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哇噻

鎖定
“哇噻”同“哇塞”,“哇塞”原是閩南方言,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在台灣流行開了。最早傳入大陸應該是在80年代初,首先流行於開放的沿海地區。其中,“哇”就是第一人稱代詞“我”,而“噻”則是一個表示性行為的動詞,大致相當於北京話中的“肏”等不文雅的詞。這樣一個主謂詞組,它的賓語省略了,但是意思還是很明確的。
中文名
哇噻
同義詞
哇塞
來    源
閩南方言
傳入時間
80年代初

哇噻流行原因

本義同“我靠”。這樣一句很難聽的話本來是不應當流行開來的,但是卻成為人們的口頭禪。先是在台灣的影視傳媒上出現,後來大陸的一些影視明星又刻意模仿,連省級電視台的節目主持人嘴裏也經常説,甚至連幼兒園的小朋友也跟着學了起來。
造成這個不文明的口語傳播開來的原因在於,一些影視傳媒機構的不負責任,一些影視明星的刻意模仿和一些年輕人的盲目跟風。他們根本不知道“哇塞”是什麼意思,只是主觀地認為“噻”是一個嘆詞,跟“哇呀”、“哦喲”、“嗚呼”差不多,僅僅是表示驚歎而已。所以,不管男的女的,也不論老的少的,趕時髦般地搶着用,開口閉口就是一個“哇噻”。

哇噻字義解釋

音譯詞,“我”為本字閩南語發音為wa,第一人稱代詞。並不是表示驚歎。
塞(噻)
塞,音sei或sai,一個表示性行為的動詞。有時音譯為“噻(sai)”。並不是表示驚訝。
哇噻,粗話,閩南口頭語。最早來源於台灣,經過媒體、網絡的宣傳,後演變為表示驚訝、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