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反坦克作戰

鎖定
反坦克作戰,是指與坦克作戰的各種作戰方式的總稱,是反戰車作戰的一種。常見的反坦克武器有使用高動能彈、燃燒彈穿甲彈的火炮,反坦克導彈反坦克地雷等。
中文名
反坦克作戰
外文名
Anti-tank warfare
別    名
反裝甲作戰

反坦克作戰發展階段

反坦克作戰起源初期

反坦克作戰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期間,自從1916年坦克在戰場上出現之後,面對坦克的巨大威脅, 摧毀坦克的技術和戰術成為迫切需要,作為一種戰術形態的反坦克作戰也隨之應運而生。在一戰時期,面對協約國軍隊的坦克部隊,德國人發明了不少辦法來對付這些“移動的噴火巨獸”。由於當時的坦克還遠非一種成熟的作戰兵器,它在戰場上的目標較大,此外速度很慢而且裝甲很薄,所以説它們很容易被平射的野戰火炮所擊毀。而德軍步兵而言在實戰中也發現,他們配備的用於遠程狙擊作戰的經過特別設計的“K”型子彈可以擊穿早期坦克的薄弱裝甲,而這種碳化鎢芯的子彈可以使用普通的毛瑟步槍或馬克辛機槍發射;因此從1917年春開始,在西線作戰的每個步兵都配備了5發K彈,而機槍手則配備了整整一條K彈彈鏈。在戰爭末期,根據德國最高統帥部的要求,毛瑟公司還生產了一種具有更好的穿甲能力的專用反坦克步槍;它也是世界上第一種專用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反坦克作戰二戰期間

因為坦克是敵方在陸地上的進攻主力,所以軍事戰略家把反坦克作戰納入了幾乎所有戰爭理論中。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包括步兵使用的坦克炮、反坦克炮和反坦克手榴彈,以及地面攻擊機。反坦克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期間迅速發展,導致包括火箭筒、反坦克戰鬥工程、專業反坦克飛機和自行式反坦克炮等步兵便攜式武器。蘇聯紅軍和德軍都制定了打擊坦克領導的進攻的方法,包括在縱深防禦陣地部署靜態反坦克武器,由反坦克障礙物和雷區保護,並由機動反坦克預備隊和地面攻擊機提供支援。

反坦克作戰冷戰期間

冷戰期間,美蘇等國都在考慮核戰的可能性。雖然以前的技術已經發展到保護裝甲車乘員不受炮彈和爆炸傷害,但輻射的可能性出現了。在北約國家,在定義如何在不使用戰術核武器的情況下使用武裝力量的理論方面幾乎沒有任何進展。在蘇聯的勢力範圍內,傳統的作戰機動理論正在進行理論上的研究,以瞭解如何在未來的歐洲戰場上使用坦克領導的部隊,即使有限制使用核武器的威脅。華約在大規模增加反坦克武器數量的同時,達成了機動作戰的解決方案。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蘇聯軍事理論家,如Vasily Sokolovsky(1897-1968)意識到反坦克武器必須通過變得更加機動來承擔進攻角色,而不是衞國戰爭(1941-1945)中傳統的防禦角色。這導致了改進型制導反坦克導彈的發展,儘管西歐和美國也在進行類似的設計工作。
二戰之後,由於坦克性能的提高,儘管普通火炮配用了破甲彈,但其反坦克的效果已難適應作戰要求,只能作為一種攔阻射擊的輔助手段,因而專用反坦克武器特別是反坦克導彈得到了重點發展。這一時期研製與裝備反坦克武器的國家之多,品種和型號之多是非常罕見的。1950年代反坦克武器的發展,促進了坦克的發展。1960年代,火力、機動性、防護能力都有明顯提高的第二代坦克裝備了部隊。但是美國通過研究發現,當時擁有的反坦克手段不足以抵擋蘇聯集羣裝甲的進攻,因此必須加強反坦克武器的研製。北約各主要國家,也更加重視新型反坦克武器的研製和裝備。這一時期,不僅專用反坦克武器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兼用反坦克武器也出現了新的進展,反坦克成員增多、威力也日益增大。
冷戰雙方還認識到輕型反坦克武器的效用,這導致步兵班使用的單兵攜帶武器得到進一步發展,而重型導彈則安裝在專用導彈自行式反坦克炮上,包括專用反坦克直升機上,甚至更重的制導反坦克導彈從飛機上發射。設計人員還開發了新的炮彈種類,如頂部攻擊炮彈,以及用來在區域內充滿反裝甲炸彈的炮彈。直升機也可以用來快速運送分散的反坦克地雷。
作戰力量體系以第二代反坦克導彈為主,加上坦克和輕型反坦克武器組成的遠中近火力梯次配系和以反坦克直升機為主、固定翼飛機為輔的的空中火力配系,形成了對坦克的立體合成的打擊力量體系。有鑑於此,蘇聯前國防部長格列奇科於1976年説,坦克易受反坦克武器,特別是反坦克導彈的毀傷,未來作戰將首先取決於能否壓制敵反坦克武器,以便恢復坦克的作用。

反坦克作戰現代戰爭

自1992年冷戰結束以來,坦克和其他裝甲車輛面臨的重大新威脅是遠程引爆簡易爆炸裝置(IED),這些裝置用於非對稱戰爭和RPG-29和FGM-148標槍等武器系統中,這些裝置可以擊敗反應裝甲或炮彈裝甲。這兩種武器系統都使用串聯彈頭,第一級串聯彈頭激活反應裝甲,第二級串聯彈頭通過高爆炸性反坦克(熱)形裝藥擊敗炮彈裝甲。
“上天”,作戰空間向空中拓展
隨着反坦克導彈技術的飛速發展,空中反坦克的地位、作用日漸突出,逐漸形成了以反坦克直升機為主、固定翼飛機為輔的空中反坦克力量。
“入地”,作戰空間向地下拓展
1970 年代以來,由於空心裝藥和微電子技術在地雷上的應用,使反坦克地雷的威力顯著提高,達到了“一雷車毀人亡”,同時由於快速機動佈雷技術的發展,反坦克地雷已成為具有“進攻”作用的武器裝備,成為對付集羣裝甲目標既經濟又有效的有力武器。

反坦克作戰作戰方式

坦克是一種集火力、機動、防護性等特點於一身的武器。與之相對應的,反坦克作戰的實現途徑主要有三種:
火力系統破壞:破壞其炮塔、炮管、瞄準裝置等;
機動力破壞:破壞其履帶、發動機、油箱、傳動系統;
完全破壞:摧毀戰車車體或殺傷內部人員。

反坦克作戰武器種類

反坦克步槍
反坦克步槍,射擊裝甲目標的專用槍械。舊稱戰防槍。用於裝備步兵,打擊300米以內的坦克和裝甲車輛,也可用於射擊800~1000米以內的土木工事和火力點。
反坦克步槍是專門用來擊穿車輛裝甲的步槍,它最主要的攻擊對象就是裝甲目標。這種步槍從坦克剛出現的時候也同時投入到戰場,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失去效用為止;因為隨着車輛的裝甲愈來愈厚,單一士兵所能攜帶的實心彈頭已經無法擊穿它們。至此反戰車步槍被後來的錐形裝藥(shaped charge)武器取代,例如最為人所知的“Bazooka”反坦克火箭筒。
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anti-tank gun)是一種彈道低伸,主要用於毀傷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的火炮。特別是自行反坦克炮具有與主戰坦克同等的火力和良好的機動性,價格比坦克便宜,重量比坦克輕,可為機動和快速反應部隊提供強有力的反裝甲火力。
反坦克炮,舊名“戰防炮”、“防坦克炮”。它初速高、直射距離遠、射速快、射角範圍小、火線高度低,是重要的地面直瞄反坦克武器。但是,牽引型反坦克炮機動性太差,不具備先進的火控系統,和坦克對戰時一旦首發未中,等待的就是被坦克擊毀。而自行反坦克炮雖然具備一定機動性,可以轉移,但裝甲比坦克薄弱。因為它們的射程只有約5公里,撤退的時間不夠,所以它們往往來不及撤退就被摧毀了。
反坦克炮是專門設計用來破壞裝甲車輛的火炮,通常都能夠高速發射穿甲彈。在二戰初期,很少有反坦克炮的口徑超過50毫米,當時常見的口徑包括:德制和美製的37毫米炮、法制25毫米炮和47毫米炮、英制兩磅(40毫米)炮、蘇制45毫米炮。這些口徑的反坦克炮可以擊穿戰前和戰爭初期各國幾乎所有型號的坦克的裝甲。
但隨着戰爭的進行,反坦克炮口徑的發展速度很快就跟不上坦克的裝甲厚度了。德制的37毫米炮在蘇聯的T-34和KV系列坦克面前一籌莫展。各國於是開始生產口徑更大、火力更強的反坦克炮。到1943年間,各國的反坦克炮口徑已經普遍達到了50毫米以上。一年後,隨着東線壓力的加劇,75毫米、88毫米、100毫米甚至122毫米口徑的反坦克炮紛紛被投入到戰爭中。
早期的反坦克炮屬於輕型武器,炮組的成員可以輕鬆地推動火炮進行移動。但到了戰爭中後期,當反坦克炮口徑逐漸擴大,重量逐漸增加,它們的移動能力也逐漸下降,使得它們在敵方火力面前愈發難以生存。此外,反坦克炮也很難為炮組成員提供任何保護。為了改善反坦克炮在機動力和防護力方面的缺陷,各國先後開發生產了驅逐戰車。這種帶有輕型裝甲防護的自行式反坦克炮與那些固定式反坦克炮相比,威力大幅度提高。
二戰結束以後,反坦克炮由於體型龐大、機動力差等缺點,發展逐漸停止。它的地位被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所取代。
反坦克手榴彈
反坦克手榴彈是一種用於攻擊坦克和裝甲車輛的手榴彈,其重量威力都大於普通的手榴彈。反坦克手榴彈的形式多種多樣,從簡單的高爆式到複雜的聚能裝藥式。為了增加威力,反坦克手榴彈常常被設計成帶有粘性或磁性的,這樣它們可以在被投擲後附着在坦克裝甲上,在爆炸時產生最大效果。莫洛托夫雞尾酒也是一種常用的反坦克手榴彈形式,但它只對戰爭前期輕薄裝甲的坦克比較有效,在戰爭後期,除非使用者能夠準確將其投中坦克的發動機,否則這種燃燒瓶對坦克就毫無用處。其它類型包括:英國N°74 ST粘性手榴彈霍賽姆反坦克手榴彈、80式反坦克手榴彈、俄國RPG43反坦克手榴彈、中國反-43式反坦克手榴彈、99式磁性反坦克手榴彈、三式反坦克手榴彈等。
聚能破甲武器
輕型反坦克武器(可單兵攜帶)的發展是從二戰開始的,其中的大部分都採用聚能破甲(HEAT,High Explosive Anti-tank)的原理。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國的巴祖卡火箭筒、德國的鐵拳預裝填無後坐力炮。
戰爭結束後,聚能破甲武器繼續發展。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分別研製了超級巴祖卡和M72 LAW型反坦克火箭筒,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破甲彈 HEAT(High-Explosive Anti-Tank)破甲彈又稱空心裝藥破甲彈,是以聚能裝藥爆炸後形成的金屬射流穿透裝甲的炸彈。也稱聚能裝藥破甲彈,是反坦克的主要彈種之一。
破甲彈是基於門羅效應開發的化學能反裝甲彈種,將錐型中空的裝藥 (常見藥型還有半球型、喇叭型等) 在距離裝甲板一定高度的位置起爆,以聚焦的高温高速射流擊穿裝甲板並對人員器材進行殺傷,因此也常稱為錐型裝藥、成型裝藥、中空裝藥、聚能裝藥。通過合理設計裝藥形狀和炸高(理論上的理想炸高為直徑五倍)並加裝金屬藥型罩,現代破甲彈的靜破甲深度通常可達藥型罩直徑的五倍以上,破深隨藥型罩直徑增大有所提高,但藥型罩直徑大於150mm時破深提高不明顯。
現代一些破深超過1000mm的反坦克導彈應用的是串聯破甲戰鬥部,對爆炸反應裝甲有較好效果
反坦克地雷
反坦克地雷(Anti-tank mine,簡稱“AT mine”),是一種用於破壞或摧毀坦克和裝甲運兵車等車輛的地雷。與反步兵地雷相比,反坦克地雷通常擁有更多的炸藥,並引信被改造成只會被車輛觸發。
反坦克地雷有TNT炸藥、引信、和發火裝置組成,與反步兵地雷相比,反坦克地雷通常裝填有有更多的炸藥,被大於180公斤時的力量觸發引信才可以引發爆炸,因為要防止人和汽車引爆。
二戰中的反坦克地雷通常由步兵使用,主要用於破壞坦克履帶使其喪失機動力,或擊穿脆弱的底部裝甲,對坦克乘員造成傷害。戰爭結束後,世界各國研發出了多種新型反坦克地雷,使用更具威力的裝藥,採用聚能破甲形式,其中一些型號還具備攻擊坦克頂部和側面裝甲的能力。
步兵近距離攻擊
第五次戰役中,志願軍戰士康水榮、王林、汪永生襲擊敵坦克。 第五次戰役中,志願軍戰士康水榮、王林、汪永生襲擊敵坦克。 [1]
坦克對步兵來説仍然不是無懈可擊的,尤其在巷戰中。坦克體型龐大而且發出巨大噪音,非常容易被步兵發現、跟蹤和偷襲。由於坦克乘員的視野範圍受到限制,敵方有經驗的步兵可以很容易地靠近一輛沒有步兵掩護的坦克,而坦克的武器則很難攻擊到靠近自己的敵方步兵。一旦靠近一輛坦克,步兵將獲得很多攻擊它的手段。步兵的火箭筒、手榴彈等武器有時很難擊穿坦克最為厚實的正面裝甲,但是通過靠近坦克,他就可以選擇攻擊相對脆弱得多的頂部、後部和側面裝甲。破壞坦克履帶也可以對坦克造成機動力破壞。在二戰中,蘇軍步兵有時會直接衝向敵方坦克,將汽油倒進坦克乘員艙裏並將出口封死,把坦克乘員燒死在坦克中。
攻擊機
從二戰開始,攻擊機也成為重要的反坦克武器。因為頂部通常都是坦克最薄弱的部位,而且絕大多數坦克都並不具備很強的防空能力,所以使用飛機執行反坦克作戰任務常常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從二戰中著名的德國Ju 87俯衝轟炸機(斯圖卡)、蘇聯IL-2攻擊機到戰後的美國A-10攻擊機、蘇聯蘇-25攻擊機,使用的武器最早是採用鐵殼炸彈,二戰後期開始使用配備穿甲彈的航炮以及無引導火箭,在1970年代以後出現反戰車導彈,攻擊機在歷次戰爭中的優秀表現使它贏得了“坦克殺手”的稱號。
其他火炮
傳統的炮彈對坦克裝甲的效果十分有限。非穿甲彈一般只能通過爆炸產生的震波對坦克造成傷害。但是在過去三十年中,一種新的炮射導彈被髮展出來。這種炮彈採用激光制導,確保能夠準確命中坦克,並且其彈頭採用聚能破甲戰鬥部(HEAT)而不是一般的高爆彈頭(HE),對坦克的殺傷力大大提高。 此外,另一種新出現的反坦克武裝是制導或非制導的攻頂導彈。當這種炮彈在坦克上空爆炸後,會向下散射出數個聚能裝藥的彈頭,由於它們所攻擊的是坦克頂部最薄弱的裝甲,所以其中只要有任何一個或幾個命中目標,就會對坦克造成巨大傷害。 這些炮彈都可以使用中型火炮(122毫米、152毫米或155毫米等口徑)、大口徑迫擊炮(81毫米及以上)或導彈發射器射擊。
汽油彈
二次大戰中參戰各方都有使用汽油彈作為防守的武器,它對於阻擋輕坦克特別有效。1948年以色列和阿拉伯戰爭中的以色列、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的匈牙利羣眾,都曾成功使用汽油彈阻止敵人裝甲的前進。
坦克車的底部往往是防禦最薄弱的的,當汽油彈在坦克的尾部燃燒時,可能令坦克的油缸爆炸。部分蘇制坦克設有外掛油箱,很容易被從外面打開後點燃。當游擊隊在近距離以汽油彈快速突擊,坦克車的靈活性不足應付,於是陷入被動。這亦是汽油彈在當時能成為成功武器的原因之一。
反坦克犬
反坦克犬或地雷犬是在被訓練過的犬隻的背上綁上炸藥讓他們跑到敵方的坦克底下。當犬隻就定位後即引爆炸藥來破壞坦克。
在二次大戰期間蘇聯曾利用反坦克犬來對抗德軍的坦克。不幸地是蘇軍放置食物在自己的坦克上來訓練犬隻,結果在戰時這些犬隻會偏好接近己方的坦克。此外,狗會避免接近移動中的坦克,而這種情況在戰場上會造成敵我不分的傷亡。在1942年在一次犬隻造成蘇聯坦克師被迫撤退後,地雷犬就不再被使用。
德軍得知蘇聯使用犬地雷(Hundeminen)作為反坦克武器,在東線戰場上他們以狂犬病為由射殺所見的全部狗。結果犬隻變得稀少,犬隻也不太可能造成嚴重的打擊。
在戰後,因反坦克方法的進步使反坦克犬走入歷史。
反坦克直升機
20世紀50年代後期,法國是第一個把反坦克導彈裝備在直升機上的國家。1966年,第一種量產的專職攻擊直升機AH-1眼鏡蛇誕生。有些人認為直升機能夠更加輕易地攻擊坦克裝甲最薄弱的頂部,所以反坦克直升機的出現宣告了坦克將從此退出歷史舞台。但由於從反坦克直升機誕生開始,坦克與直升機之間還沒有進行過勢均力敵的對抗,所以要斷言直升機和坦克孰強孰弱還為時尚早。但是無論如何,配備制導武器、火箭發射器與重機炮的反坦克直升機始終是坦克最大的威脅之一。坦克常常因為視角有限而很難發現直升機,而直升機則可以懸停在空中,從任何角度攻擊坦克最脆弱的部分。此外,直升機所配備的制導武器的射程通常都大於坦克防空機槍的射程,這使直升機經常能夠在坦克的火力範圍以外發動攻擊。這種對坦克的不利局面直到坦克用炮射導彈問世才開始改觀。
反坦克導彈
反坦克導彈是用於擊毀坦克和其它裝甲目標的導彈,20世紀50年代中期由法國率先投入使用,繼而在眾多國家掀起研製高潮。其發展經歷了三代,已經成為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反坦克導彈主要由戰鬥部、動力裝置、彈上制導裝置和彈體組成。戰鬥部通常採用空心裝藥聚能破甲型。 有的採用高能炸藥和雙錐鍛壓成形藥型罩,以提高金屬射流的侵徹效率。還有的採用自鍛破片戰鬥部攻擊目標頂裝甲。
破甲威力主要用靜破甲厚度和動破甲厚度表示,有的導彈戰鬥部靜破甲厚度可達1400毫米。 動力裝置通常指安裝在導彈上的發動 機,用固體推進劑產生推力,以保證導彈獲得所需速度和射程。在導彈飛行的不同速度段上,發動機推力不同,起飛段(亦稱增速段)推力較大,續航段推力較小。有的反坦克導彈上安裝兩台發動機,其中的起飛發動機賦予導彈起始速度,續航發動機用於保持導彈飛行速度。有的只裝增速發動機,導彈增至一定速度後便作無動力慣性飛行。還有的只裝續航發動機,導彈射出發射筒後具有一定速度,由續航發動機提供保持這一速度的續航力。彈上制導裝置是導彈制導系統的一部分,由彈上控制儀器、穩定飛行裝置和控制機構等組成。其作用是將導引系統傳輸來的控制指令綜合、放大,驅動控制機構,從而改變導彈飛行方向。尋的制導的反坦克導彈制導系統全部裝在彈上。彈體是具有一定氣動外形的殼體,由彈體外殼、彈翼、舵和尾翼組成。多數導彈彈體頭部為尖形或橢圓形,中間呈圓柱形,尾部是截錐體形。彈翼通常為十字形。彈體氣動佈局有無尾式、 正常式、尾舵式3種類型。無尾式彈體的彈翼兼作尾翼,舵在彈翼後緣,彈翼提供升力及穩定力矩。這類彈體結構簡單,適合於彈身短的導彈,為大多數反坦克導彈所採用。正常式彈體的彈翼和尾翼分開,尾翼兼作舵,適用於彈身較長的反坦克導彈。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研製的X-7(小紅帽)導彈(1944年9月研製成功,1945年生產,由於法西斯的迅速滅亡,未能按計劃裝備部隊),是世界上第一種反坦克導彈。1950年代後,許多國家都開始研製反坦克導彈。最早正式裝備部隊的反坦克導彈,是法國陸軍1956年裝備部隊的SS-10反坦克導彈。此後,反坦克導彈得到了迅速成長,終於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給了坦克一次狠狠的打擊。在這次戰爭中,雙方分別使用了大量的蘇制 AT-3“薩格爾”反坦克導彈和美製“陶”式反坦克導彈。據有關調查結果表明,以色列損失的850輛坦克中,有25%毀於反坦克導彈。特別是1973年10月8日,以色列陸軍的驕傲——第190裝甲旅的120輛M60坦克突向埃及第二步兵師的陣地進攻,遭到埃及步兵的頑強抵抗。埃及步兵使用反坦克導彈和火箭筒打擊以軍坦克。開戰後僅兩個小時,以軍第190裝甲旅便全軍覆滅。這次戰鬥令全世界震驚,標誌着反坦克武器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於是,很多軍事專家提出了“坦克過時論”,“陸戰之王”寶座受到嚴重威脅。
新概念武器
子母彈與子母雷是1960年代出現的新武器概念——撒佈彈藥發展的必然結果。1960年代提出了“應用子母彈將槍彈以適當密度撒佈在較大範圍內將是一項成功的措施”的概念。美國出於侵越戰爭的需要,立即將這種概念應用到殺傷子母彈子母雷上,同時研究用於火炮上的遠距離反坦克子母彈和用於飛機上的反坦克子母雷,1970年代初先後投入使用,不久,西德把這種概念用到火箭炮撒佈反坦克子母雷上。
自海灣戰爭以來,反坦克武器作為坦克剋星,在種類和性能上得到了很大的飛躍,給坦克帶來了越來越嚴重的挑戰和威脅,特別是精確制導武器的普遍應用,使坦克處於多維立體的精確火力打擊威脅之下,一時間將坦克擠到了戰場邊緣,給坦克的地位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反坦克作戰主要戰法

埋設地雷,腳下使絆
採取大量埋設地雷的手段,達到限制敵坦克機動的目的。行動受地形限制是坦克的主要弱點之一。在組織地雷埋設時,一是把埋雷與設障結合,增加坦克克服障礙的難度;二是把埋雷與火力結合,延長敵坦克在火力下的暴露時間,提高反坦克武器的命中率、毀傷率;三是預先設置與機動設置相結合。信息化條件下作戰,單靠預先埋設地雷已不能適應反坦克作戰的需要,必須與機動設置相結合。在戰鬥中機動敷設的雷場,其效果比預先設置的要大幾倍。
遠距離配置,以長擊短
現代主要反坦克武器的射程和精度,特別是遠距離射擊精度,明顯優於坦克。在反坦克作戰中,要充分利用反坦克導彈的這一優長,將地面的反坦克導彈部署在坦克有效射程之外的有利地形上,與空中反坦克導彈相配合,儘可能地在遠距離上對坦克目標進行攻擊。
隱蔽配置,以暗擊明
現代反坦克武器的體積和質量大為減小,隱蔽性上比坦克更具優勢。反坦克武器通常為防守者,佔有地利。因此,將反坦克武器隱蔽配置起來,在暗處進行伏擊,是反坦克作戰的一條行之有效的戰法。
機動靠前配置,實施近身突擊
將反坦克武器靠前部署,依託反坦克陣地,採取“陣前出擊”、“陣內伏擊”等機動靈活的打法,對敵坦克實施近距離的火力突擊。

反坦克作戰發展趨勢

許多國家正重新審議反坦克武器發展戰略,提高武器裝備戰術技術性能, 改進現役武器效能, 並探索各種新概念反坦克武器。反坦克武器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
提高殺傷效果和威力
提高輕型反坦克彈藥的殺傷效果和威力、開發多功能單兵彈藥是1980年代以來各國追求的目標。多功能彈藥是一種同時具有爆炸、爆破和穿甲功能的彈藥,它能根據目標性質,自動選擇最佳毀傷方式,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屬性。如美國AMAW 83mm火箭筒配用的MK 118式高爆火箭彈,利用自動辨別目標物質密度的引爆裝置,遇到硬目標能瞬時起爆,遇到軟目標能延遲到目標內部起爆;美國AAI公司研製的反坦克、殺傷兩用火箭彈,內含鎢合金箭形穿甲彈,已成為美國SMAW-D式 83mm火箭筒的新型主用彈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