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龜甲

鎖定
龜甲,中藥名。為龜科動物烏龜Chinemys reevesii (Gray)的背甲及腹甲。分佈於江蘇、上海、浙江、安徽、湖北、廣西等地。具有滋陰潛陽,益腎強骨,養血補心,固經止崩之功效。常用於陰虛潮熱,骨蒸盜汗,頭暈目眩,虛風內動,筋骨痿軟,心虛健忘,崩漏經多。
別    名
烏龜殼
烏龜板
龜板(下甲)
中藥名稱
龜甲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龜鱉目
龜科
烏龜屬
烏龜
分佈區域
江蘇、上海、浙江、安徽、湖北、廣西
採收時間
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為多
用    量
9~24g
貯    藏
置乾燥處,防蛀

龜甲入藥部位

背甲及腹甲。

龜甲性味

味鹹、甘,性微寒。

龜甲歸經

歸肝、腎、心經。

龜甲功效

滋陰潛陽,益腎強骨,養血補心,固經止崩。

龜甲主治

用於陰虛潮熱,骨蒸盜汗,頭暈目眩,虛風內動,筋骨痿軟,心虛健忘,崩漏經多。

龜甲用法用量

9~24g,先煎

龜甲相關配伍

1、治降陰火、補腎水:黃柏(炒褐色)、知母(酒浸,炒)各四兩,熟地黃(酒蒸)、龜甲(酥炙)各六兩。上為末,豬骨髓、蜜為丸。服七十丸,空心,鹽白湯下。(《丹溪心法》大補陰丸)
2、治痿厥,筋骨軟,氣血俱虛甚者:黃柏(炒)、龜甲(酒炙)各一兩半,乾薑二錢,牛膝一兩,陳皮半兩。上為末,薑汁和丸,或酒糊丸。每服七十丸,白湯下。(《丹溪心法》補腎丸)
3、治心矢志善忘:龜甲(炙)、木通(銼)、遠志(去心)、菖蒲各半兩。搗為細散,空心酒服方寸匕,漸加至二錢匕。(《聖濟總錄》龜甲散)

龜甲炮製

龜甲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為多,捕捉後殺死,或用沸水燙死,剝取背甲和腹甲,除去殘肉,曬乾。

龜甲炮製方法

醋龜甲:取淨龜甲,照燙法(附錄ⅡD)用砂子炒至表面淡黃色,取出,醋淬,乾燥。用時搗碎。每100kg龜甲,用醋20kg。

龜甲生長環境

產於江蘇、上海、浙江、安徽、湖北、廣西等地。常棲於江河,湖沼或池塘中。

龜甲性狀鑑別

龜甲藥材性狀

背甲及腹甲由甲橋相連,背甲稍長於腹甲,與腹甲常分離。背甲呈長橢圓形拱狀,長7.5~22cm,寬6~18cm;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脊稜3條;頸盾1塊,前窄後寬;椎盾5塊,第1椎盾長大於寬或近相等,第2~4椎盾寬大於長;肋盾兩側對稱,各4塊;緣盾每側11塊;臀盾2塊。腹甲呈板片狀,近長方橢圓形,長6.4~21cm,寬5.5~17cm;外表面淡黃棕色至棕黑色,盾片12塊,每塊常具紫褐色放射狀紋理,腹盾、胸盾和股盾中縫均長,喉盾、肛盾次之,肱盾中縫最短;內表面黃白色至灰白色,有的略帶血跡或殘肉,除淨後可見骨板9塊,呈鋸齒狀嵌接;前端鈍圓或平截,後端具三角形缺刻,兩側殘存呈翼狀向斜上方彎曲的甲橋。質堅硬。氣微腥,味微鹹。

龜甲飲片性狀

呈不規則的塊狀。背甲盾片略呈拱狀隆起,腹甲盾片呈平板狀,大小不一。表面黃色或棕褐色,有的可見深棕褐色斑點,有不規則紋理。內表面棕黃色或棕褐色,邊緣有的呈鋸齒狀。斷面不平整,有的有蜂窩狀小孔。質鬆脆。氣微腥,味微鹹,微有醋香氣。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年
  • 2.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
  • 3.    高海波、譚興貴編.圖解神農本草經: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