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召(拼音:zhào、shào)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古字形從口刀聲,本義指召喚、叫人來,特指君王喚使臣下,又指長輩呼叫晚輩。由召喚引申為招致、導致,此義後用“招”表示。以上義讀zhào。召(Shào)曾是周文王的兒子召公奭的封邑,後用為姓。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zhào、shào
部    首
刀、口
五    筆
VKF(86、98)
倉    頡
SHR
鄭    碼
YDJ
字    級
一級(編號:0334) [1] 
平水韻
去聲·十八嘯 [5] 
總筆畫
2+3、3+2
筆順編號
53251
四角號碼
1760₂
UniCode
U+53EC
異體字
𠮦、𠮥
造字法
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注音字母
ㄓㄠˋ、ㄕㄠ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召”通常被認為是形聲字,本義為召集、號召。從甲骨文(圖1)字形看,上部是“刀”,是一種切割工具,在這裏作聲旁表音;下部是“口”字,在這裏作形旁,因為召集、號召都要用口發出呼喚。從古至今,“召”字的變化都不太大,只有筆勢上的變化。
甲骨文中有一字作圖A,金文作圖B(隸定作“𥃝”),文獻中召公奭之“召”即作此形。學界一般都把“𥃝”與“召”看作一字異體,其實這兩個字意義上沒有關聯,字形上也沒有衍生關係,本來就是不同的兩個字。西周金文中二字偶爾混用,當是音同通假。甲骨文中,“𥃝”多作地名;“召”多作方國名(“召方”)。召公之召讀為shào,本是召公奭的采邑,文獻中或作“邵”,地名字加邑旁,後以地為氏。 [2]  [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hào
動詞
呼喚;叫人來。
call;summon
《詩經‧小雅·出車》:“召彼僕伕,謂之載矣。”
《史記‧司馬穰苴列傳》:“景公召穰苴,與語兵事,大説之,以為將軍。”
冰心《我的故鄉》:“不久,海軍名宿薩鼎銘(鎮冰)將軍,就來了一封電報,把我父親召出去了。”
召集;召喚;召見;號召
招引;導致。
incur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西遊補》第一回:“多用心反召妖魔。”
召禍
邀請。
invite
《呂氏春秋‧分職》:“今召客者,酒酣歌舞,鼓瑟吹竽。”
南朝宋·謝惠連《雪賦》:“乃置旨酒,命賓友,召鄒生,延枚叟。”

徵召;授予官職或另有調用。
recruit
《警世通言‧拗相公飲恨半山堂》:“神宗天子勵精圖治,聞王安石之賢,特召為翰林學士。”
通“詔”。告訴。

《詩經‧小雅·正月》:“召彼故老,訊之占夢。”

名詞
蒙古語的譯音。寺廟(多用於地名)。


shào
名詞
(Shào)周代諸侯國名。周初召公奭的采邑。在今陝西鳳翔一帶。周東遷後,別受采邑,在今河南省濟源市西。

《詩經‧召南‧甘棠序》:“甘棠,美召伯也”漢鄭玄箋:“召伯,姬姓,名奭,食採於召。”

(Shào)姓氏用字。




用於地名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二上】【口部】直少切(zhào)
𧦝也。從口刀聲。 [9] 

説文解字注

𧦝也。《言部》曰:“𧦝,召也。”
從口,刀聲。直少切,二部。 [9] 

廣韻

直照切,去笑定 ‖ 刀聲宵2部(zhào)
召,呼也。直照切。一。
寔照切,去笑常 ‖ 刀聲宵2部(shào)
邵,邑名。又姓,出魏郡,周文王子邵公奭之後。寔照切。七。
召,上同。 [10]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召·康熙筆畫:5·部外筆畫:2
(zhào)《唐韻》直少切。《集韻》《韻會》《正韻》直笑切。並潮去聲。《説文》:𧦝也。王逸曰:以手曰招,以言曰召。《書·甘誓》:大戰於甘,乃召六卿。《詩·齊風》:自公召之。《禮·曲禮》:父召,無諾唯而起。
(shào)又《廣韻》《正韻》實照切。《集韻》《韻會》時照切。並同邵。《廣韻》:邑名。《詩·序》:甘棠,美召伯也。箋:召伯,姬姓,名奭,食邑於召。
又姓。《廣韻》:召公之後。《前漢·循吏傳》:召信臣,九江壽春人。《氏族博考》:春秋召與邵一氏,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邵。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召”字書寫演示 “召”字書寫演示
“刀”略寬、大,“口”略窄、小。“刀”,居上半格;㇆(橫折鈎)從左上格起筆,鈎底過橫中線;撇從豎中線起筆,撇尖伸向左下格。“口”居下半格,上寬下窄,左側不超過㇆(橫折鈎)起筆,右側與“刀”的折點上下對齊。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oɡ
王力系統
d
ǐau
周法高系統
d
iaw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蕭宵

jɑu
北魏後期北齊
蕭宵餚

jɑu
齊梁陳北周隋
蕭宵

jɑ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ȡʰ
i̯ɛu
擬音/王力系統

ȡ
ǐɛu
擬音/董同龢系統

ȡʰ
jæu
擬音/周法高系統

ɖ
iæu
擬音/李方桂系統

jäu
擬音/陳新雄系統

ȡʰ
ǐɛu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三十五笑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直照切/寔照切
ȡʰjæu
去聲
三十五笑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寔照切/直照切
ʑjæu
集韻
去聲
三十五笑
船/常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時照切
dʑiæu
去聲
三十五笑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直笑切
ȡiæu
禮部韻略


去聲





直笑切

增韻


去聲





實照切



去聲





直笑切

中原音韻

去聲
蕭豪

齊齒呼

全清

tʂiau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魚模





葉堵



去聲
蕭豪





長紹切



去聲
蕭豪





繩照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十二嘯


全濁
直笑切
dʒ‘ieu
分韻撮要

陽去
第十一朝沼照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7-2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82-83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447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4-02-28]
  • 5.    平水韻 十八嘯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7-21]
  • 6.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313-314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145-1645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8.01:304.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1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01.
  • 10.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414.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00.
  • 12.    召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7-2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