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和樂天早春見寄

鎖定
《和樂天早春見寄》是唐代詩人元稹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上半部分寫早春,下半部分寫和樂天,表達了元稹與白居易的真摯情誼。此詩用語明快流暢,表現了詩人的樂觀情態。
作品名稱
和樂天早春見寄
作    者
元稹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和樂天早春見寄作品原文

和樂天早春見寄
雨香雲澹覺微和,誰送春聲入棹歌
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東面受風多
湖添水色消殘雪,江送潮頭湧漫波
同受新年不同賞,無由縮地欲如何 [1] 

和樂天早春見寄註釋譯文

和樂天早春見寄詞句註釋

①和(hè):樂天:白居易。白居易原唱為《早春憶微之》:昏昏老與病相和,感物思君嘆復歌。聲早雞先知夜短,色濃柳最佔春多。沙頭雨染斑斑草,水面風驅瑟瑟波。可道眼前光景惡,其如難見故人何。
②澹(dàn):淡。微和:微微暖和一些。
③棹(zhào)歌:船歌。
④萱(xuān):萱草,又叫忘憂草。《詩・衞風・伯兮》:“焉得諼(同“萱”)草,言樹之背。”毛傳:“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北堂,古代居室東房的後部。古代家庭祭祀時,主婦按規定站在北堂,北堂既可樹萱,所以後世又稱母親為“萱堂”。穿土早:冒出地面的時間比別處早。
⑤柳:古人差別時,常折柳相送。偏:偏向。
⑥消:消融。
⑦漫波:大波浪。
⑧不同賞:不能同在一起欣賞。
⑨無由:沒有辦法。縮地:化遠為近的法術。傳説東漢人費長房有神術,能使千里地脈縮於眼前。《神仙傳·壺公》:“費長房有神術,能縮地脈,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復舒如舊也。” [2]  [3-4] 

和樂天早春見寄白話譯文

雨點微香,風絲闇弱,慢慢覺得天氣暖和了,是誰把春天的氣息匯入划船的歌裏呢?
萱草靠近北屋出土就早,柳樹在東南方就多受春風吹拂。
湖水解凍,水波流動,殘雪消融,江潮漲起,上游湧來如峯浪波。
同過新年但不能同時欣賞這春景,不能縮短你我的距離又能怎麼辦呢? [5] 

和樂天早春見寄創作背景

長慶四年(824年),白居易給居於越州的元稹寄了一首描寫早春的詩,元稹便寫下了這首和詩。 [2]  [4] 

和樂天早春見寄作品鑑賞

和樂天早春見寄整體賞析

詩作通過對美好春景的描寫,抒發對白居易的深沉思念之情,表達二人之間的深摯友誼。
首聯總寫春意漸濃:細雨中飄來花香,春雲淡薄,已經逐漸感受到春天温和的氣息;春的聲音還融入了船工的棹歌。詩人用了歡喜的筆調,且描寫細膩準確。初春到來,落下小雨,詩人覺得香,那是泥土的芳香,是春芽的芳香。不知不覺中春的氣息濃了,在漁人的棹歌中表現出來了。這一聯,有聞的,有看的,有聽的,有體察的,十四字寫盡人們各種感受。後面這層意思用問句來表述,顯得更加空靈而耐人尋思。
頷聯寫春天的萱草和柳樹:種植在北堂邊的萱草早已破土發芽,偏於東面的柳樹感受風最多。選擇能忘憂的萱草,是針對白居易原詩嘆老嗟卑的衰頹情緒的,希望他樂觀曠達些,忘去憂愁;選擇贈別的柳樹,是為了加重抒寫“受侮不少”(高士奇輯注《三體唐詩》卷三)的他與好友的別離之情。
頸聯寫湖邊殘雪消融,江中春潮澎湃,進一步放筆渲染春天的氣息。白居易原詩寫早春的景象,帶有較濃的慘淡色彩,而元稹和詩寫仲春的景象,則已顯得較為明媚温煦了。
尾聯寫兩人不能共同欣賞新春的景色,又沒有縮地之術可以縮短兩人間的距離,真是無可奈何。這一神來之筆把元稹對於白居易的思念之深和兩人友誼的摯厚抒寫得非常充分。
這首詩寫初春水景樹色,極富生活氣息。全詩明快流暢,一掃苦雨冷雪,白髮陳病的淒涼景物,表現了詩人的樂觀情態。 [2]  [5] 

和樂天早春見寄名家點評

明代詩人俞弁逸老堂詩話》:老杜《竹》詩:“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太白《雪》詩云:“瑤台雪花數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李賀《四月詞》雲:“依微香雨青氛氲。”元微之詩云:“雨香雲淡覺微和。”以世眼論之,則曰:竹、雪、雨何嘗有香也?
明末清初詩人金聖嘆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一,從雨雲寫一“覺”字,言體中已有早春消息。二,從棹歌寫一“誰”字,言耳畔又有早春消息。三、四,從萱柳寫一“穿”字、“受”字,言眼前果已盡是早春消息也。看他寫早春,漸漸由微而著,真筆墨與元化為徒也。前解寫早春,此解寫樂天見寄,而欲縮地同賞也。五,言雪消水添,本可放船直下也。六,言潮湧波漫,於是欲泛還止也。七、八易解。
清代詩人何焯《唐三體詩評》:涵見寄,藴藉(“誰送春聲”句下)。
清代詩人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新闢(“柳偏東面”句下)。
清代詩人趙臣瑗《山滿樓箋註唐詩七言律》:上半寫早春,一是天氣,二是人事,三是物情,不但有次序,風流可愛真不減靈和柳色也。下半寫和樂天,湖添水色,似可放棹相尋,江送潮頭,又難一葦飛渡。離羣索居之嘆,其誰能已耶? [6] 

和樂天早春見寄作者簡介

元稹(779—831),唐代詩人。字微之,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早年家貧。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舉明經科,貞元十九年(803年)舉書判拔萃科,曾任監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舊官僚,遭到貶斥。後轉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最後以暴疾卒於武昌軍節度使任所。與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後期之作,傷於浮豔,故有“元輕白俗”之譏。有《元氏長慶集》60卷,補遺6卷,存詩830餘首。 [7]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21
  • 2.    謝永芳編著 .元稹詩全集匯校匯注匯評:崇文書局,2016.04:第456-457頁
  • 3.    孫建軍,陳彥田主編 .全唐詩選注:線裝書局,2002.01:第3141頁
  • 4.    朱安羣,郭紀金選注 .歷代山水詩選: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0:第94頁
  • 5.    範鳳馳著 .新選唐詩精華: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01:第275頁
  • 6.    陳伯海編 .唐詩匯評:中: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05:第2010頁
  • 7.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