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斌

(中國陝西籍藝術家)

鎖定
周斌,男,1970年出生於西安,1994至1997年在北京宋莊從事油畫創作,1997年移居成都後,專注於行為藝術創作。其代表作品是:《壹圓錢》、《我的肉》、《行者》、《煮海水》、《終南山計劃》、《4000裏》、《日記1996-2015》等。2021年,出版專著《行為藝術課》(上海三聯書店)。
中文名
周斌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陝西西安
出生日期
1970年
畢業院校
長安大學
職    業
行為藝術家
代表作品
《水印歷史》
《壹圓錢》
《跟蹤》
《4000裏》
《日記1996-2015》
主要成就
出版專著《行為藝術課》(上海三聯書店)
藝術風格
當代藝術

周斌藝術風格

周斌在創作上強調對自身感受和意念的絕對尊重,無論是對細微情感的表達還是對周遭現實的思考呈現。周斌將創作聚焦於對行為藝術本體語言的研究,強調:説什麼重要,怎麼説更重要。在其作品中,身體語言、多媒介互動、空間介入、偶發、事件性等手段都有涉及,依據作品方案被自由的採用。

周斌藝術履歷

周斌個人展覽

藝術家個人展覽
年份
展覽名稱及地點
地理位置
2017年
“了身付物”周斌個展,成都妙音閣雲藝術美術館 [1] 
成都,中國
2016年
“藝術作為溝通實踐”周斌個展
維也納,奧地利
無話可説”周斌個展,成都當代美術館 [2] 
成都,中國
2011年
“行.為”1998-2010 周斌個展,成都千高原藝術空間
2010年
“30天——周斌計劃”,北京料閣子藝術空間 [3] 
北京,中國

周斌羣體展覽

藝術家羣體展覽
年份
展覽名稱及地點
地理位置
2021年
《BLACK KIT行為藝術檔案40週年實驗工作計劃》
科隆,德國
《SPIRIT LABOR 精神勞動》,俄羅斯車庫當代藝術博物館
俄羅斯
2019年
“從街頭到語言——西南行為藝術”,成都麓湖A4美術館
成都,中國
《新藝術史:2000-2018中國當代藝術》,銀川當代美術館
銀川,中國
2018年
《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2017》,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北京,中國
“直接觸”中法藝術交流項目
克呂尼,法國
2017年
“瞬間之永恆:四川行為藝術展”,阿德萊德藝術中心
阿德萊德,澳大利亞
Asia Live!亞洲現場
盧布林、綠山城,波蘭
“周斌:365天創作計劃在維也納”,奧地利AIL應用創新實驗室
維也納,奧地利
2016年
“碎現實Puzzles”,西安OCAT藝術中心
西安,中國
中國行為藝術文獻展,北京麒麟當代藝術空間
北京,中國
2015年
新態-2015太原國際雕塑雙年展,太原美術館
太原,中國
第四屆“以身觀身”中國行為藝術文獻展,澳門舊法院大樓
澳門,中國
遭遇:中國行為藝術在歐洲
奧地利、瑞士、德國、比利時
2014年
第三屆“TPA”都靈國際行為藝術節
都靈,意大利
“跨國對話”藝術交流項目
意大利、德國
2013年
“未曾呈現的聲音”中國當代藝術展
威尼斯,意大利
2011年
“動物物語”藝術展,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
新加坡
2010年
“ACCION!MAD10”馬德里國際行為藝術節,馬德里行為藝術中心
馬德里,西班牙
荷蘭“盲旅行”藝術項目,阿姆斯特丹W139美術館
阿姆斯特丹,荷蘭
2008年
第十屆“Asia Topia”國際行為藝術節,曼谷當代藝術中心
曼谷,泰國
2007年
“VITAL 07”國際現場藝術節,曼徹思特華人藝術中心
曼徹思特,英國
第四屆“未來的想象”國際行為藝術交流
新加坡
“從西南出發”當代藝術展,廣州美術館
廣州,中國
2006年
第十屆“NIPAF”國際行為藝術節
東京、愛知、松本、長野,日本
2002年
“中國節”藝術巡迴展,
漢諾威,德國
1999年
“斜陽島——未來的幾種生活方式”藝術活動,廣西斜陽島
廣西,中國
1998年
“城牆做證”行為藝術活動
成都,中國

周斌主要作品

藝術家主要作品
作品名稱
作品圖
作品信息
《日記1986-2015》
《日記1986-2015》 《日記1986-2015》
行為藝術、裝置,2015年8月-9月,中國四川夾江縣
過程:周斌攜帶自己從1986年至2015年寫的全部日記(重10.5斤),到四川夾江縣馬村鄉找到一家傳統的手工造紙作坊,把日記本打成紙漿,經多道傳統造紙工序將其做成手工紙。
《4000裏》
《4000裏》 《4000裏》
行為藝術、雕塑,2015年8月18-23日,中國108國道成都到西安段
過程:周斌用青銅鑄造了一個自己的頭顱,把它拴在汽車尾部,自己駕車從成都出發,沿108國道一路拖行,翻越秦嶺抵達西安,之後再從108國道返回成都,行程約4000裏。全程在公路上被拖行、外形被磨礪消耗的青銅頭像成為一件雕塑作品。
這件作品關乎周斌對兩個城市的情感,1970年出生地西安和1997年後定居的成都。
《終南山計劃之蹤跡成謎》
《終南山計劃之蹤跡成謎》 《終南山計劃之蹤跡成謎》
行為藝術,繪畫,2014年4月10日至16日,中國西安終南山
過程:七天,每天八小時,用鉛筆持續跟蹤記錄一隻蟲子在紙上的爬行軌跡。七天形成七幅繪畫。
《煮海水》
《煮海水》1 《煮海水》1
《煮海水》2 《煮海水》2
行為藝術,2010年09月,韓國仁川公共空間 、仁川藝術平台
過程:1、在仁川,從9月15日到28日(朝鮮戰爭中仁川登陸戰時間),周斌每天去不同的海邊取海水40斤(恰好夠24小時蒸發掉),運回駐地將其煮沸蒸發,把每天結晶出的海鹽分別裝入玻璃瓶中。14天共蒸發掉海水560斤,結晶出約11.5斤鹽。
2、在展覽現場,把14瓶鹽中的一部分交給14個願意參與作品的觀眾,他們需要做的是在一個月內,把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處理掉,並將處理過程拍成照片,用郵件發回給周斌。
《行者》
《行者》 《行者》
行為藝術, 2010年07月,中國北京798藝術區
過程:在一座煤山的脊樑上行走,將其波浪形的頂部走
成平滑的曲線,歷時70分鐘。
《我的肉》
《我的肉》 《我的肉》
行為藝術,2007年6月,中國北京公共空間
過程:周斌將一塊新鮮豬肉用繃帶密封在掌心,在北京宋莊生活七天,感受它逐漸腐爛變質、並逐漸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的過程。
《壹圓錢》
《壹圓錢》 《壹圓錢》
行為藝術,2006年6月,中國長沙
過程:張大嘴用牙齒咬住壹圓硬幣,靜止不動。二十分鐘後,身體開始出現嘔吐、流淚、流口水、呼吸急促等生理反應。

周斌出版物

藝術家出版物
出版時間
出版物
出版社
2021年6月
《行為藝術課》書號/ISBN 978-7-5426-7416-6/J·332

周斌人物評價

王林(策展人,批評家):
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行為藝術的“激浪”開始平息,這並非是壞事,中國藝術在功利性地嘗試過西方前衞藝術的各種樣式之後,應該進入一個各自為政、獨立深入的創作時期,其間固然是操作者、經營者等等冒險家的樂園,但也不乏真正藝術家浮現的機會。行為藝術也是如此。在比殘鬥酷的一陣熱鬧之後,該發財的發財、該沉默的沉默、該出局的出局,但堅持個體創作而又始終在場的藝術家將會有所作為。
我期待周斌成為這樣的藝術家,也希望周斌這樣的藝術家在中國更多一些。
何桂彥(策展人,批評家):
從“新潮美術”到上世紀90年代末,行為藝術始終是中國當代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隨着2004年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化浪潮的不斷加劇,行為藝術被迅速地邊緣化。如果拋開一小部分利用性、色情、暴力等方式來製造轟動效益的作品外,行為藝術是最能體現當代藝術的個人性、實驗性與反叛性特質的。周斌的《30天——周斌計劃》是他在一個月內每天堅持創作一件作品,它們有的強調身體性,有的強調過程,而有的則強調觀念。在我看來,重要的不是周斌創作出了具有經典意義的作品,而是他在消解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距離的過程中所進行的積極嘗試,及其體現出的獨立的創作意識——這也正是中國當代藝術正在喪失的品質。
楊衞(策展人,批評家):
關於行為藝術對身體的侵害,外界有着各種各樣不好的説法。但我想,沒有陣痛,金蟬又怎麼能夠脱殼呢。是的,如果沒有人對極限發起挑戰,習慣性的認識不會打開,解放的意識也就掙脱不了既定的外殼。其實,就周斌的那些挑戰極限的行為藝術,具有很強烈的知識分子性格。儘管對於周斌,他的那些極限行為大都具有反知識常規的色彩,但其內在的衝動卻完全是基於對真知的訴求。這就像存在主義理論,把荒誕作為最真實的存在赤裸裸地揭示出來,其實也是為了更深層次追問人的生存價值一樣。知識分子絕不是一類知道分子,而是對知識時刻保持警惕,並隨時準備撕破時間的面紗、穿透歷史積習的一類人。周斌無疑是屬於這樣一類人,他的極限行為演繹着批判的精神,就彷彿從一個倒立的反面不斷提醒世人----知識塑造了我們,但同時也規約了我們。
鮑棟(策展人,批評家):
周斌開始進入了生活領域,而不再強調“藝術的行為”與日常的行為之間的區分,即告別了儀式化與公共事件化,也告別了以往作品中刻意安排的主觀表演,以及刻意設置的客觀條件。實際上,周斌的行為完全可以不叫“藝術”,周斌的行為什麼都不是,但在某種意義上,什麼都不是的東西不就只好叫做“藝術”嗎。更確切地説,這是一種生活實踐的藝術。
倪昆(策展人,批評家):
2009年開始的藝術家周斌的創作實踐正經歷着一次顯著的轉變,其中有兩個關鍵詞:遺留物及語言。周斌的藝術實踐,就有效性而言,其作品一直髮生在行為藝術領域,以10餘年的創作積澱作為思考推衍的基礎,厚重而自然。而由其所帶動的關於行為藝術媒介的反思,雖然因為時間的短近而不足以就此定論,但其對於行為語言的自律探索以及建立在自主否定意義之上的實踐步伐,卻在事實上對於區域性創作起到了顯而易見的帶動作用,這是積極而極富成效的。
魯明軍(策展人,批評家):
周斌實驗的意義並不在於獲得多少可能,而是開啓可能及內在於其中的不確定性、豐富性及層次感、力量感之本身。
有意思的是,在很多曾經的行為藝術家“恥於”稱自己為“行為藝術家”,周斌則不然。也或許,正是周斌對於藝術,特別是行為藝術近似“宗教”般的執著與情懷,使得他的實驗更具專業性及意義深度。在這裏,行為沒有明確的意義(即本質主義)指向,因為行為本身就是意義。但前提是行為者要有足夠的主體性自覺。而這也是其克服本質主義與虛無主義,迴歸臨界或某個恰切限度的惟一途徑。
崔燦燦(策展人,批評家):
身體在行為藝術中一直以來被作為表達觀點與思想的工具與媒介,然而,周斌的30天計劃則是從身體語言本身展開實驗,它並不涉指一些宏大的社會命題,而是對身體自身的考驗與磨練。身體成為問題,身體也成為感覺與事件。在這一系列的漫長計劃中,周斌的作品成為行為藝術內部的語言實驗者與研究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