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反坦克炮

(熱武器)

鎖定
反坦克炮(anti-tank gun)是一種彈道低伸,主要用於毀傷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的火炮。特別是自行反坦克炮具有與主戰坦克同等的火力和良好的機動性,價格比坦克便宜,重量比坦克輕,可為機動和快速反應部隊提供強有力的反裝甲火力。
反坦克炮,舊名“戰防炮”、“防坦克炮”。它初速高、直射距離遠、射速快、射角範圍小、火線高度低,是重要的地面直瞄反坦克武器。但是,牽引型反坦克炮機動性太差,不具備先進的火控系統,和坦克對戰時一旦首發未中,等待的就是被坦克擊毀。而自行反坦克炮雖然具備一定機動性,可以轉移,但裝甲比坦克薄弱。因為它們的射程只有約5公里,撤退的時間不夠,所以它們往往來不及撤退就被摧毀了。
中文名
反坦克炮
外文名
anti-tank gun
作    用
毀傷各種裝甲目標
舊    名
“戰防炮”,“防坦克炮”
發射彈藥
穿甲彈、高爆彈、榴彈、破甲彈等

目錄

反坦克炮武器特點

具有初速高、直射距離遠、射速快、射角範圍小、火線高度低等特點。 [1] 

反坦克炮分類

按炮膛結構,分為滑膛式和線膛式;按機動方式,分為牽引式和自行式,自行式又有輪式和履帶式兩種。 [1] 

反坦克炮構造

反坦克炮的構造與一般火炮類同。一般採用半自動炮閂和測距與瞄準合一的瞄準裝置。有的自行反坦克炮還裝有自動裝填機構和火控系統。輕型反坦克炮可用飛機、直升機空運。採用定裝式炮彈,配用彈種有穿甲彈、破甲彈、碎甲彈、殺傷爆破彈、多用途彈和炮射反坦克導彈。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坦克裝甲的厚度僅為6~25毫米,用步兵炮或野戰炮射擊即可毀傷坦克。戰後,隨着坦克的發展,專用反坦克炮應運而生。20世紀20年代,瑞士製成高平兩用的20毫米自動炮。1934年,法國裝備了37毫米反坦克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參戰國裝備了口徑50~100毫米的反坦克炮。早期的反坦克炮多為牽引式。自行反坦克炮的出現,明顯地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和作戰效能。戰後一段時間,反坦克炮在一些國家曾停止發展。70年代以後,戰場上各類快速機動的裝甲目標增加,並出現了複合裝甲、屏蔽裝甲及反應裝甲等新技術,一批新型反坦克炮也隨之面世。有的滑膛反坦克炮既能發射尾翼穩定脱殼穿甲彈又能發射聚能裝藥破甲彈。穿甲彈採用半可燃藥筒,彈芯由鎢合金材料製成,穿甲厚度為300~340毫米,破甲厚度可達500毫米。有的自行反坦克炮採用前後兩節車體的特殊結構,前車體裝設滑膛炮,炮塔能旋轉360°,可進行圓周射擊;後車體內安放發動機、油箱、自動裝彈機,並可攜帶25發炮彈;裝填炮彈由微機控制,裝填過程自動化,射速為8發/分。這種設計既提高了車輛機動性,又能減少彈藥、燃料和發動機被破壞的機會,提高了戰場生存能力。奧地利“騎兵”10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裝填機是半自動的,從鼓式彈倉中取出和裝填6發炮彈,僅需10秒;使用激光測距機測距,從捕獲目標到發射第一發炮彈僅需15秒。正在研製的遙控反坦克炮,身管頂部裝有視頻攝像機,炮架上裝有激光測距機,獲得的目標圖像和距離數據直接傳給遠距離的控制枱,並在熒光屏上顯示。射手在控制枱通過操縱桿控制火炮瞄準、發射。必要時,一名射手可控制數門火炮對多個目標射擊。 [1] 
PaK一35/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 PaK一35/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發展

為適應攻擊快速裝甲目標的需求,反坦克炮將向自行化、輕型化、兩棲化、大威力、遠射程和操作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