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巢國

鎖定
巢國,是指有巢氏及後裔建立的方國,有巢氏早期生活在浙江寧紹平原一帶,原屬河姆渡人的一支;後遷徙至良渚古城,在杭嘉湖平原休養生息並創造“巢居”(構木為巣);並於今山東琅琊古城建立陪都。後又遷至安徽省巢湖流域一帶,定都於凌家灘古城(今安徽凌家灘遺址);建立古巢國。
古巢國是一個以凌家灘古城為中心的城邦國家。處於凌家灘文化時期(前4664-前4464年)。同時也屬於上古部落首領”有巢氏“(尊號”巢皇“、”大巢氏“前4964-前4464年在位)執政後期。
古巢國由良渚古國演變而來,古巢國的創立者就是良渚古國的末代君主(或氏族)。古巢國文明本身也是良渚文明的延續。
古巢國本身傳承了河姆渡、良渚、凌家灘三種文化,是三大遠古文明的集大成者
巢湖市位踞華東腹地, 處皖江中心南依湯湯長江,脈連蜀越五湖,西北望莽莽淮河,懷抱巨浸十川,千里沃野,百巒星布,四季分明而水豐土腴,八方輻輳而物阜人旺;是中華人類起源的一方瑞土,中華人文始祖有巢氏及其氏族生息繁衍而發韌文明,在這裏建立龐大的氏族方國---巢國。
而後又有有巢氏分支向黃淮平原遷徙,定都於商丘古城建立了燧明國(實為“燧明城邦”)。
中文名
巢國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凌家灘古城
國家領袖
有巢氏
主要民族
河姆渡人
生息地點
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巢湖流域
中心地帶
巢湖流域
分支延續
燧明國
傳承文化
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凌家灘文化
相關文化遺址
河姆渡、良渚、凌家灘遺址
紀    年
巢皇301年----巢皇500年
所處文化層
凌家灘文化時期
國    祚
前4964-前4664年(立國前)、前4664-前4464年(立國後)

巢國堯帝時期

巢國域為巢國

有巢氏最早開發巢湖流域的漁、農、商諸業,獲得了迅速繁衍與興旺壯大的先機,夏代之前便形成了自己的氏族方國——有巢國,簡稱巢國。
隨着氏族興旺壯大而向四周擴展,主流趨勢是沿長江北岸土肥水豐的平陸地帶東西雙向蔓延,並往大別山麓發展。其疆域廣袤,大約包括今巢湖市(1區4縣)、合肥市(城區和3縣)、六安市(市城區和六安壽縣、舒城、霍山等縣)和安慶市(桐城樅陽等縣)、滁州市(市城區、全椒、來安等縣)南京市江北地區在內的方圓幾千裏的原野、水澤、山林。

巢國歷史沿革

歷史學家夏曾佑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論述上古史研討“世界之初”時即曾説過:“人類之生,決不能謂其無所始。然言其所始,説各不同。”當時中國的“説各不同”約分為兩派,一是“由古之説,則人之生為神造”,一是“由今之説,則人之生為天演”。(《中國古代史》)所謂“神造”,乃“盤古開天”,即盤古老祖用斧鑿開闢天地而衍生天皇、地皇、人皇,於是便產生了人類及有巢氏。或曰“女媧造人”,無所不能的女神女媧氏以石補天,並用黃土捏造出了人類。其它國家地區亦然,譬如《聖經》就説是上帝創造的亞當夏娃繁衍了人類。所謂“天演”,即進化論之東方譯説,源於英國生物學家查理·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及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所著《進化論與倫理學》,中國著名學者嚴復於1895年漢譯為《天演論》。現代科學確認人類非為“神造”,蓋由生物進化而成。關於中國人類的來源同樣“説各不同”,也約分兩派,一説是由域外遷徙而來,其遵循的是“非洲起源説”;一説中國本土亦產生人類,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境內古人類化石的不斷髮現,如巫山龍骨坡發現的“巫山人”系紀於204萬年以前,且為中國人類之源,這就徹底動搖了長期以來的世界人類“一本同源”的定論。隨著“人類多地起源”學説的興起和考古成果的不斷新獲,雄辯地論證了長江流域中華民族古人類的發源地、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處於長江下游皖江地段的巢湖市域,正是這塊發源、發祥地的重點區位。自20世紀80年代初始,人類考古學專家在這片聖地上不斷髮掘並獲取古人類的珍貴遺骸和大批動植物化石,充分説明早在70萬年~60萬年前(亦有認為50~40萬年前),和縣龍潭洞曾居住著“和縣人”(“和縣猿人”)。“‘和縣人’與‘北京人’區別較大,而與‘爪哇人’比較近似。同出的骨器角器很多,加工清楚,類型穩定,用火證據也十分確鑿……據賈蘭坡教授的意見,‘和縣人’可能早達七十萬年~六十萬年。”(張習孔、田珏主編《中國歷史大事編年·遠古時代》)隨後又在今居巢區岱山鄉銀山村的洞穴裏發現“巢縣猿人”(“巢縣智人”“銀山猿人”)的居住遺址,距今約為30萬年~20萬年前。“和縣猿人”“巢縣智人”遺址的發現與論證,對於研究人類的起源,探索中國古猿人的南北差異長江中下游地區人類演化都至關重要。《安徽省志·文物志提要》明確指出:“80年代初,先後在和縣龍潭洞、巢湖銀山發現一批古人類化石……被學術界命名為‘和縣猿人’和‘巢縣智人’。80年代中期以來,在皖南水陽江流域、巢湖及沿江地區又相繼發現一大批舊石器出土地點,時代為更新世早期或偏晚,屬於南方礫石文化系統。這一發現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以及與其它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的關係,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文史學者靳懷堾評論:“中華文化策源地又決不止於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早在200~170萬年前就有巫山猿人和元謀猿人在長江的干支流兩岸生活。之後還有鄖縣猿人、鄖西猿人、和縣猿人、巢縣猿人和長陽人、桐梓人、麗江人、西疇人、資陽人在長江流域繁衍生息。”(《華夏江河文化》)“南京猿人”骨化石發現者之一的許漢奎研究員等人類考古專家,將我國最早發現的安徽潛山靈長類骨化石(距今6000多萬年前)、江蘇溧陽中華曙猿”(4500萬年前,比埃及古猿還早1000多萬年)、江蘇泗洪雙溝“雙溝醉猿”(約1500~1000萬年前)、安徽繁昌石器(240萬年前)、“和縣猿人”(約50~40萬年前)、“南京智人”和“巢縣智人”(約30~20萬年前)、“鎮江晚期智人”(約4~3萬年前)、溧水人類化石(約2~1萬年)等等聯繫起來分析研究,“推論安徽和江蘇是人類起源的重要發祥地。”(《江蘇安徽地區是中國人類發源地》)楊東晨研究員認為:“從靠近長江的安徽和縣陶店龍潭洞古人類遺址、巢縣銀山早期智人遺址,及皖南水陽江兩岸二級階地上的12處舊石器點來看,長江流域的安徽地區也是人類發祥地之一”。(《先秦時期安徽地區的民族和文化考察》)考古學者徐吉軍指出:“江淮文化區又稱‘兩淮文化區’,以巢湖為中心,其範圍大致包括長江以北的江蘇、安徽兩省境地。她處在長江文化黃河文化交流的過渡地帶,是連接中國南北文化的走廊與橋樑。江淮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明和豐富的文化遺存。江蘇泗洪下草灣猿人化石和安徽和縣龍潭洞猿人化石、巢縣猿人化石等的發現,表明早在更新世晚期,江淮地區就有了古人類的活動。”(《論長江文化區的劃分》)“和縣猿人”“巢縣智人”遺址的發現與論證,確立了巢湖市域在長江人類發源發祥史上的顯著地位。歷史學家江應梁指出:“安徽龍潭洞人等,稱為晚期直立人。這是完全形成的人,亦即真正的人類。”(《中國民族史》)文物考古學者朱泓教授説:“巢縣人化石出土於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銀屏區岱山鄉銀山村附近……該批材料所顯示出的一些進步性體質特徵與北京猿人、和縣猿人不同,故巢縣人應歸屬於早期智人範疇。”(《體質人類學》)這就為中華人文始祖有巢氏的生籍於巢湖市域奠定了最堅實亦最可信的人類社會學理論基礎。

巢國巢國與遠古文明

現代社會的人們很難想象遠古時代自然界的那種荒涼混沌景象,也很難想象包括原始人類在內的生物界那等野蠻混亂的生活狀態,而只能通過古文獻上關於遠古自然和古人類生活狀態的分析與記述,從中讀出和想見一些合乎當時“實況”或“真相相近”的情景來。(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説時代》)古文獻告訴我們,“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易·繫辭》)“古者,人之始生,因陵丘崛穴而處焉。”“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未知為衣服時,衣皮帶茭……未知飲食時,素食而分處。”(《墨子·辭過》)“日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莊子·馬蹄》)“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與禽獸殺。”(《商君書·畫策篇》)“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禽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禮記·禮運》)“合雒紀世,民始穴居,衣皮毛。”(《春秋緯·命歷序》)人類與禽獸共處洞穴有多少年,人類為爭奪洞穴居住權付出了多大代價,誰也無法詳考和統計。原始人羣面對大量死亡,無止的流血和日夜的哀號,老弱婦幼唯有恐慌與淚泣,青壯年們則努力拼搏著、掙扎著、思慮著、探索著——人類必須走出洞穴,避讓蟲蛇,離開禽獸,尋找和建築屬於自己生存與繁衍的安全空間——於是,“巢居”終於出現了。那麼首創巢居的人是誰呢?《莊子·盜蹠》雲:“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慄,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三墳》記:“有巢氏生太古之先,覺識於天、地、草、木、蟲、魚、鳥、獸,俾人居巢穴,積鳥獸之肉,聚草木之實,天下九頭,鹹歸有巢,始君也,動止,羣羣相聚而尊事之。”《韓非子·五蠹》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羣害,而民説(悦)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始學篇》曰:“上古皆穴處,有聖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通志·三皇紀》雲:“厥初,先民穴居野處,聖人教之結巢,以避蟲豸之害,而食草木之實,故號‘有巢氏’,亦曰‘大巢氏’。”毫無疑問,“巢居”首創者是有巢氏。有巢氏的功德是無量無垠的。遠古時代,茫茫洪荒,兇禽猛獸,初民生活艱難困苦,生命毫無保障,各個“原始人羣”無不奮力戰鬥以圖改變和改善生存條件,其中最有創見最有發明最有貢獻的祖先之一就是有巢氏,他既有聖人之心,仁人之愛,更有偉人之志,傑人之行,他是一個在極其艱難的困境中,用智慧和膽識,血汗和生命,英勇無畏地與天鬥,與地鬥,與禽獸鬥,終於在奮鬥的實踐過程中創造革新,導引人類進步的英雄典範。1903年,民族文化學者效魯在讚美中華民族文化悠久偉大時曾這樣宣言:“有巢氏作巢法,伏羲氏畫八卦、教佃漁、造書契、作甲歷神農氏五穀,制醫藥,立商廛,蓋當時文化甲於諸族……民智漸啓,中國文明濫觴,實始於斯時。”(《中國民族之過去及未來》)學者、出版家王雲五讚頌説:“有巢氏,上古偉人,教人造巢居住的方法。”(《王雲五大辭典》)歷史學家徐旭生説:“有巢、燧人在我國古史的系統裏面,由於特別有大功,或者更可以説由於他們的功業更容易被人瞭解,所以除了《繫辭》所述的古帝以外他們特別佔著一種優勝的地位。”(《中國古史的傳説時代》)文史學者蔡建軍指出:“從有巢氏‘構木為巢’,到燧人氏‘鑽燧取火’,到神農氏‘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中國‘上古’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玉蟾巖神農氏族遺址與中華文明起源》)有巢氏的功德具有導引全人類文明進步的劃時代意義。恩格斯指出:“有了人,我們就開始有了歷史。”(《自然辯證法》)這裏所説的“人”,指的是原始人類,指的是那從“古猿”進化過來而跨入“原始人”新時代的“最早的人類”。所謂歷史,本質上就是人類的社會史,人類是構成歷史的第一要素。恩格斯又説:“人們最初怎樣脱離動物界(就狹義而言),他們就怎樣進入歷史。”(《自然辯證法》)這就明確告訴我們,人類社會歷史的第一頁是最初脱離動物界那第一步走成的。1924年3月9日,孫中山先生講授《民權主義》,在討論人類“世界進化”分析遠古時代人與禽獸、人與自然的關係時,則隆重地推出先祖有巢氏,他説:“世界進化……到了同天爭的時代,專講打是不可能的,故當時人類感覺非常的困難。後來便有聰明的人出來替人民謀幸福……有巢氏教民在樹上做居室,替人民謀避風雨的災害。自此以後,文化便逐漸發達,人民也逐漸團結起來。”(《三民主義》)歷史學家呂振羽滿腔熱情地讚美有巢氏“構木為巢”的偉大創造,説人類至此“才從‘日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的狀態中解放出來。”(《簡明中國通史》)歷史學家哲學家任繼愈先生説:“通過史書,我們看到,中國歷史上有許許多多英雄人物,有無數的發明創造……有巢氏,在樹上搭屋,這也很了不起。人類不用在洞穴裏住了,能夠住房了,這可以避免潮濕,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有里程碑意義的文化盛事》)離開洞穴、避讓禽獸而“巢居”,顯然是人類與動物分野的最初行為,是人類所揭開的社會文明史的第一頁。作為“巢居”首創者的有巢氏,無疑是開啓全人類文明史的第一人。

巢國歷史記載

◎《百家姓詳解》雲:“巢,為帝時,有大臣巢父常居於山中,以樹為巢……。禹帝時曾封有巢氏之後建立巢國(今安徽境內)。在夏、商、週三代,巢國世代為諸侯國,春秋時期,前518年,吳國滅掉巢國,巢國後代公族便以原國名作為姓氏。”

巢國夏朝時期

巢國域為南巢

夏王朝時期,地宜物豐的南巢,吸引着其它氏族部落(如皋陶氏後裔偃姓部落)從東方、北方不斷徙入,有巢氏熱情友誼地歡迎外姓並讓出巢湖西方、西南方地域(今六安市六安縣、舒城縣一帶)許以定居,便漸漸形成了以巢國為中心的部落聯盟,在巢湖流域、江淮之間廣袤大地上生活、居息和墾植,以地理方位稱其為“南巢氏”,簡稱“南巢”。
成湯戰敗夏桀,夏桀逃往南巢,南巢以接納夏桀為條件,與成湯達成協議,南巢與商王朝分疆而治,和睦相處,幾百年間無戰事。
巢湖市域之所以能成為人類發祥地之一,之所以能成為有巢氏及其子孫的生息地,關鍵因素是這地方具備原始人類生存發展的自然地理特定條件。就巢湖市域地形地審視,其南濱長江,懷抱巢湖,地勢由北而南漸低,地貌類型複雜多樣,山丘、崗台、圩畈三者合理分佈,其中江、湖、山、泉並存,以水見長,河湖水域近1300平方公里。地跨東經117°00′~118°29′、北緯30°56′~32°02′,氣温適中,四季分明,資源豐實,得天獨厚,樹木、果木、穀物、雜物、魚蝦、禽獸,品種繁多,尤其有山岡連原野,山陵多洞穴,適宜各種生物生息,各種生命繁衍。也就是説,這地方在自然生態上提供了最為優厚而且最為適宜的人類生存的各種條件,此其一。“巢居”是相對於“穴居”而言並由其發展而來的。值得我們關注與驚喜的是,考古學家從“和縣猿人”居住的小小的龍潭洞裏發現了25種動物(其中主要的是第四紀動物)。從骨骸化石鑑定分析,“巢縣猿人”遺址的這處洞穴,至少有過豹、熊、虎、犀牛等24種哺乳動物出沒。巢湖流域人類考古資料明確地告訴我們,我們的祖先確實是“穴居野處”,是與禽獸蟲蛇為“伴”的。龍潭洞、銀山洞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及其考古學上的論證,可讓我們透過時空邃道而直觀幾十萬前的古人類生活場景和探索他們的活動蹤跡,並讓我們得知,巢湖市域的“原始人羣”是經歷了幾十萬的苦難、思考才覺醒起來,離開洞穴,避讓禽獸,建築屬於人類的獨立家園。巢湖市域為有巢氏原始人羣引起“避讓禽獸”的覺醒,產生變革“穴居”的創意,提供了人類社會環境的最佳客觀依據,此其二。存在決定意識。識者認為,有巢氏原始人羣從改變“穴居”而走向“巢居”,並實施“築巢建居”,還要求環境必須提供以下這4方面的物質條件,而且似乎缺一則難以形成。①地貌要求——有阜陵,有山洞,先民起初是與禽獸共同居住洞穴中,躲避風雨寒暑的。②資源要求——有原野,有水源,有多種人類生存的動植物作為人類的基本食物之源。③物產要求——多樹木,且有喬木,利築巢,築巢需要大量樹木。④氣候要求——處南方,氣候宜,因為簡陋的巢居,非南方氣候温潤則幼弱無法過冬。張習孔等歷史學家在介紹有巢氏時特別強調,“在人類早期,特別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確實經歷過一個時期的‘巢居’生活。”(《中國歷史大事編年》)朱泓教授説:“(巢縣猿人)的進步性體質特徵與北京猿人、和縣猿人不同,故巢縣人應歸屬於早期智人範疇。”(《體質人類學》)位處中國東南的巢湖流域及巢湖市域的地理和物質環境,給“早期智人”即原始人羣中的智者提供了由“穴居”到“巢居”的變革條件,此其三。中華民族以有有巢氏這樣的勤於創新、發明巢居、開創文明、福澤萬世的聖祖而自豪。千百年來,諸多姓氏都在尋根探源論證他們是有巢氏血緣後裔,諸多地方都在廣搜文獻求證他們那裏是有巢氏生籍地望。然就歷史資料和研究成果而言,最為集中亦最為可信的即是巢湖市域。漢代緯書《遁甲開山圖》記載:“石樓山在琅邪,昔有巢氏治此山南。”(按:琅邪,一作琅琊,山名,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是為古代名山,漢元封5年即公元前106年,武帝劉徹南巡還曾禮拜此山。需要指出的是山西石樓縣山東諸城縣亦有山同名。)琅琊山之南的廣袤地域,正是今巢湖市所轄區縣。明清時期巢縣學者認定巢縣是有巢氏及其後裔巢父是巢縣人,並認為巢縣之名亦源自有巢氏、巢父。這種認知見諸縣誌。(康熙《巢縣誌》、雍正《巢縣誌》)現代文史學者亦有同識,“巢湖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有巢氏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龔衞國《民間傳説系列·巢湖的傳説》)“據古老的傳説,巢湖一帶就是有巢氏築巢、居巢的故鄉。那麼現今巢湖市,就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源地之一了。”(葉尚志《漫説巢湖三上將》)專欄作家瀟水對有巢氏所創“巢居”作了較為深細的分析和研究,並在其著作中給與了形象描述和評説:“七八千年前的長江兩岸,房子也星星火火地點綴起來了。就像北方人挖地穴一樣,南方人搭鳥巢。……棲息在木樁上躲避禽獸,也就是傳説中的‘有巢氏’了。安徽省有一個巢縣,據説是有巢氏的老家。”(《青銅時代的蕨類戰爭》)還有一種説法,如台灣學者詹招琳先生説:“有巢氏、混沌氏是伏羲時代的兩個帝王。有巢氏先都舞陽,後遷巢湖……。”(《中華姓氏同源共祖統一輩序(昭穆)表·有考證的三皇五帝時期》)文物學者湯錦程稱:“最早進入安徽的是有巢氏家族……巢湖是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為人類生存提供了必備的條件,所以成為有巢氏首選之地。”(《安徽湯氏源流考》)雖説遷居,但並不否定巢湖市域為有巢氏“首創巢居”之地。綜上所述,有巢氏開闢了巢湖市域的文明史頁,同時開闢了人類社會的歷史紀元。也就氏説,人類文明時代的曙光是從今巢湖市域升射天穹,再八方輻射而普照天下的。

巢國歷史記載

◎《尚書·仲虺之誥》記:“成湯放桀於南巢。”
◎《呂氏春秋》記:“湯伐桀,戰於成,登自鳴條,乃入巢門。”
◎《國語》韋昭注稱:“南巢,揚州地,巢伯之國,今廬江居巢是也。”
◎《淮南子》記:湯“整兵鳴條,困夏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歷山。”
◎《淮南子》高誘注稱,“南巢”為“今廬江居巢”,釋“歷山”曰“蓋歷陽之山”。南巢、巢門,皆稱古巢國地域,歷山在今巢湖市和縣,系屬古巢國之境。
◎《荊州箴》雲:“南巢茫茫,多楚與荊,風飄以悍,氣鋭以剛……。”
◎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之夏代地圖將“南巢”標點於今巢城城址。
◎《巢湖市志》記:“夏代,以地處宗主國夏王朝的南疆,故又稱‘南巢’。”

巢國西周時期

巢國域屬巢國

周代偃姓諸侯國
周代商而立,則多次遣師征討並戰勝了巢國,視巢國地大勢強不便控制,遂將其地析分為巢、廬(廬,房屋,與巢同義)二國,因賜爵位不同,而分別被稱為“巢伯國”、“廬子國”,廬國新都於今合肥城城區,巢國仍都於今巢城城區。
史入春秋,巢國疆域先後遭遇“羣舒”(舒、舒庸、舒蓼、舒鳩、舒龍,在今舒城、廬江一帶)、橐皋(今巢湖市柘皋鎮肥東縣東部一帶)等眾小國的侵略和蠶食。楚、吳相繼強盛,使得位處“吳頭楚尾”的巢國,長期成為楚、吳二強國掠奪對象和交兵戰場,時為楚屬,時為吳屬。歷來注重經濟建設,睦鄰友朋而忽略軍事的巢國,便在這種軍國主義橫行、列強稱霸的惡劣環境中漸次衰微,直到被吳(前518年)滅亡。

巢國巢國曆史演進

“有巢氏”是個稱號,是後人贈予首創巢居的聖祖的稱號,隨之就成了他用世著史的名號。誠如魯迅所解:“至於上古實狀,則荒漠不可考,君長之名,且難審知,世以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者,列三才開始之序,繼以有巢、燧人、伏羲神農者,明人羣進化之程,殆皆後人所命,非真號矣!”(《漢文學史綱要·自文字至文章》)聖祖“有巢氏”功德顯著地位高尚,於是這個稱號就成為他所在“原始人羣”的共同名號,成為有巢氏及其“原始人羣”所生息的那個時代的名詞和社會的名詞。歷史學家徐旭生對此作過研究,“就所能得到的材料去研討,我們可以推斷神農與有巢、燧人為同類,是戰國時的思想家從社會進步的階段而想出來的指示時代的名詞。”(《中國古史的傳説時代》)國學大師錢穆人類歷史文化演進視角分析得很有道理:“中國古代歷史傳説,極富理性,切近事實,與並世其它民族追述古史之充滿神話氣味者大不相同。如有巢氏代表巢居時期,燧人氏代表熟食時期,庖犧氏代表畜牧時期,神農氏代表耕稼時期。此等名號,本非古所本有,乃屬後人想象稱述,乃與人類歷史文化演進階段,先後符合。此見我中華民族之先民,早於人文演進,有其清明之觀點與合理的想法。”(《近人對中國遠古歷史的懷疑》)“有巢氏時代”是中國遠古第一個時代。歷史學家許立羣在1942年描述過中國遠古史狀況,“曾有過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等事蹟,首先説到有巢氏……。”(《中國史話》)范文瀾著《中國通史》將“中國境內的原始人”明確劃分為四個時代,有巢氏時代是為第一個時代。吳國楨的遠古史論及分期與其一致,“在對所有那些名字進行一番認真的核查以後,我們發現剩下的只有四個名字值得我們稍加註意。那就是一有巢氏,二燧人氏,三庖犧或伏羲氏,四神農氏。”(《中國的傳統》)歷史學家們遂將“有巢氏時代”紀年“無限制”地往前推進,直到中國“傳説時代”的始端——地質時代跨越“更新世”早期和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早期,甚至包括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及其文化,而後經歷藍田人及其文化、和縣人及其文化、巢縣人及其文化……直至5萬年前的丁村人及其文化,嗣後才進入“燧人氏時代”。(歷史學家張習孔、田珏主編《中國歷史大事編年》之《中國原始社會年表》)首創巢居的聖祖有巢氏不可能生於170萬年前。《古三墳》等文獻載稱燧人氏是有巢氏的兒子,也就説有巢氏即可能生活於舊石器中期,約與“丁村人”“柳江人”同時代或前後。燧人氏是否為有巢氏的兒子尚待進一步考證,但“血緣羣婚社會形態下的有巢氏或許有一羣子孫,且將自然地繁衍而形成血族,形成一個強大血族再漸次櫱生許多支系。馬克思指出:“血緣家族是第一個社會組織形式”。(《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血緣家族(血緣氏族)的出現,是人類從“原始羣”轉變到氏族部落(血緣家庭公社)的重要標誌之一。生息並漁、牧於巢湖四周,或水澤之旁,或原野之上,或山林之間的有巢氏及其子孫代代繁衍,必將在巢湖市域、巢湖流域形成以血族為核心氏族部落中樞及支系部落羣體。有巢氏部落與早期形成的華夏其它氏族部落相比,有巢氏先民最殊異而又最先進最文明的生活特徵就是“巢居”,即使那時的“巢”簡陋得只有竹木構架、茅草結蓬,但這個“巢”絕對就是“家”,一個賴以生存、安居和繁衍子孫的“家”。巢湖這地方不僅首創巢居,而且巢居方式推行最廣、最快,由“巢”於樹上,到“巢”於地面,由一巢孤立,到數巢聚集,直到羣巢連片,形成村落和城邑。有巢氏部落總首領即“巢父”的居所無疑是個較大的“巢羣”,其規模有多大,史料無考。《論語·公冶長》有“十室之邑”之説,“巢父”居所自然不會少於10室之數,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稱之為“邑”——巢邑。考古學家在巢湖市域中心區位——今含山縣凌家灘所發現5300年前的古村落(城邑),無疑是那個時代的有巢氏部落的中心聚集地即部落首領的居住地。關於有巢氏部落的繁衍與續延,史書多有記載,説法略見差異。《通志·三皇紀第一》稱:“有巢氏有天下百餘代,民知巢居,未知熟食”。《佛祖歷代通載》稱:“有巢氏,百代,不記年。”《三皇五氏》稱:“有巢氏有天下百餘代”。《太平御覽》“皇王部三·有巢氏”條下引《遁甲開山圖》注:“王天下百有餘代,未詳年代也。”《博物志》記述得更加詳細:“昔有巢氏有亂臣而貴,任之以國,假之以權,專國主斷,已而奪之。臣怒而生變,有巢以亡。”值得注意的是《春秋緯命歷序》其八《因提紀》、其九《禪通紀》兩紀中分別見記“有巢氏”,事功不同,並見“傳二世”與“傳七世”之差。同樣,《中國歷史年表·盤古王表》之四《重鑄煙火時期》(約前5770~4070年)之第6氏為“有巢氏”(共2代);其之七《躍起中原時期》(約前3150~2230年)之第4氏為“古皇有巢氏”(共7代)。清代學者梁履繩考説“古有兩有巢氏,一在人皇后、燧人前,亦謂之‘大巢氏’,治石樓山,在位三百年……一在昊英之後,《六韜》、《世紀》所敍者是也。”其兄梁玉繩認為,“後之有巢必上世有巢之裔,遷徙異處,降居諸侯,為太吳臣,似不得分為二氏。其末代以任亂臣擅國亡。”(《〈史記〉〈漢書〉諸表訂補十種》)漫長的遠古時期,不同年代的有巢氏族部落首領自各有業績和社會身份,也就往往留下同名而不同事蹟的傳説。後人為了區別,或稱首創巢居的聖祖有巢氏為“大巢氏”,或稱後嗣有巢部落首領為“古皇有巢氏”。在歷經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之後而進入神農氏、軒轅氏和堯、舜時期,有巢氏族部落的社會地位漸次屈低,興盛的中原部落聯盟首領被尊為“九州長”,而有巢氏族部落首領則被稱為“巢父”,並臣於中原。有巢氏族部落先民們茹毛飲血,一代接一代地艱苦奮鬥,最早開發治理巢湖流域,漁、牧、農、商諸業。這裏地沃物豐,吸引著其它氏族部落(如皋陶氏偃姓部落)從東方、北方不斷徙入,作為土著氏族有巢氏族熱情地迎納外族並讓出巢湖西及西南廣闊地域(今六安市六安縣舒城縣一帶)許以定居,於是便漸漸形成了以有巢氏族為中心的部落聯盟。其疆域廣袤,大約包括今巢湖市(1區4縣)、合肥市(城區和3縣)、六安市(市城區和六安、壽縣、舒城、霍山等縣)和安慶市(桐城、樅陽等縣)、滁州市(市城區、全椒、來安等縣)南京市江北地區在內的方圓幾千裏的原野、水澤、山林。夏入巢治水期間,有巢氏族及其盟友皋陶氏族與華夏氏族結成新的大聯盟,皋陶氏族之女偃攸嫁給夏禹,並生下啓,這使有巢氏族及盟友皋陶氏族的社會地位獲得重新提升,遂先後建立起各自的氏族方國,皋陶氏偃姓部落的塗山國都城於今懷遠縣境,有巢氏部落建立的有巢國(簡稱“巢”)則仍舊都城於今巢城(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誠如《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所解,“古巢國源於有巢氏所建方國。”《百家姓詳解》雲:“禹帝時曾封有巢氏之後建立巢國(今安徽境內)。在夏、商、週三代,巢國世代為諸侯國,春秋時期,楚國滅掉巢國,巢國後代公族便以原國名作為姓氏。”夏朝建立後,巢國是為從屬,但因夏、巢先輩的特殊關係,故在政治經濟上都獲得超出一般小國優惠而具有相對獨立性,賜伯爵而稱國主為“巢伯”。因位處南方而被中原人稱為“南巢氏”“南巢國”,簡稱“南巢”。“夏代,以地處宗主國夏王朝的南疆,故又稱‘南巢’。”(《巢湖市志》)“‘南巢’的得名,實則來源於巢居。‘南巢’最初是氏族之名。《古本竹書紀年》雲:‘夏南巢氏。’這個南巢氏是居於安徽巢湖北岸,以在卑濕湖泊地區巢居為特色的夏的同盟部族。……其統治地域初期是在淮南、江北及巢湖一帶。因巢居地域廣大,‘南巢’一名就由最初的巢湖流域,擴大而指荊楚江淮。”(譚繼和《論古巴蜀巢居文化淵源及其歷史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夏桀被成湯戰敗之後而直奔南巢以尋求救護與避難。“湯伐桀,戰於成,登自鳴條,乃入巢門。”(《呂氏春秋》)“成湯放桀於南巢。”(《尚書·仲虺之誥》)“(湯)整兵鳴條,困夏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歷山。”(《淮南子》)南巢果然保護、接納並安置夏桀且與成湯協議,巢雖為附屬,然分疆而治,和平共處。有商500年間,商王朝除武丁曾對虎方(今壽縣、長豐縣一帶)用兵外,江淮地區幾無戰事,各方國持續穩定地生存發展著。(《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周代商而立國,九州之內的千餘個方國、部落均先後歸順過去。抑或由於巢(及六、英諸國)世代素與商友睦,周王朝介意而多次遣師征討。“周原出土甲骨有‘徵巢’記載,《西清古鑑》中也有兩件青銅器記載周對巢的用兵。”(《安徽大辭典》)巢國表示臣服,然周武王姬發視巢國地大勢強,遂將其地域析分為巢、廬二國,巢國資深,繼賜伯爵,稱“巢伯國”,廬國賜子爵,稱“廬子國”。春秋前期至中期,巢國始終是巢湖流域重要諸侯國之一,一部《左傳》,15次見“巢”。由於地肥物豐,位處“吳頭楚尾”,故長期成為楚、吳掠奪對象和交兵戰場,巢國漸次衰微,時為楚屬,時為吳屬,於前518年,被吳滅亡。

巢國記載

◎《中華大字典》稱:“巢:國名。《書序》:巢伯來朝。”
◎《巢湖市志》記:“西周加封這個夏、商的遺留方國為伯爵。巢伯在周武王時進京朝覲,芮伯還為此作了一篇《旅巢命》。西周銅器《班簋》銘文中有‘秉、繁、蜀、巢’4個國名,其中的‘巢’字就是巢伯國。”
◎公元前615年,楚國伐巢國,《春秋·文公十二年》雲:“夏,楚人圍巢。”杜預注:“巢,吳楚間小國。廬江六縣東有居巢城。”
◎前584年,《左傳》雲:“吳始伐楚伐巢”。
◎前518年,吳國滅巢國,《左傳·昭公二十四年》雲:“吳人踵楚,而邊人不備,遂滅巢及鍾離而還。”
按:今巢湖市域為古巢國之地,本為有巢氏生息地和有巢氏氏族部落所轄地。因此,這裏有關地域名稱、山水名稱和政區名稱都往往取用“巢”字。誠如《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所説:“除僑置外,凡帶‘巢’字的政區命名都與古巢國有關。因此,可以説,巢湖及帶‘巢’字的政區名稱均源於古巢國。古巢國源於有巢氏所建方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