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民居建築

鎖定
古民居建築是古代人民居住的房屋,在中國古民居建築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是圍龍屋陝西窯洞、廣西杆欄式和雲南一顆印,它們合稱為中國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 [10] 
中文名
古民居建築
代    表
四合院民居
特    點
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和幅員廣大
所屬國家
中國

目錄

古民居建築簡介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和幅員廣大的國家,在漫長的農業社會中,生產力的水平比較落後,人們為了獲得比較理想的棲息環境,以樸素的生態觀,順應自然和以最簡便的手法創造了宜人的居住環境。因此,中國古民居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各地民居也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

古民居建築特色

北方有許多四合院民居,以北京最有代表性。 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四合院屬磚木結構建築,房架子檁、柱、梁(柁)、檻、椽以及門窗、隔昆扇等等均為木製,木製房架子周圍則以磚砌牆。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以高牆形成四合。四合院中間是庭院,院落寬敞,庭院中植樹栽花,備缸飼養金魚,是四合院佈局的中心,也是人們穿行、採光、通風、納涼、休息、家務勞動的場所。
廣東鑊耳屋是廣府民居的典型代表,分佈於大珠江三角洲、粵西地區,多用青磚、石柱、石板砌成,外牆壁均有花鳥圖案。因其山牆狀似鑊耳,故稱”鑊耳屋”。據説鑊耳狀的建築防火和通風性能良好:火災時,高聳的山牆可阻止火勢的蔓延和侵入;微風吹動時,山牆可擋風入巷道,進而通過門、窗流入屋內。在明清時期,一般是出過高官的村落或有功名的鄉紳才有資格在屋頂豎起鑊耳封火山牆。鑊耳屋象徵着官帽兩耳,具“獨佔鰲頭”之意,也是家境殷實的象徵。後來,只要是發了財的村民,都會建造一所鑊耳屋以顯示其富有與氣派。 [1] 
陝北窯洞最早應該始於周代,半地穴式。秦漢後發展為全地穴式,就是現在的土窯。明朝中葉,開始用石塊做窯面牆。清末民初,當地人仿土窯模式建起了石砌窯洞。現在也有用彩色瓷磚添窯面和分割廳室及上下兩層樓房式的新窯洞,住着更加舒適宜人。大體分四種:土窯石窯磚窯接口窯。土窯是靠山挖的黃土窯洞。石窯磚窯是在平地上用石塊和磚塊砌成的窯洞。接口窯是在土窯洞口,再從底到頂用一層石塊或磚箍窯面的窯洞。這種窯洞看起來整潔,結實。陝北窯洞大多依山而築,佔地少,建造成本低廉。現在一般農户花2000元左右就能建一孔很象樣的石窯。窯洞隔音,隔熱,保温,冬暖夏涼,素有“神仙洞”的美譽,是居家的首選。
客家圍屋客家土樓是客家民居代表。客家民居建築有較多講究。營造前,必按“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 武”的理想格 局,踏勘選址;根據“涉水藏鳳”的要求“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由大的四境到具體界址,分步確定居住的方位朝向,最後選好吉日時辰立“泰 山石敢當”,開工動土。房屋結構分前後棟,中間設天井,中軸設正廳,其餘的叫偏廳或橫廳,房間均為二層,樓上供儲藏之用,樓下為卧室或書房。門前一般有一 塊大的場地,稱為“禾坪”,供曬物之用。 [9]  客家人是歷史上遷入贛閩粵三省交界地區的漢人與當地的畲族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一個具有獨特的客家方言系統、獨特文化習俗和情感心態穩定的漢族支系 [2-3]  。歷史上,客家先民與畲族先民多次聯合起義,他們在長期反抗封建官府的武裝鬥爭中逐漸走向融合 [4-5]  。客家圍屋、客家土樓就是軍事鬥爭的產物,軍事防禦能力強大,圍屋比土樓的門少,每個門都是木頭包鐵皮的、三層的。最重要的是,圍屋四方形的圍牆四角各有一個高出來的炮樓,所以 “沒有軍事死角” [6] 
廣西的“杆欄式”,由於廣西地處亞熱帶,高温多雨,地方潮濕。民間多用竹木建居,一般都是一樓一底、四榀三間的木結構樓房。屋面覆蓋小青瓦,四周安裝木板壁,或者壘砌土坯牆。有些侗族民居在正房前二樓下,橫腰加建一披檐,此作增加檐下使用空間,形成寬敞前廊,便於小憩納涼。
雲南的“一顆印”在昆明、大理、麗江等少數民族的民居建築多為四方形,即所謂“一顆印”。建築是由正房與廂房組成,對稱平穩,方方正正,瓦頂土牆。從空中往下看,整個佈局如同一枚印章,自成一統,也是一種封閉式民居。
中國古民居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建築類型。民宅建築景觀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受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在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進程中積累了豐富多彩的民居建築的經驗,形成地方風格和流派。
紅磚厝為代表的閩南傳統民居,在營建法則和建築裝飾上具有濃郁的閩南民間傳統建築風格,同時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和時代的審美情趣,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閩南紅磚厝就是其中的主要載體。 [7] 
江南水鄉的古村與民居盛於明清時期,當地有利的地質和氣候條件,提供了眾多可供選擇的建築材質。表現為借景為虛,造景為實的建築風格,強調空間的開敞明晰,又要求充實的文化氛圍。建築上着意於修飾鄉村外景。修建道路、橋樑、書院、牌坊、祠堂。風水樓閣等。力圖使環境達到完善、優美的境界,雖然規模較小,內容稍簡,但是具體入微。在藝術風格上別具一番純樸、敦厚的鄉土氣息。
徽派古代民居風格自然古樸,隱僻典雅。不矯飾,不做作,自然大方,順乎形勢,與大自然保持和諧,以大自然為依皈;它不趨時勢,不趕時髦,不務時興。篤守古制,信守傳統,推崇儒教。
北方民居由於地形平原開闊,以四合院為多,大院建築氣勢威嚴、高大華貴、粗獷中不失細膩,平面而又立體的表現形式,彰顯出四平八穩的姿態,處處是以禮為本的建築特色。如山西民居大院風格是一外牆高,從宅院外面看,磚砌的不開窗户的實牆有4、5層樓那麼高,有很強的防禦性。房屋都是單坡頂,無論廂房還是正房、樓房還是平房,雙坡頂不多。由於都是採用單坡頂,外牆又高大,雨水都向院子裏流,院落多為東西窄、南北長的縱長方形,院門多開在東南角。
嶺南地區的古村民宅有着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個性特徵,藴涵着豐富的文化內涵。除了注重其實用功能外,更要注重其自身的空間形式、藝術風格、民族傳統以及與周圍環境的協調。
湘黔滇古建築組羣比較密集,城鎮中大型組羣(大住宅、會館、店鋪、寺廟、祠堂等)較多,而且帶有樓房;小型建築(一般住宅、店鋪)自由靈活。屋頂坡度陡峻,翼角高翹,裝修精緻富麗,雕刻彩繪很多。以清秀靈逸的風格見長。
巴蜀文化博大精深,川渝古村民宅既有浪漫奔放的藝術風格,又藴藏着豐富的想象力。依山傍水的建築與當地的少數民族風俗緊密聯繫在一起,有着十分獨特的文化氣息,既有豪邁大氣的一面,又有輕巧雅緻的一面。
瓊北古民居兼容幷蓄了各種中原建築的風格。比方説,我國北方地區多采取抬梁式的樑架結構,江南一帶流行的是穿鬥式的樑架結構,再加上南方地區的幹欄式結構,這三種樑架結構在瓊北古民居中都能找到。雕刻藝術上,多是浙江一帶廣為流傳的在梁頭、柁墩上的雕刻彩繪藝術,謝氏家宅便是這種雕刻風格,還有磚雕、木雕、石雕層層疊疊、細緻入微的徽派藝術,侯家大院就帶有這種氣息,連宅子中的石柱四邊都雕上了竹節,以顯示主人的高風亮節;庭院天井中鋪的石地板上,也有精細的象徵平安的雕刻。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