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同鄉共井

鎖定
同鄉共井位於南京市秦淮區老門西片區,南起陳家牌坊,北至飲馬巷。同鄉共井最遠可以追溯到東晉六朝時期的南京,而且和著名的王、謝家族有着密切關係。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北方一百餘萬官民南渡江南。這口井原是王導所建,他的本意是用以鞭策從北方來的官民,要風雨同舟、同舟共濟,才能在江南站住腳跟並鞏固政權。而稍後的謝安因淝水之戰立下大功而成名相。謝安同樣鞭策南遷官民要同舟共濟,後人就在這口井旁建立了謝公祠。同鄉共井的井名和巷名就漸漸流傳了下來。
中文名
同鄉共井
地理位置
南京市秦淮區

同鄉共井地理位置

同鄉共井位於南京市秦淮區中華門西,南起陳家牌坊,北至飲馬巷。深深的巷子,幽幽的青石板,給人不一樣的感覺。邊走邊問,一條巷子悠悠長長,快到盡頭時,一口古井已赫然在目。同鄉共井雖已年久不用,但外表還很光潔,井欄是用白色石頭砌成的。井蓋是一塊圓形水泥,圓邊由鋼筋包裹。井蓋上面壓了4盆花,有一盆月季開得很漂亮,映襯得古井更加古樸雅緻。井欄周圍的地面都用水泥封住了,成一個長方形,十分整潔。掀開井蓋,依然能看到井中的水,水面離井口約三四米,井中的水很幽深也很臭。
1980年代,這口“同鄉共井”還十分受歡迎,女人們都在井邊洗衣淘米,大人小孩圍坐在井旁納涼。夏天時,在井裏冰個西瓜,附近的居民至今對此難以忘記。不過讓周圍居民失望的是,這口井的井水水質漸漸差了。在1990年左右,井水突然變得奇臭無比。用井水拖地時,那臭氣燻得人受不了。附近居民説,那是因為水井附近搞了個下水道,髒水順着下水道滲到井中,井水就被污染了。而且有段時間,原有的青石井蓋被偷走了,小孩亂扔東西,水也就更差了,漸漸的這口井就沒有人用了。

同鄉共井傳説軼事

關於這口古井和古井名字的由來,一直流傳着一個激動人心的故事,也傳遞着一種精神。這條小巷最遠可以追溯到東晉、六朝時期的南京,而且和著名的王、謝家族有着密切關係。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北方一百餘萬官民南渡江南。這口井原是王導所建,他的本意是用以鞭策從北方來的官民,要風雨同舟、同舟共濟,才能在江南站住腳跟並鞏固政權。而稍後的謝安因“淝水之戰”立下大功而成名相。謝安同樣鞭策南遷官民要同舟共濟,後人就在這口井旁建立了謝公祠。同鄉共井的井名和巷名就漸漸流傳了下來。
“同鄉共井”和謝公祠後來曾幾度毀於戰亂而湮沒。也有一種説法認為,過去曾有幾個同鄉遷此定居,共用一口井,且又組成同鄉會,故名同鄉共井。有人認為,井是維繫人生命的水源,同鄉人共用一井水,把同鄉人的命運緊密維繫在一起,風雨同舟,這就是“同鄉共井”的深邃內涵。

同鄉共井地名傳承

同鄉共井所在地帶是秦淮區市井文化的主要聚集地,文化淵遠流長。同鄉共井不僅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還具有深厚的人文意義,值得人們去關注。
老巷與古井始終是無法分開而談的話題。有巷有井,南京的許多老街巷都與井有着或多或少的聯繫,甚至地名直接與井有關。有的巷名與老井並存,有的已是巷名依舊,古井不存了。
楊公井至今仍是井與地名並存,十分難得。高高的石質井沿,井口深深淺淺的缺口和裂痕見證着歷史變遷。楊公井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清朝光緒年間,一年久旱不雨,百姓吃水成了問題。金陵城內一位叫楊鏡巖的軍事長官率領部隊就近挖井,終打井一口。然而僧多粥少,一口井仍然解決不了眾多軍民的飲水難題。他又用自己的積蓄僱用民工打了兩口井。這三口井,井水清澈甘甜。當地百姓為了紀念楊鏡巖,在井旁為他立碑,並將這條街道命名為楊公井。
金沙井也是以井名成就街名的典型例子,東接中華路,西接洋珠橋,這條巷子有200多米長。這裏的老百姓幾乎都知道金沙井的來歷。《江寧縣誌》記載説,明朝時有一年大旱,河水乾枯,居民在此挖井取水,卻不料井中有沙,沙中還有閃閃發光的金粒,因此就將這口井取名金沙井。而後一口井演變成一方地名,就有了現在的金沙井。如今真正的金沙古井早在五六年前就被填埋,地名卻長長遠遠地流傳下來。
巷井總是難分,尤其在六朝煙雨浸潤的古都。六角井、同鄉共井、銅井巷……無需多想,信手拈來盡是井與巷割不斷的聯繫。巷子成了馬路,古井成了記憶,不經意改變的是生活,改變不了的是井與巷最親密的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