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卯姓

鎖定
卯姓,“卯”讀音作máo(ㄇㄠˊ),亦可讀作mǎo(ㄇㄠˇ),得姓始祖是茆叔(姬茆)、於則、于謙、朱元璋、石納。卯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四百五十九位,多以單父、武州、威寧為郡望。
中文名
卯姓
得姓始祖
茆叔
郡    望
單父、武州、威寧
拼    音
máo

卯姓基本介紹

卯
卯[卯、茆、夘,讀音作máo(ㄇㄠˊ),亦可讀作mǎo(ㄇㄠˇ)]

卯姓姓氏淵源

卯姓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周公旦的第三子茆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從中國國家圖書館珍藏的史料記載來看,茆、卯二氏為同宗,該支卯氏出自茆氏。茆氏,得姓始祖為茆叔,是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子,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茆氏,後有簡筆為卯氏者,稱卯氏。“茆”字本義,就是一種葉片圓肥的水生草本,俗稱荇菜、水荷葉、鳧葵、小睡蓮等,可食,亦可入藥,藥性無毒,主消渴,去熱淋,利小便。大概茆叔幼小時圓胖可愛,又喜嬉水,因名“茆”,即姬茆,“叔”為排行老三之謂。
今山東省定陶、巢縣、單縣,以及河南省的民權縣等地的卯氏族人,據傳皆為茆叔之後裔,姓氏讀音作máo(ㄇㄠˊ)。姬姓卯氏族人大多尊奉茆叔為得姓始祖。

卯姓第二個淵源

源於回族,出自明朝時期回回將領石納,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卯氏回族,原為西北迴回石姓,明初隨軍遷居威寧。據威寧卯家溝《卯氏碑序》:“始祖石納,原系東方韃靼回,明倡義起兵,率眾歸……”卯氏後人傳説,在先祖時期,因皇帝賜晏,封為卯氏。卯氏在定居威寧後,變教為漢族,是威寧和滇東北地區的大姓之一。根據《威寧縣郊草海邊卯家溝先祖石納將軍墓碑》記載:“吾祖原姓石,於明朝洪武十四年間(公元1381年)隨大將軍沐英徵雲南,從陝西平涼府遷居到雲貴高原的烏撒,吾祖立有戰功被朝廷封為將軍,統領烏撒衞所,並賜三卯之地(一説三箭之地)屯田戍邊,洪武皇帝賜姓卯。歷經六百多年繁衍生息,該支卯氏家族遍及雲貴高原,至今人口近十餘萬。主要分佈在貴州省威寧縣、赫章縣、納雍縣、織金縣、大方縣、修文縣、畢節市、六盤水市、安順市、六枝縣、鎮寧縣;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彝良縣、會澤縣、魯甸縣、永善縣、鎮雄縣、富源縣、宣威市、曲靖市;四川省金陽縣、德昌縣、西昌市。該支卯氏家族所在的烏撒,清朝以後改威寧府,是以彝族苗族為土著,元朝時期轉入回族,故現在稱威寧彝族苗族回族自治縣。現散居雲貴川的該支卯氏子孫均從威寧縣遷出。根據史籍《明實錄》的記載,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農曆1月,置烏撒衞,隸雲南都指揮使司。明王朝統治西南地區時期,當地土著舉行多次反叛朝廷的起義,卯氏先祖作為地方衞所的軍事長官,曾被多次派往雲貴高原周邊平叛守城,故卯氏族人在征討過程中散居於雲貴高原各地。”
該支卯氏原為回族石氏,出身元末明初的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將領,後在鎮守西南地區時,多次參與烏撒衞所(今貴州威寧)的鎮壓戍邊戰爭,因功被明太祖朱元璋賜姓為“卯”,因以改姓為卯氏,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作mǎo(ㄇㄠˇ)。

卯姓第三個淵源

源於軒轅氏,出自陸終第五子晏安的封地邾,屬於以避難改姓為氏。該支卯氏源出朱氏。朱氏出邑名,源於陸終第五子晏安封於邾,食採於曹;經二十四世傳至曹俠,周武王姬發封功臣曹俠於邾子國;至四十四世,儀父仕齊桓公有功,被進爵為子爵,始平王為邾國之君;傳至五十四世春秋時,朱茅荑鴻被楚國所並,子孫避亂於沛國,遂將“邾”去“邑”以單字為姓氏,稱朱氏。朱氏傳至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佔北京,明崇禎皇帝朱由檢自己吊死在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園)後,部分皇室族人從北京逃出後,躲到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落户於此。由於朱氏族人們大都能識文斷字,常為鄰居代寫家信、春聯等,因此很受鄰里的尊敬。傳説,有一次一位朱氏族人與鄰友喝酒,酒後失言,説出了自己的身世。回家後越想越怕,怕消息傳出去招來殺身之禍,便決定離開曹州。為了減小目標,族人們分開遷逃,在分離之時,正好是早晨的卯時(清晨5:00~7:00之間),於是大家共同約定,改姓為“卯”,以後遇到姓卯的,就是一家人,姓氏讀音作mǎo(ㄇㄠˇ)。據説,當時曾有一部分人去雲南投奔吳三桂了,其餘的多數人皆遷至今山東單縣蔡堂鎮的卯樓。當時,大太監王承恩的母親帶着一部分朱明皇室族人來到了卯樓安居下來,因此,該支卯氏族人皆奉王承恩的母親為卯家恩人,其逝世後被卯氏族人安葬在今山東省單縣的蔡堂鎮,現在每次卯氏族人祭拜先人,都要先祭拜王老夫人。當時卯氏族人在山東單縣蔡堂鎮也是大户人家,但卻有一條嚴厲的家規:所有的族人皆不得考取滿清功名,永不為官。
卯氏族人原來都住在卯樓,後來由於戰亂、天災人禍等各種原因,許多人都陸續遷走了。沒走了的人後來也搬遷到不遠處的郝莊居住。此後的卯樓,只剩下一些破舊空房和一片棗樹林。但周圍諸多縣市的卯氏族人一直都互有聯繫,包括山東的單縣、定陶、安徽的臨泉、江蘇的銅山縣、豐縣,以及山西等地。該支卯氏族人尊奉朱元璋為得姓始祖。

卯姓第四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臣子於則,屬於以歷史事件改姓為氏。於則發明了用麻編織的鞋子履,結束了古人光着腳的歷史,因功大被封在於邑(今河南內鄉),稱為於則。於則的子孫後代以封地為姓,稱為於氏。通常認為於則是於氏的始祖。於氏一族傳至北宋末期著名宰相於謙,字廷益,錢塘人(今浙江杭州),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進士。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任御史,明宣德五年(公元1431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撫山西、河南,整頓軍備。明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升兵部左侍郎。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秋季,在與蒙古瓦剌部也先軍的決戰中,明軍主力在土木堡之戰中潰敗,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蒙古瓦剌軍乘勝進攻京師(今北京)。在此關頭,于謙反對遷都,力主抗戰,果斷拱推郕王朱祁鈺為帝,即明景帝,穩定了朝堂。于謙升任兵部尚書,率軍擊敗瓦剌軍,取得了京師保衞戰的勝利。戰後,他首創團營軍制,加強邊戍,委任名將鎮守。他主張以戰求和,多次擊敗瓦剌軍的進攻,迫使其首領也先釋放明英宗回朝。
明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農曆1月中旬,明英宗借奪門之變重登帝位,他們懷挾私心,誣陷於謙謀反。農曆1月22日卯時,于謙在京師被殺害。于謙被害當天,京城百姓哭聲震天,行刑之時,烏雲蔽日,可謂是天怒人怨。錦衣衞的官兵在抄查于謙的家產時,什麼罪證也沒查出來,只看到于謙家的房屋僅能擋住風雨,屋裏空蕩蕩的,除了書籍之外,沒有任何值錢的東西。只有一間正室的大門鎖得很牢固,打開一看,裏面是明景帝所賜的蟒衣、劍器等,密封得很嚴,從來沒有動用過。錦衣衞被他的高風亮節所感動,不禁失聲慟哭。皇太后聽到于謙被處死的消息後,嘆息、哀悼了好多天。事後,明英宗自己也後悔自己錯殺了一位忠臣。而那些誣陷於謙的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接二連三地被明英宗以貪污或謀反罪落獄,使于謙的冤情得以天下大白。明憲宗成化二年,于謙的冤案昭雪,明憲宗在詔書中讚歎于謙道:“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並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詔書被天下人傳誦,歷史終於還忠臣以公道。于謙留下了驚世千古的名詩“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痛感於一代“救時宰相”于謙被害的日子,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被害時刻“卯時”改姓為卯氏、或依“卯”字之古義稱冒氏,以牢記“自古忠臣無好死”之警,相警累世再不為官,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作mǎo(ㄇㄠˇ)。該支卯氏、冒氏族人尊奉於則、于謙為得姓始祖。

卯姓得姓始祖

茆叔(姬茆)、於則、于謙、朱元璋、石納。

卯姓各支始祖

卯納(石納):一世祖,祖籍明陝西省平涼府人,遷封定海將軍,鎮守烏撒衞。娶劉氏。生二子:長子卯京,次子卯東。
卯 京:二世祖,封標騎將軍,娶李氏鎮守雲南長官司。墳基在卯家溝(草海邊)坐北向南。次祖卯東,娶安氏居住在官莊卯官屯(離草海不遠處)墳基卯官屯。坐東向西有碑記。
卯世尊:三世祖,京卯之長子,文生。娶蔣氏,住威寧府卯官屯。生二子一女,墳基在卯家溝坐北向南。
卯世耀:三世祖,京卯之次子,武生。娶劉氏,生二子一女。移居魯安州。
卯世奪:三世祖,京卯之三子,貢生。娶妻陳氏。
卯建宗:四世祖,卯世尊之長子,娶管氏生四子職千總住石河。
卯成宗:四世祖,卯世尊之次子,娶殷氏職守都司調雲南海司生二子。
卯德宗:四世祖,卯世耀之子,教授。娶張氏移居普安州。
卯昇陽:五世祖,卯建宗之長子,娶管氏生三子。
卯升雲:五世祖,卯建宗之次子,娶趙氏生二子。
卯升龍:五世祖,卯成宗之長子。
卯升朝:五世祖,卯成宗之次子。
卯升科:五世祖,卯成宗之三子。
卯升堂:五世祖,卯成宗之四子。俱隨調雲南望海司。
卯應奎:六世祖,卯昇陽之長子,娶劉氏,職務副總兵,調雲南楚雄鎮守。墳基在卯官屯坐東向西。
卯應奪:六世祖,卯昇陽之次子,文生。
卯吉祥:七世祖,卯應奎之長子,娶賀殷馬氏生三子。
卯 禎:七世祖,卯應奎之次子,娶李氏。
卯聞序:八世祖,卯吉祥之長子,娶施氏生一子一女。
卯聞學:八世祖,卯吉祥之次子,娶殷氏生一子。
卯聞重:八世祖,卯吉祥之三子,娶陳氏生一子一女。
卯建國:九世祖,卯聞序之長子,娶耿氏。
卯建成:九世祖,卯聞學之長子,娶苗氏。搬貴定縣。
卯建棟:九世祖,卯聞學次子,娶鄒氏。移居宣威後所。
卯建梁:九世祖,卯聞學三子,娶吳氏。居雲南,陣亡。
卯建高:九世祖,卯聞重之長子,娶李氏。生一子向陽。
卯向陽:十世祖,卯建高之子,娶戚李氏生四子一女。住閣下。墳基在卯家山坐南向北有碑記。
卯有忠:十一世祖,卯向陽之長子。娶馬氏,生一子一女。住閣下。墳基在卯家山坐西向東有碑記。
卯有廣:十一世祖,卯向陽之次子,娶陳氏,過繼畢節陳門,名自新。墳基在威寧魯章。
卯有箕:十一世祖,卯向陽之三子,娶李氏。住母打鹿,即現今的卯大路。
卯有明:十一世祖,卯向陽之四子,娶管氏。生三子二女。
卯沾榮:十二世祖,卯有忠之子,娶王氏。
卯啓璉:十二世祖,卯有箕長子,娶王氏。生三子。封武略將軍,陣亡。墳基在閣下坐西向東有碑記。長子卯級寅,次子卯鋼寅,三子卯統寅。
卯加榮:十二世祖,卯有明長子,娶李氏。
卯升榮:十二世祖,卯有明次子,娶趙氏。
卯德榮:十二世祖,卯有明三子,娶劉氏,生一子。移居魯甸。

卯姓遷徙分佈

卯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四百五十九位,多以單父、武州、威寧為郡望。
今山東省的菏澤市單縣蔡堂鎮郝莊、卯莊,定陶市,安徽省的臨泉縣,江蘇省的銅山縣、豐縣,山西省,貴州省的畢節市翠屏村西安組、威寧縣,四川省的金陽縣對坪,河南省的三門峽市靈寶市焦村鎮卯屯村、民權縣,雲南省的曲靖市富源縣竹園鄉的大假角村、彝良縣、卯雄、昭通市魯甸卯家竹林、東川市會澤縣可河二道橋石嘴子尹家灣,甘肅省的定西市渭源縣會川鎮、慶坪鄉龔家溝村等地,均有卯氏族人分佈。

卯姓郡望堂號

卯姓郡望

單父邑:春秋時期為魯國地邑。秦朝事情置單父縣,屬碭郡。西漢時期單父縣屬山陽郡,又別置平樂縣,亦屬山陽郡。東漢時期單父縣改屬濟陰郡,平樂縣省入單父縣。又別置防東縣,屬山陽郡。西晉時期廢防東縣,其地入單父縣。南朝宋僑置離狐縣於單父縣城,為北濟陰郡治,廢單父縣。北魏時期北濟陰郡暨離狐縣仍治單父城。北齊時期郡、縣並廢。隋朝開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復置單父縣,屬濟陰郡;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於單父縣置戴州,隋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廢戴州。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復置戴州,治單父縣;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戴州再廢,單父縣改屬宋州。五代時期後唐置單州,以單父縣為州治,轄單父、碭山、成武、魚台四縣。北宋時期因之。蒙古統治者進入山東初期,單州暨單父縣並屬濟州,元憲宗二年(壬子,公元1252年)改屬東平府,元至元二年(乙丑,公元1265年)復置單父縣;元至元五年(戊辰,公元1268年)仍屬濟州,元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單州、單父縣屬濟寧路。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廢單父縣入單州;明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降單州為單縣,屬濟寧府;明洪武十八年(乙丑,公元1385年)改屬兗州府。清朝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改屬曹州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屬岱南道;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更名濟寧道;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屬曹濮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道廢直隸於省;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屬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3月建立單縣抗日民主政權,初屬中共蘇魯豫區黨委後方辦事處,同年7月屬湖西專區;民國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以單縣曹馬、芳桂二區為基礎設立曹芳抗日辦事處,其轄區歸湖西專區管轄;民國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7月與金鄉縣南部四區合併為金曹縣,屬晉冀魯豫邊區第二十一(湖西)專區;民國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6月單西南改建為臨河縣,屬晉冀魯豫邊區第二十一(湖西)專區;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2月臨河縣改稱單虞縣,與單縣同屬冀魯豫行政區第十一(湖西)專區。1949年8月單縣屬平原省湖西專區;同年同月設立單縣城關區(縣級),直屬湖西專區,併為專署駐地。同年9月撤銷單虞縣,併入單縣。1951年6月單縣城關區改為單縣城關鎮,隸屬於單縣。1952年11月隨湖西專區劃歸山東省。1953年7月,改屬菏澤專區。1956年3月復程縣撤銷,其東部劃歸單縣。1958年12月屬濟寧專區。1959年7月復屬菏澤專區,1967年改稱菏澤地區。2000年6月屬菏澤市。
武 州:亦稱階州,今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武都位於甘肅省東南部的白龍江中游地帶。歷史悠久,物產豐富、地靈人傑,啓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是隴南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和軍事重鎮。根據龍溝發現的“武都森林古猿”化石研究報告證明,早在一千萬年前,武都白龍江和北峪河流域已是古猿生活的重要地區之一。而且這裏河谷縱橫,雨量充沛,森林繁茂,因而還生息繁衍着三趾馬、褐牛、大唇犀、始柱鹿、劍齒象、劍齒虎等動物。文物普查、考證發現,白龍江及支流北峪河、溝壩河、福津河沿岸的黃土坪上,埋藏着極為豐富的古文化遺蹟和遺物。有距今七千年的仰韶文化、距今五千年的馬家窯文化、距今四千多年的齊家文化及商周時代武都白馬氐族的寺窪文化等。武都最遲在七千年前就有祖先華夏民族的足跡,他們先在北峪河流域,再繁衍到白龍江及其支流溝壩河、福津河沿岸,從而開創了武都燦爛的古文化。夏、商時期武都屬氐人居住地。西周、春秋戰國時為羌氐民族。先秦已有道(縣)級建置。秦代屬白馬氐族人。西漢屬益州刺史部武都郡所轄。東漢隸涼州刺史部武都郡轄。三國,屬蜀漢益州武都郡轄地。西晉,屬秦州武都郡統之。東晉、十六國,武都郡先屬仇池國,後由前秦政權統治。南北朝(戊子,公元448年)北魏置武都鎮(掌控一方軍事,鎮治石門,即今城關舊城山),轄武階郡(郡治翫當,即今大安廟附近)、修城郡等數郡。約南齊建武四年(丁丑,公元497年),北魏武都鎮、武階郡屬梁州。西魏,約南梁中大同元年(丙寅,公元546年)屬南秦州。北周建德元年(壬辰,公元572年)改稱武州(與武都郡同治今舊城山),領十一縣。隋大業八年(壬申,公元612年),武都郡(治將利,即今舊城山)轄將利、建威、復津、盤堤、長松、曲水、正西諸縣。唐開元二十九年(辛巳,公元741年)武州屬隴右道;約公元820年屬吐蕃。唐景福元年(壬子,公元892年)武州更名為階州(州治仍舊城山)。五代十國時期後梁開平二年(戊辰,公元908年)階州為岐統之。後晉天福八年(癸卯,公元943年)階州由後晉統治。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屬後周,仍稱階州。公元924~公元954年,階州分別為前蜀和後蜀管轄。北宋政和元年(辛卯,公元1111年),階州(州治福津,即今城關舊城山)隸屬秦鳳路。金皇統二年(壬戌,公元1142年),階州屬利州西路。元中統元年(約公元1260年)階州屬陝西行省。南宋鹹淳六年(公元1270年)州治移柳樹城(今角弓柳樹城),元末州治復移坻龍崗(今舊城山)。明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階州屬陝西鞏昌府。明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階州治所由舊城山移武都磚城(即今武都區政府駐地)。清朝時期,階州隸屬甘肅。清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階州升為直隸州,直隸於甘肅布政使司,領文、成二縣。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階州直隸州改為武都縣,並分置出西固縣;民國十八年(己巳,公元1929年)2月,又從武都縣劃出白馬關警察所轄地,分設永康縣,同年4月改為康縣。武都屬甘肅省八區專員公署管轄(區專署駐地仍設在武都城關鎮)。1949年11月25日,國民黨廣州行政院來電任命駐武都第一一九軍軍長王治岐為甘肅省政府主席。國民黨甘肅省政府的牌子懸掛在武都師範學校(今舊城山中學)的門口,直到武都解放。1949年12月9日武都解放,武都縣屬武都專區管轄(專區、縣同治城關鎮)。1958年2月,武都縣隨武都專區併入天水專區。是年,國務院批准,撤銷康縣,併入武都縣;撤銷宕昌縣,將沙灣、新寨等人民公社劃歸武都縣。1961年11月,國務院批准恢復武都專區,駐地仍在武都城關鎮。同年12月從武都縣內分出康縣。12月15日,國務院批准恢復宕昌縣。1963年3月,武都縣的沙灣、新寨等人民公社劃歸宕昌縣。1968年7月7日,武都專區、武都縣革命委員會在武都蓮湖廣場召開成立大會。1969年10月1日,武都專區革命委員會更名為武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1月武都地區行政公署成立。1980年12月,撤銷武都縣革命委員會,成立武都縣人民政府。1985年5月14日,國務院批准武都地區更名為隴南地區(仍駐武都城關鎮)。2004年1月,國務院批准撤銷隴南地區和武都縣,設立甘肅省隴南市(地級市)和武都區(縣級區)。市、區政府駐地仍為武都城關鎮。
威寧縣:元明時期稱烏撒衞(烏撒軍民府治),亦稱烏蒙。據《元史·地理志》記載:“烏撒者,蠻名也。所轄烏撒、烏蒙等六部,後烏蠻之裔,盡得其地,因取遠祖烏撒為部名。元朝至元十一年(甲戌,公元1274年)始附,元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立烏撒路。”包撒路包括現在雲南鎮雄縣和貴州威寧縣,到了明朝洪武年間改為烏撒衞,就是現在的貴州省畢節市威寧縣。

卯姓堂號

單父堂:以望立堂。
武州堂:以望立堂,亦稱階州堂、武都堂。
威寧堂:元以望立堂,亦稱烏撒堂、烏蒙堂。

卯姓家譜文獻

山東單縣卯氏宗譜,著者待考,1963年油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單縣的蔡堂鎮卯樓村卯氏宗祠。
貴州威寧卯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貴州省威寧縣郊草海邊卯家溝卯氏宗祠。

卯姓字輩排行

山東,安徽卯氏字輩:“崇德宏廣萬元明金其福俊文思學繼慶賀建國昌”。
貴州威寧卯氏字輩:“世宗升應祥聞建陽有榮啓寅文開岱廷昭照時昌升明光永亮鐘齡禎毓秀興國復安邦洪龍躍海宇武德樹朝綱良翰培賢士奇才獻法章春錦繼遠煜嘉晏慶雲洲孝貴承志睿俊鵬廣積輝”。

卯姓宗祠通用聯

卯姓七言通用聯

功鎮前朝德澤遠,名流後裔桂蘭芳:滇黔二省卯氏祖墓石柱對聯。
坤道常新地道遠,閨中秀德月中明:滇黔二省卯氏祖墓石柱對聯。
青山秀乘風鞏固,綠川繞萬水四環:滇黔二省卯氏祖墓石柱對聯。

卯姓十三言通用聯

祖宗明德顯矣,青山水秀千秋盛;子孫勿聽引之,先祖陵墓萬代春:滇黔二省卯氏祖墓石柱對聯。

卯姓歷史名人

卯姓卯在東

(生卒年待考),階州人。著名明朝官吏。其人美丰儀,善談論,志操軼羣。授中城兵馬左右,錄請不避權貴。後遷河南府。

卯姓卯曉嵐

(公元1939~今),甘肅武都馬街鄉人(今甘肅隴南武都)。著名大型真菌分類學家

卯姓卯穩國

(公元1956~今),雲南富源人。著名中共地方黨務工作者。迪慶州委書記。 [1] 

卯姓卯時俊

(公元1963~今),女;雲南昭通人。著名地方司法工作者。
雲南省昭通市中級法院副院長,榮膺“雲南省十大女傑”之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