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徵鎧

鎖定
吳徵鎧(1913年8月8日—2007年6月27日),出生於上海,籍貫江蘇揚州 [23]  。物理化學家、放射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 [1] 
1934年吳徵鎧從金陵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36年考取了中英庚款公費留學英國,成為劍橋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第一個中國研究生 [2]  ;1939年回國後進入湖南大學化學系工作;1940年受聘於浙江大學,擔任化學系教授;1950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3]  ;1951年擔任浙江大學化學系主任;1952年擔任復旦大學化學系主任兼物理化學教研室主任;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4]  ;1959年負責籌建復旦大學原子能系,並擔任系主任和黨總支書記;1960年被調到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擔任研究員;1962年擔任第二機械工業部擴散工藝總工程師,兼理化工程研究所副所長;1972年被任命為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1978年擔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科技局總工程師;1980年兼任復旦大學教授;198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1984年被聘為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原子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2007年6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5] 
吳徵鎧早期工作以分子光譜學為主,對四氯化碳拉曼光譜的精細結構和同位素效應及有關液氮温度下固態氯化氫、磷化氫及砷化氫分子的紅外光譜進行過研究。20世紀60年代在核工業部工作中解決了六氟化鈾生產及氣體擴散廠生產及膜的研製。80年代後開展了反斯托克斯拉曼光譜、低温基質隔離傅里葉紅外光譜、激光四波混頻光譜等方面 [1] 
中文名
吳徵鎧
外文名
Cheng-Kai Wu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13年8月8日
逝世日期
2007年6月27日
畢業院校
英國劍橋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8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祖    籍
安徽歙縣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吳徵鎧人物生平

吳徵鎧
吳徵鎧(4張)
1913年8月8日,吳徵鎧出生於上海,祖籍安徽歙縣 [6] 
1930年,吳徵鎧進入金陵大學化學系學習。
1934年,吳徵鎧從金陵大學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併成為裴多斐榮譽學會會員。畢業後在金陵大學化學系擔任助教(至1936年)。
1936年,吳徵鎧考取了中英庚款公費留學英國 [7]  ,成為劍橋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第一個中國研究生,師從分子光譜專家G.B.B.M.薩瑟蘭(Sutherland)教授,在其指導下從事紅外和拉曼光譜研究,在研究生期間先後發表學術論文5篇。
1939年,吳徵鎧畢業後回到中國,進入湖南大學化學系工作,擔任教授。
1940年,吳徵鎧受聘於浙江大學,擔任化學系教授。
1948年,吳徵鎧兼任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至1949年)。
1950年,吳徵鎧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 [3] 
1951年,吳徵鎧擔任浙江大學化學系主任。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浙江大學化學系與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6所大學的化學系合併,吳徵鎧擔任了新成立的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系主任,兼物理化學教研室主任 [8]  。同時他兼任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1956年,吳徵鎧參加中國高等教育代表團考察蘇聯的高等教育。同年,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1959年,吳徵鎧負責籌建復旦大學原子能系,擔任系主任和黨總支書記。同時開始鈾同位素分離技術的研究。
1960年,蘇聯中斷了對中國研製核武器的技術援助後,吳徵鎧被調到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擔任研究員(至1962年),負責氣體擴散法分離鈾同位素研究的領導工作,主要承擔氣體擴散法濃縮鈾同位素的核心部件——分離膜的研製。
1962年,吳徵鎧擔任第二機械工業部(核工業部)擴散工藝總工程師,兼理化工程研究所(605所)副所長(至1972年),在此期間為中國濃縮鈾氣體擴散廠解決了不少生產技術中的關鍵問題。
1964年,吳徵鎧擔任擴散機鑑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負責國產的氣體擴散機鑑定工作。
1972年,吳徵鎧被任命為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至1978年),負責化學方面的工作。
1976年,吳徵鎧領導和參加用鎇-241為原料生產100居里鋦-242的工作,保證了中國核武器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
1978年,吳徵鎧擔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科技局總工程師、第二機械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任委員,在此期間參加中國發展激光法分離鈾同位素等重要科研項目的技術論證。
1980年,吳徵鎧兼任復旦大學教授。
1981年,吳徵鎧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院士) [1] 
1984年,吳徵鎧任被聘為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原子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2007年6月27日3時30分,吳徵鎧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9] 

吳徵鎧主要成就

吳徵鎧科研成就

  • 紅外和拉曼光譜技術研究
1936年開始,吳徵鎧在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選擇了紅外和拉曼光譜技術研究分子光譜這個研究方向。通過3年的工作,於1938年發表了《四氯化碳振動光譜中的同位素效應》論文,對四氯化碳分子拉曼光譜的精細結構進行了細緻的測定,並提出可以通過該分子中氯原子的同位素效應來解釋,從而消除了當時人們對四氯化碳分子是否具有四面體構型的懷疑。同年,還發表了鈾酰化合物紅外和拉曼光譜的研究論文,提出鈾酰離子(UO2+2)可以看作是具有等腰三角形結構的三原子分子 [10] 
吳徵鎧在劍橋大學留學期間,曾在液氮温度條件下測定了固態氯化氫分子的紅外和拉曼光譜,通過比較液態和固態條件下該分子在光譜上的差異,對弄清在固態中分子是否發生量子化轉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他曾測定了磷化氫(PH3)、磷化氘(PD3)和砷化氫(AsH3)分子的紅外光譜,對了解這些分子具有類氨(NH3)分子結構起了重要作用。
1939年吳徵鎧回國以後,由於受當時實驗條件的限制,無法繼續開展紅外和拉曼光譜的實驗研究工作,只能依賴於中國國外文獻發表的實驗數據,做一些有關分子力常數與核間距之間的理論研究。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吳徵鎧協助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建立紅外光譜實驗室,並在復旦大學化學系購置了紅外光譜儀,與青年教師一起開始着手進行紅外和拉曼光譜研究。
1980年以後,吳徵鎧鑽研將激光技術用於分子光譜的研究,他曾指導研究生採用可調諧染料激光器進行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光譜(CARS)研究。在中國國內率先建立了低温基體隔離富里葉紅外光譜(MI-FTIR)技術 [11-12] 
  • 原子能研究
1958年開始,為了發展中國的原子能事業,吳徵鎧服從祖國需要,將工作重點轉向籌建復旦大學原子能系。1960年以後,他被調到第二機械工業部專門從事鈾同位素分離技術研究。
1970年由於蘇聯片面中斷了對中國提供生產六氟化鈾的技術援助,使濃縮鈾同位素工廠陷入“無米之炊”的困境。1970年8月吳徵鎧調到原子能研究所後,立即參加領導一套代號為“615Z”的六氟化鈾簡法生產裝置的運行和試驗。當時,吳徵鎧對六氟化鈾生產工藝還不很熟悉,他憑着良好的基礎知識和長期積累的分析問題的能力,果斷地提出這台裝置的主要毛病是冷凝器容易被堵塞,必須改進,他向上級提出改進冷凝器內接觸面的意見。經過實踐,表明改進後的冷凝器安裝在六氟化鈾生產裝置上性能良好。這為攻克氣體擴散廠初期原料供應的難關起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吳徵鎧還指導鈾同位素分離中核心部件——分離膜的研製工作。吳徵鎧借鑑了有關文獻資料,提出採用氣體化學分解反應制備超細金屬粉末,這個主張經過試驗表明是正確的,不久從實驗室製備擴大到了大規模生產。此外,在研製分離膜過程中,吳徵鎧和研究人員一起經過反覆探索後,提出在小擴散機組上進行測試,並根據紊流產生的原理在機內採取一定的技術措施,解決了小擴散機組氣流速度太小的問題。為此,這項研究成果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獲“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1985年第二代分離膜獲得國家科技委員會授予的發明一等獎。
1976年,核武器研究院要求提供100居里鋦-242,吳徵鎧親自領導和參加了此項重要研製任務。在當時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先將強α放射源鎇-241分裝,送進核反應堆內輻照,再經分析鑑定,終於在3個月時間內按期完成了任務,這些合格產品及時滿足了中國核武器試驗的需要 [13-14] 
  • 學術論著
Wu C.K. Sutherland G. B. B. M. The Isotope Effect in the Vibration Spectrum of CCl4 [J]. J. Chem. Phys. 1938, 6: 114.
Conn G.K.T. Wu C. investigation of the Raman and Infrared Spectra of certain uranyl salts, with the Conclusions on the Structure ofthe uranyl group [J]. Trans. Fara. Soc., 1938, 34: 1483.
Lee E, Sutherl and G. B. B. M. Wu C. K. Infrared and Raman Spectraof crystalline hydrochloric acid [J]. Nature, 1938, 143: 669.
Lee E, Wu C. K.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a of AsH3, AsD3 and PD3 [J]. Trans. Fara. Soc., 1939, 35: 1366.
Sutherl and G.B.B.M., Lee E, Cheng Kai Wu.The dimensions of the phosphine and arsine molecule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optically activederivatives [J].Trans. Fara. Soc., 1939, 35: 1373.
吳徵鎧, 趙善成.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orce Constant and the In-teratomic Distance of a Diatomic Linkage II, A Modified Huggins Relation [J]. Phys.Revie W, 1947, 71(2): 118.
吳徵鎧.物理化學教學中的體會.物理化學教學文集.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13: 52.

吳徵鎧人才培養

  • 教育思想
吳徵鎧長期從事大學化學教育,他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他認為學生在大學裏學習不過四五年,而在今後工作中學習將是四五十年。前者是為後者做準備的,教師的責任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他在講授物理化學課程中身體力行,在啓發性講解物理化學基本原理的同時,着重講授認識自然規律的過程。在闡述各種基本定律時,強調概念來源於實驗,因而要重視過程的物理圖象,而不過分應用數學推導。因此,他再三告誡同仁“只想把學生培養成和自己一樣的人,必然不能培養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學生” [8] 
吳徵鎧教育思想的另一特點是十分重視對學生的實驗訓練。他認為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學生的實驗技能和良好的作風必須在嚴格的實驗訓練中獲得。抗日戰爭時期,浙江大學遷校貴州遵義,當時物質條件十分困難,吳徵鎧親自動手製做一些實驗教具供學生實驗用。50年代他在復旦大學任教時期,花費很多精力建造了一座化學樓和一座放射化學實驗大樓,並且將有限的經費主要用於購置教學實驗所需的儀器,選留更多的青年助教加強實驗教學 [13] 
  • 講授課程
在1940至1952年間,吳徵鎧在浙江大學化學系主要講授《物理化學》等課程,並在當時分子光譜實驗研究條件尚不具備的情況下,開展有關分子力常數與核間距之間關係的理論研究 [15] 
  • 教學改革
吳徵鎧擔任了新成立的復旦大學化學系主任後,領導教學改革,為制訂全國綜合性大學化學系教學計劃和起草物理化學教學大綱做了許多工作;1955年全國化學專業教學計劃試行四年級學生進行畢業論文,他率先在復旦大學化學系全部進行實驗性的畢業論文,以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與科學研究能力 [4] 

吳徵鎧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81年
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 [1] 
1998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14] 

吳徵鎧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78年—1990年
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屆常務理事 [16] 
1964年12月—1965年0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8年03月—1993年03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7-19] 

中國核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

中國光學學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 [20] 

中國光學學會光譜專業委員會第一至二屆理事長

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

吳徵鎧個人生活

  • 家庭情況
1978年左起五哥吳徵鎧、大哥吳徵鑄、二哥吳徵鑑、吳徵鎰 1978年左起五哥吳徵鎧、大哥吳徵鑄、二哥吳徵鑑、吳徵鎰
吳徵鎧的大哥吳徵鑄(吳白陶)是學者、劇作家;二哥吳徵鑑是醫學寄生蟲學家、醫學昆蟲學家,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弟弟吳徵鎰是植物學家,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21] 
  • 興趣愛好
吳徵鎧的興趣十分廣泛,除熱愛化學事業外,還喜歡文學、詩詞、音樂、文物和書畫等,晚年尤愛欣賞外國古典音樂 [4] 

吳徵鎧人物評價

吳徵鎧是中國最早從事紅外光譜的研究者之一。50年代他曾協助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復旦大學籌建紅外光譜實驗室,為中國培養了新一代的分子光譜學專家。80年代他開始在復旦大學指導研究生進行相干反斯托克喇曼光譜和低温基體隔離傅里葉紅外光譜的研究。他是中國分子光譜研究的重要開拓者之一。吳徵鎧從40年代開始從事大學教育,他的學生遍及海內外。吳徵鎧的學術思想極為活躍,講課富有啓發性。他説話幽默,待人謙和,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導師 [22] (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學與技術系評)
吳徵鎧院士是中國氣體擴散法分離鈾同位素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14] (何梁何利基金會評)

吳徵鎧後世紀念

  • 吳徵鎧獎學金
2008年4月11日,“吳徵鎧獎學金”啓動儀式暨緬懷吳徵鎧院士追思會在復旦大學化學系校友廳舉行。儀式除了介紹“吳徵鎧獎學金”設立的相關內容外,還通過錄像展播、和學生回憶等方式,圍繞着“成才未可忘憂國”的主題追思吳徵鎧院士為祖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奮鬥的光輝一生 [8] 
“吳徵鎧獎學金”前身是“吳徵鎧分子科學基礎研究啓動基金”,由吳徵鎧在復旦百年校慶之際,捐贈的五十萬元個人積蓄而設立的。該獎學金用以獎勵化學系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傑出的青年學生,每年獎勵兩名:本科生一名,獎勵金額1萬元;研究生一名,獎勵金額1.5萬元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