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玉簪記

(高濂創作傳奇(戲劇))

鎖定
《玉簪記》是明代作家高濂創作的傳奇(戲劇),刊行於明萬曆年間。
該劇寫道姑陳妙常與書生潘必正衝破封建禮教和道法清規的約束而相戀結合的故事。金兀朮南侵,少女陳嬌蓮在逃難中與母失散,入金陵女貞觀為道士,法名妙常。府尹張於湖赴任經過,曾向妙常挑逗,但為所拒。女貞觀主潘法成之侄潘必正會試落第,亦來女貞觀。陳、潘二人經過茶敍、琴挑、偷詩一番曲折後,終於私自結合。事為觀主覺察,乃逼必正赴試。登程之日,妙常追至江邊,僱船趕上,哭訴別情。後潘生登第得官,路出金陵,迎娶妙常歸家團聚。 [1] 
《玉簪記》情節簡單而生動,語言樸實而優美。 [2] 
作品名稱
玉簪記
創作年代
明代
文學體裁
傳奇(戲劇)
作    者
高濂
字    數
81000(帶註釋)

玉簪記內容簡介

開封府丞的女兒陳妙常,因避靖康之難,在途中與母親相失,入金陵女貞觀出家。觀主的外甥潘必正應試落第,恥於還鄉,來訪觀主,就借住在觀中。潘必正見妙常貌美,隨生愛慕之心,妙常也很留情,各以琴聲訴心意,終成歡好。後被觀主發現,對潘必正嚴加訓誡,逼他早應會試,潘必正無奈只得乘舟而去。陳妙常不敢當面相送,便私僱小船追上,以玉簪贈潘必正,潘必正也以鴛鴦扇墜回贈,相泣而別。潘必正至京會試及第,做了官,始回金陵與陳妙常成婚。 [3] 

玉簪記作品目錄

第一齣標目
第八齣 談經
第十五出 破虜
第二十二出 促試
第二十九出 誑告
第二齣 命試
第九齣 會友
第十六出寄弄
第二十三出追別
第三十出 情見
第三齣南侵
第十齣手談
第十七出 耽思
第二十四出佔兒
第三十一出回觀
第四齣 遇難
第十一出鬧會
第十八出叱謝
第二十五出奏策
第三十二出重效
第五齣 投庵
第十二出下第
第十九出 詞媾
第二十六出相寬
第三十三出 合慶 [4] 
第六齣 假宿
第十三出求配
第二十出 詭媒
第二十七出擢第

第七齣 依親
第十四出幽情
第二十一出 姑阻
第二十八出 設計

玉簪記創作背景

《古今女史》上載:“宋女真觀尼陳妙常,姿色出眾,詩文俊雅,張於湖授臨江令,宿觀中。見妙常,以詞挑之,妙常亦以詞拒之。後妙常與於湖故人潘法成私通融洽。潘密靠於湖,以計斷為夫婦。”《玉簪記》大致取材於此。 [5] 
書生潘必正和道姑陳妙常的戀愛故事,在民間早有流傳,根據這個故事改編成的小説戲劇很多,但這些小説戲劇大都立意不高,只是把潘必正和陳妙常的結合作為一件文人才女的風流韻事來描寫。高濂的《玉簪記》基本情節沿自小説《張於湖傳》,某些場面的處理也受雜劇《張於湖誤宿女貞觀》的影響。 [6] 

玉簪記人物介紹

陳嬌蓮(陳妙常)
陳嬌蓮是個孤門弱女,經戰亂,入空門成為道姑陳妙常,後與書生潘必正相愛,最終成為狀元夫人。她不同身份的變化貫穿了整個故事,也是這“人生三部曲”展示了陳嬌蓮敢於衝破道教束縛、追求美好愛情的氣度。嬌蓮是個二八少女,有青春、有美貌、有才情、有智慧,這決定了她不可能在空門中終老一生,道家的清規戒律不能壓住她青春的躍動,所以在遇到才學相貌俱佳、風流倜儻的觀主侄子潘必正後,就與之傾心相愛了。但妙常選擇對象不是盲目的,她不是見人就愛,更不是良莠不分。張於湖也算温文爾雅,但他人過中年,又言語輕薄,根本引不起妙常的愛慾。至於那無賴王公子,更讓妙常不屑一顧,只有書生潘必正才燃起妙常的熊熊愛火。一遇到愛情,所有的宗教禮法都統統拋棄了,妙常作為一個道姑,開始拘於道家戒律,後又出破道家戒律,説明追求情愛是人之本性,不管是在俗世,還是在道觀,愛情發生了,便是什麼都阻擋不住,任何清規戒律都泯滅不了人性,泯滅不了追求愛情和幸福婚姻的青春之心。 [5] 
潘必正
潘必正是個多情的書生,他敢於去愛,不顧妙常道姑的身份,要娶她為妻,不是始亂終棄,而是以婚姻為目標,求長廂廝守:這是真性情之愛,也是此人物形象光輝之處。為了愛情他主動追求,雖然在姑母的逼迫下,無奈進京趕考.但此處並不見他像《牆頭馬上》裴少俊般的軟弱,而是想辦法留下來,甚至在妙常送他的時候,他想要妙常跟他一起走。面對愛情的阻力,他並不束手待縛,而是主動爭取,最後考取功名,成功迎娶嬌蓮。堂堂狀元在張二孃的茅舍中完成婚禮,也表現他不拘於禮法,敢破禮法的真性情。 [5] 

玉簪記作品鑑賞

玉簪記作品主題

《玉簪記》以陳、潘的愛情情節故事為主要線索,突出陳妙常青春的覺醒,着重描寫了她為追求愛情,敢於衝破封建禮教和宗教清規戒律的越軌行動,使這個形象脱離了色情描繪的庸俗趣味,藴含着爭取個性解放的新義,導致作品主題思想的昇華。 [6] 
《玉簪記》通過“尼姑思凡”這一題材,展現了嶄新的時代意義。高濂生活的時代是明代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不斷髮展,新的觀念、新的意識猛烈衝擊腐朽的思想與傳統的時代。李贄提倡的“各得其千萬人之心”,“各遂其千萬人之慾”(《明燈道古錄》)的個性解放思想,像漫漫長夜的流星閃電,迅速劃破長空,給黑暗社會注入強光,給青年男女莫大的激勵。尼姑尚且不滿空門禁鋼,世俗青年男女不滿封建禮教束縛,大膽追求人性慾望的勢頭就可想而知,《玉簪記》所表現的正是作者所處時代的嶄新的愛情觀;觀眾從陳妙常的苦悶與追求中,不但看到明代“存天理,滅人慾”等封建道德教條的罪惡,同時也看到人們不甘束縛,要衝脱枷鎖的強烈慾望,高濂通過陳妙常追求愛情的一系列喜劇性行動和愛情的勝利告訴觀眾,面對艱難與阻力,敢於大膽追求是實現愛情的正確途徑,這種寫法,比“為情而死,為情而生”的寫法有更切實的意義。 [7] 

玉簪記藝術特色

該劇置愛情主人公於艱難困境中進行刻畫。為使一對青年男女相遇邂逅成為可能,戲一開場,作者便以金兵南犯,人們紛紛逃難展開一個動盪不安的背景。原先的宦門之女陳妙常,就是在這兵荒馬亂的處境中與親人失散的。由於孤身隻影,陳妙常不得不遁入空門,投奔金陵女貞觀為道士。潘必正一上場就是一個“兩度長安空涮灑”(再次落第),“羞慚滿面,難以回家”的哀傷者,他想到“久居武林,不是長策”,於是到女貞觀投靠他的姑母:女貞觀觀主,一對互不相識的青年男女就在這種不幸的“哀境”中得以相處,得以相互瞭解,併產生愛情。如果沒有這種兵慌馬亂的背景和“兩度長安”的不幸,陳妙常和潘必正的這段情緣就不可能發生:如果説陳妙常與潘必正的愛情發展是一個洋溢着喜劇性的藝術結構,那麼,困於寺院、寄人籬下所構成的“哀境”,則成為反襯這一喜劇結構的背景。
該劇着重表現主人公悲喜交織,時喜時悲的喜劇性心理在傳統觀念中,佛寺、道觀被視為修身養性的“淨土”。然而,就存這塊“淨土”中發生了尼姑思凡的新奇事。這一選材與寫法,跟一般閨閣佳人靠丫環遞簡搭線寫法相比,實在別開生面,富有喜劇性潛能。作者不單純表現人物的悲哀和處境的艱難,而是繼承和發展中國文學“以哀寫樂,倍增其樂”藝術傳統,着力表現愛情主人公逆境之中悲喜交織,時喜時悲的矛盾心理。
潘生下第,滿目哀傷,抵女貞觀後意外發現一位“修容光彩,豔麗奪人”的陳妙常,並熱情地得到她的撫慰,於是潘生感到“山雲一片帶愁飛”,禁不住由衷的喜悦。尤其當陳妙常主動約他品茶,茶座上潘必正大膽挑情的時候,不管是情男還是痴女,以往的哀愁早已拋在九霄雲外。這是“以哀寫樂,一倍增其樂”的開始。兩相見面,互訴情腸,給他們的寂寞生活帶來無比歡樂,但面對現實,陳妙常深知自己的處境,於是喜得越快,愁便更多。一首《瀟湘水雲》曲,抒發了妙常心中的幾多憂恨,幾多悽楚。沒想到,就在妙常邊彈邊嘆的時候,潘必正突然進來,妙常不覺一驚,轉眼便覺得格外光明,渾身喜悦。喜又有什麼用,陳妙常畢竟是尼姑,潘必正畢竟寄人籬下,更主要的是兩人還不清楚對方心裏藏着什麼。於是,潘生彈一首《無妻曲》進行挑逗。陳妙常聽後明其用意,接着和了一首抒發“空門孤冷”的《廣寒散》。分明是男有情女有意,當潘生徹底亮出心底之愛時,陳妙常突然説要告到觀主處。潘生畢竟是個精明人,即時當面“一跪”(既是求又是拜),於是立即贏得“旦扶起科”這喜劇性極強的舉動。就在觀眾為之捧腹的時候,潘生也來個假作告辭。陳妙常聽後生怕贖罪不夠,趕快説:“潘相公,花陰深處,仔細行走。”潘生深知此話的分量,於是急回首,以“借一燈行”作藉口,企圖得寸進尺、順水推舟。沒想到,陳姑娘並不放肆,急急轉身把門關。門關以後,妙常又懊悔得很,於是只好躲在簾內細聲而又深情地呼“潘郎,潘郎!……”這一連串時喜時哀,時真時假,對比性極強的動作出現,令人叫絕。劇情發展至此,潘必正完全清楚妙常的心底,但由於相思過度,終於病倒了。從此開始,劇情轉入新的哀境,新的哀境一旦出現,又意味着新的大喜即將到來。
作者通過《耽思》、《叱謝》、《詞媾》三齣戲,極寫情人心中的困苦和哀傷,以及他們在困擾中逐漸衝脱封建枷鎖和寺院清規的束縛,終於在這“聖潔清幽”的女貞觀裏自作自主,“成就了鳳友鸞交”,“鸞交”之後潘生立即遭到驅逐。於是,較之以往更為痛苦的情境出現了。《玉簪記》就是在這種一哀一喜,一喜一哀,環環相扣的強烈對比中,推出一個又一個令人沉思,令人愉悦的喜劇場面,最後潘生高中,女貞觀裏重會玉簪,“哀境”完全變成了喜境,作者苦心經營的“以哀寫樂”的目的完全達到。 [7] 

玉簪記作品評價

明代祁彪佳《曲品》:“摘其字句,可以唾玉生香。” [8] 

玉簪記作品影響

該劇中《茶敍》、《寄弄》、《偷詩》、《秋江》諸出,至今仍活躍在崑曲舞台上。明代凌濛初據此劇改有《喬合衫襟記》,清代有高宗元的《增改玉簪記》,這都説明了該劇影響的深遠。 [2] 

玉簪記版本信息

《玉簪記》自問世以來,明清兩代刻本不少。這些版本多分藏各處,或流落海外,得見非易。文獻記載中有以下版本:
明萬曆間繼志齋刻本,二卷,國圖藏。插圖見周蕪《中國版畫史圖錄》《金陵古版畫》。《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之影印,1956年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黃裳校注本即以此本為底本,用汲古閣刻《六十種曲》本為校本,插圖亦採自此本。可見《玉簪記》明代諸刻本流傳稀少之一斑。
明萬曆間文林閣刻本,二卷。與鄙藏本同版。民國時藏北平圖書館,於四九年與中央圖書館書齊攜至台灣,藏於台灣“中央圖書館”,後轉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即當今海內外公藏著錄唯一的一部。見台灣“中央圖書館”善本特藏書目。
明萬曆間長春堂刻本,二卷,傅惜華舊藏,今歸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又見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圖書館。插圖見傅惜華《中國古典文學版畫選集》。
明萬曆間刻白綿紙印本,二卷,首標作:《三會貞文庵玉簪記》,藏者未詳。
明萬曆間世德堂刻本,二卷,日本長澤規矩也(注一)藏。長澤規矩也上世紀二十年代來中國訪書,以五十圓的價格購於琉璃廠路南“保古齋”。購前書曾為徐森玉、趙萬里看過,二人均有意購藏,尚在偕價中,售者私下為多賣錢,被長澤氏捷足先登,致事後誤傳搶了趙氏的書,起了齷齪,長澤請了橋本向徐森玉解釋也無濟於事。見長澤規矩也文《中華民國書林一瞥》。
明萬曆間黃德時還雅齋刻本,二卷,白綿紙印本,鄭振鐸舊藏,現藏國圖。鄭氏得此書頗費曲折,前後歷時達三十年,得後曾為之作長跋。附錄於後,可見鄭振鐸先生愛書之真性情。見《西諦書話》。
明萬曆間蕭騰鴻刻本,二卷,傅惜華舊藏,今歸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插圖見傅惜華《中國古典文學版畫選集》。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觀化軒刻本,二卷,上海圖書館藏。見周蕪《徽派版畫史論集》。
明末新都青藜館刻李卓吾評本,前南洋中學藏。
明崇禎間蘇州寧致堂刻本,二卷,日本宮內省圖書寮藏,此本收入《傳奇四十種》內。
明末汲古閣原刻初印本,二卷。封面題作:“玉簪記定本”。
汲古閣刻《六十種曲》所收本。題:《重校玉簪記》,系重刊萬曆間文林閣刻本,首葉題:“繡刻玉簪記定本”,無圖。
明刻清印本《新刻重會女貞觀玉簪記大全》,二卷,上海圖書館藏。
清康熙間內府抄本,二卷,國圖藏,殘存下卷。
清乾隆十年(1745年)抄本,懷寧曹氏舊藏,今歸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
清乾隆間修文堂輯印《六合同春》所收本,二卷,據蕭騰鴻本重印,國圖、北京大學圖書館均藏。
附:國圖藏黃德時還雅齋本鄭振鐸書跋。
新鐫女貞觀重會玉簪記二卷明高濂撰明刊本二冊

玉簪記作者簡介

高濂,字深甫,號瑞南,浙江杭州人。明代戲曲作家。具體生卒年代不詳,大約生活在明萬曆年間,作傳奇《玉簪記》、《節孝記》兩種及《雅尚齋詩草》初二集、《芳芷棲詞》二卷。 [3] 
參考資料
  • 1.    馬紫晨主編;王凱歌,王亞麗副主編,戲曲知識300問[M],河南文藝出版社,2015.01,第206頁
  • 2.    裴仁君編,中國古代戲劇名著62[M],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第96頁
  • 3.    聶石樵著,聶石樵文集 第十二卷 古代小説戲曲論集[M],中華書局,2015.09,第434-435頁
  • 4.    吳炳,高濂,李漁著,綠牡丹 玉簪記 風箏誤[M],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5,目錄頁
  • 5.    吳茹芝編著,中國十大喜劇故事[M],三秦出版社,2008.08,第90-91頁
  • 6.    裴仁君編,中國古代戲劇名著62[M],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第95頁
  • 7.    李修生,趙義山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 戲曲卷 第3版[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09,第221-224頁
  • 8.    董建文,曹明海主編,中國十大古典喜劇白話故事 插圖本[M],濟南出版社,2006.08,第1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