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仲衡

鎖定
唐仲衡(1900~1950),名秉鈞(唐仲衡碑文記秉鈞為原名),以字行世,其字一作宗衡,今建湖縣草堰口大唐莊人,1900年2月出生於書香門第。抗戰期間,唐仲衡先後在楊莊補習團、海南中學(唐仲衡碑文)、上岡鹽阜二高中等校教授政治經濟學等課程。1946年底,受中共華中五地委派遣,以逃亡地主身份作掩護,和曾任2區區長的陳宗惠一起到上海顧叔平處(顧竹軒之侄),從事統戰工作。隨着解放戰爭形勢需要,奉命舉家移居江陰城,設立秘密情報站,與妻子成丹梧、女兒唐芬一起開展江陰要塞策反工作。江陰要塞起義成功後,唐仲衡奉命回到鹽城,中共鹽城地委安排他到鹽城中學工作。1950年春病逝,終年50歲,鹽城行政公署追認為革命烈士 [1] 
本    名
唐仲衡 [2] 
別    名
唐秉鈞 [2] 
出生地
建湖縣草堰口大唐莊 [3] 
出生日期
1900年 [2] 
逝世日期
1950年 [2] 

唐仲衡人物簡介

唐仲衡(1900~1950),名秉鈞(唐仲衡碑文記秉鈞為原名),以字行世,其字一作宗衡,今建湖縣草堰口大唐莊人,1900年2月出生於書香門第。1920年秋,就讀於上海法政大學,與鹽城中共地下黨負責人仇一民是同窗好友,多次參加上海地下黨組織的活動。1924年大學畢業後,唐仲衡放棄收入豐厚的律師前程,毅然回到家鄉,宣傳中共主張,傳播革命思想。 [1]  [3] 

唐仲衡生平事蹟

1926年春,經仇一民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境內早期的中共黨員,並秘密建立了鹽城第一個中共地下組織——草堰口黨小組。1928年4月仇一民犧牲後,他負責黨小組工作。1933年前後,由於國民黨當局的鎮壓迫害,鹽阜地下黨組織遭到徹底破壞,草堰口黨小組失去與上級聯繫,活動停止,唐仲衡被迫轉移。
抗戰期間,唐仲衡先後在楊莊補習團、海南中學(唐仲衡碑文)、上岡鹽阜二高中等校教授政治經濟學等課程。他堅持遊擊教學,他的古文、英文功底深厚,工書法,擅演講,更重要的是處事公正,嫉惡如仇,極受學生愛戴。他以自己的才華和言行,影響和教育了大批學生,使之成為革命骨幹。1946年底,受中共華中五地委派遣,以逃亡地主身份作掩護,和曾任2區區長的陳宗惠一起到上海顧叔平處(顧竹軒之侄),從事統戰工作。隨着解放戰爭形勢需要,奉命舉家移居江陰城,設立秘密情報站,與妻子成丹梧、女兒唐芬一起開展江陰要塞策反工作。利用與中共特別黨員、時任要塞軍事要職的堂弟唐秉琳、唐秉煜和表兄(一説表叔)吳廣文以及王德容等親屬關係,做其中、下層人員工作,並設法安排同學的女兒擔任要塞政工室機要秘書,蒐集和掌握軍事情報,然後將獲取的情報交地下政治交通員(先唐堅華、再唐路、後吳銘)轉送蘇北華中工委和解放軍江北指揮部。長期的地下鬥爭與艱苦的生活條件,使唐仲衡身患重病,但他始終對革命勝利充滿信念,全身心投入要塞起義地下聯絡工作。1949年4月21日,渡江戰役中,江陰要塞起義取得成功,解放軍先遣部隊與“上海部隊”(起義部隊代號,見夏瑞庭《故鄉雲續集》)勝利會師。江陰要塞起義成功後,唐仲衡奉命回到鹽城,臨時住吳廣文的父親家。住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做地下工作時的綢緞長袍、大褂、旅行包、皮鞋整理好交還給組織。中共鹽城地委安排他到鹽城中學工作。1950年春病逝,終年50歲,鹽城行政公署追認為革命烈士 [1-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