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人談讀書

(孔子、朱熹等創作的短文)

鎖定
《古人談讀書》是二則關於古人讀書的言論總編,從《論語 [1-3]  、《訓學齋規 [4-5]  兩部文獻中總結古人讀書的方法。
作品名稱
古人談讀書
作    者
孔子、朱熹等
作品出處
論語訓學齋規 [6] 
文學體裁
短文
主要內容
古人讀書的言論
作品類型
言語彙總編輯

古人談讀書原文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3]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論語 [6] 
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宋]朱熹 [4] 

古人談讀書註釋譯文

古人談讀書註釋

敏:聰明。
好:喜好。
恥:以……為恥。
知:通“智”,聰明,智慧。
厭:滿足。
誨:教導。
謂:説。
漫浪:隨隨便便。
急:要緊。
[7] 

古人談讀書譯文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並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去求取知識的人。
學習好像追趕什麼,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
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但並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我曾經説讀書講究“三到”,即讀書時要專心,要認真看,要誦讀。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麼一定不會記住,就算記住了,也記不長久。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
[7] 

古人談讀書關於作者

孔子與《論語》
孔子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歷代統治者稱為“聖人”。(詳見《史記·孔子世家 [8]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 [6] 
本文第一部分分別選自《論語·公冶長 [1]  、《論語·為政 [2]  、《論語·述而 [3] 
朱熹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 朱熹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註》《太極圖説解》《通書解説》《周易讀本》《楚辭集註》,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註》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本文第二部分選自《訓學齋規》。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