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鎖定
《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是唐代詩人高適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十二句正面描繪戰爭場面,後十二句讚頌主將哥舒翰睿智勇武。
作品名稱
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作品別名
同呂員外範司直賀大夫再破黃河九曲之作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高適
創作年代
唐代
創作時間
753年
作品體裁
五言排律
字    數
120

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作品原文

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遙傳副丞相,昨日破西蕃。
作氣羣山動,揚軍大旆翻。
奇兵邀轉戰,連孥絕歸奔。
泉噴諸戎血,風驅死虜魂。
頭飛攢萬戟,面縛聚轅門。
鬼哭黃埃暮,天愁白日昏。
石城與巖險,鐵騎皆雲屯。
長策一言決,高蹤百代存。
威稜懾沙漠,忠義感乾坤。
老將黯無色,儒生安敢論。
解圍憑廟算,止殺報君恩。
唯有關河渺,蒼茫空樹墩。 [1] 

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註釋譯文

①詩題敦煌選本作《同呂員外範司直賀大夫再破黃河九曲之作》。李員外:高適《送竇侍御知河西和糴還京序》中有“軍司馬員外李公”,大約即此人。九曲:在今青海貴德縣東河曲一帶。《資治通鑑·唐睿宗景雲元年》:“安西都護張玄表侵略吐蕃北境,吐蕃雖怨而未絕和親,乃賂部州都督楊矩,請河西九曲之地以為公主湯沐邑,矩奏與之。”胡三省注九曲者,去積石軍三百里,水甘草良,蓋即漢大小榆谷之地,吐蕃置洪濟大漠門等城以守之。”吐蕃得到九曲之地後,因其地肥良,又與唐境相近,於是復叛,率兵入寇。天寶十二載(753)五月,哥舒翰收復九曲之地。
②副丞相:哥舒翰於天寶八載(749)撥石堡城後,加攝御史大夫。
③作氣:振作勇氣。
④邀:邀擊,截擊。
⑤面縛:雙手反綁而面向前。此處代指俘虜。轅門:領兵將帥的營地方官署的外門稱轅門。《六韜·分合》:“大將設營而陳,立表轅門。”此處指哥舒翰的軍營大門。
⑥石城:即石堡城,亦名鐵刃城,在今青海西寧市西南湟源縣,唐曾置振武軍、神武軍、天威軍,離九曲很近。唐時地接吐蕃,為唐蕃交通要地。皆:《全唐詩》下注:“一作若。”
⑦長策:效用長久的計策。
⑧威稜:《漢書·李廣傳》:“威稜儋乎鄰國。”注:“李奇曰:‘神靈之威曰稜。”王先謙補註:“稜,俗稜字。木四方為稜,人有威如有稜者然,故曰威稜。”沙漠:敦煌選本作“沙塞”。
⑨廟算:朝廷或帝王對戰事進行謀劃。《孫子·計》:“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張預注:“古者興師命將,必致齋於朝,授以成算,然後遣之,故謂之廟算。”
⑩樹墩:敦煌選本作“樹敦”。即樹墩城,吐谷渾舊都,故址在今青海省西寧市西北。天寶九載(750),王難得擊吐蕃,拔此城。 [1] 

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創作背景

此詩應為天寶十二載(753)五月,高適為奉賀哥舒翰收復黃河九曲之戰而作。九曲之地自從景雲元年(710)歸吐蕃後,一直是吐蕃侵擾大唐的跳板,四十餘年後哥舒翰收復此地,對於安定大唐西北邊境起到了積極作用。 [1] 

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作品鑑賞

詩歌前十二句正面描繪戰爭場面。前兩句交代戰爭起因,下四句渲染唐軍軍威之盛;“泉噴”以下六句寫敵軍參拜之狀,以環境描寫烘托戰場氣氛,刻畫細緻。後十二句讚頌主將哥舒翰睿智勇武。“石城”攻堅,“鐵騎”如雲,哥舒翰胸有長策,一言決勝,功高百代,威震沙漠,忠感乾坤,使得老將失色,儒生結舌;憑廟策以解重圍,止殺戮以報君恩;這場勝利,消除了吐蕃對大唐西北邊境的威脅,唯見關河渺遠,敵城空曠。此詩的可貴之處在於,詩人在大力讚頌戰爭的同時,表達了“止殺報君恩”的觀點,這是進步而正確的。全詩用“賦”的手法鋪寫戰爭場面和哥舒翰的忠勇義烈,又用對比手法,通過敵軍的慘敗襯托唐軍的威勢,以老將和儒生襯托哥舒翰的勇武,形象鮮明,氣勢雄壯。 [1] 

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作者簡介

高適(約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後歷任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2] 
參考資料
  • 1.    李 丹.高適詩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20:330-332
  • 2.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