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善(拼音:shà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6]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古字形由表示吉祥的“羊”和“誩”組成,合起來表示吉利話、吉祥的言辭。“善”的基本義是美好,特指人的言行、品德符合道德規範。“善”又作動詞用,表示使事情向好的方面發展,把事情做好,由此引申為善於、擅長,又引申為容易出現的或經常發生的。“善”也用作意動,表示認為好之義,由此引申為表示同意,為應對之詞。“善”還指雙方關係融洽,作形容詞。“善”也用作副詞,指盡心盡力地。
中文名
拼    音
shàn
部    首
口、羊
五    筆
UDUK(86);UUKF(98) [1] 
倉    頡
TGTR [1] 
鄭    碼
UCUJ [1] 
筆    順
點、撇、橫、橫、橫、豎、點、撇、橫、豎、橫折、橫
字    級
一級(編號:2738) [6] 
平水韻
去聲十七霰、上聲十六銑 [2] 
統一碼
5584 [1] 
注音字母
ㄕㄢˋ
筆畫數
3+9,6+6(部首+部首外)
國標碼
C9C6
異體字
譱、𠲘、𠵊、𠾄、𦎍、𦏟、𦏯、𧨅、𧮟、𧬆
四角碼
8060₁
造字法
會意字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字源演變

“善”的演變過程(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善”的演變過程(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3]
會意字。“善”在古文字中寫作“譱”。甲骨文裏沒有此字,最早發現的“譱(善)”字是在西周金文中(圖1)。“善”的形體,是上面一隻“”,下面是兩個“言”組合成的誩(jìng)。“善”從“羊”,這與羊的某些品格有關。傳説“羊”既是美好、吉祥之物,又是一種能判斷善惡是非的為人所愛的動物。而“誩”,從二言。《説文解字·言部》:“誩,兢言也。從二言。”饒炯部首訂雲:“言之通義為直言。誩,猶二人直持其説,各不相讓,蓋爭言也。”這就是説,“誩”代指二人各執一詞,爭訟不止。那麼“善”的造字意義就是:兩人爭訟不已,而羊介於其中進行評判。
“善”字這一構形的產生,是因為在古代羊被人們看作是有判斷善惡曲直的特異功能的動物。由於羊是是非曲直的判斷者,也就是正直善良的象徵和代表,因此“善”便引申出“好”“美好”“吉祥”等意思。 [14] 
也有人對“善”字的構型作出不同解釋。一説“羊”與“二言”結合表示吉祥的言辭。一説“善”字其實就是“膳”的本字,“膳”即烹調、備置食物之義。古代貴族的膳食,羊肉可以作為代表。因為膳食的味道鮮美,所以“善”字引申出美好、吉祥等義。 [15] 
“善”在金文中皆從二“言”,大約到戰國,下部省去一個“言”。“善”在戰國文字中(圖3、圖7、圖10),異體很多;齊、三晉等系的“善”字變化也很多。這些異體字在秦始皇“書同文”的政令下,均被淘汰。《説文解字》小篆字頭的構形和金文一樣,都是上從“羊”,下從二“言”,兩個“言”字並列(圖4);異體字形(圖8)則是簡化後的寫法。到了隸書階段(圖11-13),字的下部形體起了很大的訛變,把“言”變成“䒑”下加一“口”的樣子,為後世楷書沿襲。隸書中還有一類字形下部的“言”只留一“口”(圖14、15),這類字形後來也被淘汰了。 [3] 
“善”的本義是善良、慈善,跟“惡”相對,例如:心地純潔,沒有惡意叫“善良”;慈善的事情叫“善舉”或“善事”。由善良﹑慈善的意義引申為美好良好,如好主意、好辦法叫“善策”;古代書籍在學術上或藝術價值上比一般本子優異的刻本或寫本叫“善本”。這些用法中的“善”都是形容詞。
“善”的“善良、慈善、美好"這組意義又用為名詞,意思是善良的行為或美好的事情,也跟名詞“惡”相對,例如:做慈善的事情叫“行善”;勸人做善良的事叫“勸善”。
“善”還用作動詞,表示使人變得美好、把事情辦好等意義,如《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時完善自己的身心,得意時拯濟天下,後有成語“獨善其身”。一個人把某件事做得很好,説明他擅長於這件事,所以“善”又表示擅長,如《詩經》“善戲謔兮”,《孟子》“奕秋,通國之善奕者”;又如“善於辭令、循循善誘、長袖善舞、英勇善戰”。 [16]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shàn
形容詞
好;良好(跟“惡”相對)
good
《禮記·檀弓下》:“孔子曰:‘衞人之祔也,離之;魯人之祔也,合之。善夫!’”
《戰國策・趙策》:“豈人主之子孫則敢不善哉?”
巴金《探索集·悼方之同志》:“把筆當作火,當作劍,歌頌真的、美的、善的、打擊假的、醜的、惡的。”
善策;改善;善本
品質好或言行好,富於同情心
kind;
philanthropic
《禮記·中庸》:“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唐·柳宗元《遊黃溪記》:“其間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數,永最善。”
善事;善舉;善良;慈善
友好;和好
《史記·韓世家》:“今其狀陽言與韓,其實陰善楚。”
宋·曾鞏《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誌銘》:“公與餘嘗為僚,相善。”
清·阮元《小滄浪筆談》卷一:“江西學使翁覃溪先生與衡齋善。”
友善;親善;和善
大;高
《詩經·大雅·桑柔》:“民之未戾,職盜為寇。涼曰不可,覆背善詈。” 鄭玄箋:“善,猶大也。”
動詞
熟悉;經常看到或經歷,易於辨認
familiar
《禮記·學記》:“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
《三國演義》第十九回:“卻説武士擁張遼至,操指遼曰:‘這人好生面善。’”
清·王夫之《周易外傳》卷五:“識其品式,辨其條理,善其用,定其禮,則‘默而成之,不言而信’。”
辦好;做好
《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唐·柳宗元《羆説》:“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未有不為羆之食也。”
明·方孝孺《讀聱隅子》:“聖賢安顧其一身哉,上之慾善天下,次之慾淑來世。”
善後;善始善終
擅長;長於
be good at
《尚書·秦誓》:“惟截截善諞言,俾君子易辭。”
晉·潘岳《〈楊仲武誄〉序》:“戴侯康侯,多所論著,又善草隸之藝。”
毛澤東《給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劍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學律詩,可向他們請教。”
善戰;能歌善舞;多謀善斷
易於;容易
《史記·河渠書》:“自徵引洛水至商顏山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
善變;善忘;多愁善感
表示贊同、應諾

《左傳·襄公二年》:“孟獻子曰:‘請城虎牢以偪鄭。’知武子曰:‘善。’”
《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曰:‘善。’從其策,發使使燕,燕從風而靡。”
清·魏源《城守篇·守禦下》:“此待水攻之法也。問者曰:‘善。’”

認為好;喜愛
admire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文學》:“服虔既善《春秋》,將為注,欲參考同異。”
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明·陳繼儒《珍珠船》卷一:“徐晦嗜酒,沈傳師善食楊梅。”

修治
repair
《莊子・養生主》:“善刀而藏之。”
宋·王安石《送蘇屯田廣西轉運》:“置將從來欲善師,百城蹉跌起毫驁。”
名詞
好人;好事;好處(跟“惡”相對)
goodness
《易·坤卦》:“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論語·為政》:“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魯迅《吶喊·兔和貓》:“我覺得母親實在太修善。”
行善;勸善;棄惡從善;與人為善
(Shàn)姓氏用字,參看主詞條“善姓



通“膳”。膳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蔬果之畜,園場之所產;雞豚之善,塒圈之所生。”
副詞
好好地;妥當地

《左傳·成公二年》:“無德以及遠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
漢·陳琳《飲馬長城窟行》:“善侍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
《水滸傳》第四二回:“此三卷之書,可以善觀熟視,只可與天機星同觀,其他皆不可見。”
善待;善罷甘休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4]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三】【誩部】常衍切(shàn)
吉也。從誩從羊。此與義、美同意。
𦎍(善),篆文譱從言。 [8] 

説文解字注

“吉也”注:口部曰:“吉,譱也。”
“從誩⺸,此與義、美同意”注:我部曰:“義與善同意。”羊部曰:“美與善同意。”按,羊,祥也。故此三字從羊。常衍切,十四部。
“𦎍(善),篆文從言”注:據此則譱為古文可知矣。此亦上部之例,先古後篆也。譱字今惟見於《周禮》,他皆作善。 [9] 

廣韻

常演切,上獮常 ‖ 善聲元2部(shàn)
善,良也。大也。佳也。《説文》作譱,吉也。又姓,《呂氏春秋》雲:“善卷,堯師。”常演切。十一。
【校釋】吉:原訛作“言”,據《廣韻》各本改。 [11]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 善;部外筆畫:9
古文:譱、𦎍、𠾄、𧮟
(shàn)《廣韻》常演切。《集韻》《韻會》《正韻》上演切,並音蟺。《説文》:吉也。《玉篇》:大也。《廣韻》:良也,佳也。《書·湯誥》:天道福善禍淫。
又《詩·鄘風》:女子善懷。箋:善,猶多也。《禮·文王世子》:嘗饌善,則世子亦能食。註:善謂多於前。
又《禮·曲禮》入國不馳註:馳善躙人也。疏:善猶好也,車馳則好行刺人也。
又《禮·王制》註:善士謂命士也。
又《禮·學記》:相觀而善之謂摩。疏:善猶解也。
又《禮·少儀》:問道藝,曰:子習於某乎,子善於某乎。疏:道難,故稱習。藝易,故稱善。
又《前漢·西域傳》:鄯善國,本名樓蘭王。
又與單通。《前漢·匈奴傳》:單於曰善於。
又《廣韻》:姓也。《呂氏春秋》:善卷,堯師。
(shàn)又《韻會》《正韻》並時戰切,音繕。毛氏曰:凡善惡之善則上聲,彼善而善之則去聲。《孟子》:王如善之是也。○按《玉篇》《廣韻》《集韻》《類篇》善字俱無去聲。
又《正字通》:與人交讙曰友善。《史記·刺客傳》:田光曰:所善荊卿可使也。
又與膳通。《莊子·至樂篇》:具太牢以為善。
《集韻》:或作嬗。 [10]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1]

書寫提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上下窄,中間寬。“羊”,第三橫在橫中線上側,豎在豎中線。“䒑”,橫長,在橫中線下方,與“羊”的豎筆相接,點、撇分列豎中線左右。“口”,居下居中,上寬下窄。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ȡ
i̯an
先秦
王力系統
ʑ
ǐa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ʑ
jæ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d
jia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d
janx
西漢


東漢





jian


ji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jiɑn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山先仙

jiɑn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山先仙

jiɑ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ʑ
i̯ɛn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ʑ
ǐɛn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ʑ
jæn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iæ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ź
jän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ʑ
ǐɛn
(參考資料:漢典 [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二十八獮

開口呼
全濁
常演切
ʑjæn
集韻
譱(善)
上聲
二十八𤣗
船/常
開口呼
全濁
上演切
ʥiæn
禮部韻略

上聲





上演切

增韻

上聲





上演切


去聲





時戰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先天

齊齒呼

全清

ʂiɛn
中州音韻

去聲
先天





繩戰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十一銑


全濁
上演切
ʒien

去聲
十一霰


全濁
時載切
ʒien
分韻撮要

陽去
第一先蘚線屑






(參考資料:漢典 [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ʂan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ʂæ̃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ʂæ̃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san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san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ʂæ̃
53
去聲
文讀
ʂən
53
去聲
白讀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ɕiẽ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sæ̃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ji
34
陽上

湘語
長沙
sɤ̃
45
陰去
文讀
sɤ̃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雙峯
ɣĩ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sɛn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san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ʃin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ʃin
54
陽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siɛn
33
陽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sieŋ
35
陽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sieŋ
242
陽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siɪŋ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5]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27]
  • 2.    平水韻 十七霰  .搜韻[引用日期2018-11-26]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96
  • 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第2版[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0.04:711
  • 5.    “善”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26]
  • 6.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8-21]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139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366-367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1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386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25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91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04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38
  • 14.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368-369
  • 15.    宋金蘭.從語源學的角度看“善”的起源[J].語文建設,1999,(第6期):57-59
  • 16.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4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328-33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