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穴兔

鎖定
穴兔(學名:Oryctolagus cuniculus):是家兔的祖先。屬兔形目兔科,穴兔屬的哺乳動物。體長為38-50釐米,尾長4-7釐米,體重1300-3000克。背部體毛為棕色,腹部為黃白色。耳朵較長。眼睛很大,位於頭的兩側。尾短,略呈圓形。腿肌發達而有力,前腿較短,具5趾,後腿較長,具4趾。
穴兔是一種羣居的動物,大部分時間在黎明活動,草是它們主要的食糧。分佈於歐洲西部、北部和非洲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地。是摩納哥的國獸
中文名
穴兔
拉丁學名
Oryctolagus cuniculus
別    名
兔子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兔形目
兔科
亞    科
古兔亞科
穴兔屬
穴兔
亞    種
6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近危(NT) IUCN標準 [1] 
外文名
European Rabbit

穴兔物種學史

穴兔
穴兔(11張)
穴兔是一種原產於西南歐(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兔子。它被廣泛地引進其他地方,常為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但其種羣在原產地的衰減(成因是黏液瘤病、兔杯狀病毒、過度捕獵和棲地喪失)也導致極度依賴它的捕獵者,包括伊比利亞猞猁和西班牙帝雕的數量下降。
家兔是由野生穴兔馴化而成的,通過兩者頭骨的對比,可以看出家兔頭骨翼內窩(後鼻孔)極窄,其兩側壁(翼蝶骨的翼突)向裏彎曲,而顎橋卻相對較長,這些和穴兔的頭骨非常相似,説明家兔是由穴兔衍生的典型後裔。家兔與中國的野兔的頭骨相比,在某些構造上明顯有別,説明家兔不是起源於中國的野兔,由於中國和亞洲各地均無野生穴兔和穴兔化石的報道,説明穴兔是由亞洲之外引入的。
中國在先秦時代即已飼養家兔。由於中國與歐洲的交通自先秦時代(公元209-255年)已開始,先秦時中國尚未掌握航海術,主要是通過“絲綢之路”陸路交通經商的,當時已將獅子、犀牛、長頸鹿等大型獸類運到中國,供宮廷觀賞和享用,因此運穴兔來中國也很自然。
由於歐洲馴養穴兔並且能在家養條件下繁殖,家兔公元十二世紀由諾曼人帶入英國。而中國引入穴兔是在先秦時代,遠在歐洲馴養穴兔成功之前,因此,引入中國的應該是野生的穴兔而不是已馴養成功的家兔。估計引入後,未能流傳民間,更非放野飼養,而是在宮廷內籠養,這可能就是自先秦以來,在中國從未發現有野生穴兔的原因之一。而且中國也有可能是馴養家兔最早的國家之一。
穴兔是唯一一種被人類馴化的兔子。所有家兔,包括侏儒兔安哥拉兔都源於穴兔。但除了馴化以外,人和穴兔的互動還有很多方式。穴兔是一種在同一文化羣體中同時被視為食物、寵物和害獸的動物。在一些城市,寵物兔的後代走進城市,成為了害獸。例如,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穴兔最北的分佈點,2006年末估計有2,500只穴兔,而在秋天就已達5,000只,而當地的原生兔子是歐洲野兔和雪兔。 [2] 

穴兔形態特徵

穴兔在哺乳動物中體型較小,比野兔更小。體長38-50釐米,尾長4.5-6釐米;體重 1.3-2.5千克。雌雄在外觀上相似,但雄兔頭部略寬。有四顆尖鋭的、終生持續生長的門齒 (二上二下)和兩顆位於上門齒後面的鑿齒齧齒目只有上下門齒各兩顆)。穴兔耳大而厚(但不如草兔的大),耳朵和後腿相對其他兔種較短。後腿粗壯,尾巴短而蓬鬆。被毛通常呈棕灰色,但從沙黃色至全黑均有;下體腹部至尾部白色。黑化的物種也並不罕見。
穴兔以長而強壯的後腿跳躍的方式活動。後腿有厚厚的皮毛可以減輕劇烈跳動的震盪,以加快活動速度。趾長,且長有蹼,防止跳躍時腳趾分開。 [3] 

穴兔棲息環境

穴兔是高度適應性物種,生活於稀樹草原或森林草原。喜歡土壤疏鬆,排水便利的地區,青睞的棲息地包括耕地、牧場、生長小灌叢的地區、沙丘。往往避免針葉林地和潮濕的地方,極少生活在林線以上。 [3] 

穴兔生活習性

穴兔穴居

穴兔是一種羣居的動物,雖然白天也能見到它們,但大部分時間在黎明活動。穴兔善於挖穴,主要由雌兔在懷孕期間開挖,此時挖的穴短,而且有盡頭,是作為育幼之用,也可能是大部分隧道的疏散地點。前後爪並用,挖出形成體系的地下通道,白日躲避其中。
在野外極具侵略性,雄兔之間的搏鬥常引致重傷以至死亡。雖然它們也會展示敵對姿態,雄性也會在挑戰者身上撒尿以標示領域,但對對手最常見的迴應仍然是即時攻擊。它們用有力的後腿,踢向敵人的腹部,也會用牙齒咬或用前爪抓。 [2-3] 

穴兔食物

穴兔繁殖力強盛,既吃草也吃嫩枝條,但草是它們主要的食糧。所到之處迅速漫延,會吃光青草、樹根、種子、果實、農作物,甚至毀壞樹木。 [3] 

穴兔分佈範圍

原產地:阿爾及利亞、法國、直布羅陀、摩洛哥、葡萄牙、西班牙。
引進:阿爾巴尼亞、阿根廷、澳大利亞(澳大利亞首都直轄區、新南威爾士州、北領地、昆士蘭、南澳大利亞州、塔斯馬尼亞州、維多利亞州、西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智利、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福克蘭羣島(馬爾維納斯羣島)、德國、希臘、匈牙利、愛爾蘭、意大利、盧森堡、納米比亞、荷蘭、新西蘭、挪威、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南非、瑞典、瑞士、英國(英國、北愛爾蘭)、美國。 [1] 

穴兔繁殖方式

穴居,穴兔以其繁殖能力著名。它們在哺乳動物中並非以體格、速度或智慧取勝,但它們以極高的生育效率在生態系統中取得重要位置:雌兔一交配就排卵。在澳洲,1859年時自外地帶進了24只兔子,在一個世紀的時間內就發展至超過六億隻。
穴兔的交配製度比較複雜。羣體中的雄性首領實行多妻制,其他低等級的雄兔和雌兔都實行一夫一妻制優勢等級的現象在雄性和雌性中都出現,但高級的雌性都是雄性首領的後宮。求愛時雄性會追逐雌性,並用尿液噴施雌性。交配簡單,每次持續幾秒鐘,但頻繁重複,雌性容易接受。
全年可繁殖,但高峯期在1-8月。每年可產幾窩,每月通常生產一窩,雌兔的妊娠期大約需要30天左右。每窩2-7只。幼兔出生時裸露無毛、閉眼、無聽覺,7天后才長毛,睜眼時具聽覺。雌兔在此後四周每天都回巢給幼崽餵奶。斷奶時間大約28天,四周後小兔獨立生活,8個月性成熟,平均壽命9年。 [2-3] 

穴兔亞種分化

穴兔(6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穴兔地中海亞種
Oryctolagus cuniculus algirus
Loche, 1858
2
穴兔法國亞種
Oryctolagus cuniculus brachyotus
Trouessart, 1917
3
穴兔克里特島亞種
Oryctolagus cuniculus cnossius
Bate, 1906
4
穴兔指名亞種亞種
Oryctolagus cuniculus cuniculus
Linnaeus, 1758
5
穴兔摩洛哥亞種
Oryctolagus cuniculus habetensis
Cabrera, 1923
6
穴兔伊比利亞亞種
Oryctolagus cuniculus huxley
Haeckel, 1874
7
(穴兔培育種)
Oryctolagus cuniculus f. domesticus

[4] 

穴兔保護現狀

穴兔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1] 

穴兔種羣現狀

分佈於歐洲西部、北部和非洲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地。但其種羣在原產地衰減,成因是黏液瘤病、兔杯狀病毒、過度捕獵和棲息地喪失。葡萄牙相關部門(ICNB)已經把穴兔列為近危物種,而西班牙當局在近年(2008年)則把它重新列為易危物種。 [1] 

穴兔相關研究

大部分關於野生穴兔的研究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兩個研究中心進行的,包括博物學家隆納·羅克里在英國潘布魯克郡Orielton附設觀察設備的數個大型圈養羣體,他的研究成果都先後以學術論文發表,最後更寫進了著名的《兔子的私生活》 (The Private Life of the Rabbit)中。後來英國作家理查德·亞當斯承認羅克里的作品使他在《瓦特希普高原》 (Watership Down)中呈現的、“對兔子和它們行為認識”的增進起了關鍵作用。在澳洲,聯邦科學暨工業研究院的Mykytowycz & Myers對野生穴兔的社會行為進行大量研究。自從黏液瘤病在穴兔中流行,以及穴兔作為農業害獸的重要性下降以後,就很少再有大規模的研究,而人們對穴兔的許多行為仍然不大瞭解。
參考資料