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原甲骨

鎖定
中國周初占卜記事的龜甲和牛肩胛骨。1977年,在陝西省岐山縣鳳雛村一座西周建築遺址的窖穴內出土,其中龜腹甲13600餘片,牛肩胛骨300餘片。內有289片龜腹甲刻有文字。每片字數多寡不等,少的1字,多的30字。1979年,在鄰近的扶風縣齊家村也發現和採集到22片甲骨,內有6片刻有文字。岐山南麓的岐山縣與扶風縣一帶古稱周原,是周人滅商前的都城遺址。此地出土刻辭龜甲與《詩·大雅·文王之什·》“周原,堇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所記相合,故稱周原甲骨。
中文名
周原甲骨
館藏地點
周原甲骨
所屬年代
公元前12世紀中葉
出土地點
周原

周原甲骨簡介

周原甲骨 周原甲骨
周原甲骨(Oracle Bones at Zhouyuan)
據文獻記載,周人是公元前12世紀中葉,由周文王的祖父古公父率領,從豳地遷至周原的。公元前11世紀中葉,文王遷豐(今長安縣灃西)後,周原仍是周人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周禮》中有大卜卜師龜人、氏、占人等職,這些甲骨刻辭無疑是其執事時記事文書的孑遺。周原甲骨刻辭記述了周人有關祭祀、戰事、與鄰國交往等重要國事。年代包括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時期。內容有占卜、記事、卦象三方面。

周原甲骨風格

周原甲骨在整治、占卜等方面與殷墟甲骨雖有相同之處,但更有其獨特的風格,龜甲甲首經過掏挖並留有寬厚的邊緣,牛肩胛骨則割鋸掉骨臼和中脊部分,但不切臼角。鑽鑿時,絕大多數卜甲為方鑿,卜骨則為圓鑽。灼兆時,卜甲燒灼較重,灼痕大而焦黑;卜骨則燒灼較輕,灼痕淺圓而呈黃褐色。卜骨正面的兆枝相對。周原甲骨的文字與殷墟甲骨文字屬於同一體系,僅有微小的時代和地區差異。周原甲骨刻辭的字體小如粟米,筆劃細如髮絲,顯示出嫺熟的書刻技藝。
周原甲骨中,文王時的刻辭記述了對“成唐”(成湯)、“大甲”、“武丁”等殷先王的祭祀,辭中有“文武丁秘”(文丁宗廟)、“文武帝乙宗”(帝乙宗廟),又有“周方伯” 之稱,有的學者據此將這部分刻辭視為殷人刻辭。也有學者以其風格與殷墟刻辭有較大差異,而認為這部分刻辭應是周人刻辭其西周刻辭則記錄了“大保”(召公)“畢公”、“子”(箕子?)、“叔”(叔)等周初重要歷史人物。刻辭中提到的“楚子來告”“楚伯”“微”“蟲伯”(崇伯)及“伐蜀”“克蜀”“徵巢”等史實,對研究楚的早期歷史及周與各方國早期的關係,提供了新的重要線索。刻辭中的“六自”(六師)、“八自”(八師)“既吉”“既死□” (既死魄?)“既”(既生魄),對研究周初軍制、曆法也是新的重要線索。

周原甲骨學術界重視

周原甲骨 周原甲骨
周原甲骨有一類由數字組成的刻文,引起學術界重視。1978年在中國古文字學術討論會第一屆年會上,張政烺首先指出這種數字刻文是周易的八卦。這一創見引起了學術界廣泛的注意和濃厚的興趣。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周刻字甲骨在陝西長安張家坡(3片、共30字 )、北京昌平白浮(4片、13字?)、山西洪趙坊堆村(1片、8字)均有發現。中國國內已發現的西周甲骨刻辭,總數約有1029字左右。這些刻辭為研究周初歷史提供了新史料。 參考書目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4。張政:《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考古學報》,1980年4期。
周原成批甲骨文發現以前,雖然有學者“推測”陝西應有西周甲骨文的發現,而且在殷墟以外的遺址也屢有甲骨出土,但囿於傳統,都還是一見甲骨則必歸之於殷商系統的。直至1956年李學勤教授首次指出山西洪趙出土字骨為西周初期物以後,學術界關於西周甲骨的研究才漸被提上議事日程。此後,全國各地不斷有甲骨出土,諸如北京昌平白浮、房山琉璃河、鎮江營,陝西岐山鳳雛、扶風齊家、強家、西安豐鎬地區,河北邢台南小汪等9處西周遺址都發現了有字甲骨文。其中以陝西岐山鳳雛遺址出土數量較多且內容豐富,自然隨着這批甲骨的陸續公佈在學術界形成了一股“西周甲骨研究熱”。

周原甲骨考古報告

作為“夏商周斷代工程叢書”考古報告系列之一的《周原甲骨文》一書“大事記”式的總結性的“序言”,歷數了西周甲骨的“認識和再認識”的不斷把研究推向前進的歷程。從1978年11月徐錫台教授撰文“拉開了周原甲骨研究的序幕”以後,學者們繼之就1979年《文物》第10期公佈的鳳雛H11:1、4、20等30多片甲骨展開了初步的討論。而1981年《文物》第9期公佈齊家村出土完整龜腹甲和卜骨等20餘片材料後,學者們的探索就逐步深入了。隨着1982年《考古與文物》第3期公佈周原兩次出土而尚未發表的有字甲骨78片和在同年5月陳全方教授在《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10輯上“將兩次發現的西周甲骨全部公佈於世”以後,西周甲骨的研究結束了以不斷積累和公佈材料為標誌的第二個階段,從而進入了根據全部材料,提出和解決新問題,並對以前受材料的侷限而得出的看法進行修正和再認識,補充和再論證的“深入研究階段”。此後,不少著名學者都參與了西周甲骨的研究和爭論,從而“增大了西周甲骨文在甲骨學中的比重,使過去零星出土的西周甲骨與周原甲骨共同構築了西周甲骨的特點”。本書“序言”全面地展示了“深入研究時期”的成就,即“除了字的隸定、字義闡釋、考訂方國、研究商周關係等問題外,焦點集中在甲骨的族屬上”。作者認為,學者間關於周原甲骨族屬的種種不同看法,諸如“出自商人之手”、“出自周人之手”、“廟祭甲骨出自商人之手,記事刻辭出自周人之手”等分歧,關鍵是對幾個核心,即“王與周方伯”、“‘宗’的位置”、“‘[上冊下口]周方伯’之‘[上冊下口]’字的詮釋”等問題的理解上。因此,作者通過科學地總結成就,找出了今後研究的方向。
與此同時,本書“周原甲骨文論著目錄”,收入了1977年周原甲骨公佈至1998年二十多年間的研究論著共82種,其本身就是對西周甲骨研究成就的充分展示。據我不完全統計,自1951年至1976年間,涉及西周甲骨的著作僅12種左右。這也充分反映了周原甲骨的發現,對西周甲骨這一新分支學科形成的巨大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