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坦克

(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

鎖定
坦克是現代陸上作戰的主要武器之一,具有直射火力、越野能力和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是陸地武器中重要性唯一高於輪式裝甲車的存在,主要用來與對方坦克或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陸上力量。坦克一般裝備數挺防空(高射)或同軸(並列)機槍和一門中口徑或大口徑火炮(有些現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發射反坦克/防空導彈),是憑火力進行作戰的經典體現。坦克大多使用旋轉式炮塔,但也有少數使用固定式主炮。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統、瞄準系統、動力系統通信系統、裝甲式車體等系統組成。
其實坦克也是天敵最多的陸戰武器,甚至有的坦克製造廠也同時研發反坦克武器,反坦克成了各國陸軍的重要能力。雖然坦克在發展,但坦克自身的發展速度實在是追不上反坦克武器的發展速度,而且坦克會陷入防護性和越野能力不能兼得的二悖論難題中。除非以後研製出新型輕質防護材料來改良裝甲,不然未來戰爭中坦克的處境真的很危險 [1] 
中文名
坦克
外文名
panzer、tank
首次出場
索姆河戰役
發明國
英國
相關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主要任務
陸上作戰

坦克發展歷史

坦克一詞是英文“tank”的音譯,原意為貯存液體或氣體的容器。參戰前,為保密而取用此名,並一直沿用至今。
1915年,英國政府根據E.D.A.斯文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製造和冶金技術,試製出坦克樣車。
1916年研製成功Ⅰ型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法國和德國共製造了近萬輛坦克,主要有英國的Ⅳ型和Ⅴ型、法國的“聖沙蒙”和“雷諾”FT-17及德國的A7V等。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輕型坦克盛行,主要有:英國的“馬蒂爾達”步兵坦克和“十字軍”巡洋坦克,法國的“雷諾”R-35輕型坦克和“索瑪”S-35中型坦克,蘇聯的T-26輕型坦克和T-28中型坦克,德國的PzKpfwⅡ輕型坦克和PzKpfwⅣ中型坦克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法西斯德國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實施閃擊戰。大戰中、後期,在蘇德戰場上曾多次出現有數千輛坦克參加的大會戰;在北非戰場上以及諾曼底登陸戰役、遠東戰役中,都有大量坦克參戰。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蘇聯的T-34中型坦克和IS-2重型坦克,德國的PzKpfwⅤ“黑豹”中型坦克和PzKpfwⅥ“虎”式重型坦克,美國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英國的“丘吉爾”步兵坦克和“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日本的97式中型坦克等。戰後至20世紀50年代,蘇、美、英、法等國設計製造出新一代坦克,主要有:蘇聯的T-10重型坦克、T-54中型坦克、T-55中型坦克和PT-76輕型水陸坦克,美國的M103重型坦克、M48中型坦克和M41輕型坦克,英國的“征服者”重型坦克和“百人隊長”中型坦克,法國的AMX-13輕型坦克等。
60年代出現的戰鬥坦克,火力和防護性方面達到或超過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時又具有中型坦克機動性好的特點,形成一種具有現代特徵的主戰坦克,主要有蘇聯的T-62、美國的M60、英國的“酋長”、法國的AMX-30、聯邦德國的“豹”Ⅰ、瑞典的Strv103(簡稱“S”)等坦克。70年代以後,相繼出現適應現代戰爭要求的主戰坦克,主要有蘇聯的T-72和T-80及T-90、德國的“豹”Ⅱ系列、美國的M1主戰坦克系列、英國的“挑戰者”Ⅰ和Ⅱ、法國的“勒克萊爾”、日本的90式和以色列的“梅卡瓦”系列等。
中國於50年代後期開始生產59式中型坦克。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先後製造出62式輕型坦克和63式水陸坦克。70年代以後,研製出69式、79式、88式、96式和99式主戰坦克。 [2] 

坦克分類劃分

按戰鬥全重,分為輕型坦克、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輕型坦克重10噸左右,主要用於偵察、警戒,也可用於特定條件下作戰。中型坦克重40噸左右,用於遂行裝甲兵的主要作戰任務。重型坦克重50噸左右,主要用於支援中型坦克戰鬥。
按用途,分為主戰坦克和特種坦克。主戰坦克是現代陸軍的主要戰鬥兵器。特種坦克有偵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陸坦克和噴火坦克等,多為輕型。 [2] 

坦克裝置組成

坦克通常由武器系統、推進系統、防護系統、通信系統、電氣設備、特種設備和裝置組成。武器系統包括武器和火控系統兩部分。坦克炮是坦克的主要武器,主要配備穿甲彈、破甲彈、殺傷爆破彈等彈種。輔助武器多為7.62毫米並列機槍、12.7毫米高射機槍。火控系統由火控計算機、火炮雙向穩定器、激光測距儀、微光夜視儀和熱像儀等組成。推進系統包括動力裝置、傳動裝置、行動裝置和操縱裝置。防護系統包括車體和炮塔、特種防護裝置和各種偽裝設備。通信系統主要包括無線電台、車內通話器、信號槍和信號彈。電氣設備由發電機、蓄電池和各種照明器材、線路等組成。特種設備和裝置包括潛渡裝置、導航裝置、掃雷裝置及推土裝置等。坦克按主要部件的安裝位置,通常劃分為操縱、戰鬥、動力-傳動和行動四個部分,操縱部分(駕駛室)位於前部,戰鬥部分位於中部,動力-傳動部分位於後部,行動部分位於車體兩側翼板下方。現代坦克的戰鬥全重為40~62噸,乘員通常為4人,裝有自動裝彈機的坦克可減少1名乘員。火炮口徑105~125毫米,炮彈基數40~60發,有的坦克還能發射導彈。發動機功率550~1100千瓦,最大公路速度55~72千米/時,最大越野速度30~55千米/時,最大行程300~650千米,爬坡度30度左右,越壕寬2.7~3.2米。坦克正面裝甲通常可防禦穿甲能力為350~600毫米反坦克彈藥的攻擊。新型主戰坦克將採用頂置火炮式等佈置形式。武器系統將採用大口徑火炮、多功能彈藥、自動裝彈機和自動跟蹤目標的指揮儀/獵殲式火控系統;推進系統將進一步提高功率密度和傳動效率及乘坐舒適性;防護系統將採用具有更佳防彈性能的模塊化裝甲和主動防護系統,將形體防護、結構防護和特種防護有機結合起來,在不明顯增加重量的情況下增強防護力。 [2] 

坦克展望未來

俄羅斯T14坦克
俄羅斯T14坦克(4張)
坦克仍然是未來地面作戰的重要突擊兵器,許多國家正依據各自的作戰思想,積極地利用最新成就,發展21世紀初使用的新型主戰坦克。坦克的總體結構可能有突破性的變化,出現如外置火炮式、無人炮塔式等佈置形式。火炮口徑有進一步增大趨勢,火控系統將更加先進、完善;動力傳動裝置的功率密度將進一步提高;各種主動與被動防護技術、光電對抗技術以及戰場信息自動管理技術,將逐步在坦克上推廣應用。各國在研製中,十分重視坦克無人化,減輕重量,減小形體尺寸,控制費用增長。可以預料,新型主戰坦克的摧毀力、生存力和適應性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這也同時是坦克未來的發展方向。主戰坦克戰鬥全重一般為40噸至70噸,從80年代開始各國的主戰坦克的重量有快速飆漲的趨勢。火炮口徑多為105毫米以上,典型型號如前蘇聯的T-72、德國的豹2、美國的M1艾布拉姆斯等。 [3] 
時間已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坦克裝甲車輛裝備與技術的發展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規劃、選擇好技術發展方向成為十分急迫和重要的課題。陸軍裝備朝體系化、信息化發展是必須堅持的技術發展方向,但在技術途徑和發展策略上應適當調整。網絡等信息系統的頂層設計至關重要,武器裝備總體作戰效能的提升不能過分強調信息集成的作用而忽視武器裝備平台集成的知識和經驗。輕量化、電氣化、防護主動化、無人化成為坦克裝甲車輛技術發展最重要、最明確的發展方向,在這些方面開展研發工作大有可為。
[4] 

坦克類型

坦克坦克級別

根據車體重量,坦克可以劃分為:
超輕型坦克—10噸以下
輕型坦克—20噸以下
中型坦克—20噸至40噸
重型坦克—40噸至80噸
超重型坦克—80噸以上
但軍方鮮有作此方式分類,以上主要是作為對歷史上的稱謂分類概念。

坦克主戰坦克

1960年代開始,由於中型坦克的火力和裝甲防護已經達到或超過了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時克服了重型坦克越野性差的弱點,從而形成了一種具有現代特徵的的單一戰鬥坦克,即“主戰坦克”或“主力戰車”,成為各國家裝甲部隊的主力(Main battle tank,MBT)。然而,部分國家如蘇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沒有主戰坦克這一稱呼,仍稱之為中型坦克。也是在核戰爭條件下又是生存能力最強的武器。主戰坦克集以往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任務在一身,是坦克發展史的一大里程碑。習慣上把在戰場上執行主要作戰任務的坦克統稱為主戰坦克(取代了傳統的中型和重型坦克)
仍在生產的主戰坦克戰鬥全重一般為40噸至70噸,實際有等同於傳統的重型坦克的重量,從80年代開始各國的主戰坦克的重量有快速飆漲的趨勢。這是因為面對各種步兵使用的反坦克武器,雖然先進裝甲有助不增加車重的前題下加強防衞力,但實際仍然是需要有較厚的基本裝甲作為內層,主戰坦克可以理解為具有現代坦克技術特徵、在戰鬥中擔負主要作戰任務的戰鬥坦克。主戰坦克是現代裝甲部隊的基本裝備和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同時也是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之一,
新型坦克火炮口徑多為120或125毫米級,典型型號如前蘇聯的T-72、德國的豹2、美國的M1艾布蘭等。較大的炮彈也需要較大的車型來儲存的,也是現代坦克車型變大的原因之一。
為了不致大大增加車重,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一部分最新坦克採用了一系列新技術來保持攻擊和防衞力下,車型不致過大過重:
自動裝彈機來縮小整個車型,使用液氣壓式懸掛系統來在降低車高下主炮有較大的仰俯範圍,模塊化的裝甲以適合不同的地形需要,個別更主炮可以發射導彈以減輕使用更大口徑的主炮的需要。如日本的10式戰車,法國勒克萊爾主戰坦克,俄國的T-80、T-90等。

坦克偵察坦克

包括了傳統的輕型坦克和小坦克,前者有中國的62式坦克,後者有英國的蠍式偵察坦克,主要特點是較輕巧而方便在崎嶇地形部署,併為了大部隊作斥侯的偵察任務。為了方便運輸,其中一部分更是兩棲坦克如俄國的PT-76和空降坦克如美國的M551,M8裝甲火炮系統。俄國的章魚坦克可以空降,同時也有兩棲性能。
因為偵察坦克的數量需求較小,所以常傾向使用步兵戰車相似的底盤,如俄國的BMP-1和法國AMX-13,美國的M3佈雷德利騎兵戰車。

坦克特種坦克

特種坦克意指裝有特殊裝備,負擔專門任務的坦克。

坦克兩棲坦克

pt-76兩棲坦克 pt-76兩棲坦克
兩棲坦克又稱為“水陸兩用坦克”,意指“無需使用輔助設備及能通過水障礙的坦克”,部分輕型坦克及經改造的中型坦克有此功能。裝甲架橋車大部分裝甲架橋車需要在敵人的炮火下進行作業,因此大部分是以坦克改裝而成,車體裝有架橋裝備。掃雷坦克就是裝有清除地雷裝置的坦克,用於戰場上排雷開路任務,而掃雷裝置一般有滾壓式、挖掘式、火箭爆破式三種,掃雷設備大多可直接安裝在戰車上在必要時使用,不需額外編組。俄羅斯曾設計了一款在T-72的底盤加上多管火箭發射器的縱火戰車。步兵坦克是英國在二戰以及二戰之前使用的坦克分類。設計理念來源於海軍的裝甲艦,以坦克來為步兵近戰火力支援及突擊用途,具備較強的火力與裝甲,但速度很低。而現代的步兵坦克則在坦克基礎上加裝載員艙而成,其特點是既保留了坦克的強大火力和裝甲防護,又可作運兵用途。僅見烏克蘭在T-72和T-84的基礎上研製出兩種現代步兵坦克。以色列也曾將多款坦克改裝成可搭載步兵,以機槍代替火炮,火力不及主戰坦克的坦克,因此嚴格來説現代的步兵坦克只能稱為重型步兵戰車。巡航坦克又名巡洋坦克,亦是英國在二戰以及二戰之前使用的坦克分類,混合了海上的巡洋艦及陸上的騎兵概念,具有高移動速度及良好越野性。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