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印石三寶

鎖定
印石三寶(larderite(tian huang))是指,田黃石、雞血石、芙蓉石。
中文名
印石三寶
外文名
larderite(tian huang)
結晶狀態
晶質集合體。
主要礦物
地開石、高嶺石、珍珠陶土、尹利石、葉蠟石

印石三寶綜述

印章,古稱「璽」,是一種憑證信物,在中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至今仍普遍使用。宋元以前,印章材料多以金、玉、銅、象牙為主,相傳王冕以「花乳石」入印,開石印先河。而真正讓石材在印壇廣泛使用並大放異彩的當數明代文彭,他在偶然中發現質似玉珉而松嫩如石膏的「處州燈光凍」,倡導了潔瑩易刻的石印,之後文人治印風氣大興,衝擊並替代了傳統的金玉印材,而素為印人稱道並樂於奏刀的印石三寶乃是田黃石、雞血石、芙蓉石。
三種印石珍品,各具特色,難分軒輊。以石質論,田黃温潤,芙蓉細嫩。以色澤論,田黃高貴,芙蓉素淨。
名居印石三寶之首的田黃石,是壽山石中最名貴的品種,早在清代初期就被選作貢品進獻宮廷,深得帝王賞識,乾隆帝祭天拜田黃,更使它身價百倍,在石族中登基稱“王”可謂是眾望所歸。
芙蓉石雖然開發時間比起田黃、雞血要晚許多,但是,它卻以清白明瑩、潔身自好的品格,博得文人雅士的共鳴,在他們的推崇之下,躋身於“印石三寶”之列,被譽為“石中君子”。
我國是盛產印石材料的國家,最早開發利用的有壽山、青田等石材,明清以來,隨着石材制印的流行,民間大興開採印石,各地新礦,不斷湧現。據不完全統計,迄今已有產地數十處,上百種石種。在豐富多彩的印石品種中,田黃石、芙蓉石和雞血石以色麗質佳,名冠諸品,被品石家稱譽謂“印石三寶”。

印石三寶田黃石

田黃石(Field-yellow stone),簡稱“田黃”,因產於福州市壽山鄉“壽山溪”兩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黃色而得名,為壽山石中最優良的品種之一。它有廣義的和狹義的之分:廣義的田黃石指“田坑石”,狹義的田黃石指田坑石中之發黃色者。在物理性質、工藝美術特徵等方面,田黃石與壽山石基本相同或相近,但因其珍稀和昂貴,故早已成為獨立的印章石品種。

印石三寶基本資料

英文名稱:larderite(tian huang)
田黃石
田黃石(2張)
主要礦物為:地開石、高嶺石、珍珠陶土、尹利石、葉蠟石等。
化學成分:多種礦物集合,其中地開石:Al(Si4O10)(OH)8。
結晶狀態:晶質集合體。
常見顏色:為黃、白、紅、褐等色。其中產於中坂田中的各種黃色田坑石稱為“田黃”。
光澤:土狀光澤,拋光面呈蠟狀光澤油脂光澤
解理:無,具貝殼狀斷口
摩氏硬度:2~3。
密度:2.5g/cm3 ~2.7 g/cm3。
光性特徵:非均質集合體
多色性:無。
折射率:1.56(點側法)。
雙折射率:無。
紫外熒光:通常無。
放大檢查:緻密塊狀構造,隱晶質至細粒狀呈顯微鱗片狀結構,其中田黃或某些水坑石常具特殊的“蘿蔔紋”狀條紋構造。
特殊光學效應:無

印石三寶詳細解説

身為“印石三寶”之一的田黃石,呈黃、白、紅、黑等色,其中以黃色為最常見。具有珍珠光澤、玻璃光澤、油脂光澤,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數透明。硬度2.5,密度2.65-2.90克/釐米3。質地緻密、細膩、温潤、光潔。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其肌裏隱藥可見蘿蔔紋狀細紋,顏色外濃而向內逐漸變淡,表面時而裹有黃色或灰黑色石皮,間有紅色格紋。為田黃石所獨有的外觀特徵,素有“無紋不成田”、“無皮不成田”、“無格不成田”之稱。誠然,從石質來説,仍以純淨為貴。
田黃石,是壽山石中的珍品。由於它有“福”(福建)、“壽”(壽山)、“田”(財富)、“黃”(皇帝專用色)之寓意,具備細、潔、潤、膩、温、凝印石之六德,故稱之為“帝石”,併成為清朝祭天專用的國石。史載,清時福建巡撫用一整塊上等田黃雕刻了“三鏈章”,乾隆皇帝奉為至寶,清室代代相傳;咸豐帝臨終時,賜予慈禧一方田黃御璽;末代皇朝解體,溥儀不要所有珍寶,只將那枚“三鏈章”縫在棉衣裏。至於民間相傳,田黃石是女禍補天時遺留在人間的寶石,又説是鳳凰鳥蛋所變,還傳田黃石可驅災避邪,藏田黃者能益壽延年等 。

印石三寶基本信息

據專家介紹,田黃石自從由母礦中分裂出來再埋藏到田間,其間歷經了數百萬年之久,在特殊的環境和特殊條件下,田黃石逐漸地改變了它原來的形態、色彩和質地,出現了其獨具的外觀特徵。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石形、石質、石色、石皮以及蘿蔔紋、紅筋等六個方面,我們可依此來鑑定。

印石三寶石形

田黃石的外形多呈卵石狀,光嫩圓滑,沒有明顯的稜角。這是由於礦塊在遷移滾動過程中,受到溪水不斷沖刷研磨的結果。

印石三寶石質

田黃石的質地濕潤可愛,為微透明或半透明體。如果仔細觀察,會煥發出一種其它石材品種所不具備的迷人光彩。

印石三寶石色

“田黃石”顧名思義,是一種黃顏色的寶石。
儘管按照色相來區分,有田黃、白田、紅田、黑田以及銀裹金、金裹銀等品種,但無論什麼色彩的田黃石都是以黃色作為它的基調,只不過偏白、偏紅或偏黑而已。比如“紅田石”其色近橙黃如桔皮,絕不可能出現桃紅、硃紅和血紅的色彩;“黑田石”則黑中帶赭;即使被稱作“白田”的田黃石,也並非純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帶淡黃或蛋清色。

印石三寶石皮

多數田黃石的外表都有黃色或黑色的皮層包裹着,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掛皮,形態變幻無常,雖然也有一些田黃石因為色皮極薄,一經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黃石的顏色都不是表裏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裏層逐漸轉淡,乃至泛白。這種色彩的變化規律,塊頭大的田黃石尤為明顯。

印石三寶蘿蔔紋

凡是透明度較強的田黃石,在強烈的光線下觀察,它的肌理往往隱約可見到一條條細而密的紋理,其形狀猶如剛剛出土的白蘿蔔纖維,故有“蘿蔔紋”之稱。

印石三寶紅筋

紅筋是指田黃石表層偶爾出現的紅色筋絡,紅如血,細如絲,俗稱“紅筋”又叫“血絲”。它是田黃石在遷移過程中產生的細裂紋,經土壤中氧化鐵滲透而形成的格紋。

印石三寶總述

田黃石的真偽鑑定,主要是依靠肉眼進行,根據上述外觀特徵基本可以辨別清楚。
田黃石是壽山石系中的瑰寶,素有“萬石中之王”尊號。其色澤温潤可愛,肌理細密,自明清以來就被印人視為“印石之王”。數百年來田黃石極受藏家至愛,正如俗語所説:“黃金易得,田黃難求”。

印石三寶產地

福建省福州市北部山區的壽山鄉,鄉中有一條約1千多米長,寬2百多米的山溪,就是田黃石的出產地。它是脱離石脈而獨立成塊,長期埋於沙士之中,是“無根而璞,元脈可尋”的石材。田黃石分上坂,中坂和下坂三個地段組成,上坂是靠溪水上游地區,這兒出產的田黃石透明度高,有通靈感,顏色略顯微黃的白色調為主。由於上游的水源好,出產的田黃石猶似玻璃一樣的光澤明亮。田黃石的上品稱“銀裹金”和“田白石”,出自上坂區。中坂位於溪河的中間部分,所產之石大多標準而規範,而且石質潔淨濕潤,色澤濃重,石中的蘿蔔紋理清晰,田黃石中的“田黃涼石”、“金裹銀”、“桔皮紅”、“黃金黃”、“楷杷黃”、“雞油黃”等極品,大多產於此坂。下坂因處坑頭一帶,缺乏水衝性,故石質透明度較差,多為桐油色、暗赭色,紋理較粗。

印石三寶石中之王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已有人開始採集,到了明清兩代田黃石更是盛名於世。許多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競相刻意收集田黃石。相傳清初時期皇帝祭天,神案上都少不了一方上品田黃石,寓其“福(福建)、壽(壽山)、皇(田黃)”吉祥之意。因此,田黃石一直盛名不衰,身價倍增,曾有古話“一寸田黃一寸金”。
產於福建福州市北郊壽山村田坑的田黃石,是壽山石中的珍品。有着“福”(福建)、“壽”(壽山)、“田”(財富)、“黃”(皇帝專用色)之寓意,故被人們稱之為“帝石”。
關於田黃石的由來傳説它是:女媧補天時遺留在人間的寶石;是鳳凰鳥蛋所變……據説還有史書記載:咸豐帝臨終時,賜予慈禧一方田黃玉璽,末代皇朝解體,溥儀不要所有珍寶,只將一枚“三連章”縫在棉衣裏。這些官方的、民間的傳説無疑給田黃石平添了許多神秘的色彩。
田黃石質地寶潔、透明、通靈,肌裏紋路隱約如絲,明顯細緻,宛如蘿線紋。壽山石的筋格有好幾種,而田黃石的筋格唯有紅色盤格一種,在一塊田黃石上表裏的色調是可能變化的,因此,田黃石方章價值更高。將田黃石鋸成方章,前人謂之“解石”,古人有“解石之難難於上青天”之説。這是因為田黃石很難從外表看出其色調是否表裏一致,鋸開來也許數倍增值,也許價落萬丈。田黃石大多為卵狀,故用手撫摸時會有圓順温潤之感,一塊好的田黃石還須經藝術加工,加工的手法有薄意、浮雕、圓雕和製成方章。
近年來,田黃石日漸稀少價格扶搖直上,易金三倍之説早已過時。拍賣市場上田黃石價格火爆,一方几十克重的田黃舊印動輒幾萬、十幾萬元,件頭稍大的上品,可以賣到幾十萬、上百萬元。
田黃印,這一數百年來一直受文人雅士所喜好的收藏“舊寵”,除了田黃印本身藴含了高雅、品位等文化內涵外,還因為田黃石材稀缺。田黃屬傳統雕刻石材壽山石中的上品,出產於福建壽山鄉一條名為壽山溪的西邊古沙層中,至今已有數百年的開採歷史。由於多年的開採,田黃石材已趨枯竭,石材價格猛漲。以前説“一兩黃金一兩田黃”,但時至今日,一兩田黃的價格早已比一兩黃金高出好幾倍。據廣州市文物總店的專家介紹,去年1克品相普通的田黃石材要價已達300元。

印石三寶品種介紹

田黃凍石:田黃石中最上品,全石通體明透,似凝固的蜂蜜,潤澤無比。
銀裹金:銀裹金田黃似去了殼的新鮮雞蛋,外表生着一層淺色白皮,光澤明亮,甚為名貴。
白田石:田坑石中色白者,名“白田”,多產自上、中坂。白田石色非純白,多略呈淡黃或蛋青色,似豐脂玉,蘿蔔紋明顯,有紅筋,格紋如血縷,以質靈、紋細、格少者為最佳。
金裹銀:田黃石中上品,似羊脂油塊,外表色着一層鮮嫩黃皮,皮與肉形成鮮明的色彩反差。
橘皮紅田:主要產於上坂和中坂。橘皮紅田如其名色如橘皮,鮮豔通明,稱“橘皮紅田”。但也有人認為橘皮紅,並非正紅,應屬田黃中的最上品,真正的紅田應色如丹棗,均極為罕見。
雞油黃:出產於上坂區和中坂區的交界處,質細密堅實,濕潤凝膩,石之表面色有一層似雞油的皮。
桔皮黃:刻石出產於中坂區,色澤豔麗,黃中略帶微紅,質地純正。
黑皮田:亦名“烏鴉皮”,色澤多為桂花色,外皮如漆似炭,利用此石雕刻作品,外表黑皮和裏面的黃色,反差尤為強烈。
溪管田:溪管田是指意外散落於壽山溪中,或農耕露出的石頭,被順手丟入溪中的田石,主要積存於中坂溪的中管屋附近而得名,又稱為溪中凍。這種田坑石因久藴溪水中,石質相當靈透瑩澈,色澤略淡,皮層極薄或無蘿蔔絲紋。
硬田石:凡質地粗劣、温潤不足、不通靈、多雜質的田石,統稱為硬田石,是田黃石的下品。
橘皮紅田:橘皮紅田如其名色如橘皮,鮮豔通明,稱“橘皮紅田”。

印石三寶雞血石

雞血石是辰砂條帶的地開石,其顏色比硃砂還鮮紅。因為它的顏色像雞血一樣鮮紅,所以人們俗稱雞血石。我國最早發現的雞血石是浙江昌化玉巖山雞血石。後來又發現了內蒙古赤峯市巴林右旗巴林雞血石。20世紀90年代又在陝西、甘肅、四川、湖南、雲南等地發現了雞血石。由於現在的昌化硃砂(汞礦)已近尾聲,所以出產的雞血石產量相當有限,市場價格日增不衰。

印石三寶簡述

相傳,古代有一種鳥,叫“鳥獅”,又稱鳳鳥,生性好鬥。一天,覓食飛過玉巖山,見一凰正在孵蛋,頓生惡念,向其發起攻擊。毫無準備的凰被咬 雞血石
斷了腿。鳳聞訊趕到,同仇敵愾,戰勝了“鳥獅”。鳳凰雖然勝利了,但凰鮮血直流,染紅了整個玉巖山,遂成了光澤瑩透如美玉的雞血石。據考證,雞血石的開採始於宋代,而盛名於清代,康熙、乾隆、嘉慶等皇帝十分賞識昌化雞血石,將其作為寶璽的章料。國家郵政局日前發行的一套《雞血石印》特種郵票印的就是兩方寶璽。
上世紀70年代初,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前外相大平正芳來我國訪問,周恩來總理將昌化雞血石對章,作為國禮饋贈兩位貴賓。操刀奏石者是集雲閣篆刻家沈受覺、劉友石先生。於是,雞血石在日本名聲大噪,掀起了一股收藏雞血石熱潮。大批日本遊客來華時,必將雞血石作為首選禮品帶回國內。在我國,國人對雞血石的收藏投資熱情也逐年上升。
顏色:雞血石的顏色有鮮紅、淡紅、紫紅、暗紅等,最可貴的是帶有活性的鮮紅血形。
所處位置:雞血石產自低温熱液礦牀、火山岩或熱泉沉積礦的硃砂條帶的頭尾及邊緣地帶,產量相當有限。
用途:雞血石主要用作為印章或是工藝雕刻品材料。

印石三寶主要成分

雞血石含有辰砂(硃砂)、石英方解石輝銻礦地開石高嶺石、白雲石等礦物,且大部分含硫化汞等多種成份的硅酸鹽礦物。產地不同,質地成分也不同,但都離不開硫化汞成分。
雞血石由“地”和“血”兩部組成。一般認為“血”的礦物成分主要是辰矽。“地“的成分,如昌化雞血石,其“地”的礦物成分以粘土礦物中的地開石為主,也含有相當量的高嶺石,明礬石埃洛石、石英、黃鐵礦等。
巴林雞血石主要是高嶺石和硬水鋁石;而質地較為細膩的黑凍雞血石和芙蓉凍雞血石的主要礦物成分為地開石和辰砂;前些年在吉林某金礦之頂部發現有近似“金頂紅”的脈石英緻密塊體,其中辰砂非常細小,質地堅硬細膩,也是硬地含辰砂石料,當地稱硃砂玉。

印石三寶形狀

雞血石沒有固定的形狀,叫塊石狀,它的色狀有塊血、條血、梅花血、浮雲血。
塊血:分佈沒有規律,東生—塊、西生一塊,有的塊石表面有一大塊紅色,而裏面一點紅的都沒有;有的恰拾相反,所以購買雞血石毛料風險很大。
條血:分佈有規律。
梅花血:象梅被開放一樣,整個石頭都是星星點。
浮雲血:它生在寬帶或條帶的間接處,即象條血又象梅花血,血形象天上的浮雲一樣,故名。

印石三寶芙蓉石

印石三寶特徵及評價

芙蓉石又稱白芙蓉、白壽山,是壽山石月洋系中的神品。上品芙蓉石天生麗質,雍容華貴,微透明而似玉非玉,手感特別好。前人形容其“如脂如膏如腴” 、“拂之有痕”,這是形容人們對芙蓉石非常珍惜,唯恐有所損傷,僅僅“拂之”當然不會“有痕”。與其他坑石相比,芙蓉石的主要特徵是:凝結脂潤、細膩純淨,而且品玩最容易上“包漿”。壽山石長期在人的手上、臉上摩挲,石與皮膚的摩擦已增加了亮度,而人體的油脂與温度又使石質更加潤通靈,火氣褪盡,老到成熟。這種特殊的光亮謂之“包漿”。芙蓉石的另一特點是含砂多。名貴的芙蓉石夾在堅硬的圍巖之中,肌裏有黃色、白色或灰色的塊狀砂團,這種砂團或砂線的分佈沒有規律,在石中穿來穿去。看起來大塊的芙蓉石剔除砂質後,可能所剩無幾;而有些表面石質很好,雕刻到裏可能會發現有砂線或砂團,常常使藝人感到頭疼。所以塊度大而純潔的芙蓉石章或圓雕作品十分難得。通常含有黃砂的芙蓉石質地最好,含有青色砂的多為老性芙蓉石的結晶體。芙蓉石中還常有粉白色的斑點,石農稱之“卧虎屎”。老石農説:早年,隨着世道的興衰,芙蓉洞時開時廢,人跡罕見,十分荒涼,山上有老虎出沒。由於芙蓉礦洞冬曖夏涼,自然成了老虎最好的住所。老虎在洞中拉屎拉尿,滲入芙蓉石的礦脈,變成了“卧虎屎”。當然,這只是個傳説,卻為芙蓉石增添了一分神秘感。

印石三寶產地與開採

由於各種歷史原因,有很長一段時間,芙蓉石無人開採。抗日戰爭期間,福州淪陷,傳説日本人曾經繪製壽山石礦區圖,並開採芙蓉洞。1989年,加良山的芙蓉石礦重新開採,有人在洞口掘得芙蓉石薄片,老石農説這是日本鋸石時留下的殘片。加良山看起來不很高,但是爬上去卻十分艱難。在歷史上十分著名的“將軍洞”遺址,可以看出當時一片繁忙開採的情景。芙蓉石的礦脈從山頂向下“走”,所發將軍洞是井式礦洞,洞徑狹小,古人採取“架木攜燧”的方式開採。礦洞越深,難度越大,也越具有危險性。現在這個礦洞又重新開採,不過石農沒有下洞,而是用挖掘機推土露天開採。已發現了一些藕尖白的芙蓉石,夾在瓷白芙蓉石之中,質地細嫩通靈,可謂是將軍洞芙蓉石之絕品。據地質勘探,芙蓉石礦脈呈螺旋柱狀,金字塔形。加良山主峯上半部出產的芙蓉石質地最佳,半山腰所出之石次之,同峯東邊所出之石質地較粗,再向東則為大面積的葉蠟石露天開採礦區。早年,石農靠手開採,難度大,效率低,產是甚微。現在山上有30多個礦洞,開採設備好,礦洞深,出產了不少色澤豔麗,前所未見的優質芙蓉石。尤其是薄層型的新型芙蓉石的出產量更大,成了普通刻藝人的主要用料。

印石三寶芙蓉石歷史

中國的芙蓉石出產於福建福州。芙蓉石主要用於雕琢項鍊、雞心以及小型擺件等。芙蓉石以色深為佳,桃紅色越深越好,如近於白色的淡桃紅色則價值甚低。清朝初期的幾位皇帝,都深為博大精深的漢族文化所吸引,要求滿族人接受並努力學習漢文化。他們也十分喜歡壽山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坐像,就是壽山石雕。康熙、雍正、乾隆各朝,喜愛壽山石之風更盛,選石也更加講究。名貴的芙蓉石自然得到清朝皇族的寵愛。康熙帝御寶“御賜朗吟閣寶”即為白芙蓉石所制;雍正帝用的“壺中元”、“和碩怡親王寶”、“膺天慶”印璽皆為芙蓉石章;乾隆皇帝一生所用的壽山石印章,竟多達百餘枚,其中不少是芙蓉石章。清咸豐十一年,咸豐皇帝臨終時立下詔書:立皇太子載淳為太子,派載恆、端華、肅順等八人為顧命大臣,贊襄政務,並規定他御用的“御賞”田黃石印章與“同道堂”芙蓉石印章,作為他“殯天”之後下達詔諭的憑信,“御賞”章作為“印起”,“同道堂”章作為“印訖”,必須同時加蓋方為有效。皇帝將“御賞”章賜太子載淳,“同道堂”章交由皇太后保管。載淳于同年七月登基,改年號為“祺祥”,可是隻過三個月,西太后慈禧便發動了政變,或殺或貶了幾位顧命大臣,將政權連同兩枚印章都掌握到自己手中,改年號為“同治”,垂簾聽政。這個歷史有名的“祺祥政變”的故事,説明了壽山石不僅貴為御用,還參與了一段重大的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