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琴文化

鎖定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對古人來説,不但是樂器,也是抒懷寄情之物。 古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是國樂之精粹。古琴的歷史非常悠久,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古琴融合了人們智慧的結晶,表現着華夏兒女對美好事物的讚頌與追求。古琴是一種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是傳統高雅藝術的典型代表,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其意義與價值遠遠超出了一般的傳統音樂
中文名
古琴文化
外文名
Gu qin culture
類    別
中國傳統文化

古琴文化簡介

古琴,又稱“文武七絃琴”是一種渾身上下都充滿着文化內涵的樂器。唐朝詩人劉長卿詩句: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其“七絃”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則指的是古琴的音色。據唐風琴社社長彭建軍介紹,普通人在老師的指導下,也可以很快就學會,但要學精則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好的悟性。

古琴文化文化起源

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聲響有五音,因此在原始時代神農氏“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創造了最初的琴。當時只有五絃:宮、商、角、徵、羽,象徵着金、木、水、火、土。後來,周文王為悼念死去的兒子伯邑考而增加了一根弦;周武王討伐商紂時,為了增加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古琴也由此而產生,距今天已經有5000年的歷史了。七絃琴——中國古琴音色深邃而宏,造型沉穩而美,內心裏藴藏了無窮秘密,琴絃上振動着千古風騷。
歷代的琴人,都特別強調環境的優雅,因為只有在這種環境裏,才能生動地體現出“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以,那些動人的琴聲,使往往出現在半簾幽夢的窗前,一地銀霜的月下,出現在蘆花飛雪的水畔,煙嵐籠罩的山林……。
眾多的琴曲,都特別注重心境的淡泊,因為只有在這種心境裏,才能充分地表達好“境由心造”的真髓。所以,那種澄澈的情感,便往往浸入了對歷史的憑弔,對前賢的景仰,對親情的懷想,對故人的揮別……。

古琴文化形狀構造

古琴的身長,一般都是三尺六寸五分,比喻一年的光陰;古琴的身寬,一般都是四寸,比喻一年的四季;一年共有十二個月,若是加上閏月,便會有十三個月份;而這個數目,又恰好是一張古琴上作為音階的“徽”數的總和。

古琴文化材質

琴身材質是影響古琴音色的首要因素。古琴的面板一般為桐木木製,底板為梓木或楠木制。木材必須風乾,否則木質會開裂起翹,且音色不好。木料自然風乾需要很長時間,因此斫琴者常蒐羅各種陳年古木(古墓敗棺或是古宅樑柱)用來斫琴。 古琴的面板和底板以魚膠膠合[4]。
古琴面板上先要用漆灰作一層灰胎,這樣可以保護木質鬆軟的琴面。最常用的漆灰是用鹿角霜和生漆調和而成的鹿角灰。[5]古琴表面塗以中國大漆生漆),大多數情況下用黑色漆,少數用硃色、褐色和紫色。待漆乾透後,用油石蘸水細磨古琴表面。
其他附件如嶽山、承露、龍齦、雁足、琴軫則用硬木、玉石等堅硬材料製成。
琴徽共13個,多用螺鈿玉石製成。

古琴文化文化傳承

據國內的有關古琴協會的專家稱,全國古琴雖然都在努力發揚光大,古琴文化在2003年已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於諸多原因,古琴的傳承在全國還是有一定的困境的。
目前需要做的工作是:一,對歷代名琴的保護;二,對在世古琴名家的音像資料的收集保護;三,對前輩古琴名家的音像資料的收集保護;四,對古琴曲的收集整理;五,對古琴文獻的收集整理;六,對現代古琴曲的開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