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呂集義

鎖定
呂集義(1909-1979),字方子,廣西省陸川縣人。年少時在陸川縣的小學、中學上學,1926年至1927年赴穗就讀於廣州執信中學。呂集義思想進步,積極參加當時反帝反封建的學生運動。1927年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清黨時,他兩度被捕入獄,經呂煥炎保釋後,1928年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部攻讀,恢復共青團組織關係,繼續參加學生運動。1934年,到廣州中山大學借讀。1934年至1938年上半年,歷任容縣政府教育科長,陸川縣立中學、蒼梧國民中學教員。1938年下半年至1939年,遷徙到北流的無錫國學專修學校任教。1940年,到桂林任國民黨廣西省政府諮議。1941年至1944年,在桂林廣西通志館任秘書。1947年赴香港,參與籌建民革。後任民革中央委員兼副秘書長。1949年6月,赴北京參加首屆政協會議,並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先後任政務院參事,廣西交通廳副廳長,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1-2] 
中文名
呂集義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廣西省陸川縣
出生日期
1909年
逝世日期
1979年
方子

目錄

呂集義人物生平

呂集義,陸川人。曾就讀於廣州執信中學, 期間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學生運動。1927年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清黨時兩度被捕入獄。1928年、1934 年分別就讀於上海中國公學、廣州中山大學。1934年回到廣西,歷任容縣政府教育科長,陸川縣立中學、蒼梧國民中學教員。抗日戰爭初期,他在陸川中學任教,1940年任廣西省政府諮議,1941年至1944年在廣西省通志館當秘書。 [1]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後,避居在港的民主人士大都轉到內地。呂集義在中共組織的指導、幫助下,先後到桂林、昭平、賀縣等地,繼續進行抗日救亡活動,協助一批文化人士克服重重困難撤回內地,民主人士陣容逐漸擴大增強。當時,李濟深常以時事座談會名義,邀請呂集義等民主人士相聚討論時局,謀求抗日救國辦法。大家一致認為,要爭取抗日鬥爭勝利,必須改變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內戰、實行獨裁的錯誤政策,恢復孫中山革命的三大政策,發展民族統一戰線,團結抗日。這不僅要靠國民黨外部的政治力量,還要聯合一切不滿現狀的國民黨人士,從國民黨內部進行鬥爭。呂集義在研討中,總是直抒己見,出謀獻策。 [2] 
1943年,呂集義以私人秘書身份,跟隨李濟深到賀縣八步視察,並在當地公開講學,宣傳抗日救亡。他的講學很受歡迎,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方子先生”。 [2] 
1944年,日軍沿着平漢、粵漢、湘桂鐵路沿線進攻中國,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對於戰局的發展,中國共產黨預測,桂、柳終將落入敵手,兩廣也將成為敵後。中共中央的戰略方針是鞏固華北、華中,發展華南。呂集義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的建議,配合李濟深轉戰桂東南,呼籲組織民眾武裝,以民眾自衞的形式,配合地下黨游擊隊共同抗日。 [3] 
1944年6月,在日軍進攻衡陽、桂林吃緊、準備大疏散前夕,呂集義等8人蔘加李濟深在建設研究會八桂廳召開的一次秘密會議。會議主題是研究抗戰形勢和日軍進攻戰況,研究國內進步力量發展狀況,廣西民主勢力對當前形勢的對策。最後決定,李濟深不到重慶而是回蒼梧大坡山組織武裝,在廣西的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和其他進步人士則沿灕江順流而下,先到桂東昭平縣,一方面就近加強聯繫,另一方面便於在日軍入侵廣西后,在桂東南組織武裝自衞,進行反蔣抗日,建立桂東南獨立民主解放區。 [3] 
1944年冬,抗戰形勢依舊十分嚴峻。呂集義陪同李濟深巡視桂東南各縣,沿途就地開展抗戰救亡講演,號召和動員廣大民眾團結抗日。期間,李濟深致電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和黃旭初,建議廣西全省迅速建立人民武裝,提倡人民自衞。隨後,呂集義陪同李濟深到陸川縣,在陸城中山公園的中山紀念亭前公開演講。各界人士、學生及當地民眾冒着嚴寒慕名而來,把中山公園圍得水泄不通。李濟深看到這熱烈的場面,再一次表示絕不與國民黨同流合污,負禍國殃民罪責。李濟深、呂集義號召陸川青年要積極參加抗日遊擊隊,抗擊日本侵略者,保衞家鄉,堅持抗戰必定勝利。現場羣情激昂、掌聲雷動。李濟深、呂集義在中山公園慷慨陳詞、號召民眾抗日的餘音未絕。次年二月元宵節後,陸川、博白、興業、貴縣先後舉行震撼廣西的桂東南抗日武裝起義。在中共廣西省工委和桂東南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3000多抗日武裝隊伍與日頑勢力進行堅決的鬥爭,建立了一批縣、鄉村抗日民主政府,誓與日寇抗爭到底。 [3] 
1945年,李濟深、呂集義前往岑溪、容縣、北流、玉林等縣。他們所到之處,均慷慨陳詞,為抗日救國鼓與呼。雖時刻受到蔣介石特務陰謀暗殺的威脅,但他們仍然堅守抗戰必勝的信念與決心,深入民眾進行抗日救亡的活動。在廣東,他們還與中共東江縱隊、鬱南抗日民兵武裝指揮部密切聯繫合作,發動民眾共同抗日。 [3] 
終於,抗戰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1945年9月18日,陸川各界人士和民眾聽聞喜訊,再次聚集在中山公園,隆重慶祝。 [3] 
1947年,呂集義任廣西省文獻委員會委員,由於不滿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堅決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旋赴香港追隨李濟深,繼續從事反蔣和開展民主人士反對內戰爭取和平的活動。 [3]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開始戰略反攻、國民黨統治集團軍事上節節敗退、政治上日益孤立的形勢下,1947年11月12日,民聯、民促和國民黨其他愛國民主人士代表齊集香港,舉行中國國民黨民主派第一次聯合代表會議,有110餘人出席會議,決議成立民革組織。 [3] 
當時,在民革《成立宣言》和《行動綱領》起草過程中,一些參會人士出現了意見分歧。李濟深鑑於民革急於建立,認為這些分歧都是可以協調統一的。只要有利於民革成立、有利於團結一切國民黨愛國軍政人員聯合起來反對內戰,推翻蔣介石集團政權,一切分歧都是小事,日後再做統一。於是,他請呂集義等人對兩個文件進行了反覆修改,在修改原則上堅持“適當保留不同意見,做到能保留的要儘可能保留,文件要達到博採眾議”的目的。最終參會人員統一了思想,會議得以繼續順利進行。 [3] 
1948年1月1日,民革在香港正式成立,呂集義當選為民革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兼任副秘書長。同年,9月1日,民革中央主辦的香港《文匯報》正式出版。該報大力宣傳召開新政協、成立聯合政府的政治主張,發表民革的政見,號召國民黨內愛國軍政人員認清形勢,作出明智的抉擇,同時密切關注形勢發展、輿情動向,及時作出反應。這些宣傳,對於推動民主運動的發展,分化國民黨政治勢力,孤立國民黨反動派起了積極的作用。 [3] 
1948年6月4日,在港廣西籍民主人士呂集義、陳此生莫乃羣周鋼鳴等參加簽署《在港各界民主人士響應中共“五一”號召的聲明》。聲明熱烈贊同中共中央關於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提議,號召國內同胞及海外僑胞迅速團結起來,促成新政協會議早日召開,爭取實現民主和平。 [3] 
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即將在1949年6月召開。為此,從3月中旬到6月初,中國共產黨香港黨組織通過租船、代買船票等方式,安排大批將要參加會議的民主人士和社會各界人士從香港安全直航天津。這幾個月成為整個北上期間行動最密集、運送人員最多的階段。呂集義參加了組織轉移的工作,為民主協商建國作出了貢獻。 [3] 
1949年4月3日,呂集義離開香港,經天津抵達北平,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並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五小組參與起草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大會宣言(後定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宣言》)。 [3] 
1949年9月10日至30日,呂集義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呂集義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參事。1950年2月受民革中央派遣,參加民革華南臨時工作委員會廣西執行小組。9月被推定為民革廣西省委員會常委,參與籌備成立民革廣西組織,做了大量籌備工作。10 月當選廣西省首屆政治協商會常委兼副秘書長。支持擁護抗美援朝運動,先後廣播題為 《人民的中國不怕任何帝國主義》的講話,在《廣西日報》發表題為《用實際行動抗美援朝》的文章。1955 年任廣西省交通廳副廳長。任職10多年間經常深入基層和公路道班,進行調查研究,工作十分負責。曾為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廣西通志館副館長。歷任民革廣西委員會第一至第三屆副主任委員、第四屆主任委員、民革中央第一至第四屆中央委員,全國政協第三、第四屆委員,自治區(省)人大第一、第二屆代表,省協商委員會第一、第二屆常務委員,自治區(省)政協第一至第四屆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廣西曆史學會副會長。積極從事文史資料的蒐集和編撰工作。致力於歷史,特別是太平天國革命史研究,發表了不少有見解的文章。1977年至1978年參加《辭源》修訂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四人幫” 的迫害, 被批判鬥爭, 後給予平反。著有《敵愾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