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和而不同

(漢語成語)

鎖定
和而不同(拼音:hé ér bù tóng)是一個成語,一説最早出自於先秦·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子路》,另一説先秦·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年》。 [1-2] 
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苟同)指和睦地相處,但不隨便附和。複句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狀語。 [5] 
中文名
和而不同
拼    音
hé ér bù tóng
近義詞
求同存異
反義詞
同流合污
出    處
《論語·子路》、《左傳·昭公二十年》
注音字母
ㄏㄜˊ ㄦˊ ㄅㄨˋ ㄊㄨㄙˊ
語法結構
複句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狀語

和而不同成語出處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王濤等編著,中國成語大辭典·辭海版 [1] 
先秦·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年》:“公曰:‘唯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嬋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郭麗著,齊國成語典故今讀 [2]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和而不同”。 [1] 

和而不同成語典故

齊景公出外遊覽到了公阜,向北眺望齊國都城説:“嗚呼!假若自古人無死,會怎麼樣呢?”晏嬰説:“從前上帝認為人死是善事,仁者得到安息,不仁者屈服於死亡。假若自古人無死,丁公、太公將擁有齊國,桓公、襄公、文公、武公都只能作為輔相,君主您將戴着斗笠披着短衣,拿着鋤頭蹲在田間勞動,哪有閒暇來擔憂死亡問題?”景公氣呼呼地變了臉色,很不高興。 [2]  [3] 
沒有多久梁丘據駕御着六馬高車而來(六馬:指六匹馬拉的車。依古制,一車四馬,“天子駕六”,故駕六馬為逾禮越),景公説:“這是誰呀?”晏嬰説:“是梁丘據。”景公説:“你怎麼知道?”晏嬰説:“大熱天駕車而疾馳,嚴重的要累死馬,輕的也會累傷,不是梁丘據誰敢這樣作為?” [2]  [3] 
景公説:“梁丘據與我很相和。”晏嬰不以為然,搬出“和而不同”的理論,認為梁丘據之於景公是“同”,而非“和”。景公讓晏嬰解釋“和”與“同”有何不同。晏嬰為了景公便於理解,以做羹湯、音樂為比喻回答:“和、同是有差別的。和諧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醬、鹽、梅來烹調魚和肉,用柴火燒煮。廚工調配味道,使各種味道恰到好處,如果味道不夠就增加調料,味道太重就減少調料。君子吃了這種肉羹,用來平和心性。國君和臣下的關係也是這樣。國君認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進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備;國君認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進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違背禮義,百姓沒有爭鬥之心。先王使五味相互調和,使五聲和諧動聽,用來平和心性,成就政事。現在梁丘據不是這樣,國君認為可以的,他也説可以;國君認為不可以的,他也説不可以。如果用水來調和水,誰能吃得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彈一個音調,誰聽得下去?不合而同的道理,就像這樣。” [2]  [3] 

和而不同成語寓意

“和而不同”一方面教導人們要與他人和諧共處,另一方面又需要人們保持自身的獨特性。無論對於處理國際關係、做好組織管理,還是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具有現實而廣泛的應用價值。成語告訴人們,在生活中,應該使用正確的意見去糾正別人錯誤的意見,使其雙方人際關係恰到好處,而不是一味的隨聲附和。 [2]  [4] 

和而不同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和而不同”指和睦地相處,但不隨便附和。複句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狀語。 [5] 
  • 運用示例
晉·袁宏《三國名臣贊》:“和而不同,通而不雜,過醉亡辭,在醒貽答。” [1] 
《隋書·郭衍傳論》:“和而不同,事君之常道。 宇文述、郭衍 以水濟水,如脂如韋,便辟足恭,柔顏取悦。” [6] 
宋·薛居正舊五代史·錢鏐記》:“蓋其秉性清勁,不與眾水為伍,故能羣而不黨,和而不同,曲折千里而必達於海,其性然也。” [1] 
宋 蘇轍 《除馮京彰德軍節度使制》:“和而不同,性有鹽梅之德。”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