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國時代

鎖定
古國時代,特指中華文明起源加速階段中距今5800至3800年前後的時代。
此乃2023年12月9日上午,中國國家文物局在京發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進展,中華文明起源的階段性劃分方式有了更清晰明確的認識。 [6-7] 
2020年啓動的探源工程第五階段最新研究認為,大約從距今約5800年開始,中華大地上各個區域相繼出現較為明顯的社會分化,進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階段,可將從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的長時段劃分為古國時代和王朝時代兩個階段,其中古國時代可進一步細分為三個階段。
——古國時代第一階段約為距今5800至5200年前後;
——古國時代第二階段約為距今5200至4300年前後;
——古國時代第三階段約為距今4300至3800年前後。
距今3800年進入王朝時代,古國時代結束。 [7-8] 
中文名
古國時代
類    別
上古史 [1] 
項目研究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1] 

古國時代考證

有巢氏建立古巢國 有巢氏建立古巢國
歷史不斷有各個朝代的學者添加自想象和解釋。上古的記錄本身就是很模糊,但後來者不斷追加,造成了今天所見的歷史。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在距今5000年前,我國各地已進入文明階段,出現了國家,進入“古國時代”。“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豐富了對人類文明起源的認知。古國之後是方國。 [1-2] 

古國時代時代詳述

古國時代的第一階段,大約為距今5800-5200年前後。以西遼河流域的牛河梁遺址為代表,考古發掘工作發現並確認該遺址第一地點是由9座台基構成的大型台基建築羣。出土各類泥塑的著名的“女神廟”就坐落在其中一座台基上,這座台基規模宏大,目前的殘存高度4.6米以上。這一發現對了解牛河梁第一地點的建築關係和祭祀性質意義重大。
古國時代第二階段,大約為距今5200-4300年前後。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開始衰落,而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文明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社會分化進一步凸顯,社會資源的調動能力加強。
焦家遺址新發現了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城址,這是目前黃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新發現的高等級墓葬有多重棺槨和隨葬玉石陶禮器的制度化表現,是中華文明禮制物化表現形式的源頭之一。近三年來,良渚遺址的考古工作圍繞水利系統展開。塘山以北的良渚外圍新發現近20條水壩,在更遠的徑山、德清等地也發現了水壩的跡象,C14年代都是距今5000年左右,和原有的11條水壩屬於同一系統。
古國時代的第三階段,大約為距今4300-3800年前後。長江中下游地區社會發展陷入停滯,中原和北方地區後來居上,開始新一輪的文明化發展,進而形成了一個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趨勢,奠定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基礎。
2022年,在石峁遺址皇城台發現的轉角浮雕,為石峁皇城台大台基石雕的年代、建築性質的判斷提供了關鍵性證據。在大台基西側200餘米處,首次發現以石牆框界、成排分佈的貴族專屬墓地。陶寺遺址確認了一處迄今所知最大的史前時期夯土建築基址,面積達6500平方米,主殿總面積540餘平方米,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的單體夯土建築。
距今3800年以後,進入王朝時代。以二里頭遺址和三星堆遺址為代表的考古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9] 

古國時代分佈

據考古發現資料與研究表明,五千年前中華大地文明古國若如滿天星斗。分別有良渚古國、蒼梧古國、古巢國等等。例如:有巢氏族及後裔建立古巢國 [3]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近十來年最新的發現表明,儘管中國文明的起源、早期形成和發展過程由於地理的原因處在東亞地區,是相對獨立、自己摸索向前發展的,但是在“古國時代”的晚期,中華文明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和其他外來文明有了接觸。“ [1-2]  [4-5] 
2020年探源工程第五階段實施以來,進一步擴大了研究的時空範圍,圍繞遼寧建平牛河梁、山東章丘焦家遺址、浙江餘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陝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師二里頭、四川廣漢三星堆等二十九處核心遺址,在深化對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階段整體認識的同時,聚焦關鍵時間節點和重大事件,精心設計多學科綜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9] 

古國時代代表遺址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代表的是古國時代第一階段。
牛河梁遺址處於紅山文化中晚期,也是紅山文化高峯期。在這處重要的遺址上,幾十年來,不斷有重大發現問世——除了女神廟外,祭壇與積石冢、玉器與彩陶等都令人驚豔叫絕,尤其是牛河梁遺址已具有按南北中軸線分佈的“北廟南壇”佈局。
對此,紅山文化研究專家,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郭大順説,廟與壇作為國家最高層次祭祖與祭天的禮制建築,其結構與佈局從5000多年前的紅山文化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的北京,表現出強大的傳承力,也表明紅山文化確為中華文明的直根系。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