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志常

鎖定
周志常(1907-1941年),又名周維綱,江蘇省寶山縣淞南鄉塘橋村(今上海市寶山區淞南鎮塘橋村)人。在學生時代即追求真理,嫉惡如仇。1928年(民國17年)在寶山師範讀書時,中共吳湘區委派人到學校秘密發展黨團組織,周志常加入了共青團,後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在學校裏負責圖書和壁報工作,經常向同學介紹革命書籍,宣傳進步思想,借壁報《晨鐘》,宣傳工農大眾受壓迫的痛苦和對剝削制度的反抗,使許多同學受到教育。師範畢業後在顧村胡家莊小學教書,同時和弟弟周維經一起辦農民夜校,教青年農民識字明理,並以教師職業為掩護,進行黨的地下活動。 [1] 
1937(民國26年)淞滬抗戰爆發,寶山成為戰場,百姓淪為難民,紛紛進入上海市區難民收容所,周志常也來到難民所進行工作。同年下半年,他投筆從戎,去皖南參加新四軍,被分配在戰地服務團工作。服務團每到一處,熱情為羣眾唱歌、演戲,進行抗日宣傳,受到當地羣眾的歡迎。周志常以親身經歷宣傳“兵民是勝利之本”的真理。不久調到新四軍軍部軍法處工作,後在皖南事變中壯烈犧牲,時年34歲。 [1] 
中文名
周志常
別    名
周維綱
籍    貫
江蘇省寶山縣淞南鄉塘橋村(今上海市寶山區淞南鎮塘橋村)
筆    名
周白月、周跋遠 [1] 
犧牲地
安徽省涇縣茂林地區 [3] 
主要作品
《魯迅與郭沫若:“上海文藝之一瞥”及“創造十年發端”平議》 [12]  、《接見》 [11]  、《姐姐》 [11]  、《田頭鄉鄰》 [10]  、《為難的事情》 [8]  、《視察時期》 [5]  、《活》 [6]  、《一個難解決的小問題》 [15]  、《在新四軍中(通訊)》 [7]  、《特約通訊:歡迎國際的友人:史沫特萊》 [14]  、《特約通訊:節約運動在新四軍》 [13]  、《在發動中的春耕運動(戰地通訊)》 [2]  、《從後方到前線: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工作記》 [16] 
在世時間
1907年至1941年

周志常人物履歷

人們只知道周志常是在皖南事變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卻不大瞭解他曾經是一位頗有名氣的青年農民作家,在編寫他的傳記過程中,我們逐步發掘出他在30年代發表在進步刊物上的短篇小説、散文、通訊等多篇作品,這不但為搞清烈士的有關情況和生平事蹟提供資料,同時也為寶山的革命文化史增添了新的內容。
周志常又名周維綱,1907年生,寶山縣(今寶山區)淞南鄉塘橋村人。父親周根榮,家有土地60餘畝,自己耕種一部分,其餘出租,姐弟共5人,他排行第三,有兩個姐姐,兩個弟弟。大弟周維紀在家務農。二弟周維經小時在家鄉讀書至初中畢業,於1937年下半年去延安參加革命,在抗大學習畢業後到山西工作,1942年于山西繁峙縣任區長時犧牲。
周志常年幼時讀私塾,後就讀於肇家浜小學。1924年受父母之命與顧村姑娘陳惠仙結婚。次年考入寶山縣立師範學校,學習4年,於1929年畢業。
在校學習期間,周志常追求真理,嫉惡如仇,性情剛強,不苟言笑,學習認真,喜歡寫作,在進步老師的啓發和教育下,他開始閲讀革命導師列寧斯大林的著作,閲讀魯迅郭沫若等作品,受到很大的鼓舞和教育。
1928年春天,中共吳淞區委派人去寶山師範秘密發展黨團組織,通過進步教師孫伯才,在寶師建立了黨、團支部,黨組織建在四年級,團組織建在三年級,不久,周志常就加入了共青團。吳淞區委有時召開寶山師範黨團聯席擴大會議,研究安排各項活動,開展鬥爭。
在黨團組織的直接領導和影響下,寶師學潮迭起,當時大革命時期入黨的王芸九(化名王行素)在寶師任教,國民黨寶山縣黨部認為學潮與主有關,將其逮捕。學生遂成立“王行素老師受誣聲援會”,經多方呼籲,王老師獲釋。便“聲援會”為基礎成立“飛石社”,吸收社員20餘人,社中辦理借閲書刊和定期出版壁報等活動,向同學介紹革命書籍,宣傳進步思想。周志常既負責圖書,又兼管壁報工作。他們有時自己出錢買書借給同學,或把學習期間外出代課和業餘種菜的收入作為“飛石社”活動經費。壁報名為《晨鐘》,每10至20天刊出一次,內容為宣傳工農大眾受壓迫的痛苔和對剝削制度的反抗。有時也宣傳學校推行“教、學、做”的教育方針等。在周志常等人的努力下,“飛石社”一時搞得轟轟烈烈,有聲有色,使許多同學從中受到教益。
不久,由於對孫伯才老師的看法不一致,共青團內部形成思想對立,甚至互相對罵。有一次周志常打了和對方較親近的同學一拳,引起學校重視,校方要開除他,共青團組織向校長提出責問,校長説:周志常打人,涉及刑事,不開除就要打官司。共青團請體育老師陳次球從中斡旋,周志常得以繼續留校學習。經過一段時間,他便轉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
1929年夏天,周志常在寶山師範畢業,他先在顧村胡家莊小學任教一年,後又到浦東等處做教師工作。與此同時,他還和弟弟周維經在鄉間辦起農民夜校,自己出錢買油點燈,白天在學校任課,夜間教青年農民讀書識字,使他們也得到受教育的機會。他以教師職業為掩護,進行黨的地下活動。
周志常還利用業餘時間搞文學創作,與左冀作家聯盟有密切聯繫,成為當時“左聯”培養的青年作家。1934年9月,他完成處女作《接見》,文章描寫了一位農村老婦到監獄探望她那因還不起債而被監禁的兒子時的情景。從文中可看出,主人翁是那樣的樂於助人,他幫助不識字的老農婦辦好一切探監手續,並且一直等到和老婦一起進去的6個人都探監結束後,才和老婦一起出來。(文章發表在《新語林》半月刊第6期);11月脱稿的一篇題為《姐姐》的散文,則描寫其親姐姐嫁到農村後過着“連苦吃苦做都臨不到”的艱苦生活,“發寒熱”還要拖着病軀下田幹活,而留着6歲女兒在家燒火做飯。(文章發表在《太白》第8期)。兩篇文章都反映了舊社會窮苦農民的辛酸,和他們忍受目不識丁的痛苦。
1936年7月中國文藝家協會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文藝界統一戰線組織。這時日本帝國主義正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協會的宣言稱:“光明與黑暗正在鬥爭”“世界是在革命與戰爭的前夜”“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號召“團結一致,抵抗侵略,停止內戰,言論出版自由……在全民族一致救國的目標下,文藝主張上不同的作家們可以是一條戰線上的戰友……把我們的筆集中於民族解放的鬥爭吧!”周志常這時加入了中國文藝家協會,並在宣言上簽名,與其同時簽名的有郭沫若茅盾、郁達夫、臧克家、謝冰心、歐陽予倩,豐子愷等100多位知名文藝家,可見他當時己是一位在進步文壇上受到重視,頗有影響的農民作家。以後,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他離開了教師崗位,專門進行文學創作。
這期間,他和當時共青團吳淞區委委員徐開甲(1942年任泰縣縣委書記時犧性)、原寶山師範同學,共產黨員周文虎(1939年去內地參加抗日)等來往頻繁,他們常在他家裏,談革命,議時局,開展活動。他和周文虎還把《鐵流》、《沒錢的猶太人》、《列寧主義淺説》等書籍借給其小學老師李西坪和其他追求進步的青年閲讀,使他們受到進步思想的教育。李西坪後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日本侵略軍調動陸、海、空三軍兵力大肆向上海進攻,寶山地區成為戰場,日軍狂轟濫炸燒殺搶掠,老百姓流離失所,淪為難民,紛紛進入上海市區難民收容所暫且棲身。周志常和周文虎、徐開甲等同志也都來到上海市區他們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在難民中進行工作和活動。
1937年下半年周志常毅然投筆從戎,離家去皖南參加新四軍。同行5入,歷盡千辛萬苦,於1938年5月到達浙州淳安縣附近,遇到了從福建龍巖開赴前線的“一支新軍”,這便是他們盼望已久,期待加入的新四軍部隊,經述部隊領導的同意,他們參加了新四軍,後被分配在戰地服務團工作。在人民軍隊中,軍隊與羣眾的魚水關係使周志常受到很大教育,他在通訊《在新四軍中》熱情謳歌了參軍後的所見所聞。
1938年6月的一個早晨,周志常隨戰地服團從皖南太平出發,一路經銅山、茂林、汀潭等地,於6月下旬到達目的地涇縣。服務團每到一處,熱情為羣眾唱歌、演戲,進行抗日宣傳,受到老百姓熱烈歡迎,周志常在一篇題為《從後方到前線》的通訊中,詳細記述了部隊行軍經過和戰地服務團的工作情況。他描繪小戰士臨出發前的興奮心情寫道:“他們高舉着手,象麻雀一樣的跳躍着,嘴裏不停地唱着游擊隊之歌和挖戰壕歌。他們並不象上戰場,倒象跟着媽媽到外婆家去玩似的快活。”多麼微妙微肖!服務團在章家渡舉行聯歡晚會時,數千名羣眾冒雨觀看演出,周志常寫道:“風愈緊,雨愈大,歌聲和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聲愈響亮,等到演完戲回去時,每人的身上已找不到一件乾衣服,但沒有一個同志表現出消沉情緒,因為大家都抱定了為祖國的生存和復興,赴揚滔火都是不辭的,這點痛苦算得什麼?”這次戰地服務團去前方,無淪經過鄉村城鎮,到處受老百姓歡迎和優待,周志常領悟到,這“固然因為老百姓切齒痛恨敵人的緣故,但另一方面,我們的隊伍每到一個地方,不動民眾一針一線,把老百姓當家人看待,也許是一個主要原因吧!”誠然,“兵民是勝利之本”周志常親身經歷理解了這個真理。
1938年下半年,美國進步作家、記者史沫特萊從武漢經上海來到皖南新四軍駐地,11月9日新四軍軍部舉行晚會熱烈歡迎她。周志常參加了送次活潑、愉快而又略帶戰地緊張氣氛的晚會。會後他在一篇題為《熱烈歡迎國際的友人——史沫特萊》的文稿中,以熱情而又風趣的筆調描述當時部隊同志熱烈歡迎史沫特萊和老百姓初次見到這位異邦女士的驚奇情景,還詳細記載了當項英軍長講話後,史沫特萊演講的全部內容,及文藝節目演出的情況。文章最後寫道:“會散了,但大家都捨不得離開送位親愛的國際友人,因為她給我們無限的勇氣和無限的力量,她更加強了我們戰勝萬惡日本強盜的信心,我們真不知怎樣來感謝這位國際友人——史沫特萊才是。”上述這些文稿都先後寄到上海,委託其老師李西坪轉交《華美週報》刊出(分別登在第10、20、30期上,署名周白月或周跋遠。)當時《華美週報》系由美籍人士宓爾士創辦,向國內外發行的進步刊物。他的文章對人民羣眾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四軍的精神風貌和嚴明紀律,激勵進步青年的愛國熱忱,走抗日救國道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不久,周志常便從戰地服務團調到新四軍軍部軍法處工作。後在皖南事變中犧牲。
歲月易逝,周志常離開我們已近半個世紀了,但他的革命業績與世長存,在建黨七十週年紀念到來之際,我們深深悼念送位鮮為人知的革命青年作家——周志常烈士。
(陳列) [1] 

周志常人物作品

《魯迅與郭沫若:“上海文藝之一瞥”及“創造十年發端”平議》周維綱《出版消息》1933年[第8期,6-9頁] [12] 
《接見》 周白月《新語林》1934 年 [第6期,39-42頁] [11] 
《姐姐》 周白月《太白》1935年 [第1卷第8期,359-362頁] [4] 
《田頭鄉鄰》 周白月《每月小品》1935年 [第1卷第1期,68-74頁] [10] 
《為難的事情》 周白月《婦女大眾》1935年 [創刊號,12-14頁] [8] 
《為難的事情》 周白月《婦女旬刊》1936年 [第691期,2頁] [9] 
《視察時期》 周白月《東方文藝(上海)》1936年 [第1卷第3期,49-57頁] [5] 
《活》 周白月《熱風》1937年 [第1卷第1期,43-46頁] [6] 
《一個難解決的小問題》 周志常《鄉村教育》1937年 [第4卷第1期,27頁] [15] 
《在新四軍中(通訊)》 周白月《華美》1938年 [第1卷第10期,12頁] [7] 
《特約通訊:歡迎國際的友人:史沫特萊》 周跋遠《華美》1938年 [第1卷第36期 ,15-16頁] [14] 
《從後方到前線: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工作記》跋遠《華美》1938[第20期,483-484頁] [16] 
《特約通訊:節約運動在新四軍》 周跋遠《華美》1939年 [第1卷第41期,13-14頁] [13] 
《在發動中的春耕運動(戰地通訊)》 周跋遠《譯報週刊》1939年 [第2卷第4期,19-20頁] [2] 

周志常親屬成員

父親名叫周根榮。 [1] 
姐弟共5人。兩個姐姐最大。關於姐姐的生活命運,周志常曾在1934年11月寫了一篇題為《姐姐》的散文,講述其親姐姐嫁到農村後過着“連苦吃苦做都臨不到”的艱苦生活,“發寒熱”還要拖着病軀下田幹活,而留着6歲女兒在家燒火做飯。 [1]  文中,姐姐的6歲女兒叫慧貞,不滿2歲的兒子叫順生,不知是藝術創造還是真實名字。 [4] 
周志常在姐弟5人中排行第三,是家中長子。1924年,他受父母之命與顧村姑娘陳惠仙結婚。 [1] 
大弟周維紀在家務農。 [1] 
小弟周維經於1937年下半年毅然投身抗戰,當時他已經結婚,女兒尚在襁褓之中。 [1]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變”爆發時,父周根榮已故,家人逃難到上海的難民收容所。周志常的兒子五歲夭折。周維經的妻子、女兒在家窮困潦倒,先後在抗戰中染病病故、夭折。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