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

鎖定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College of Automotive Studies,Tongji University)是同濟大學的下設二級學院。
1988年,同濟大學在機械工程系設立機械設計與製造專業(汽車方向),開創了中國第一個中外合作汽車專業辦學的先河,是中國第一個五年制、德英雙外語的汽車專業;1991年成立汽車工程系;2002年,在原有汽車工程系、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和汽車營銷管理學院的基礎上成立汽車學院。2004年9月,汽車學院全體遷入位於上海國際汽車城的同濟大學嘉定校區。
截至2021年底,學院設有3個教研室,開設1個本科生招生專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個,專業碩士學位類別3個;共有在編教職工121人。 [1] 
中文名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
外文名
College of Automotive Studies,Tongji University
創辦時間
1988年
辦學性質
二級學院
主管部門
同濟大學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曹靜
院長:張立軍
專職院士數
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本科專業
1個
碩士點
二級學科2個
專業類別3個
博士點
二級學科2個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2個
院系設置
3個教研室
地    址
上海市嘉定區曹安公路4800號寧遠館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辦學歷史

校園活動
校園活動(7張)
1978年,同濟大學“熱能動力機械(動力)專業恢復招生。
1988年4月,汽車工程系正式成立。下設工程機械專業、汽車專業、熱能動力與裝置專業,黃錫鵬任首任系主任。10月 機械工程系下設立汽車教研室,成立汽車研究室。
1996年,重組成新的汽車工程系,包括汽車專業和車用發動機專業。
1999年,汽車工程專業機械學科方向首批碩士生入學。7月29日,同濟大學汽車營銷管理學院成立。
2000年,同濟大學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成立。
2002年2月20日,在原有汽車工程系、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和汽車營銷管理學院的基礎上成立汽車學院。
2004年9月,汽車學院全體遷入位於上海國際汽車城的同濟大學嘉定校區。
2007年,獲批科技部燃料電池汽車及動力系統國家工程中心。
2009年,獲批工信部新能源汽車及動力系統國家工程實驗室,上海市地面交通工具風洞中心正式落成投入使用。
2014年,獲批智能型新能源汽車國家協同創新中心。 [2]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辦學條件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院系設置

根據2022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設有3個教研室:汽車電子與智能教研室、車用能源與動力教研室、汽車工程教研室 [14]  ,開設1個本科生招生專業:車輛工程為雙外語五年制,以德語(或法語)、英語的雙外語教學為培養特色。 [4]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師資力量

截至2021年底,學院共有在編教職工121人,其中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40人,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39人,中級專業技術職務32人,其他10人。學院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專家6人,973計劃和863計劃首席科學家3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海外)獲得者1人。 [1] 
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孔輝(雙聘)、 鍾志華(專職)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吳志軍、陳慧
973計劃和863計劃首席科學家:餘卓平等 [13]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根據2022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個;2019年,車輛工程(汽車)專業順利通過教育部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1]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車輛工程 [4]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車輛工程
精品課程
類別
課程名稱
上海市精品課程
汽車構造、汽車理論、內燃機原理 [6] 
  • 教學成果
截至2022年5月,學院是中國大學生方程式賽車、殼牌節能賽車、EP節能賽車等一系列重量級賽事的第一高校發起單位,累計獲得中國賽冠軍50餘個,國際賽冠軍20餘個。 [12]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學科建設

根據2022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個,專業碩士學位類別3個,國家重點學科(培育)1個,上海市重點學科1個。 [1]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機械工程、管理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點:車輛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
二級學科碩士點:車輛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
專業碩士學位類別:機械、能源動力、交通運輸 [15] 
國家重點學科(培育):車輛工程
上海市重點學科:車輛工程 [5]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學術研究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科研平台

根據2022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3大國際化科創平台,4大國家級科創平台,4大省部級科創平台,有教育部節能環保汽車創新團隊1個。 [1] 
國際化科創平台:智能型新能源汽車創新引智基地、新能源汽車工程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中德汽車聯合研發中心
國家級科創平台:智能型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中心、新能源汽車及動力系統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平台—汽車風洞、燃料電池汽車及動力系統工程技術中心
省部級科創平台:教育部新能源汽車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交通工具空氣與熱模擬風洞重點實驗室、上海電動汽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科創中心-智能型新能源汽車功能型平台 [1]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5月,學院承擔中國第一個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863研發項目、中國第一個汽車行業973計劃項目,成功研製中國第一輛自主知識產權燃料電池轎車“超越一號”;完成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新能源汽車重大示範項目,持續開展聯合國開發署和全球環境基金支持的燃料電池汽車重大示範工作。 [12] 
2022年,學院“基於壽命延長的燃料電池汽車陰極空氣過濾器系統研究與開發”項目獲批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重點專項(2022年)。 [11] 
科研獲獎
獎項名稱
獲獎項目
2007年上海市科學技術一等獎
燃料電池轎車動力系統集成與控制技術
200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燃料電池轎車動力平台關鍵技術
2009年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燃料電池汽車供氫關鍵技術
2009年上海市科學技術三等獎
乘用車約束系統試驗平台的技術研究
2009年上海市科學技術三等獎
汽車側氣囊及電子控制系統ECU項目研發與應用
2010年上海市科學技術二等獎
高壓氫氣供給系統關鍵技術
2012年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混合柴油燃料車用關鍵技術及應用
2012年上海市技術發明二等獎
基於改型優化的轎車液力變矩器產品系列開發新技術
2013年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汽車多源動力總成集成控制關鍵技術與應用
2017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獎
柴油車顆粒後處理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
2017年上海市技術發明二等獎
需求與功能導向的汽車離合器產品主動開發技術
2017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車用動力電池多域、多尺度管理及成組關鍵技術
2017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電動汽車智能充換儲一體化電站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 [8] 
2019年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技術研發極其產業化
2019年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燃料電池商用車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應用
2020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全頻段汽車制動系統動態設計與評價關鍵技術及應用 [7] 
2020年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一等獎
分佈式驅動電動汽車關鍵技術及應用
2020年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一等獎
長壽命商用車燃料電池系統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9] 
2021年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
商用車低排放尾氣後處理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 [10]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合作交流

根據2022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先後與AVL、德國大眾、舍弗勒、採埃孚、英飛凌、保時捷以及萊英金屬7家德國企業共建了基金教席;於2010年後成立了Audi-同濟聯合實驗室、JTEKT-同濟聯合實驗室和SAKES-同濟聯合實驗室;同時與歐洲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斯圖加特大學、布倫瑞克工業大學、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波鴻魯爾大學、法國巴黎高科大學、奧地利格拉茲大學等在大學開展雙學位碩士培養項目。 [1]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文化傳統

  • 院徽
院徽採用了扁平化的設計風格,院徽中心的車輛是由“TJ”兩個字母演變而成。院徽上下各有五顆星,分別體現了汽車人仰望星空以及腳踏實地、爭創一流的精神面貌。在配色上選擇了藍色、綠色和米黃色,分別體現了同濟汽車對智能、環保的追求以及汽車人為人低調、埋頭苦幹的特點。
院徽 院徽
  • 文化活動
根據2022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組建了FSAE賽車、DIANRacing賽車、EP節能車、智能自動循跡車、創意車等5大車隊 [4]  ,開展2021中德“科技·藝術·人文”交流日、“麥畫雅軒”周培弟老師個人麥秸稈畫作品展等文化活動。 [16-17]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學院領導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黨委書記
曹靜
黨委副書記、院長
張立軍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兼)
鄧俊
黨委副書記
葛暢
副院長
趙治國、熊璐、吳旭東 [3]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歷任領導

歷任書記
任期
姓名
職務
2003-2005
陳昌明
黨總支書記
2006-2012
陳翌
黨總支書記
2013-2018
陳翌
黨委書記 [3] 
歷任院長
任期
姓名
職務
2002-2004
萬鋼
院長
2004-2016
餘卓平
院長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