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卡塞爾文獻展

鎖定
卡塞爾文獻展是一個每五年在德國卡塞爾市舉行的當代藝術展覽,展覽主展館為弗裏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Museum Fridericianum)。它由阿諾德·博德(Arnold Bode)於1955年創立,是當時在卡塞爾舉行的聯邦園藝展(Bundesgartenschau)的一部分,當年舉辦卡塞爾文獻展的目的是試圖讓德國跟上現代藝術的步伐,同時驅逐和壓制德國納粹領導下的文化黑暗。每屆文獻展的展出時間都限定為100天,它的時間很少與其他三大藝術界盛事:威尼斯雙年展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和德國明斯特國際雕塑展(Skulptur Projekte Münster)重合,但在2017年,這四個展覽同時展出。
中文名
卡塞爾文獻展
外文名
Documenta
地    點
德國卡塞爾市
舉辦方式
每五年一次
誕生年代
1955年
舉辦時間
舉辦年的6月至10月

卡塞爾文獻展歷史沿革

卡塞爾文獻展創始人Arnold Bode 卡塞爾文獻展創始人Arnold Bode
1955年,卡塞爾畫家和教授阿諾德·博德(Arnold Bode)努力使德國在二戰結束後重新與世界其他國家對話,並通過"展示二十世紀藝術 "連接國際藝術舞台。他成立了 "20世紀西方藝術協會",以便在被毀壞的弗里德里希安博物館中展示那些被納粹視為墮落的藝術以及從未在德國出現過的古典現代性作品。第一屆文獻展是對20世紀主要藝術運動(野獸派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青騎士未來主義)和傑出藝術家(如巴勃羅·畢加索馬克斯·恩斯特漢斯·阿爾普亨利·馬蒂斯瓦西里·康定斯基亨利·摩爾)作品的一次回顧展。在對20實際前50年的藝術回顧中,德國的現代藝術開創者們,如保羅·克利、奧斯卡·施萊默爾或馬克斯·貝克曼等人的作品與其他現代主義的經典作品一起呈現。
第一年的卡塞爾文獻展總共有超過13萬名觀眾。受到這一意外成功的鼓舞,博德計劃在1959年舉辦第二次展覽,從而確立了文獻展的展覽週期。自1959年起,該展覽由一家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德國卡塞爾市黑森州政府成為展覽股東。阿諾德·博德與維爾納·哈夫特曼(Werner Haftmann)、威爾·格羅曼(Will Grohmann)、維爾納·施馬倫巴赫(Werner Schmalenbach)和馬克斯·伊姆達爾(Max Imdahl)等著名藝術史家合作,一直領導着展覽,直到1968年的第四屆文獻展。卡塞爾文獻展越來越成為當代藝術發展的風向標。
1972年,哈拉爾德-塞曼(Harald Szeemann)被任命為 "秘書長",開始了新的展覽組織形式。由代表文獻展的董事會召集國際評委會,為每個展覽任命藝術總監。1997年,凱瑟琳·大衞成為第一位執掌文獻展的女性策展人。每屆文獻展——包括第14屆文獻展——的特點都來自於主策展人的想法和理念,因此它不僅是一個展示當代藝術當前趨勢的論壇,也是一個試驗創新和標準的展覽概念的地方。 [1] 

卡塞爾文獻展名稱考據

1955年,阿諾德·博德在卡塞爾策劃那次著名的現代主義藝術展時,他取用拉丁文 “Documenta”作為一個術語使自己的展覽冠名為“Kassel Documenta”。德國當代藝術史家Harald Kimpel 認為拉丁文“Documenta”是博德在表達自己的策展意圖時,所給出的一個“新造的詞”(coinage),其意義的取用完全不是拉丁語“Documenta”及現代德語“Dokumentar”或現代英語“document”在字面上所存有的意義,也就是説不能夠翻譯為漢語是“文獻”之類的意涵。Documenta應當被翻譯為“教訓、教導或警告的例子、模式、警告、證據、實例與樣本”等意涵。博德策劃第一屆“Kassel Documenta”,就是為了把現代主義藝術作品及其表現風格、觀念、精神與技法等整體地帶入公共審美的空間,以抵抗當時的納粹以“當下”與“歷史”兩種方式對現代主義藝術的粗暴的政治性禁止。概而言之,這是藝術家以個人的思想與立場深度介入歷史與國家民族意識形態而完成的一次現代主義藝術策展行為。博德在第一屆“Kassel Documenta”策展上,其所復興、崇尚與展出的現代主義藝術作家作品對那個時代來説,“是具有教訓與警示的證據”。 [2] 

卡塞爾文獻展舉辦場館

卡塞爾文獻展的主要展場分佈於:弗裏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Museum Fridericianum)、文化火車站(Kulturbahnhof)、文獻展廳(Documenta-Halle)、桔園宮(Orangerie)等。
弗裏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 弗裏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
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現場 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現場

卡塞爾文獻展歷屆卡塞爾文獻展信息

歷屆卡塞爾文獻展具體信息
屆數
展覽時間
主策展人
展覽地點
參展藝術家數
參觀人數
預算與開銷
第一屆
20世紀藝術
1955年7月16日至9月18日
Arnold Bode
弗裏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
148
130000
37,9000馬克
第二屆
1945年後的藝術
1959年7月11日至10月11日
Arnold Bode
弗裏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桔園宮,貝爾維尤城堡
339
134000
3,480,000馬克
第三屆
1964年6月28日至10月6日
Arnold Bode
弗裏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桔園宮,舊畫廊,國家應用藝術學校
353
200000
1,860,000馬克
第四屆
1968年6月27日至10月6日
Arnold Bode
弗裏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桔園宮,Karlsaue公園,Schönen Aussicht畫廊
150
207000
2,817,000馬克
第五屆
1972年6月39日至10月8日
Harald Szeemann
弗裏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新畫廊,弗里德里希廣場
222
220000
3,480,000馬克
第六屆
1977年6月24日至10月2日
Manfred Schneckenburger
弗裏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新畫廊,Karlsaue公園
623
355000
4,800,000馬克
第七屆
1982年6月19日至9月28日
Rudi Fuchs
弗裏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新畫廊,Karlsaue公園
182
387381
6,957,977馬克
第八屆
1987年6月12日至9月20日
Manfred Schneckenburger
弗裏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桔園宮,卡塞爾城市中心,Karlsaue公園,Kulturfabrik Salzmann, Renthof, Diskothek "New York", Karlskirche
317
486811
8,960,963馬克
第九屆
1992年6月13日至9月20日
Jan Hoet
弗裏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文獻展廳,桔園宮,卡塞爾城市中心,新畫廊, Karlsaue臨時展館
195
615640
18,645,501馬克
第十屆
1997年6月21日至9月28日
Catherine David
參觀路線Kulturbahnhof / Balikino, Unterführung Kulturbahnhof, Unterführung Treppenstraße, Treppenstraße, 弗里德里希廣場, 弗裏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 Ottoneum, 文獻展廳, 桔園宮, Karlsaue
138
628776
21,732,293馬克
第十一屆
2002年6月8日至9月15日
Okwui Enwezor
弗裏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 文獻展廳, 文化火車站 / Balikino, Binding-Brauerei, 桔園宮, Karlsaue, 卡塞爾城市中心 / Nordstadt
117
650924
18,075,420歐元
第十二屆
2007年6月12日至9月23日
Roger M. Buergel
弗裏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 Aue-Pavillon, 文獻展廳, 新畫廊, Schloss Wilhelmshöhe, Kulturzentrum Schlachthof, Restaurant elBulli, Roses
119
750584
26,054,100歐元
第十三屆
2012年6月9日至9月16日
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
弗裏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 新畫廊, 文獻展廳, Brüder-Grimm-Museum, Ottoneum, 桔園宮, Karlsaue, Hauptbahnhof, Oberste Gasse 4, Untere Karlsstr. 14
194
904992
30,672,871歐元
第十四屆
從雅典學習
2017年4月8日至9月17日,其中4月6日至7月16日在雅典,6月10日至9月17日在卡塞爾
Adam Szymczyk
分佈在雅典和卡塞爾103處歷史名勝
163
339000
(雅典)
891500
(卡塞爾)
47,300,000歐元
表格內容來自卡塞爾文獻展官方網站 [3] 
參考資料
  • 1.    About - documenta  .卡塞爾文獻展官網[引用日期2022-05-31]
  • 2.    楊乃喬:《從“Kassel Documenta”到“卡塞爾文獻展”——在誤讀與誤譯下生成的新藝術觀念》,刊於《東方藝術》2018年第16期,第74-79頁。
  • 3.    Retrospective - documenta  .卡塞爾文獻展官網[引用日期202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