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師洛

鎖定
周師洛,字仰川,浙江諸暨保和鄉吾家塢人。浬浦翊忠小學和諸暨縣立中學畢業。1917年考入浙江公立醫藥專門學校藥科。1920年畢業於浙江公立醫藥專門學校藥科,畢業後回到諸暨創辦了諸暨醫院。1922年回母校診療所任藥劑師。1923年任杭州中英藥房藥師。
中文名
周師洛
國    籍
中國
逝世日期
1977年2月
畢業院校
浙江公立醫藥專門學校
職    業
藥劑師
出生地
浙江

周師洛人物簡介

周師洛工作期間,有感於西醫所需的醫療藥材無一不依賴進口,醫藥事業處處受制於人,財利源源外流,深感痛心。他利用業餘時間研製注射用的針劑,獲得成功,並向院方建議,卻屢遭拒絕,於是奮然而起,苦心籌劃,於1926年6月,和範文蔚等人籌資6000銀元在杭同春坊創辦同春藥房(1936年10月更名為民生藥廠股份有限公司),開設民生製造廠化學藥品部(今杭州民生藥廠前身),仿製國外西藥,成為國人自辦的四大藥廠之一。1930年8月在國內首先試製成功安瓿。1939年製成磺胺乙硫——百炎滅,併產酒精、矽炭銀和氯化鈣。1943年研製成中性玻璃。

周師洛人物生平

作為創始人,周師洛一生為人正直,生活十分儉樸,不追求享樂,一直過着一個普通職員的生活。他經常在車間與職工一起勞動,外出開會總是騎自行車,董事會勸他乘人力車(那時凡是有身份的人都是包人力車的),他執意不接受。抗戰爆發後,我國另外三大製藥廠原地不動,惟“民生”在周師洛的帶領下毅然內遷,輾轉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經歷種種磨難,物質幾度遭受損失,生產一再受挫,但為了擺脱日偽控制,支持抗戰,周師洛始終艱苦支撐,從不叫苦。解放前夕,他堅決拒絕董事長將廠遷往台灣的建議,把廠留在了杭州。1977年,周師洛在寧波病逝,享年81歲。
周師洛與民生藥業
周師洛 周師洛
1926年6月,浙江諸暨縣人周師洛藥師在杭州集資開辦的同春藥房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開業。可生產安嗽露、矽炭銀、嘉美靈、健美露、杏仁水、信利他命、咯血乃蘇、非索隆等西藥數十種之多,同時周師洛在藥房後面的兩間平房裏設有“民生製造廠化學藥品部”,製造針藥,在同春藥房銷售,這成為國內最早生產化學針劑的藥廠之一。1929年,同春藥房的各種安瓿瓶藥參加西湖博覽會展出,並榮獲特等獎。後因周師洛推崇孫中山的“三民主義”,1936年正式改名為民生製藥廠,1940年合成的新藥“百炎王”是“民生牌”產品中惟一不仿照外國藥品而研製成功的國產西藥。這一階段被認為是民生藥業在解放前的全盛時期。
杭州的“民生”與上海的“海普” 、“新亞” 、“信誼”三家齊名,號稱我國“四大藥廠” ,是我國最早的現代化民族製藥工業。按創辦年代順序,“民生”居第二位,但從製劑和針劑的齊頭並進,則以“民生” 為嚆矢 [hāoshǐ帶響聲的箭],堪稱為我國現代製藥廠的第一家。
周師洛辦廠,艱苦卓絕,自力更生,敢於創新。他在管理上是總經理,技術上是工程師,平時是工人,事必躬親,天天在車間勞動。廠內所有的化學儀器、機械設備,多數是自行設計,自己製造,從無到有,從缺到全。特別是建立和發展針藥所必須的玻璃車間,值得大書一筆。原來裝注射藥液的玻璃安瓿是依賴日本進口的,1930年三、四月間,社會上發生抵制日貨的愛國運動,來源斷絕。改向德商定貨,但檢驗結果,鹼性很重,不合要求。因針藥玻璃必須是中性的,如屬鹼性或酸性,則藥液會發生沉澱或分解變質,對病人有害,而中性玻璃在當時中國還是一個空白。怎樣能解決這個重大問題呢?只有依靠自己動手。但他是專攻藥學的,對玻璃製造是外行。於是一面羅致人才,從上海請來有經驗的老師傅;一面日夜查閲中外文獻,擬訂配方,與老師傅一起邊試驗邊改進,幾乎廢寢忘食,經多次試製,終於獲得成功。可是安瓿破碎率達70%之多,拉管技術也未過關。為此,他不畏艱難,於1933年11月專程赴日本考察,汲取其先進技術經驗。回國後努力攻關,達到正常指數,產量逐步上升,不僅滿足本廠的需要,還可支援別的廠家。品種除針藥玻璃管安瓿之外,還能製造其它醫療玻璃器具。製造玻璃的主要原料為海防砂,產于越南,由日商販運到港,控制在日商手中。為了擺脱日商的壟斷和剝削,他又多方探索,最後找到杭富路上的楊家山開採石英石,用自己設計的軋粉機碾成石英粉代替海防砂。原來用國外進口的德國卜內門純鹼,改用國產的永利純鹼,又以國產的豫硝替換進口的硝酸鉀。如此種種,達到完全採用國產原料來製造中性玻璃,實在是振興民族工業辦廠的一個楷模,在今天看來,也還有它的現實意義。
周師洛辦廠的特點,是着眼於祖國珍貴的藥學遺產和豐富的藥材資源,從中藥科學化入手,研製出許多具有民生風格的名牌藥品。其中有不少是創造性地採用中藥及當地礦物,加以提煉精製而成的,藥效顯著,為開發中醫藥寶庫,增闢了一條光輝的道路。如用遠志、桔梗、川貝、紫菀、甘草等製成祛痰止咳的“安嗽精” 、“安嗽露” ,是民生早期深受歡迎的產品之一。“矽炭銀”是採用酸性白土(《本草綱目》稱“五色石脂” )、牛血炭和銀製劑配合製成,有很強的吸着力,治療腸胃病、腹瀉,以成為傳統良藥(現在杭州利民藥廠所制的“矽炭銀”片,是目前單項藥片中銷售量最大的產品)。專治風濕痛的“喜美靈” (生物鹼漢防巳甲素),以中藥漢防巳為主要原料。治療腳氣病的“倍利他命”(維生素乙)是從米糠中提煉。治療皮膚病的“糠餾油”是取之於礱糠。治療婦女月經不調的“健美露”是當歸的製劑。(但當時市場上從日本進口的“中將湯”大肆宣傳為婦科良藥,其實完全是中藥原料未經提煉的商品。)民生以研究提煉中藥為一大任務,擴展產品,提高質量,也是在四大藥廠中遙遙領先的。
周師洛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的“海普” 、“新亞” 、“信誼”三廠原地不動,獨“民生”為避免日偽政權的控制和利用,毅然撤出杭州,遷往內地,轉輾於蘇浙皖閩贛五省,投入抗戰,經歷了種種磨難,物資一損再損,生產一蹶[jué 跌倒]再蹶,而他仍風裏來,雨裏去,始終艱苦撐持,認為只要“民生”一息尚存,也要為抗日奮力生產。抗戰勝利後重返杭州,儘管政府腐敗,通貨惡性膨脹,“民生”處境困苦,但是生產總算恢復了。
解放前夕,“民生”董事長羅霞天極力主張把這個廠遷往台灣,周師洛嚴詞拒絕。由於他的極力反對,才使“民生”在杭州倖存下來,為今日浙江製藥工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綜觀民生藥廠致力於實業救國的愛國道路,充分表明民族資本工商業的發展,對於抵制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促進生產的社會化和國家的現代化,歷史上是起過進步作用的。民族資本實業救國,有其積極的一面,這與那個時代中國人民爭取經濟獨立和民主科學的鬥爭方向是一致的。
解放後,民生藥廠改為杭州第一製藥廠。自1985年5月1日又恢復原來的廠名。這標誌着老“民生”的創業精神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批判繼承和發揚光大。
周師洛創辦民生藥廠的卓越成績,蜚聲於醫藥界,而他的關懷桑梓醫療事業,現在卻很少為家鄉的人知道,實在遺憾。這裏,也略述一下。
諸暨縣有公立的現代醫療保健事業,當以諸暨縣立醫院始,而縣立醫院的前身則是諸暨病院。它是1920年間,由周師洛邀集同學湯伯熊(字訏定,解放後任諸暨縣人民醫院第一任院長)、姚典、馮繼芳等私人合力開設的。1933年,由周師洛建議,取得同仁一致贊成,將諸暨病院獻給政府,改稱諸暨縣立醫院。改為公辦後,院址在學前湖原諸暨縣立中學校舍內。限於當時條件,仍然是機構單純,設備簡陋,全院僅院長1人,醫師1人,藥劑師1人,招學生6人培訓自用,會計兼庶務1人,勤雜工1人。日常醫務只看門診,不分科,無病牀,不收容治療,名為醫院,實際是個小型的門診部。每天就診患者,一般在30號以上。每年春季施種牛痘兼巡診,派醫師1人下鄉,往來於楓橋、草塔、浬浦、安平等各鄉之間,約一個半月。醫院經費由縣政府撥給,人員由縣政府任命,管理歸院務委員會,而院委會實際負責的主要人員仍是周師洛先生。在院工作過的壽能浩、徐承蔭、戴行鋼、姚乃舜、裘景舟都是他推薦去的。院裏有一批相當數量的備戰藥品、敷料和衞生器材,預先置辦保存,以應藥源匱乏時燃眉之急,也是他深謀遠慮的好主意。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後,敵機飛抵諸暨城關,炸傷居民1人,送院急救。“八·一三”滬戰爆發,第一批傷員200餘人送達諸暨,暫時安排在北門外繭行大院收容治療。聽説第二批傷員更多,周師洛知道縣立醫院的人力不足,決難勝任,當即與浙江省照料受傷將士辦事處處長孫序裳商談,決定在諸暨設立浙江地方第十二輔助醫院,任黃士揚為院長,在茅渚埠橋附近的一個蠶種場內設院收容,裘景舟率縣立醫院全體人員參加醫療,為時約三個多月,分批收治500餘人。因杭州將近淪陷,局勢緊張,所有傷員轉送江西南昌,縣立醫院也暫時疏散。
周師洛除創辦民生藥廠及熱心桑梓醫療事業之外,還有兩大功勞。一是1923年他在母校診察所期間,浙江第一師範(現在的杭一中)發生一樁食物中毒案,情況非常嚴重。全校600餘人無一倖免,死亡學生竟達28人,一時轟動全城。周師洛極為關切,主動去該校調查,要求校長何炳松將晚膳剩飯送到診察所,由他連夜化驗,證實為砒霜中毒。他立即製成砒霜解毒劑供搶救之用,重症者賴以脱險。事經追查,原來是該校會計俞而恆貪污被學生揭發,懷恨於心,用砒霜投入飯內,造成重大慘劇。另一是浙江公立醫藥專門學校內早有中共黨的活動,秘密領導學運工作,黨員潘守榮、曹仲芝、魏特、童志沂、葉江及團員吳興凱等,於1927年四·一二遭到國民黨逮捕入獄。周師洛積極參與營救作保,除曹仲芝被害,魏特逼死以外,餘均獲釋。邑人徐學聃[dān丹]在杭一中被捕關入浙江反省院,何夑侯兩度被捕,也都是他和陳季侃、周子豪、斯夔[kuí葵]磬[qìng慶]等出面保釋的,充分表現出他富於正義感、不避風險的精神。浙醫進步學生較多,引起國民黨忌恨而勒令停辦,他又百忙中各方奔走,積極參與覆校運動,終使學校得於1931年恢復招生,為我省醫藥教育事業得以生存作出了努力。
他為人正直誠篤[dǔ堵],自奉儉樸,待人和藹可親。在他辦廠的同時,熱心參加社會活動,曾任杭州市商會理事、市參議員。解放後,任市工商聯委員,市新藥業同業公會主任委員。同時,他還是民建的成員。
他從不追求享受,過着很平常的職員生活。西裝袋裏總是塞着鋼尺、老虎鉗、螺絲起子、多用小刀等等。不吸煙,不喝酒,吃飯隨隨便便,工作廢寢忘食。他一家七、八口人擠在同春藥房的兩間舊房子裏,只有一些舊傢俱,沒什麼擺設。出外總是騎着自行車到處轉,董事會要他用公款備用一輛包車,他不要。大家經常看到他在車間裏跟工人們蹲在一起,搞那些製藥用的器、箱、鍋爐、裝置等,他就是這樣實幹苦幹,自行設計製造出許多設備來派用場的。
1952年,五反運動中他蒙受冤屈,被錯誤判刑,忍痛離開了親手創辦的民生藥廠。1977年2月,在寧波因病逝世,終年80歲。1984年3月,30年沉冤終於平反昭雪。
注:①.諸暨東南向15公里為浬浦,浬浦正東6公里,距城17.3公里為保和鄉吾家烏村。
②.桑梓[zǐ]:桑樹和梓樹是古代宅邊常種的樹木,因此比喻家鄉。
③.篳[bì]路藍縷[lǔ]:同蓽露藍縷,形容創業的艱難
④.聃[dān丹]:耳長而大。
⑤.夔[kuí]:古代神話中的異獸。磬[qìng]:一種打擊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