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志淵

鎖定
吳志淵(1910年4月7日—2012年1月18日),陝西安定(今子長)人。輔仁大學肄業。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陝北省蘇維埃政府秘書長,西北抗日救國會主任,中共鎮原定邊縣委書記,三邊、咸陽專區專員,陝甘寧邊區政府民政廳副廳長。建國後,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民政部副部長,中共西安市委書記,雲南省委常委,雲南省第三屆政協副主席,雲南省副省長,湖南省第五、六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中文名
吳志淵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0年4月7日
逝世日期
2012年1月18日
出生地
陝西安定

吳志淵人物簡介

百歲吳志淵 百歲吳志淵
 吳志淵同志1910年4月7日出生於陝西子長縣,1927年追隨劉志丹謝子長等革命前輩走上革命道路,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考入北平輔仁大學,在黨的領導下繼續從事地下工作。1934年回到陝北,擔任共產黨在陝北的第一個紅色政權——秀延縣政府秘書長。此後,吳志淵同志歷任陝北省蘇維埃政府秘書長、西北抗日救國會主任、三邊地區專員、咸陽地區專員。新中國成立後,在習仲勳馬文瑞閆紅彥等同志的領導下,先後在陝西雲南湖南省工作,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民政部副部長,西安市委書記處書記,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書記;雲南省委常委,邊疆工作委員會書記,省政協副主席,省革委會副主任;湖南省第五屆、六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85年從領導崗位上退下後定居長沙,1996年3月中央批准享受省長級待遇。吳志淵同志在85歲高齡時完成出版了40餘萬字的《西北根據地的歷史地位》一書。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對此書的評價是:“這是迄今第一本專門論述西北革命根據地歷史地位的著作”。

吳志淵個人年表

1927-1949年
1928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任校學生會主席,因對“立三路線”提出不同看法,受到錯誤處分,後得到黨組織糾正;
1931年入北平宏達學院,次年考入輔仁大學,在此期間,與在北平的陝北紅軍領導人謝子長閻紅彥等關係密切;
1934年回到陝北根據地安定革命委員會秀延縣蘇維埃政府任秘書;
1935年任陝北省蘇維埃政府秘書長;
1936年春任西北抗日救國會主任,同年冬入中央黨校學習,學習結束後任甘泉抗日救國會主任;
1938年夏擔任鎮原縣委書記;
1940年入延安馬列學院學習;
吳志淵革命照 吳志淵革命照
1943年任定邊縣政府縣長、縣委書記;
1945年任三邊專區、咸陽專區專員;
1949年任陝甘寧邊區政府民政廳副廳長;
1950-1985年
1950年1月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民政部副部長;
1955年任西安市委書記處書記兼市政府副市長、黨組書記;
1960年調任雲南省委常委、邊疆工作委員會書記、省政協副主席,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衝擊;
1975年重新出來工作,任雲南省政協第一副主席、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個人照片
個人照片(2張)
1978年任雲南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
1979年入中共中央黨校高級班學習;
1980年3月調任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1985年6月卸任。
1985-2012年
1992年6月離休。
他離開工作崗位後,用五年時間,走訪陝西江西等省市,查閲了大量歷史資料,撰著了《西北革命根據地的歷史地位》一書。1996年被聘為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顧問。

吳志淵生平事蹟

投身革命
吳志淵,是大革命時期為中國無產階級解放事業作出無私奉獻的革命先輩之一,當年那片貧瘠艱苦、缺水缺糧、硝煙瀰漫的陝甘寧地區,到處有他奔走呼號、覺醒激進的革命聲音,到處有他捨生取義、卓絕奮鬥的革命身影。
吳志淵,原名吳居第,1910年生於陝西安定縣(今子長縣)馬家砭鄉的一個富農家庭。吳志淵從小就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早在家鄉清澗高等小學學習期間,就參加了諸如“剪長辮、放小腳”等反封建的宣傳活動。
當時的廣大青年學生較早地受到黨的培養教育,接受了革命思想,具有一定的政治覺悟。當時的陝北學生運動,以綏德四師(陝西省立第四師範學校)為中心,在各縣組織學生會,成立了陝北學生聯合會,開展學生運動。在上海“五卅”慘案發生後,清澗高小學校的吳志淵和郝鶴鳴等人受組織委派與綏德四師的學生一起到懷寧灣等當地的集鎮上做反對帝國主義的宣傳工作。
1927年2月,吳志淵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據吳志淵八十年代在身邊工作過的秘書黃志平回憶,離休後吳志淵與他的戰友、老鄉賀晉年某次在聊起當年入黨的情景時,兩人不禁開懷大笑。原來,兩人是同一批加入黨組織的,彼此描述的入黨時間入黨地點完全相符:在匿名人的通知下,在一孔昏暗的窯洞裏宣誓,裏面有多少人是哪些人他們無從知曉。
那個時候的綏德四師,是出青年黨員的陣地,那裏的學生一畢業就被分配到陝北各級學校,擴展成更廣泛的黨的陣營,難怪陝北土皇帝井嶽秀驚呼綏德四師是“炸彈”了。1927年吳志淵就讀綏德四師。1930年任該校學生會主席,在黨的領導下組織四師學生遊行示威、集會、寫標語、散傳單,宣傳革命思想。同年,因對當時黨組織執行“立三路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曾受到錯誤處分。
1931年,吳志淵赴北平(今北京)宏達學院學習,次年考入北平輔仁大學(今北京師範大學)中文專業就讀。為躲避國民黨的追捕,吳志淵於1934年回到陝北安定縣西區的革命根據地,擔任黨在陝北的第一個政權機構——秀延縣政府(後改為赤源縣蘇維埃政府)秘書。
1936年中共中央長征到達陝北,由中共中央總書記張聞天、中華蘇維埃政府西北辦事處主席博古談話後,任命吳志淵為陝北省蘇維埃政府秘書長。同年經組織調動,到西北抗日救國會擔任主任,該組織是中國共產黨為組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建立的,由宋慶齡魯迅蔡廷鍇毛澤東等任名譽主席。1936年到中央黨校高級班學習。1938年擔任中共鎮原縣委書記。1940年在延安馬列主義學院學習。結業後歷任定邊縣委書記兼縣長、三邊地區專員、咸陽地區專員等職。
廉潔奉公
新中國成立後,吳志淵先後擔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民政部副部長、西安市委書記處書記兼市政府黨組書記。在西安工作的十年中,吳志淵為新中國修建了西北第一條重要鐵路,也為西安市的農業和社會發展灑下了辛勤的汗水。
他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把一切建樹和業績都歸功於黨和人民,從不居功自傲,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據他身邊的工作人員介紹,吳志淵一生對工作嚴謹,為人耿直,清正廉明。一次,家裏沒有煤氣了,秘書要去灌氣,可吳志淵不同意,説“這不是你的事,你不要管。”他還時常跟身邊的人員講彭德懷的故事,説彭如何如何勤儉節約,如何如何公正廉潔。
1959年,吳志淵同志調任雲南主抓邊疆少數民族和統戰工作,二十年間飽受了三年自然災害和文化大革命的磨難。他始終堅持革命信仰,為雲南邊境的安定,各族人民團結和生活改善兢業奉獻。
“文革”中,吳志淵受到了嚴重衝擊,被趕到離家三百公里以外的“五七幹校”勞動改造,身心同時遭受着摧殘。據他的大兒子吳又欣回憶,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父親一年到頭都是一身棉襖,以至於棉襖裏外都是油光光的。因為長年積勞壓抑,母親史次鋒於1976年病逝,時年59歲。
粉碎“四人幫”以後,吳志淵重新走上了領導崗位,先後擔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雲南省政協第一副主席、雲南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1980年調任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不論在雲南還是在湖南,吳志淵仍然是一絲不苟地為黨為人民工作。
慈父嚴教
祝賀吳志淵同志100歲華誕 祝賀吳志淵同志100歲華誕
吳家有七個孩子,吳必理、吳曉峯、吳曉愉、吳又欣、吳繼欣、吳曉忠、吳玲玲。二女兒吳曉峯曾經是廣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現已離休。如今兒女們又有了兒女,子孫四代分別居住在雲南、北京、甘肅陝西廣東等六個省份,雖一家子難得聚在一塊兒,但親情誰也不曾減淡。
二兒子吳繼欣説,父親一直就像個領導,對待他們也很嚴格。每逢家庭會議,父親必然會把“聽黨的話,跟黨走”這類話作為開場白。吳繼欣記憶中,在他很小的時候,哥哥姐姐們被父親關在閣樓上背書,小點的弟妹在樓下嘻嘻哈哈地玩耍,看見樓下的玩耍,樓上的想得牙癢癢也沒用。只要父親在窗口一探頭,樓下的小傢伙們必定一鬨而散。
父親對兒女們管教很嚴,但兒女們也非常懂事,姐弟們的學習都很不錯,沒讓父母操過很多心。受父母親的影響,他們自小養成了艱苦樸素的作風,不論走到哪裏,人們都説他們不像高幹子弟,沒有紈絝子弟飛揚跋扈的作風和氣派。
吳志淵對家鄉人民一往情深。90年代聽説家鄉還沒用上電燈,便捐款接通電網。
近年來,吳志淵雖然年事已高,但始終認為,國運興衰在於教育,孜孜不倦地關懷着年輕一代的成長。1982年,他為家鄉子長縣馬家砭鄉劉家坪小學的建設欣然捐款,並帶動了當地興師重教的風氣。後來,他又捐出省吃儉用存下的5萬元,在劉家坪學校設立獎學金,以實際行動來努力振興陝北人民的教育事業。
現在,吳老對人間的恩怨已沒有記憶,卻對組織、對家鄉念念不忘;對子女已經印象模糊,卻能寫字、認字,用書寫與人交流。在兒女們的眼中他們的父親就是個奇人。
晚年活動
吳志淵舊照 吳志淵舊照
 拿錢資助貧困孩子上學
吳志淵老人對教育事業特別重視。從1981年開始至今,他先後從自己的工資收入中拿出數萬元資助十幾個困難家庭的孩子上學。早在1982年時,他將當時家裏僅有的5000元捐給家鄉劉家坪小學,一時傳為佳話,極大地帶動了當地興教重教的風氣。後來,他又捐出省吃儉用存下的5萬元,在劉家坪小學設立獎學金,以鼓勵孩子們勤奮學習。對湖南的教育事業他同樣傾注了心血,多年兼任着湖南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顧問。
吳志淵老人的子女同樣引人注目。他們中有擔任過甘肅省原軍區司令員的軍人,亦有當過廣州市委領導的幹部……吳老共育有4個女兒3個兒子,兒女們分散在陝西、廣東、雲南等地工作。
據熟悉吳老家庭情況的省人大常委會機關離退休人員第一黨支部書記楊紹根介紹,吳志淵對家人和身邊工作人員要求很嚴,1985年離開工作崗位後,他總是以一名普通黨員的身份參加支部會議,早到會場,積極發言,支部組織的每一次募捐活動,他總是帶頭捐款捐物。
嘔心立著
1985年離開工作崗位後,吳志淵全心投入到對西北革命根據地歷史地位的研究中。為此,他不顧年近八旬的高齡,用了5年時間,走訪了新疆、陝西江西等十多個省市,查閲了大量歷史資料,以自己的親歷為主線,寫出了《西北根據地的歷史地位》一書,該書於1991年建黨70週年前夕出版後,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評價是“迄今為止第一本全面論述西北根據地歷史地位的重要史料。”1996年,吳志淵還被聘為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顧問。
説起吳志淵著書立説的由來,還得從一個故事説起。1986年,林伯渠同志誕辰一百週年,吳志淵偶然看到湖南日報上登出的一則報道,説的是某某領導某某領導出席了儀式。當時他就叫來他的秘書指着報上的消息説,“當年我是林老的直接部下,難道他們不知道嗎?!”此時正當毛致用同志擔任省委書記,聽到吳老這麼一説,毛致用立馬想了個補救措施,前來徵求吳志淵的意見,“這會議呢都開過了,您看是不是能以老部下的名義寫個回憶錄。”吳志淵一聽這話,樂了。自己當年是紮根於陝北的,對西北革命的情況有很多親身經歷和深切體會,當即就同意了這個提議,“寫就寫吧。”
於是,他找來了當時還在湘潭大學歷史系任教的黃志平。黃志平聽説吳老要他協助寫回憶錄,當即爽快地答應了,“不就是篇回憶錄嘛,這還不簡單。”誰知,在商量如何下筆的過程中,吳老的“胃口”越來越大。這回憶錄要寫就得寫這西北根據地,而這西北根據地的意義實在又太特殊太重要了,毛主席在《“七大”工作方針》中指出,“沒有陝北就下不得地。我説陝北是兩點:一個落腳點,一個出發點。”思來想去,西北根據地的發展壯大豈是一篇小文章能概括的?於是,在經過二人的幾天商議之後,吳志淵最後決定,將回憶錄改成寫西北根據地的歷史地位。
聽着吳志淵把回憶錄換成了論文題目,黃志平心裏直犯嘀咕。這下,小文章變成了大工程,從助手變成了秘書,這倒不説,難就難在主題定的是當代黨史,在當時來説,這可是一大禁區啊。要知道這本書裏要涉及的人物,皆是當今健在的高層領導。當黃志平把心中的疑慮跟吳老提出時,吳老當時就乾脆利落地説:“沒問題,就這麼寫。有什麼責任我擔!”。
“這本書寫出來至少需要五年時間。”。
“不怕,我還能再活五年!”説這話時,吳志淵已經有76歲高齡。
於是,開書單、查史料、找文獻、實地調查,他們二人就這樣一絲不苟地忙活開了。
為真實、全面地反映西北黨組織在中國革命歷史中的作用,為後人能保留下這一珍貴的歷史資料,吳志淵不顧年近八十的高齡,克服了身體上的種種困難,憑藉着對黨的無限忠誠和無私奉獻精神,以革命戰鬥年代一個共產黨員所具有的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作風,用了五年時間走訪新疆、陝西、江西等十多個省市區,查閲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參考了數百種文獻論著、回憶材料和訪談記錄,做了深入詳實的調查研究,採訪了薄一波習仲勳、賀晉年、馬文瑞等幾十位老同志,終於寫出了洋洋灑灑四十萬字的《西北根據地的歷史地位》。
該書扼要敍述了西北根據地的創建歷程,全面闡述了西北根據地的偉大歷史地位,對黨中央、毛澤東同志在陝北13個年頭中關於政治、軍事、統戰、經濟、文化、黨務等各項方針政策,作了真實的記敍。然而在整個記敍中,卻沒有一段經歷是提到吳志淵自己的,他要求秘書省略了有關他的經歷,力求秉持客觀真實公正的行文角度。其著述的客觀嚴謹以及他為人的低調,可見一斑。
在吳志淵珍藏的那本新版的《西北根據地的歷史地位》一書末尾,還記錄了一段他真實感人的一句話:“沒有想到,我能寫出這麼一本書!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2004年7月14日。”
頑強意志
吳志淵的頑強的生命力不能不説是個奇蹟。在80歲和90歲的時候,他兩次患癌、兩次大手術,91歲又不慎摔成大腿骨折,硬是靠堅強的意志和親人們的精心護理又站了起來。晚年最折磨他的皮膚瘙癢症使他脾氣暴躁,無法安睡,他身邊的家人、保姆和工作人員因此沒少捱罵。妻子毛蘭玉默默無聞地悉心料理給予他極大的感動。當年與吳志淵在延安共過事的同鄉牛生祥同志(原湖南省審計廳廳長)都説,沒有妻子毛蘭玉,吳志淵恐怕活不到現在。
百歲辭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第五屆、六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享受省長級待遇的離休幹部吳志淵,因病醫治無效,於2012年1月18日16時55分在長沙不幸逝世,享年102歲。

吳志淵人物評價

吳志淵同志逝世前是湖南省健在的參加革命工作最早、黨齡最長的一位同志。他一生作風正派,堅持原則,實事求是,艱苦樸素,廉潔奉公,嚴格要求親屬和身邊的工作人員,永葆了共產黨員的革命本色,受到了人民羣眾的愛戴。在長達8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吳志淵同志對黨和人民的事業忠貞不渝、奮鬥不止。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光輝的一生,是為黨和共產主義事業無私奉獻的一生。吳志淵同志的崇高品德、革命情操、優良作風、光輝業績,將永遠銘記在大家心中。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