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企何

鎖定
周企何(1911—1988),原名園園,我國著名川劇演員;四川成都人;五歲入太洪班學藝,演娃娃生,九歲開始在成都登台演出,1926年入成都三慶會,從師唐陰甫,習文武小生;1930年倒嗓後學醜;曾搭班在四川各地演出;1935年後主演《梅花簪》《做文章》《迎賢店》等劇,受到觀眾讚揚;建國後擔任四川省川劇院副院長,對川劇傳統表演藝術有所發展;先後參與整理的《御河橋》《綵樓記》《玉簪記》等,都有創新;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得一等獎,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1月14日在成都去世。 [2] 
本    名
周企何
民    族
漢族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四川成都市
出生日期
1911年
逝世日期
1988年1月14日 [2] 
代表作品
川劇《御河橋》《綵樓記》《玉簪記》、《意中緣》《秋江》等
職    業
著名川劇演員、四川川劇院副院長
主要成就
川劇傳統表演藝術有所發展
別    名
原名園園

周企何人物簡介

人物漫像·周企何 人物漫像·周企何
周企何(1911—1988),原名園園,我國著名川劇演員;四川成都人;五歲入太洪班學藝,演娃娃生,九歲開始在成都登台演出,1926年入成都三慶會,從師唐陰甫,習文武小生;1930年倒嗓後學醜;曾搭班在四川各地演出;1935年後主演《梅花簪》《做文章》《迎賢店》等劇,受到觀眾讚揚;建國後擔任四川省川劇院副院長,對川劇傳統表演藝術有所發展;先後參與整理的《御河橋》《綵樓記》《玉簪記》等,都有創新;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得一等獎,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去世。
五歲入太洪班學藝,演娃娃生,九歲開始在成都登台演出;1926年入成都三慶會,從師唐陰甫,習文武小生。
1930年倒嗓後學醜,曾搭班在四川各地演出。1935年後主演《梅花簪》《做文章》《迎賢店》《請醫》《刀筆誤》等劇,受到觀眾讚揚。
建國後,任四川省川劇院副院長,對川劇傳統表演藝術有所發展,唸白和表演生活氣息濃郁,善於刻畫人物內心活動。先後參與整理的《御河橋》《綵樓記》《玉簪記》《意中緣》等,都有創新。
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秋江》中飾老艄翁,獲得好評,他在《請醫》中的巫醫生、《迎賢店》中的店婆,均有很高成就;獲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演員一等獎。
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周企何曾作為四川省川劇演出團藝術指導,赴香港演出《迎賢店》與《意中緣》;港報推崇周企何“表演風趣脱俗,做工細膩自然,饒有幽默感,更具含蓄美,不愧為‘川劇幽默大師’。”
常演劇目有《做文章》《刀筆誤》等;主演的《秋江》《迎賢店》《杜十娘》已搬上銀幕。
1988年因腦溢血突發,不幸去世,享年77歲。

周企何人物生平

周企何先生劇照 周企何先生劇照
周企何,男,著名川劇丑角。四川成都人,原名圓圓;父母早逝,4歲時被送給成都鳳凰山附近一户貧苦農民;不久,遇上一位唱花臉的流浪藝人何玉山,見他機靈乖巧,便收為養子,隨他江湖學藝。後來,為了紀念這位好心的窮苦藝人,他將原名周圓圓改名周企何。
少時因家貧投師原太洪班名生角高青山門下學戲;同時又拜名花臉何玉山為師。不久,隨師入鑑古堂深造,9歲便登台唱娃娃生。一年後鑑古堂與名小生王治安的班子合併為共和堂,他11歲時便隨班到嘉定(樂山)演出。這時,業師何玉山不幸病逝,為紀念恩師,遂改名企何。之後,轉回成都,拱過宋書田的結仙劇部和張少華的連城劇部,仍然演唱《安安送米》《羅成修書》等一批娃娃生戲。
民國十三年(1924),周企何經張少華介紹進入三慶會,向名小生唐蔭甫參師繼續工小生行。這期間,他向師傅及師爺唐廣體學了不少三慶會常演的戲。如《離燕哀》《風箏誤》《刀筆誤》《情天俠》《情探》《柴市節》等。18歲左右,不幸倒噪,不得已學打鼓。19歲時,在師爺唐廣體的幫助下,正式改學丑角
周企何在戲班裏,一貫勤學好問,善於模仿他人演技;尤其是改學醜行後,對名醜唐廣體的每次演出,他都要仔細看,認真地記。唐老師也誨人不倦地把自己的表演經驗傳授給這位好學的門徒。同時,企何還經常抽空向三慶會中的老小丑陶金山請教,獲益匪淺。他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努力,在24歲裏,便能獨立演出《撫琴會客》《梅花簪》《瞎子算命》《做文章》等丑角戲了。不久,他又向名醜鄢炳章、周海波學習《秋江》等劇,並在所學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創造,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建國後,他參加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同陽友鶴合演《秋江》一戲,獲得了演員一等獎。1953年,他參加了赴朝慰問團,演出了《迎賢店》等戲。1954年在影片《川劇集錦》中同陳書舫合拍了《秋江》。1980年,已高達69歲高齡的周企何,還隨四川省川劇院香港演出,除擔任副團長兼藝術顧問外,並演出了他的拿手好戲《迎賢店》,博得港澳同胞的盛讚。
他從早期在蕭楷臣的影響下所養成的觀書賞畫的良好習慣,以及同諸多著名畫家張大千徐悲鴻馮灌父關山月張采芹等的交往中,論畫説戲,互相啓發,引畫理入戲理,博採眾長,兼收幷蓄,以唸白和表演生動細膩、韻味濃郁,刻畫人物惟妙惟肖著稱,逐步形成了抒情寫意的獨特風格,在川劇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的藝術形象。如《秋江》中的艄翁,《畫梅花》中的共天監、《請醫》中的瘟醫生、《迎賢店》中的店婆、《柴市節》中的留夢炎、《投莊遇美》的梅媪和《審玉蟹》中的寧欣等。
由於周企何熱忱地獻身於川劇事業,曾先後被選為重慶市人大代表,重慶市政協委員,成都市政協委員,四川省政協常委;並被接納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還擔任了四川省川劇院副院長等領導職務;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8年,周企何先生因腦溢血突發,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

周企何人物軼事

周企何與張大千
張大千挽周企何的妻子筱鶴卿對聯手跡 張大千挽周企何的妻子筱鶴卿對聯手跡 [1]
四川內江籍的國畫大師張大千好遊歷、喜交友,特別是與戲劇界的一些名演員建立有深厚的情誼。他常與一些名演員開玩笑地説,你們是君子,我是小人,但我們交上了朋友。你們在台上唱戲動口,我在畫案上畫畫動手。古語云:“君子動口,小人動手。”你們當然是君子,我是小人嘛!大家忍不住哈哈大笑。
當初,張大千住成都時,終日埋頭作畫,不喜娛樂。有朋友勸他休息時應去看看川戲。他説早年在家鄉內江川劇,俚語多,較粗俗,所以不感興趣。朋友説,這裏是四川首府,川劇表演非同一般區縣。特別是正生泰斗賈培芝唱做極為講究,有的戲造詣很高,值得品賞。經再三勸説,張大千只好答應去看一次。誰知張大千一看賈培芝的戲,竟被川劇迷住了。回到寓所,對賈一直讚賞不絕。當即從櫃中取出一把宣紙摺扇,揮毫作畫,又在扇的另一面題寫“藝術”二字,並稱古今皆不易得,惟賈培芝先生可以當耳。第二天,親自將此扇送去。從此與賈培芝結下深厚友情,併成為這個戲園裏的常客。
張大千不僅和賈培芝結成好友,而且還與名醜周企何交上了好朋友。有一次周企何的妻子筱鶴卿邀約名旦陳書舫去看望張大千,大千乘興給陳書舫畫了一幅小像(這幅畫像後來存在四川文物館中)。及後,大千飄流海外,賈培芝、周企何、陳書舫等仍念念不忘他們的好友張大千
1982年,周企何在香港演出,想到張大千愛聽川劇,便將新錄製的幾卷錄音磁帶,託人從香港輾轉送給張大千。大千先生聽到鄉音川劇,懷念故鄉老友,很快便回贈一幅中國畫作特以致謝。當時,周企何聽説張大千正以祖國名山大川為題材,揮毫書寫長卷,十分高興,可惜大千畫猶未竟,在台北與世長辭了。周企何驚聞噩耗,不禁老淚縱橫,哀念不已。
1984年 ,由張大千家鄉——內江市川劇團新創作排演的現代川劇《張大千》(由邱笑秋編劇、導演),應四川省詩書畫院之邀,赴蓉彙報演出。筆者有幸,隨團至錦江劇場。筆者深知周企何是張大千的好朋友。當天,便託本團演員童刈秋(周企何的學生)送幾張票去恭請周企何老先生來劇場看川劇《張大千》。開演前筆者在舞台右側的耳幕縫裏,窺見三排正中周企何並同他女兒、女婿(周企何的女婿系張大千之孫)坐在觀眾席上了。
大幕啓後 ,周企何看得十分專注,看到台上展現的大千先生輾轉巴西、美國等地,晚年常懷思歸之情時,周企何不禁熱淚盈眶。劇中還有這樣一個細節:張根發(內江人,曾在美經營過餐飲業)不遠萬里,到台北探望八叔張大千,談到四川內江的變化時唱道:“家鄉大變樣,舊貌換新裝,當年豬屎巷,而今新樓房。當年的爛泥凼,而今大廣場……餐廳麻辣燙,一路火鍋香。川劇園、大劇場。摺子戲,票賣光……有個演員叫周企何,演的是《迎賢店》裏的老闆娘。”劇中的張大千還説,周企何,那是我的老朋友嘛!這時,周企何激動異常,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引得前後左右的觀眾都一齊注視着周企何,他簡直忘掉了自己是在劇場,而高聲慨嘆曰:“今晚我見到了我的老朋友了。”(當時筆者見此情景非常有趣,將此寫成了一篇文藝短稿,寄往北京《戲劇電影報》,很快就在1984年49期上刊載了)。
演出結束後,周企何感動地説:“我與張大千先生自分別後,直到他在台北逝世,一直未能相見,可是,我今晚在成都的舞台上卻見到了他,我太高興了。倘若真有靈魂,大千先生在九泉也會感謝你們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