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非山兔

鎖定
南非山兔(學名:Bunolagus monticularis):兔科、山兔屬動物。體長34-47釐米,體重量1.5-1.8千克。雌性略重。由嘴角橫跨兩頰有一道黑色斑紋。腹部及喉嚨呈奶白色,後腳很闊。尾巴褐色,末端黑色。
棲息於河岸附近的植被中,在大多數鳥類活動的白天,它們卻一整天都在睡覺,夜晚活躍。屬植食性,以卡魯沙漠季節性河流沿岸的河岸植被為食,包括大約20種植物。南非山兔是最為稀有及瀕危的哺乳動物,數量大約200-400只。只分布在南非開普省高原中部及南部。
中文名
南非山兔 [4] 
拉丁學名
Bunolagus monticularis
別    名
灌叢穴兔
河兔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兔形目
兔科
山兔屬
南非山兔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Thomas, 1903)
保護級別
極危(CR)IUCN標準 [1] 
同義學名
Lepus monticularis Thomas, 1903
外文名
英文 Riverine Rabbit, Bushman Hare, Bushman Rabbit
南非文 Boshaas, Oewerkonyn, Pondhaas, Vleihaas
德文 Buschmannhase

南非山兔動物學史

南非山兔的學名是"Bunolagus monticularis"由英國動物學家——菲爾德·托馬斯(Oldfield Thomas)於1903年命名。又名灌叢穴兔和叢林野兔(Bushman rabbit),曾經歸於“兔屬(Lepus)”。這種兔子也有一些不太常見的名字,比如"boshaas"和"vleihaas"。這些名稱來源於它們生活的棲息地,並基於它們的稠密程度。從基因上講,它與琉球兔阿薩密兔穴兔的親緣關係最為密切。 [1-2]  [5] 

南非山兔形態特徵

南非山兔雄性體重約1.5千克,雌性約1.8千克。外形與大多數野兔相似,但耳朵和身體更長。有灰棕色的皮毛。通常有一條黑色的條紋從嘴角延伸到臉頰,眼睛周圍有一個獨特的白色環。腹部、頸部和耳朵上長出奶油色的毛髮。有一條棕色的毛茸茸的尾巴,尾巴呈淺棕色,尖端有點黑色。腹部和喉嚨上有奶油色或灰色的皮毛,皮毛柔軟而絲滑。四肢短而多毛。與其他兔子一樣,齒序為2/1、0/0、3/2、3/3,共有28顆牙齒。 [3]  [5] 
有寬大而豐滿的後足和略微拉長的身體。耳朵比大多數其他物種的耳朵稍長。也是為數不多的雌性明顯大於雄性的兔子物種之一。 [4] 
南非山兔

南非山兔棲息環境

南非山兔的棲息地面積小於500平方千米。其種羣在分佈地區高度分散,在海拔100-250米的範圍內生活。是南非開普省卡魯沙漠中部的特有種。僅出現在卡魯中部季節性河流沖積平原的密集河岸灌叢中,生活在沙漠中。 [1]  [3] 
喜歡流域內數量有限的植物和灌木,生長茂密的灌叢為該物種提供了充足的掩護。季節性河流退去,形成了它們築巢所需的土壤類型。主要佔據大片早期演替的高草地,當地稱為“象草”。在旱季,大部分草地都會被燒燬,兔子會躲在不易被燒燬的沼澤地或靠近河岸的草叢中。 [1]  [4] 

南非山兔生活習性

南非山兔是獨居和夜行動物。是少數在夜間最活躍的物種,白天休息。日間休息的洞穴深約25釐米。該物種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能夠跳到一米高的地方,越過高高的灌木叢逃跑。它們會產生兩種類型的糞便。在夜間活動時,兔子會產生堅硬的糞便,而在白天,糞便是軟的,直接從肛門取出併吞咽。通過這種方式,南非山兔獲得了由後腸細菌產生的維生素B,鈣和磷等礦物質被回收利用。該物種是唯一一種雌性為幼崽準備地下洞穴的非洲兔子。它們的窩裏鋪滿了草和毛皮。 [3] 
該物種是典型的食草性動物,以卡魯沙漠季節性河流沿岸的河岸植被為食。包括大約20種植物,但主要以甜根子草白茅,及喜鹽植物豬毛菜枸杞子為食。 [4] 

南非山兔分佈範圍

南非山兔只分布在南非高原的一些地區,但這些地區都並非保護區。在弗雷澤堡(Fraserburg)、薩瑟蘭(Sutherland)及西維多利亞(Victoria West)也有很小的羣落。 [1] 
該物種是南非中部卡魯地區特有的。它與季節性河流邊緣茂密、不連續的植被有關。它們是非洲唯一的土生土長的穴居兔,依靠河道沿線柔軟而深厚的沖積土來建造穩定的繁殖站。在1930年代至1970年代期間,由於在其分佈範圍內的季節性河流沖積平原上進行農業擴張,大約40-60%的棲息地消失或破碎。 [1] 
南非山兔分佈圖 南非山兔分佈圖 [1]

南非山兔繁殖方式

南非山兔為一雄多雌制,雄性會和其領地範圍內的所有雌性交配,交配季節在8月到翌年的5月份。南非山兔是唯一一種在地下生仔的非洲兔子,也是唯一為幼兔築巢的物種之一。雌性會在洞穴中築巢,洞穴內襯草和毛皮,並用泥土和樹枝堵住。這個巢的直徑為10-15釐米,長25釐米。它們的繁殖力非常低,雌性每年只會產下1-2只幼仔,重約40-50克。妊娠時間為35-36天。 [1]  [3-4] 
兔仔出生時是盲視和無毛的,必須在地下洞穴中呆上幾個星期。雌性會照顧幼仔,直到它們能自理長大離巢。人工飼養的壽命為5年。 [1]  [3-4] 

南非山兔保護現狀

南非山兔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極危(CR)。 [1] 

南非山兔種羣現狀

南非山兔的種羣數量極少。1989年,在Victoria West的Klipgat農場發現了低密度的物種(0.06-0.17個體/公頃)。然而,這個樣本代表的家庭範圍太少而無法推斷到總的物種數量水平。1989年,推測剩餘的棲息地可能支持大約1,435只。然而,不同河流系統的密度可能差異很大。例如,Ongers河上仍有自然棲息地,但沒有南非山兔居住的證據(Ahlmann等人,2000年)。因此,種羣規模可能會小得多(Duthie等人,1989年)。 [1] 
估計有12個亞種羣,三個在南部種羣中,九個在北部種羣中。亞種羣被防豺圍欄和通過農業實踐進行的嚴重土地改造相互隔離。據估計,所有這些亞羣都包含不到50只成熟個體(8-46只成熟個體,基於每個河流系統的獨立觀察)。還有另外五個可能的歷史亞羣,以過去收集的五個獨立博物館標本為代表,但過去30年沒有任何調查證實在這些地區有任何目擊事件,因此這五個亞羣被認為在當地已經滅絕。為了估計總種羣規模,研究人員使用代表河流沿岸確認目擊事件的調查數據來指示沿河流系統的個體亞羣規模。對於物種數量規模估計,所有12個亞種羣的目擊總數為380只,總量估計為207只成年個體(假設70%為成體)。另一種估計是所有亞種羣每1河流緩衝區的平均目擊密度乘以總面積(AOO),即總共224只個體,或157只成年個體(Collins和Toit,2016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