂為於得水墓,東寶頂為于成龍墓。
從墓地形制看,于成龍墓形制樸素、簡陋。華表與諭祭碑之間距離較近,沒有安排石像生的地方,而且尚未發現石像生的殘存。清代關於塋地有嚴格的規定,不同品級的官員墓地石像生不同,于成龍官居河道總督,官秩一品,按制墓地應該享有石人、石望柱、石虎、石羊、石馬各一對的規制,然而他的墓地除了一對華表外卻沒有其他石像生,顯得非常簡陋。為什麼沒有高規格的石像生?這可能與于成龍廉潔奉公、一生儉樸有關。
“文革”期間,于成龍墓遭到嚴重破壞,地面石刻全部被砸。1969 年拓展楊莊大街時,于成龍墓地被夷為平地。如今楊莊大街西側的特鋼家屬住宅樓牆角處存一殘損的龜趺石座,在區農委大院門外西南約50 米處,存一殘損的華表柱身,長約120 釐米,應該是于成龍墓地的石刻。
楊莊于成龍墓園舊貌(1966年) 楊莊于成龍墓園舊貌(1966年)
1995 年,區農委修建樓房,施工中出土了于成龍墓誌一盒,墓誌銘長寬各96 釐米,銘文約3600字。2002 年4 月在區農委大院附近綠化時出土了于成龍之父於得水的墓誌一盒,墓誌銘長寬各96 釐米,銘文約2000 字。墓銘皆蠅頭小楷,刻工精細。這兩盒墓誌的出土,對研究于成龍生平事蹟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另有于成龍家族墓地位於河北省固安縣南房上村,尚存碑文石刻。

于成龍墓誌銘

志蓋:
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兼管鑲紅旗漢軍都統巡撫直隸總督河道拜他喇布勒哈番加拾級諡襄勤於公合葬墓誌銘
銘文:
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河道提督軍務拜他喇布勒哈番加十級振甲於公墓誌並銘
進士出身資政大夫、/ 經筵講官刑部尚書、前都察院掌院事、左都御史、户部左侍郎、欽命祭告西嶽西鎮江瀆、户部右侍郎、督理京省錢法、兵部督捕右侍郎、辛未科會試總裁、都察院協理院事、左副都御史、/ 三朝國史副總裁、編纂續類亟總裁、詹事府少詹事翰林院侍講學士、欽命祭告南海、國子監祭酒、翰林院侍讀、侍講、纂修明史、戊午科順天府鄉試正主考、壬子科四川鄉試正主考、/ 濟南年家眷弟王士禎頓首拜撰。
進士及第通議大夫、工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左都御史、太僕寺卿通政使司左右通政順天府府丞、通政使司左參議、國子監司業、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編修、充 大清一統志續唐類亟明史纂修官、校對御選古文淵鑑、奉命祭告少昊金天氏、帝堯陶唐氏、先師孔子闕里、乙丑科會試同考、丁丑科殿試讀卷官、乙卯扈/ 駕巡河、年家眷侍生吳涵頓首拜篆額。
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通政使司右通政、前鴻臚寺卿、通政使司左右參議、掌山西山東京畿河南道事、掌登聞院、侍經筵稽察兩局、巡視南城、廣東道監察御史、翰林院庶吉士、奉/ 命祭告遼太祖陵、庚午科順天武闈監試、甲戌科殿試監試、受業阮爾詢書丹。
國朝有清忠強直經濟名臣曰兩於公,皆諱成龍,其一官總督江南、江西兵部尚書,卒贈太子少保,諡清端;其一歷官總督河道、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前都察院左都御史、太子少保,諡曰/ 襄勤,則公也。公字振甲,世奉天蓋平人,徙廣寧。父得水,光祿大夫、三等阿達哈哈番,以公貴,進封光祿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鑲紅旗漢軍都統。本生父國安,移贈如前官。公少有威稜,/ 慷慨負大志,起家樂亭縣令,恤民,緝盜有殊績,以詿誤去樂亭,民數千人再叩閽,乞留,奉/ 俞旨復官。以才望推舉知通州,治視樂亭而加嚴,逋盜屏跡。會禁旅班師,令行禁止,市肆不擾。是時於清端公填撫京畿,雅重公治行,尤喜其憨直無隱,遇之有加禮。會清端擢總督江左右,/ 開制府於金陵,特疏公守江寧,引以自助。公蒞江寧,益勵清節,事關利害,侃侃持之,雖制府意,不肯苟同,清端愈益重之。徐州奸民某,走京師以左道惑眾,上變事下制府檄,江寧鎮江/ 兩守會鞠。公力白其冤狀,制府疑故縱,詰責甚厲。公庭爭曰:“某一身不足惜,殘民以逞,其去屠伯幾何?以一官易數百民命,某實甘之。”制府無以奪,疏上,部議不可,讞獄者皆麗考□,法/ 當免官。公聞之怡然,卒荷 恩得釋。瀕江蘆洲土沃賦輕,明時為勳戚產,今多豪強隱佔累民。公鋭志澄清,豁坍江,升欺隱。凡密蘆、稀蘆、沿灘、草灘、水影,各有差等,蘆政一清。京口□師/ 設沙船數百艘,每遇修之期,例發各郡,無許派民,他時一船或費至千金。公躬親視事,竹頭、木屑未嘗輕棄,比訖工計一船之費不出二百緡,制府善之。康熙甲子,/ 上南巡至金陵,諸守臣迎駕通濟門外。上首問:“于成龍安在?”公趨跪馬前。上注目者久之。至行宮,賜御書一卷。至宿遷, 特擢江南安徽觀察。駕至京師,召公父入朝,/ 賜貂裘二襲,仍傳諭八旗:父兄教其子弟,當以於某為法,其寵異如此。尋以觀察移督下河,會河議起,眾喙紛紜,公被召留京。未幾,特擢籤都御史、巡撫直隸,乙丑二月也。陛辭,/ 天語褒嘉,諭以“奉公守法,潔己率屬”。公奏曰:“聖訓八字,臣職分所當為。然臣受恩深重,非行他人不敢行之事,不足答殊知於萬分一。臣此去赴任,止知有君父,不知有權要。”又/ 諭:“爾當廉潔愛民,以寬劑嚴,不可太刻,朕御下以寬,爾具知之,宜體此意。”出,至後左門侍衞傳/ 上命,賜白金千兩、表裏二十匹。公既蒞上谷,諭眾曰:“何利可興?但能無害於民便是利矣。”其治首在肅官,常嚴盜賊,禁科派。於是首疏狐皮採買累民,請額徵折色。奉諭旨三省所解狐皮,/ 準解折色,於京師採辦,山西河南鹹食其利。又請免追淺夫已給工食,請停州縣協運灰車,請除派解芝麻絨花刊刻由單梨板,請豁派買食鹽內黃縣鹵地包糧,請豁任縣被水地畝、/寧晉縣水荒錢糧。先後得旨允行。又特請旗民雜居之地,既編保甲,以清盜源。請設四路同知,專司捕盜,盜發立禽戮之。終公之任,桴鼓不鳴,即惟埋篋無所容,其奸勢家蒼頭廬/ 兒皆屏息,無敢橫於市,雖趙廣漢尹翁歸之治,京兆無以過也。又狀案惡衿劉平成、旗惡沈顛、宦官張進升、大盜司九、張破樓子等若干人置重典,豪猾膽落。丁卯四月,/ 上諭□:“吏部,國家設官分職,原以綏靖地方,惠養黎庶,督撫為封疆大臣,表率屬員,尤須才守兼優,方於吏治民生有裨。直隸巡撫于成龍,自為縣令以至郡守,素秉清操,愛民盡職,遂自皋司/ 超擢巡撫。簡任以來,孤介自持,清廉益著,嫠奸剔弊,扶弱強,境內寧謐,旗民允服,殊為可嘉,特加太子少保,以為廉能稱職者勸。”十月,/ 駕幸霸州。公迎謁行在,賜坐,賜食,賜御乘良馬及黃鞍韉、黃轡、白金千兩。諭以惜身報國,皆異數也。戊辰,賜御服貂裘。己巳,南巡視河。公以巡撫扈從,班都察院之次,/ 賜團龍御衣二襲。迴鑾後值畿輔歲祲,發帑賑濟。公遴守道劉殿衡、清苑令邵嗣堯、三河令彭鵬司其事。預傳示饑民,勿離其家,官按尺籍攜帑金分路請給饑民,免顛踣道路之苦,全/ 活亡算。庚午,內擢都察院左都御史,尋兼鑲紅旗漢軍都統,以御史大夫兼固山額真,前未之有也。公在台,不事彈劾,博大寬厚,而人自敬憚之。家素清貧,維薦歷至大官,不能營居室。/ 上知之,特賜甲第一區,公始得迎父母同居,朝夕定省。人謂上之曲體勞臣,下之潔廉奉公,蓋兩得之。壬申冬,總督河道缺,上難其人,改公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出總河道。癸/ 酉,奉蒞官,親閲兩河,相其緩急,首幫高堰寬五丈許。堤既固,則周橋不開,裴家場水□如駛,復於清口出水之處加築大壩,逼洪澤湖水什八敵黃什二入河濟運。歷三年,所淮揚奠安/ 民獲耕稼。乙亥,以外艱歸廬於墓側,絕意仕進。明年,噶爾丹寇外藩蒙古部落,/ 上親征。詔起公田間,以左都御史總統督運中路大兵糧餉。軍興重任,莫過於此,故特以屬公,且諭內外文武官員聽其調遣,又奉六部不得掣肘之旨。公慨然曰:“人臣竭智抒忠,正/ 在今日。”合計米車六千餘兩,兩須牽挽馬騾四,計無所出,乃請命令大小臣工洎士庶輸助,予之敍錄。旬日,□煩購買而足以。三月二十日發京師,車分二十七運,運有隊伍守衞相/ 助,行駐以特,賞罰有令,井井如也。次和兒撥昂吉兒,沙磧廣至四百餘里,車不得行,公下令軍中能伐道左柳枝、泥沙以佃路者,奏請敍錄。令已,下馬自持利刀為士卒先伐,皆感奮,/ 不數日而路成,車馬如行康莊。頭綱達御營,總五十九日,後綱□尾已至拖嶺。適西路大軍糧絕,大將軍費揚古飛章告急,有旨令公速撥運以濟西路,士飽馬騰。六月,/ 上班師,詔以餘米貯查漢那羅及魁蘇,以需後命。其冬,駕□出西塞,公司郵遞。丁丑春,駕幸寧夏,命公扈從。公先馳□寧夏三日,迎駕於河口。上撫公肩,密諭良久,他人莫/ 得聞。尋以公為總督糧,北進至船站,奉命驗賞蒙古官兵,帶甲數十萬魚貫而前,照耀川穀,軍容之盛,古未有也。公帥眾長驅至郭多里巴爾哈孫,適大將軍移文糧運勿前。公遂/ 於斯築城,率眾防護,留屯三月。已而,大將軍捷至,逆渠授首,大軍振旅而還。七月,抵郭多里巴爾哈孫,糧無匱乏。公同諸臣回京,/ 上勞之曰:“卿輩勞苦,得成大功。”引額魯特偽將軍丹吉喇,示之曰:“此總統大兵糧餉于都御史也。”敍功,授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襲。戊寅二月,命公以總督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管直隸巡/ 撫。公去上谷,至是已九載矣,凡公所措置廢弛略盡。畿內士民聞公至,相與歌舞於道,豪右咋指,相戒勿以身試法。四月蒞官,以渾河氾濫,命改河道,於固安縣北直達湖澱,自天津/ 入海。仍發帑金三十萬,公奔馳胼胝,不一月而告成, 賜公東珠涼帽、御書、綾扇。又諭公:“贊皇積寇,當何以治之?”公請帥師親剿。上曰:“不可。當先撫之,如不就,剿之未晚。”公故遣/官往諭禍福,賊渠十八人遂出降。其冬,河督又缺,上覆以命公。而公已病,不敢□辭。十二月之任,時黃淮兩河敝壞已極,攔黃壩築而河底日高,周橋閘開而下河成壑。公仰天而嘆,/ 無所措手。乙卯春,上舟往視河。訝公羸瘦,賜藥及御書“澄清方岳”匾額、 御製詩一幅,御書“樂休祉”、御書堂聯。送駕後,力疾河務不敢自暇逆,食少事多,病以增劇。十月,/ 上詔公長子永裕問病狀,命馳往省視以聞。適公疏至,請暫休沐兩月。天使存問,御醫賚禁中良藥馳驛往。永裕歸, 覆命,上慰問備至,賜高麗人蔘一斤、遼參二斤,命永裕賚/ 往視疾。公方假歸濟寧,力疾考閲將領。二月歸淮上,病益劇。二十三日,呼永裕曰:“病入膏,非藥餌可愈。兩河重大,斷難卧理,亟繕疏請告求別簡賢能大臣,勿誤國事,以重予罪。”明日,趨/ 具表謝,顧永裕曰:“吾受恩深重,今惟三事抱憾,河工未成一也;汝祖母年八十,侍養不終,二也;祖墓未築,三也。”餘無可言。以二十七日終於淮署。訃聞,/上軫悼,奉有“才品優長、服官勤慎、宣力有年、歷著成效”之/ 旨,賜卹有加,諡曰“襄勤”。公剛方正直,豁達無城府,持躬廉慎,非其義纖芥不為;有德於己,雖久遠不忘報一揖之舊,見其後人困窮必曰:“此吾故人子也。”周恤之過於所望。公入為御史大/ 夫,餘適為中丞,每接公言論風采,以為蹇蹇匪躬有大臣之節,而公與餘亦有知己之言,雖退無私交,而以公義相取,有古風焉,故於永裕之請,謹按狀敍述梗概已告惇史。元配李,/ 皇贈一品夫人。繼配周,誥封一品夫人,內治相望。公為巡撫,馭吏嚴正,務在激揚,夫人從容請問曰:“事苟不幹國法,宜以寬劑也。君昔為小吏,今為大臣,若激揚過嚴,下將不堪,尚其念之。”/ 其賢明知大體多類此。公生於崇德三年七月初五日,卒於康熙三十九年二月二十七日,年六十有三。周夫人生於順治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後公月餘於四月十三日卒,年五十有/ 五。其年八月二十四日,合葬於西山楊家莊西賜阡。子六人,永禎早卒;次永裕,世襲三等阿達哈哈番軍功加三級;永世廕生;永禧、永祿。女二,長適長垣縣縣丞董廷佐;次適廕生張瓚/ 爰。系之銘曰:卓塋於公,國之寶臣。天生偉人,妣周甫申。如彼喬嶽,千仞嶙峋。如彼巨海,孰測其津。圭璋特達,庭列九賓。不介而孚,孚於帝宸。拔自羣僚,為人司命(爾並切)。遂建節樓,撫我/郊甸(□□切)。鼎鑄神奸,不若潛遁(□□切)。魑魅滕逃,其走。鼓稀鳴,矯虔用悛。犬卧生□,桑麻。爰簡行河,沸鬱孔殷。胼胝手足,□竹負薪。北鄙陸梁,以勞至尊。六師順勳,捷如鬼神。/ 公實總統,以餉大軍。萬車沙磧,如雷隱轔。逾狼居胥,翰海之濱。掃穴犁庭,克集大勳。廟略指授,秘不得聞。入贊帷幄,出屬□□。關中蕭何,河內寇恂。飲至明光,寵賚便藩。細侯重來,廿□之陰。磨牙,如犢服馴。舟□河渠,齎志未信(□□切)。公志伊何,唯君與親。歿而猶視,丹心不泯。綸□煌煌,易名襄勤。冢象祁連,大鳥墓門。我作銘詩,載之貞珉。大書深刻,垂千萬春。 [1] 

于成龍史料索引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九·列傳六十六·于成龍傳》 [3] 

于成龍影視形象

於世龍
於世龍(3張)
1997年《康熙微服私訪記》:俞立文飾演於世龍(原型為于成龍)
2018年第十一屆中國評劇藝術節新編歷史評劇《樂亭縣令》 [2]  張俊玲 飾演于成龍。
2022年曆史劇《天下長河》中蘇可飾演的于振甲(于成龍)。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