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勝林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鎖定
周勝林,男,1937生, 江蘇溧陽人。1960年在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後留校任教,現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新聞系副主任。1993年獲國務院表彰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著有《高級新聞寫作》、《新聞通訊寫作述略》等;擔任主編的集體著作有《通訊選評》等。
中文名
周勝林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江蘇溧陽 [1] 
出生日期
1937年
畢業院校
上海復旦大學 [1] 
職    業
教師
主要成就
1993年獲國務院表彰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工作單位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1] 
性    別
代表作品
《高級新聞寫作》
《新聞通訊寫作述略》

周勝林人物貢獻

周勝林 周勝林
曾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新聞採訪與寫作》、《通訊寫作》、《名記者與作品研究》、《高級新聞寫作》、《新聞業務專題研究》等課程。主要著作有:《新聞通訊寫作述略》、《高級新聞寫作》、《新聞採訪寫作教程》、《當代辦報策略與新聞採寫藝術》、《當代新聞寫作》等;發表論文二百餘篇。曾任新聞系副主任,新聞學院學術委員、學位委員,校高評委員,市新聞中級職稱評委,市好新聞評委會副主任等。先後擔任十餘家新聞單位的顧問、特約研究員、特約記者、兼職教授。

周勝林教學研究

周勝林 周勝林
“人生在世勿當匆匆過客,總要給社會留一點什麼,總要給後人踏上征途指點一二。”周勝林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作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教授、原新聞系的副主任,他是國內高校中頗有影響的新聞理論家之一。
1937的盛夏,周勝林出生在江蘇水鄉溧陽市馬墊鄉中後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55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復旦大學。步入復旦大學的校門起,他除上課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外,把大部分課餘時間都用在圖書館和練筆上,為校報寫了不少散文、通訊、評論等。其中,撰寫的新聞通訊、散文還在復旦大學學生徵文活動中獲獎。大學五年,他在《人民日報》、《解放日報》和校報上表發了大量文章。1960年5月,周勝林加入中國共產黨。9月,因學習成績優秀被留校任教,他開始了艱難而着迷的新聞教學和研究工作。
新聞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周勝林在教學和研究這一學科時,十分注重深入實際、深入生活。在講解“新聞採訪”這一章節時,他提出了“隱蔽採訪”、“易地採訪”、“涉外採訪”、“新聞採訪工作路線新解”等一系列的新課題,並堅持深入實際、深入羣眾的採訪路線,帶領學生到全國聞名的上海金山石油化工總廠、上海機牀廠、上鋼五廠、大中華橡膠廠等大企業體驗上海產業工人生活;到農村支援“三秋”、“三夏”,體驗農民生活;到全國、上海市勞模、先進人員的單位、家庭中一起工作、生活。通過各種採訪,撰寫了多篇人物通訊,掀起學勞模的熱潮。回憶起這段經歷,周勝林還感慨不已,他説:“那一時期對錘鍊思維、增強動手能力大有裨益,是很難得的社會實踐。”然而,周勝林作為一名大學教授,深知必須打好紮實的基本功,更多地在學術上鑽研,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為此,他一直堅持在復旦大學新聞學教學和研究的第一線,直到退休前還擔任着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新聞系副主任,《新聞大學》雜誌編委、新聞學院學術委員、學位委員以及復旦大學高級職稱評委。

周勝林學術貢獻

周勝林 周勝林
“文化大革命”後,百廢待興,當時中國高校、新聞單位普遍缺乏新聞學書籍,周勝林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新聞學教材的編寫工作,他主持編寫的《新聞採訪與寫作》成為“文革”之後中國第一本新聞學教材,發行20餘萬冊,獲出版社領發的雙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獎。他通過自己的教學實際,並結合對新聞理論業務和中外名記者的研究,為本科生、研究生講解《新聞採訪》、《通訊寫作》、《名記者與作品研究》、《高級新聞寫作》、《新聞調查》等課。1985年,周勝林的專著《新聞通訊寫作述略》由新華出版社正式出版,《新聞採訪寫作教程》一書被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新聞採訪與寫作》、《新聞採訪寫作教程》以及後來的《當代新聞寫作》先後被中國三十多所高校定為新聞專業教材,並一直沿用。1996年,他與另一博士合編的《當代辦報策略與新聞採寫藝術》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1993年,他個人專著《高級新聞寫作》一書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周勝林是一位深知科學道路艱難、但在科學道路上有更高追求的學者。他大量的創新研究為我國新聞學術研究發展作出了貢獻。1997年出版專著《高級新聞寫作》(第二版)是他的代表作,該書以較高的起點,廣闊的視野,闡述了面向新世紀的新聞採訪的特點和規律,新聞寫作的發展趨勢及中外名記者採寫經驗技巧等。如《提倡短新聞,再攻短新聞》、《以散文筆法寫新聞》、《提高正面報道的宣傳藝術》等章節論述,都提出了許多很寶貴的見解。周勝林從事新聞學學術研究的同時,更致力於當代名家新聞作品的研究。《毛澤東新聞的“美”》、《鄧拓的言論寫作經驗》、《範長江西北通訊寫作技巧》、《從穆青的新聞作品看記者成才之道》等研究論文引起了中國新聞界和教育界的關注。他與中國新聞界有着廣泛的聯繫,先後擔任十幾家新聞單位的顧問、高級顧問、特約研究員、特約記者、特約撰稿人和兼職教授。並多次擔任全國好新聞、中國新聞獎和上海市好新聞評選的評委。
雖然新聞教學、社會活動十分頻繁,但不管多忙,他每天筆耕不輟。周勝林常對他的學生、好友和親戚們説:“沒有文章就沒有我。”他家中藏書萬冊,已出版專著15本,在中國各地業務和理論刊物上發表論文250篇,共200餘萬字。其中,關於媒體競爭與發展趨勢的論文,關於市場經濟與新聞採訪的系列論文和關於鄧拓、範長江、穆青的研究論文在中國新聞界、教育界有很大的影響。跨入21世紀,周勝林主編的一套“教你當記者”叢書又於2001年春夏由福建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包括《新聞採訪藝術》、《新聞寫作技巧》、《新聞評論寫作》和《中外優秀新聞作品賞析》。
鑑於他的貢獻,周勝林入選《中國新聞年鑑》、《上海新聞志》、《中國當代教育名人大辭典》、《中華名人錄》、《中國高等教育專家名典》等大型工具書。自1993年起,作為有傑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周勝林1995年應邀赴新加坡講學,為新加坡華文報集團的青年記者和編輯開設了《現代新聞寫作》和《高級新聞寫作》兩門課,併為資深記者作了關於中國新聞改革的演講報告。1998年,應邀赴台灣參加“兩岸媒體迎接21世紀學術研討會”,在台灣的大學裏作了《媒體競爭和發展趨勢》的學術報告。周勝林多次出國講學,既講授自己的研究成果與教學經驗,又不斷虛心向外國學習。1998年,周勝林從復旦大學退休。隨後他在復旦附近的民辦大學東方文化學院創辦了上海第一個民辦大學的新聞傳播系,任系主任、教授。已招收三屆學生達200人。與此同時,他又投入了都市報和晚報的研究工作,同中國幾十位總編輯和資深記者合作,編纂中國第一本《中國晚報學》。

周勝林個人專著

個人專著有《高級新聞寫作》(第2版)(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7年)、《新聞通訊寫作述略》(新華出版社 1985年)。合著有《當代新聞寫作》、《當代辦報策略與新聞採寫藝術》(均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等多本。發表專業論文200餘篇。1986年任中央電大新聞採訪寫作課程主講教師,主編教材《新聞採訪寫作教程》(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1985年)、《新聞採訪寫作參考資料》(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1985年)、《中國新聞通訊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1985年)。?

周勝林自述生平

作為一個新聞教育者和研究者,我可以説是“學新聞名家”的老積極分子,因為我不但一貫積極,而且屬“牛”,剛過了七十虛歲,應當是老之已至了。
記得在高中畢業之際,由於語文老師的鐘愛,建議報考北京大學圖書館系。我覺得一天到晚蹲在圖書館沒勁,不想報考。老師説:你不懂,這是好地方,李大釗。毛澤東都是從那裏出來的。但這仍未打動我。後來我聽到有人説:“一匹馬,一支筆,跑遍大西北,寫出的文章轟動全國。”我想這正合我心意呀。後來查到上海復旦大學有一個新聞專業,於是我毅然報了個第一志願。當時,我還不知道這個“一匹馬,一支筆”講的是誰,只知道這種生活和事業是我向往的,後來我才知道那就是20世紀30年代轟動一時的名記者範長江。
1955年9月,17週歲的農村孩子如願進入了復旦大學新聞系讀書,首屆五年制。大學五年級時,我在新華社上海分社實習,當時任國家科委主任的範長江恰巧有事到上海,上海分社立即邀長江到分社與大家見了一面。我有幸一睹名家風采,只見他臉孔白白胖胖,講話笑聲朗朗。可惜他講的內容已記不起來了。從此我更加努力學新聞採寫,在《人民日報》等報刊上發表了不少消息。通訊。
大學畢業時,我剛入黨,和許多同學都積極報名到邊疆工作,想實現當一個名記者的願望。但恰恰把我留在了母校新聞系任教。沒教幾年就是“四清”運動,搞了兩年,“文化大革命”又是十年,青春年華將盡。粉碎“四人幫”後,我開始猛攻專業業務。當時我教寫作,同系教師陸雲帆教採訪,我們二人被系裏派去北京訪問了一個月左右,住在新華總社。我們訪問了新華社穆青。李普。李峯。閻吾,人民日報安崗。田流以及寫《亞洲大陸的新崛起》的黃鋼等一大批名記者,受益匪淺。訪問所得,寫成許多隨感式文章,當時還未恢復正式出版的專業期刊,就在《解放軍報通訊》內部刊物上以《學步漫記》的欄名連載了好久。
這之後不久,鄭州大學新聞系彭正普也到北京,訪問了一大批名記者,後來出了一本蠻不錯的著作《當代名記者》(1988年11月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聽説還開了名記者研究的課程。
我沒有名記者研究專著,但一直從事名記者研究,在各地刊物上發表了大量論文。在寫作過程中,還得到過長江夫人沈譜。鄧拓夫人丁一嵐的幫助審閲和指點。鼓勵。後來這些論文收入我的代表作《高級新聞採訪與寫作》一書中,該書十餘年中出了3個版本,被用作大學教材。
我在復旦大學新聞系開設了多年“名記者與作品研究”課,講授內容還包括外國名記者斯諾、史沫特萊、斯特朗、法拉奇等。
可以説全國新聞界“文化大革命”之後“學新聞名家”的鼓吹者。實踐者和急先鋒,就是正普、雲帆和我這復旦新聞系三學友。
20世紀80年代,我還與當代名記者陸詒建立了友誼。著名作家夏衍曾稱抗日戰爭時期三大名記者是:範長江、孟秋江和陸詒。我多次到陸詒家中向他請教,也請他到復旦來講課。我在擔任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新聞專業主講教師時,還請陸詒講了一課《新聞採訪》,面向全國介紹他的採訪經驗。我晉升副教授。教授的校外推薦人,都是陸詒。他每當出書,都親筆簽名蓋章請我“指正”,使我這個後輩感到不好意思。
1989年春,我在上海錦江飯店小禮堂出席了江澤民(時任上海市長)主持的《“三S”和其他國際友人在上海》國際研討會。我在會上作了《斯諾“西行漫記”的思想和藝術》的學術報告,提供的論文約13000字。會上,見到了著名的記者愛潑斯坦等,還見到了當年和斯諾一起進入“紅區”的馬海德醫生。
1996年,我為中國記協和新華社聯合舉辦的“穆青新聞作品研討會”提供了論文《時代的號手人民的知音——從穆青新聞作品看記者成才之道》,後被收編入《穆青新聞作品研討文集》(新華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2005年7月,出席“埃德加·斯諾誕生週年念會”,會上作了《斯諾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報告,此論文後來發表於《新聞傳播》雜誌2005年第9期。後又收編入《上海魯迅研究》2005年秋季號(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上。
2005年10月,我出席了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舉辦的《全國穆青新聞思想和新聞實踐學術研討會》,會上作了《勿忘人民——穆青新聞思想的靈魂》的報告。此論文後發表於《新聞傳播》雜誌2006年1月號。會上被聘為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員,新華網為此於10月29日發了消息:《復旦大學教授周勝林被聘為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員》,並配發了四張照片。這消息和圖片又迅即被著名的Google網等媒體轉載。
2006年春,作為黨的先進性教育活動內容之一,我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作了《學習穆青,做人民記者》的報告。講課圖片在新聞學院陳列展覽。
我一輩子以中外名記者為偶像,並且奔走呼號,教育。啓迪年輕一代學習名記者,爭做有益於祖國。人民和人類的名記者。我的學生中,確實出現了一大批才華橫溢。頗有名氣的新聞記者。我的學生評論説,這與其説是對老師當初名記者夢的補償,倒不如説是老師人生事業的一種超越。我對此言擊節讚賞。幾十年來我歷盡艱辛,無怨無悔,並以此為快樂和驕傲。這也算是一種“孺子牛”精神吧。且湊成一詩曰:
老牛七十奮耕耘,
桃李遍佈耀眼明。
心血華章千百篇,
薪盡火傳樂晚晴。
2006年國慶前夕於上海新福康裏
——周勝林 《新聞愛好者》2007年第3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