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湖村

鎖定
周湖村,即周湖畲族村,位於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縣鶴溪鎮境內,距離縣城3.2公里,48户,235人,其中畲族222人。
中文名
周湖村
行政區類別
地理位置
中國浙江
下轄地區
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縣鶴溪鎮
政府駐地
景寧縣
電話區號
0577
郵政區碼
325200(瑞安市區)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型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235人(2014年)
著名景點
萬松山等
火車站
麗水火車站
車牌代碼
浙K:C0000
全    稱
周湖畲族村

周湖村簡介

村處山壟塢地,天多為沼澤闢成,方言調之湖田。古多墓穴,稱墓洋湖,土改時以村周多湖田,改為今名。
景寧縣新農村建設、畲族示範村、沼氣建設、畲鄉農家樂等綜合試點鄉村。新周湖村確實令人感覺流連忘返。
在離周湖村1公里的地方,有一個瀑布,有25米高,因為地處偏僻,來往行人不多。開通公路,已經被開發利用,人們可以前往觀賞遊覽,若遇雨水充足時節,甚為壯觀。 [1] 
周湖村

周湖村區域概況

周湖村 周湖村
周湖村位於浙江省瑞安市城區東約1公里處,東鄰楊家橋村,西至嶺下村,北靠萬松山,南臨温瑞塘河,東南有馬鞍山,是依山傍水的古村。傳説昔年村四周多湖,故名周湖。據觀音寺石塔銘文記載,北宋熙寧元年(1068)已有周湖村名。1949年前屬永豐鎮;1949年與楊家橋、魚墩合稱民公鄉周楊村;1961年稱周湖大隊;1984年稱周湖村。現屬城關鎮。1992年,有284户,1275人,耕地345畝(其中旱地45畝),林地300畝。工農業總產值974萬元,創利税195萬元。全村以從事工副業人口居多。周湖村地處104國道、温瑞公路及瑞湖公路交匯處,瑞安長途客運站即落座於此,温瑞塘河中大小船舶往來穿梭,運輸業甚為興旺,為城區東大門的交通樞紐。1992年瑞安市人民政府規劃將安陽開發區設立在周湖村的東南隅,並使之成為城區的一部分。

周湖村風景名勝

周湖村歷史悠久,人文古蹟薈萃,主要名勝古蹟有:萬松山,原名鳳山,俗稱殿背山、周湖山,位於城區偏東2.3公里處,海拔208.60米,昔因盛植松樹而得名。山上曾出土過一批新石器晚期的石器和先秦、六朝的陶瓷器。昔時山腰建有萬松庵,清乾隆年間(1736-1795),知縣周鼎改為萬松書院。山上人文景觀較多,主要有芥刀巖、神仙洞、蓮花庵、楊府殿、金宗寺及建於1958年的萬春水庫。萬春水庫壩高7米,蓄水量4.5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300畝,也是村自來水站蓄水池。山上遍植楊梅、柑、雪梨、杉、松等。每逢節假日,城郊人們在此拍照嬉戲,遊人如織。馬鞍山,位於城區東2.70公里處,海拔48.70米,面積0.10平方公里,山因雙峯相對,中部低凹,形似馬鞍而得名。原有馬鞍山殿,文化大革命時被毀。山東50米處有一天然氣出氣口,相傳為金馬喘氣的地方。如今山上植有鬱鬱葱葱的叢叢茶樹。觀音寺,位於萬松山南麓,始建於五代吳越國時,當時規模恢宏,相傳有大殿五進。現存建築乃晚清重建,前後兩進、面闊三間,單檐硬山式結構。

周湖村主要景點

觀音寺石塔,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觀音寺西側,原名千佛塔。根據塔上石刻題記,建於北宋熙寧元年至四年間(1068-1072),距今已有900多年曆史。塔為仿木構樓閣式,實心,由葉臘石砌造,平面呈六邊形,原七層,後頂層塌落,現存六層,高7.80米。塔身一反宋塔的常態,各層寬度相等,並不逐層收縮,各層各面都用大塊石料雕成。額枋、半拱、檐椽、壺門和其他細部形象逼真。倚柱六角形、隱出三面,上置轉角鋪作一朵。櫨鬥園形,訛角起線,柱頭華拱向三面出跳,闌額統三間,上施七朱八白,補間鋪作一朵,四鋪作單抄。腰檐蓋筒板瓦、兩翼角、老角梁仔角梁做法。瓦椽、飛子、角梁都雕得清清楚楚,出檐42釐米,而且坡度平緩,反映了宋代早期的風格。平座上有柱孔痕跡,子角梁起翹部分有圓孔。明間刻出壺門式壁龕,內浮雕大佛像,兩次間刻出六個小壁龕,內浮雕小佛像。現存大小佛像472尊,全是趺跏坐式,刻工精細,服飾、衣褶線條流暢,佛相莊嚴,栩栩如生,其中十八娘(石塔題記有清泉鄉周湖東保娣子陳氏十八娘之句)捐資刻的一組造像,合掌盤膝端坐在蓮花之上,尤稱傑構。塔身的各層面、部分倚柱和木兼柱,以及坐佛的須彌座上,刻有宋代題記,現存68條,共約2500餘字,題記之多,為浙江省內罕見。塔須彌座的層數較少,與《宋營造法式》規定的做法稍有不同。須彌山刀法剛健,如意雲頭。該塔模仿樓閣式木塔的形式,有確切的建造年代,對於研究宋代建築與佛教雕刻藝術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村中有兩棵樹齡在500年以上的大榕樹,枝粗葉茂,亭亭如蓋,是夏日納涼的好去處。

周湖村經濟發展

周湖村屬水網平原地帶,河渠交錯,土地肥沃,氣候宜人,主產稻穀和蔬菜。村民生活收入長期賴於農業收成。1971年村裏僅有1家機電修配廠。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周湖村打破了單一的農業生產方式,多方開拓致富門路。近年形成一批以針織、塑料圓筒編織、注塑、吹膜等塑料加工為主的聯户企業和家庭工副業,目前已發展到70餘家,從業人員565人。針織品已進入義烏市場,受到顧客青睞,輻射全國。其它如海綿、塑料製品等銷路也很廣。1992年全村工業產值910萬元,其中村民入股多、經營範圍廣的環城塑料製品廠,1992年下半年產值達400萬元;湘湖海綿廠年產值300萬元。同時,還有相當一部分勞力從事第三產業,或開設家庭旅店、飯店、理髮店等,或外出經營,收入頗豐。 [2] 

周湖村基礎建設

70多年前,村中僅40户,200餘人,全村28幢房屋中,二層樓房僅1幢,村莊冷寂,入夜即使近在咫尺也少有走動。隨着村經濟迅速發展,村民生活今非昔比。現廠房比比皆是,機聲隆隆,即使夜間,也燈光明亮,如同白晝。1992年村民人均收入2138元。全村生活居住地5.02公頃,人均居住面積39.40平方米,五層住宅有41間,四層44間,三層22間,二層樓則更多,幢幢新樓鱗次櫛比。樓房配有陽台、平台,室內設有客廳、廚房、衞生間等,外形美觀,裝潢考究。村內裝有電話機100多部,電風扇、電視機、縫紉機、自行車已很普及,冰箱、摩托車、錄像機以及組合音響等高檔消費品已進入村民家庭。與此同時,公益事業建設加快,近幾年鋪設水泥路面3060平方米;1985年投資8萬元建成村自來水廠;1991年投資18萬元建成農村安全用電標準村;投資15萬元建成周湖停車場(並將再度擴建),並組織20-30歲的青年和50-60歲的老人負責村內企業及其他搬運;投資8萬元建成老年人活動中心,為老人提供了娛樂場所。為保護山林,美化村容,還開展以制止毀山造墳等為主要內容的移風易俗活動,集資20萬元興建公墓1座。村中自1992年對村民的財產和人身實行足額長效保險,女兒户、獨生子女户、師生、企業職工、企業財產、個體車輛、山林、水稻均給予保險,建立村幹部養老保險制度,男70歲、女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領到20元補助金。村還一年一度組織青年外出參觀旅遊。

周湖村文化教育

周湖村村民文化素質尚好。60年代有大學生3人;80年代,大、中專生10多人。村成人教育中心積極開展掃盲,村民脱盲率達95%以上。1992年投資25萬元建成佔地5.34畝的周楊小學,擁有7個教室,在校學生200多人。學校並設學前班、幼兒園。周楊小學的建成,結束了該村村童以前只能在村小學讀三年書再轉到鄉小學讀書的局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